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杨宇振,祖籍福建漳浦。1973出生干福建同安。 .2002午底获重庆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2003午春至2005年冬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现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在建成环境、城市历史、城市设计、地域建筑等。 2008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访问学者; 2016午意大利Bellagio中一心访住项目研究者。出版过《资本空间化:资本积累,城镇化与空间生产》《在空间:城乡观察随笔》《城市与阅读》等。 目录 导言 混杂的现代性:重庆城的气韵 第一部分 帝国晚期的重庆城 01 明代四川的城池与人口 1.1 府、州总人口、总粮额与总城周比较 1.2 府、州各首县人口、辖县人口与城周比较 1.3 观察地区演变的参照 02 清代四川城池的规模、空间分布与形态 2.1 区域交通网络 2.2 城池的规模与空间分布 2.3 城池高度与地区安全 2.4 城的形态 2.5 祠庙建筑的空间布局 03 清乾隆重庆府城城垣维修: 大型公共工程、国家与社会 3.1 清乾隆重庆府城城垣维修 3.2 城垣修筑中的多维关系 3.3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 04 清中后期重庆府城的人口、面积与密度 4.1 总人口与城市人口 4.2 城市主要官僚机构与人数 4.3 厢坊构成与街道名称统计 4.4 城池面积与人口密度 4.5 与其他省区城池规模与人口平均值的比较 05 从普遍观念到地理现实:清末民初的重庆城 内部空间结构 5.1 清末民初的重庆城图 5.2 重庆城的城门与街道结构 5.3 城市功能分区的经验性判断 5.4 城市功能空间分布的定量分析 5.5 结语:从普遍观念到地理现实 第二部分 重庆城市的旱期现代化 06 区域格局中的近代中国城市: 以“长江上游”和“重庆”城市为参照 6.1 清末区域空间结构 6.2 近代以来中国城市空间 6.3 “技术控制”与“文化选择”改变城市形态 07 重庆1927:一个内陆城市启动现代化的样本 7.1 新开始:刘湘、刘航琛和卢作孚 7.2 1927年前后的重庆概貌 7.3 1927年重庆商埠的人口、产业及其空间分布 7.4 1927年商埠督办公署公务关系:实践网络 7.5 二十一军与重庆商埠 7.6 启动现代化:新空间生产 08 重庆市与巴县、江北县的“划界”: 新市与旧县的治域冲突及其意涵 8.1 重庆市政权更迭过程 8.2 市县划界 8.3 新市与旧县:现代性的空间产生 09 现代化的困境: 20世纪20—40年代重庆城市问题、市政计划与建设 9.1 两个十五年与五个市政建设时期 9.2 从商埠到陪都:计划案中的历史细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想象 9.3 范型转换:现代化的困境与城市的遗产 10 “建设”作为关键词:卢作孚与重庆早期现代化 10.1 民生公司与重庆北碚城镇现代化建设 10.2 卢作孚的城镇建设思想 10.3 一种内陆城镇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 经验与感知中的重庆城 11 帝国余晖中的重庆城及其建筑样型 11.1 两张舆图中的符号建筑 11.2 西人游记与图像中的城与建筑 11.3 重庆城的“帝国样型” 12 文本中的城市:1883年阿奇博尔德·立德眼中 的重庆城 12.1 城市与文本 12.2 文本中的重庆城 12.3 文本存在与历史城市可能的再现 13 从《巴蜀鸿爪录》阅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重庆城市景观 13.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城市研究的几点思考 13.2 《巴蜀鸿爪录》中展现的城市景观 13.3 农村破产,都市进步 14 陪都时期重庆城市图景素描 14.1 区域交通网络 14.2 城市空间拓展与演变 14.3 城市人口分布与职业构成 14.4 城市安全与城市卫生 14.5 二元矛盾结构的多维叠合 15 城市历史地图与近代文学解读中的重庆 城市意象 15.1 城市意象、地图与文学 15.2 重庆城市空间意象 15.3 作家笔下的城市整体意象与文化嬗变 15.4 重庆小上海 余论 空间与现代性的生产:世界史中的重庆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一公早城市
内容推荐 杨宇振著的《历史与空间--晚清重庆城及其转变(精)》探讨了明代、清代、民国时期重庆的城市规模、空间分布和形态,具体分为清代四川城池的规模、空间分布与形态,清中后期重庆府城的人口、面积与密度,1883年阿奇博尔德·立德记录的重庆城市、陪都时期重庆城市图景素描等内容,共15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