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早期的战争 第三章 早期东方军队 第四章 希腊早期的军队与战争 第五章 居鲁士与大流士 第六章 公元前5世纪的各国军队 第七章 米太亚德与马拉松会战(公元前490年) 第八章 布拉西达斯(公元前424年至公元前422年) 第九章 从色诺芬到阿格西劳斯(公元前401年至公元前394年) 第十章 伊巴密浓达(公元前371年至公元前362年) 第十一章 腓力与马其顿(公元前359年至公元前336年) 第十二章 腓力的军队 第十三章 工事与围攻的技艺 第十四章 亚历山大的希腊战役(公元前336年) 第十五章 多瑙河战役(公元前335年) 第十六章 佩利乌姆(公元前335年) 第十七章 毁灭底比斯(公元前335年) 第十八章 出征亚洲(公元前334年) 第十九章 格拉尼卡斯会战(公元前334年5月) 第二十章 萨迪斯、米利都、哈利卡纳苏斯(公元前334年秋) 第二十一章 前往托罗斯山(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33年冬) 第二十二章 征服西里西亚(公元前333年夏季至秋季) 第二十三章 伊苏斯会战(公元前333年11月) 第二十四章 围攻泰尔(公元前333年11月至公元前332年8月) 第二十五章 从加沙到埃及(公元前332年9月至公元前331年春) 第二十六章 挺进巴比伦(公元前331年春至9月) 第二十七章 阿贝拉会战(公元前331年10月1日) 第二十八章 巴比伦、苏萨、乌克西亚人(公元前331年10月至12月) 第二十九章 迂回波斯门(公元前331年12月至公元前330年3月) 第三十章 追击大流士(公元前330年3月至7月) 第三十一章 讨伐贝苏斯(公元前330年7月至秋季) 第三十二章 “费罗塔斯的阴谋”(公元前330年秋) 第三十三章 翻越高加索(公元前330年秋至公元前329年5月) 第三十四章 查可萨提河(公元前329年夏) 第三十五章 剿灭斯皮塔米尼斯(公元前329年至公元前328年秋) 第三十六章 克雷塔斯(公元前329年至公元前328年冬) 第三十七章 罗克珊娜(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327年冬) 第三十八章 进军科芬河(公元前327年5月至冬季) 第三十九章 阿尔诺斯之岩(公元前326年深冬) 第四十章 对敌波鲁斯(公元前326年3月至5月) 第四十一章 海达斯佩河会战(公元前326年5月) 第四十二章 五河之地(公元前326年5月至7月) 第四十三章 折返(公元前326年7月至10月) 第四十四章 马里人的战役(公元前326年11月至公元前325年2月) 第四十五章 格德罗西亚沙漠(公元前325年2月至公元前324年2月) 第四十六章 兵变(公元前324年) 第四十七章 殒命巴比伦(公元前324年8月至公元前323年7月) 第四十八章 其人其战 第四十九章 继业者战争、欧迈尼斯、安提柯、菲洛皮门 附录一 部分古典时代行军记录 附录二 部分古典时代会战伤亡记录 附录三 亚历山大的行军记录 附录四 亚历山大家族系谱 大事年表
精彩页 第一章 人类早的历史便是对战争的记录。对那时的历史学家而言,和平并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只有那些激烈的事件才能引人注目。战争总会伴随在政治与领土争端之后,而战争也正是几乎所有早期史料的主题。若没有荷马(Homer)对英雄武功的吟颂,伟大的诗歌便将无法发端;若没有希波战争(The Persian War)与伯罗奔尼撒战争(The Peloponnesian War)中那些扣人心弦的争斗,希罗多德(Herodotus)和修昔底德(Thucydides)也不会提笔写下那些无价的史学篇章。在所有这些著作之中,色诺芬(Xenophon)、阿里安(Arrian)、恺撒(Caesar)的著作可以称为战史,而其余学者记录的则不过是被政治事件编织起的战争片段。虽然我们的现代文明已经使和平压倒了战争,而且在过去的几代人中,毫无疑问,和平的艺术已经变得比战争的艺术更为重要,但只要战争仍是国家、民族解决争端的终手段,和平的艺术就仍要供养着战争的艺术,人们就仍要研究战争,也仍要对那些伟大统帅的所作所为保持大兴趣。 战争艺术诞生于少数几位伟大统帅的头脑之中,也只有从他们的胜利之中才能学到。死记硬背流传下来的教条、规矩只不过是这门艺术的细枝末节。隐藏在这些大师的所作所为中的教训,只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详细分析才能获知;通向胜利的灵感,只有通过模仿这些统帅的脚步才能得到。对军人而言,认真研究这些伟人的人格、才智,并熟知他们的战史能使自己获益。当然,对于外行人来讲,也许其他话题会令他们更感兴趣。不到一代人之前,我们美国还是个几乎全民皆兵的国。在四年时间里,将近400万美国人身着这蓝色或者灰色的军服。如今这些人的人生已近深秋,不少老兵乐于将自己所经历的战役,与那些历史上被称为战争大师者所进行的战役进行比较。而这正是我这本书的立意所在。 战略可以被非常恰当地形容为地图上的战争。拿破仑(Napoleon)总会在参谋们为他准备的地图上勾勒、安排战役计划,并在地图上使用不同颜色的别针来模拟部队行动。只有在地图上验证计划之后,他才向部队逐次下达命令。对统帅们而言,地图就像是棋盘,在此之上,他可以像棋手移动棋子那样使用他的部队。