《包法利夫人(全译本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译版)》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农家女爱玛的悲剧故事。她受过贵族化教育,向往贵族式的生活和传奇式的爱情。但她嫁给了木讷无能的乡镇医生包法利,为此她瞧不起丈夫。她两度偷情,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福楼拜用细腻动人的笔触,把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平庸悲剧上升到 了人性的高度,同时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地评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包法利夫人(全译本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译版)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法)福楼拜 |
出版社 | 旅游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包法利夫人(全译本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译版)》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农家女爱玛的悲剧故事。她受过贵族化教育,向往贵族式的生活和传奇式的爱情。但她嫁给了木讷无能的乡镇医生包法利,为此她瞧不起丈夫。她两度偷情,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福楼拜用细腻动人的笔触,把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平庸悲剧上升到 了人性的高度,同时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地评判。 作者简介 福楼拜(1821~1880),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1856年,福楼拜因发表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被保守人士指控涉嫌淫秽,轰动法国文坛,进步作家则尊奉这部作品为“新艺术的法典”、“最完美的小说”。福楼拜的创作对现代主义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序言 名著重译,成了中国翻译出版界一个引人注目 的现象,亦成了一个引起众多议论的热门话题。种 种意见,归纳起来,不外乎肯定与否定两种。笔者 是“肯定”派,所持理由有四:一、翻译名著,并 非某些人的专利,有志者皆可尝试,通过认真的艰 苦的努力,求得读者的承认与接受;二、中国市场 巨大,一本名著应该有数个译本,读者构成是复杂 的,多层次的,其不同的需求和趣味应由不同的译 本来满足,比如,从译笔上说,有人喜欢林纾,有 人喜欢伍光建,有人喜欢傅雷,有人喜欢郑永慧, 从用途上说,有人喜欢考证诠释详尽的“学术本” ,有人喜欢装帧豪华的珍藏本,也有人只需要便于 阅读的袖珍本,总之,市场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我 们的翻译出版应该与之相适应;三、与其他方面一 样,公平竞争是促进翻译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 ,优胜劣汰,也应是这种公平竞争的必然结果,这 就像一场为时长久的招标,各种译本都是译者投出 的标,公正的时间与读者将会决定谁是中标者。事 实表明,完全不必担心劣胜优汰,谬种流传。20世 纪三四十年代,翻译巴尔扎克较多的,至少有三人 ,可是留存至今的,只有傅雷一家;翻译莎士比亚 戏剧的,也有几大家,可大多数读者接受的,是朱 生豪;四、人类文化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发畏的,文 学翻译也不例外,后面的译本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得 益于前面的译本,前人的开山辟路之功,理应得到 充分的肯定。但是,由于大家翻译的是同一部作品 ,就像几个画家临摹同一个模特,有一些地方雷同 是不可避免的,绝不能视之为抄袭。有大学教授做 过试验,让几个研究生闭卷翻译《约翰·克利斯朵 夫》,结果发现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竟与傅译雷同。 当然只要做了真正的努力,切实的思考,译出的作 品一定会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基于以上理由,我也带着拙译,来参加“投标 ”。如果有幸“中标”,当然高兴;没有“中”, 表明自己水平不够,尚须努力,亦表明译坛更有高 手,同样是值得高兴的事。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的小说大师,是法国文学 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与他同时代的法国 作家邦维尔称他是“现代小说之父”。所谓的旧批 评派称他是“处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汇点上” 的作家。到20世纪初,福楼拜的影响与日俱增,现 代主义小说家把他奉为宗师与楷模,尤其是20世纪 50年代后的法国“新小说”,对福楼拜更是推崇备 至,他们认为正是福楼拜使小说获得了与诗歌并驾 齐驱的地位。新小说的重要代表同兰·罗布一格里 耶为了进行所谓的文学变革,将福楼拜看成叙事艺 术上的真正导师,认为他从心理刻画、描写角度、 小说结构等方面,开创了本流派先河。 福楼拜1821年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自小爱好 文学。他父亲希望他学法律,并在他十八岁时送他 到巴黎攻读。但福楼拜与巴黎文艺界,尤其是与心 仪已久的雨果接触之后,专攻文学的志向益发坚定 。1843年他因疾病放弃了学法律。1845年他父亲逝 世。他便搬到卢昂附近一所乡间别墅,陪伴母亲, 埋头写作,并在那里终其一生。 福楼拜最初的作品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用的 也是浪漫主义的传统形式,如哲理故事、历史故事 、鬼怪故事等,影响都不大。1843年至1845年创作 了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后来出版的《情感教育》的 初稿。总的来说,这些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都不成 熟,但为他后来的创作做了大量的准备,奠定了较 为坚实的基础。 1857年,福楼拜发表了《包法利夫人》。这部 费时五年的杰作一经问世便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 潮。当时的大批评家圣勃夫从书中看出了“新文学 的标志”;小说巨匠左拉则称它写出了“新的艺术 法典”;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赞誉这部小说“完美 无缺”,“在文坛上产生了类似革命的效果”。还 有人把它与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幻 灭》相提并论,称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这些 评价都恰如其分地表明了《包法利夫人》在世界文 学宝库中的地位。 《包法利夫人》的创作,是受了生活中一件真 事的启发,1848年,福楼拜父亲生前工作过的医院 ,有个叫德拉马尔的医生自杀了,在社会上引起了 很大震动。大家都认为这是他续弦妻子不淑造成的 。那女人生性浪漫,追求奢侈,先后找了两个情夫 ,又先后被情夫抛弃,最后因债台高筑,感情失落 而先丈夫自杀。福楼拜的朋友路易·布耶建议他将 此事写成小说。福楼拜接受了。可是,小说写出来 后,当有人问及是否真有其事时,福楼拜却否认道 :“这完全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显然,他并不愿 意人们将这部深入挖掘、精心提炼、大胆想象、在 艺术上做了大量集中、浓缩工作的小说,视为一般 的纪实性作品。 《包法利夫人》写的是一场爱情与婚姻的悲剧 。女主人公爱玛出身于一个富裕农家,曾在修道院 受过教育,不仅相貌美丽,仪态优雅,而且头脑聪 慧,富有才华,“绘画绣花,弹琴跳舞,无所不能 ,甚至还懂地理”,乡镇上的人都把她看作“城里 姑娘”。在婚姻大事上,这位姑娘因为看了不少小 说,梦想那种富有诗意的“妙不可言的爱情”,希 望自己生活在“古老的小城堡里,像那些苗条高挑 的女堡主,整天待在尖尖的三叶形拱门下,手托下 巴,倚着石栏”,等着“白翎骑士,骑一匹黑马, 从远处的原野上疾驰而来”。然而,命运给她送来 的,不是白翎骑士,而是乡镇医生夏尔·包法利。 夏尔·包法利相貌粗俗,衣着土气,才能平平 ,风度全无,谈吐“像人行道一样平板”,“不会 游泳,不会使剑,不会放枪”,不仅“不善于启发 你感受爱情的力量,领略生命的妙谛,探索种种奥 秘”,就连起码的善解人意,觉察妻子的情绪,窥 见妻子的心思,与之交流感情,也做不到。受玛满 腹情怀无与诉说。因此,新婚之后,接踵而至的便 是失望、惆怅。两夫妻“生活上越是接近,心灵上 越是隔远”,给“第三者”的进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 头一个“第三者”并未闯入爱玛的夫妻生活, 却在她的心上永远占据了一块地盘。