换句话说,所谓“战略的艺术”,要义便在于将领指挥部队穿越敌军所在地区,与敌军相遇之前就将对手置于不利于会战或其他行动的地位。而军队在战场上面对敌军时进行的行动,则属于大战术的范畴。所谓“战略”,就是由战争的常识和惯例组成。就如同生活中的惯例是由大事小情的行事结果逐渐构成那样,战略也是来自于战争大师们面对不同情况时采取的行动。战略这词出自希腊语“strategos”,而后者正是希腊人用来指代特定部队指挥官,也就是将军的。战略的起源并不在于军队、平民、地形或任何其他因素,虽然所有这些都在战略的考量范畴里。战略的发端仅在于作为军队大脑、核心的统帅们,他们为战役带来了(而且也必须带来)战略价值,推动了战略这门艺术的进步,用自身的智慧和勇气为军队带来了力量和指导。 像其他科学那样,战略也有着自己的准则。但直到近1个世纪,这些准则才终于被记录了下来。从原则上讲,这些准则是绝无含糊的,而在实践上,又是具有弹性的。因为它们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科学的命名法或专业术语、三段论的经典论式而已。这些战略格言是应被严格执行或是放宽使用,只取决于将军的能力。二流的将领为了避免危险会严格遵守它们,而好的将领则会因地制宜。那些超越单纯准则并因此成功之人,通常都有天才的灵光一闪。因为这些准则不过是加以精炼的常识,天才们能够在环境允许或他自己能够掌握环境的情况下,反其道而行。伟大的统帅绝不会允许自己被规矩和惯例捆住手脚,但他们的行动却总能在大局上(除一些例外)符合这些准则。能够在恰当时刻抛弃惯例规矩,正是这些伟大统帅能够立于其余指挥官之上的原因。而他们的成功,却又总是能够验证那些准则的正确性。 导语 西奥多·道奇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历史学家,他考察了亚历山大作为军事战略家和军队指挥官的专长。但《亚历山大战史(从战争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至公元前301年伊普苏斯会战)》不是一本传记,而是有关古代战争艺术的军事史著作。全书以战争艺术诞生之初为起点,以亚历山大逝于巴比伦为终点,回顾了这位统帅的一生,梳理了其军事生涯中的重大战役,力图从战争艺术的角度分析其行动背后的逻辑和原因,解读古希腊时代西方世界的战争战法。 序言 战争,从来都不仅仅是武器之间的对抗,也不是 如小说演义那样仅仅是奇技淫巧的比拼。从搏斗的技 巧到会战的战术再到战争的战略,任何一个层次,都 有着它自己的科学和艺术。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即被 统称为“战争艺术”(The Art of War)。这些既是 科学,又是艺术的技艺,贯穿在战争的细枝末节中。 战争艺术诞生于少数几位伟大统帅的头脑之中,也只 有从他们的胜利之中才能学到。拿破仑曾经说:“反 复阅读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古斯塔夫、杜伦尼 、欧根亲王和腓特烈这些统帅的战史,并效法他们, 这是成为伟大统帅和寻求兵法奥秘的途径。” 自从阅读了约翰·富勒的巨著《西洋世界军事史 》,我便对“战争艺术”这一概念有了更为深层的认 识,逐渐开始了解一场战争、一场战役、一场会战是 如何运转的。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对创造、总结了 这些战争艺术的名将战史如饥似渴。可是,正如同我 在《日本武士战争史》一书前言中所说的那样,当我 去寻找这些名将的战史时,发现中文世界中根本找不 到多少相关书籍。就亚历山大的战争史而言,中文世 界除《亚历山大远征记》和《亚历山大的将道》之外 就再无其他值得一提的著作或者译著了。而关于汉尼 拔、恺撒、腓特烈等人的中文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因 此我决定担下这一重任,将这些名将的详尽战史引入 中文世界,而这一套《战争艺术》丛书也应运而生。 这套丛书将分为两种方法制作:直接翻译国外著 作;当国外并无令人满意的作品时,就全新撰写。具 体到本书,就是翻译的美国陆军少校西奥多·道奇所 著《亚历山大:从战争艺术起源至公元前301年伊普 苏斯会战》( Alexander: a history of 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the art of war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Battle of Ipsus, 301 BC, with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campaigns of the great Macedonian )一书。 即使在世界范围内,这部西奥多·道奇创作于19 世纪末的亚历山大战史都算得上是详细的一部,20世 纪杰出的军事理论家、英国将军约翰·富勒在写作《 亚历山大的将道》一书时,主要的资料来源就是西奥 多·道奇的这一部著作。道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阿 里安、狄奥多拉斯、寇蒂斯、普鲁塔克等诸多古代历 史学家所著史料,剥除了所有非军事性的细节,并从 战争艺术的角度对亚历山大的行动加以解读,使其成 为一部真正的战史,而非人物传记。 