从新婚不久, 在侯爵府的盛大舞会上与年轻子爵相拥共舞开始, 到结尾看见子爵的马车从一家公馆大门驶出为止, 爱玛时时不忘这位英俊潇洒的男人。可以说,他是 她心目中“理想的男人”。也是在他的对照下,她 才明确感觉到丈夫的平庸,猥琐,才对丈夫生出反 感的。 第二个“第三者”是乡绅罗道夫。这个情场老 手一见之下,立即判断爱玛“渴望爱情,就像案板 上的鱼渴望水”。单纯幼稚的爱玛禁不住他的撩拨 ,真的动了痴情,谁知这个无耻之徒将爱玛玩弄过 后,在她最需要帮助时抛弃了她。 第三个“第三者”是公证人事务所的办事员莱 翁。此人受过教育,亦有才华,与爱玛趣味相投, 两心相悦。爱玛从罗道夫给她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后 ,便与他开始了来往。可是爱玛为他做出种种牺牲 ,花费大量钱财,在债台高筑,眼见要倾家荡产之 际,向他求援,他却狠心地敷衍搪塞一番,将她打 发,逼得她走上绝路。 平心而论,爱玛的爱情与婚姻悲剧,她自己是 要负很大的责任的。但是,社会就没有一点儿责任 吗?爱玛是个不幸的女性,受过教育,多才多艺,对 于婚姻和家庭,有自己的憧憬和理想,可是,无情 的现实,却只能使她嫁给包法利这样平庸无趣的男 子;婚后,她曾做出种种努力,希望维系夫妻感情 ,希望丈夫有所作为,可是现实却一次次使她愿望 落空,梦想破灭。正是现实使她一步步走上堕落之 路的!她的单纯、天真,与周围社会的丑恶、阴险,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情人的虚伪、无情,商人的狡 诈、奸险,公证人的卑鄙、无耻,都说明了一个事 实,把爱玛逼进毁灭的深渊的,是当时的那个社会! 是爱玛所处的那个阶层!这一点,正是《包法利夫人 》强烈的批判精神之所在!正是福楼拜发人深省的力 量之所在! 类似《包法利夫人》的爱情与婚姻悲剧,历代 都有,是不同时期的作家经常表现的题材,为何到 了福楼拜手里,就变得这样著名呢?本人认为,这要 得益于福楼拜高超的艺术手法。 福楼拜突出的艺术手法之一,就是客观描写。 作者完全置身在作品之外,以局外人的口气描写事 件的过程,对所描写的一切不置一词,只让事实本 身说话,让读者自己去感悟、领会作者的意图。他 认为,作者所能做的,只是“忠实地去观察生活的 实质,并且尽最大努力去描绘它”,即使“作品流 露出什么有教育意义的结论,也应是由那些最恰当 的事实描写自然表现出来的”。本书第二部第八章 关于农业评比会的描写,就是极为出色的例子:广 场上张灯结彩,人欢马叫,一派节日景象;形形色 色的人为不同的目的忙碌:教堂杂役忙上忙下捞外 快,罗道夫花言巧语引诱爱玛,省里来的大人物滔 滔不绝地演讲。不同的事情按各自的轨迹运动发展 ,构成一幅鲜明的画图,作者没有发表任何评论, 可是那无言的讽刺与批判却又强烈地表现出来:在 田庄服务五十四年的老农妇,得到价值二十五法郎 的奖励,畏畏缩缩地上台领了奖,却泛起幸福的微 笑,声言要把它捐献给本堂神父,好给自己做弥撒 …… 福楼拜另一突出的艺术特点,便是语言的精确 、简练,他认为“一个现象,只能用一种方式来表 达,只能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来 修饰,只能用一个动词来使它生动”,否则,这一 现象是不可能描述好的。他的作品没有一个多余的 情节,没有一处累赘的文字,该渲染的大肆渲染, 不惜笔墨,比如爱玛服毒自尽到入土安葬那一节, 用了两万多字,写得地动山摇,惊心动魄,而夏尔 的死,就只用了二百来字,清清楚楚地交代一番, 毫不拖泥带水。 语言优美准确,是福楼拜的又一艺术特点。他 认为“思想越是美好,词句就越是铿锵,思想的准 确会造成语言的准确。”又说:“表达愈是接近思 想,用词就愈是贴切,就愈是美。”因此,他经常 苦心磨炼。为了锤炼语句,他写完一部分,总是朗 诵几遍,反复修改,以求朗朗上口,和谐完美。为 了选择合适的词语,常常累出满身大汗。因此,他 的作品总是像诗一样,节奏鲜明,韵律优美。他是 法国最著名的文体家,他的作品,被公认为是纯正 的法语,而被编入各种教材。 我国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李健吾先生曾 有一句著名评论:“司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 但是福楼拜,完美。”笔者有机会翻译这位完美的 大师的作品,实为幸事,虽然竭尽全力,却自知学 识有限,水平有限,译得有欠“完美”。诚恳希望 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以使译本不断完善,一步步 接近“完美”。 管筱明 导语 《包法利夫人(全译本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译版)》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具盛名的作品。 这是“新的艺术法典”,一部“完美的小说”。 梦想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杀死一个人。作者用高深的手笔和深邃的思想,向世人展现了一位美丽、浪漫、充满幻想的女人在与现实的碰撞中,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作者和包法利夫人都已死去,包法利主义却仍然植根于现代社会中。 精彩页 第一章 我们在自习室,校长忽然领着一个没穿校服的新生走了进来,后面跟着一个校工,搬着一张大桌子。打瞌睡的同学都惊醒了,一个个站起来,一副用功受了打扰的样子。校长打个手势,让我们坐下,然后转身向负责照管我们自习的宿舍主管说: “罗热先生,我把这名新生交给你。让他先上二年级,倘若成绩品行都不错,再按他的年纪,把他升入高年级。" 新生站在墙角上,几乎叫门给遮住了。他是一个乡下佬,年纪在十五岁左右,个头比我们都高,剃了个平头,像乡村教堂唱诗班的孩子。他看来老实巴交,显得局促不安。他肩膀不宽,但身上穿的黑纽绿呢外衣,却显得太小,袖笼处绷得紧紧的,袖口可以看见皮肤通红的手,那一定是常年裸露叫太阳晒的。他穿着浅黄色长裤,背带吊得太高,露出套着蓝色袜子的小腿。脚上踏一双钉钉的不大上油的皮鞋。 我们背起书来,他尖起耳朵听,不敢支手,也不敢跷腿。那模样就像在教堂听布道。两点钟上课铃响了,舍监叫了他,他才和我们一起排队去教室。 我们有个习惯,进教室时要把帽子扔在地上,好腾出手来做事。一进门,我们就把帽子抡出去,而且得让帽子从凳子底下穿过,碰到墙上,腾起一股灰尘。当时就兴这种做派。 新生不知是没注意到我们的规矩,还是不敢学我们的榜样,总之祷告做完之后他的帽子还放在膝头上。他的帽子是个四不像,说不出像皮帽、军帽、圆帽、尖帽还是睡帽,反正是一种劣等货,难看得要死,就像白痴那张木无表情的傻脸。帽子是椭圆形的,里面有一圈硬撑,前面有三道绲(gun)边,上面是丝绒与兔皮交叠的菱形图案,中间隔着红线;再上去便是口袋形的帽筒;顶上是一块多角的硬壳纸,绣着复杂的图案,还缀着一根饰带,吊着一个金线织的小十字架作流苏。帽子是新的,帽檐闪闪发亮。 “站起来。”老师叫他。 他站起来,帽子掉到地上,引得全班哈哈大笑。 他弯下身子捡起帽子。旁边一个同学用胳膊一捅,帽子又掉了下去,他又把它捡起来。 “收好你的战盔吧。”老师打趣地说。 全班哄的一声又笑了起来。弄得新生手足无措,不知该把帽子拿在手上,还是扔在地上,或是戴在头上。最后他坐下来,帽子还是放在膝头上。 “站起来。”老师又说,“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新生嘟嘟哝哝地说了一个名字,听不清楚。 “再说一遍。” 他又结结巴巴地说了一次,但被学生们的笑闹声盖住了。 “大点儿声音!大点儿声音!”老师叫道。 新生狠了狠心,张开大嘴,像唤人似的,吼出“夏婆乏力”几个音。 这一下班上喧闹声骤起,同学们笑的笑,哭的哭,叫的叫,有的跺脚,有的不住地吼着:“夏婆乏力!夏婆乏力!”直闹得沸反盈天,过了好久声音才零落下来,慢慢地趋于平静,但时不时地,这排那排还爆发出几声闷住的笑声,就像迟迟引爆的爆竹。 老师雨点般的以罚功课做威胁,课堂上的秩序才渐渐恢复。老师让新生再报姓名,要他慢慢拼读,终于搞清楚他的名字是“夏尔·包法利”。他让这个可怜家伙坐到讲台前懒学生专席上去。那孩子正要过去,又犹豫了。 “你找什么?”老师问。 “我的帽……”新生怯生生地说,一边不安地向四周望了望。 全班又是一阵哄笑。老师一声喝叫:“每人给我抄五百行诗!”这话就像海神的怒吼,压住了新起的风暴。 “不要闹!”老师气恼地说,一边从帽简里掏出手绢揩脸上的汗,“至于你呢,新同学,拉丁文‘我可笑’,给我抄二十遍!” 然后,他又稍稍温和地说: “你放心,没人偷你的帽子,等一会儿再去拿。” 教室里安静下来,大家都低头做笔记。新生端端正正地坐了两节课。虽然时不时地有人用笔尖弹出小纸球,射到他脸上,他也只是揩揩脸,仍然低着头,一动不动地直到下课。 晚上在自习室,他从课桌里取出袖套套上,把文具整理好,就拿起尺子,小心翼翼地在纸上画起格子来。我们看见他学习认真,字字必查字典,很是辛苦。大概也正是凭着这股刻苦劲,他才没有降级。因为他即使弄懂了语法,造起句来也是估屈聱牙(形容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聱,ao)。他的拉丁文是村里的神父教的。他父母舍不得钱,挨得不能再挨才送他上学。 他父亲查理德·尼巴多诺梅·包法利先生做过助理军医。1812年前后,他在一起征兵事件上受了牵连,被迫退伍。当时他凭自己的模样,获得一家帽店老板千金的爱情,轻轻松松地捞得六万法郎的陪嫁。他仪表堂堂,好说大话,走起路来雄赳赳的,马靴踏得橐(tuo)橐响。他一部络腮胡,连着八字须,手上不离戒指,衣服亮丽挺括,论气派像军人,论谈吐却像跑码头的生意人。婚后头两三年,他就靠妻子的财产生活,吃得香,睡得足,抽烟用的是细瓷大烟斗,经常泡在咖啡馆,夜里要到戏终场散才回家。他的丈人死了,遗产微乎其微,他一气之下,办起了实业,结果亏了本,于是他搬到乡下,想靠土地发财,可是他不懂农业,就和他不懂纺织一样。他养马不是用来种地,而是用来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