不过,受限于19世纪末信息、资料查阅的不便, 道奇的这本著作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史实错误,而且 由于当时排版、校对都不如今日方便,书中也存在一 些笔误。虽然这些错误对战争艺术的讲解根本没有影 响,但本人认为还是要指出。而一些战争艺术的要点 ,也应解释得更明确一些。因此本人以注释的方式( 个别地方修订原文),对道奇的一些错误加以说明, 同时也引用了其余战史学家和本人自己的见解,对一 些战术、战略行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解读。全书在翻 译成中文之后多达35万字,可以说是详尽的亚历山大 战史。希望能以本人浅薄的见识,为读者理解亚历山 大的战史提供些许帮助。 马其顿军队中存在着大量同名将领,虽然原作者 和本人都已尽可能注明,但仍有一些与腓力、托勒密 等名将同名的人员,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区分。 关于亚历山大 回答谁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这一问题, 也许远比回答谁是最能干的将军、最杰出的哲学家、 最有才情的诗人这些问题要容易得多——毋庸置疑, 就是亚历山大。当他年仅33岁便殒命于巴比伦时,他 的头衔已经要比当时世界上任何人都要更多:马其顿 国王、希腊统帅、埃及法老、波斯大王、亚洲之王。 不过所有这些头衔都无法与他在格拉尼卡斯、伊苏斯 、高加梅拉以及海达斯佩河等会战中的卓越战术相提 并论,更无法和他在小亚细亚、腓尼基、美索不达米 亚、索格迪亚、巴克特里亚等战役中迅雷一样的行动 比肩。 诚如阿里安在他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所言, 亚历山大是一位有着超人般灵魂的帝王。在军事上, 他征服了从希腊到印度河之间的广大土地,屡次击败 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攻克了世界上最坚固的城池。在 政治上,他希望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能平等地生活在自 己的统治之下。现代批评家们总是说,亚历山大不过 是一位杰出的将军、一位奴隶制的国王,他的成功注 定无法长远。也许他们的说法并没有错,但如果以亚 历山大那个时代的标准而言,他确实已经在军事、政 治、学识、道德甚至体育方面超越了几乎所有人,同 时代人给他冠上的“人神”荣誉他也绝不会受之有愧 。他总是会使用最现实的手段,去实现那些最宏大的 理想。 在战争艺术方面,亚历山大要算是西方历史上第 一位将“兵贵神速”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统帅,而且他 也懂得,组成一支军队的并非只有士兵,更重要的还 有士兵们的士气。他在战略方面动作神速,总是能在 对方做好准备之前便如雷霆一般攻击对方。在会战中 ,他又能够将父亲建立起的那支多兵种配合、纪律优 良的军队的实力发挥到最高水准,以最准确的战术眼 光发现对方的弱点,并集中精锐部队对那里进行协同 攻击,瘫痪对方的指挥,瓦解敌人的士气。而他本人 也总是全军中最为英勇的一位,永远都战斗在会战最 激烈的方向。正是他本人的勇敢、意志以及和士兵们 同甘共苦的精神,才使士兵们追随着他,完成了人类 历史上最为伟大的远征,一路从无败绩。 若以对历史的推动而言,亚历山大的作用可能要 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重要。若没有他本人的梦想和雄心 ,希腊文化可能永远不会抵达幼发拉底河以东,甚至 可能会在小亚细亚便停下前进的脚步。更重要的是, 亚历山大还创造了一种“四海之内皆兄 弟”(Homonia)的普世观念,而这在西方历史上还是 第一次。若不是有这种观念作基础,在很大程度上继 承了希腊文化的罗马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绵延千年的伟 大帝国。 不过,任何人都不会是一位完人。亚历山大性格 冲动易怒,喜好他人的奉承,曾处死王位竞争者,也 曾犯下酒醉后误杀手下大将的恶行。无论这些恶行是 否与当时的道德标准相符,我们都必须记得,正是这 些冲动的梦想驱使着他一路远涉崇山恶水,使自己成 了大半个世界的主人,也将希腊文化带到了当时世界 的尽头。
内容推荐 《亚历山大战史(从战争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至公元前301年伊普苏斯会战)》属于指文“战争艺术”文库,为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战史家西奥多·道奇的著作,由王子午先生执笔翻译,并在书中以脚注形式添加大量说明,力求对亚历山大大帝以及希腊世界的战争历史给出详细的解读。全书以战争艺术诞生之初为起点,以亚历山大逝于巴比伦为终点,以三十几万字的足量文字以及大量图示,详细解读了古希腊时代西方世界的战争战法和战争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