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媒体评论)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正是应国家、社会之需要 的图书。通过这套丛书,可以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 爱国传统、奋斗精神,学习和借鉴国历史上治国理政 的丰富经验。作者多是历史学博士、教授、副教授, 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我认为这套书是很有特色的通 俗化的学术著作。 ——邹逸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一套有特色的普及版中 国历史著作,深入浅出,结构合理、图文并茂,对某 些重大的出土文物加以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 加以释惑,对后人误传误解的问题予以纠正,对某些 典故加以评说,对某些神话传说加以评论,附录内容 除了通俗普及作用外,还大大增强了学术性和权威性 。 ——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非常好的,应该说 切中了时代社会发展的脉搏。我国目前正处在现代化 转型过程中,因此,特别需要重视从悠久的历史中汲 取经验,在这方面这套书可以提供很好的帮助。 ——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后记 每个王朝都会有它的兴盛和败亡,秦汉也不例外 。而兴盛必有其因,败亡必有其由。中国古代先贤把 研究历史归结为“表征盛衰,殷鉴兴废”(《文心雕 龙·史传》)八个大字。寻找秦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辨析秦汉之所以衰废的缘由,这是我们读这一段历 史的根本目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以史为鉴”。 历史只能由历史自身来作出解读。 民谣表露着民众的心声,东汉末年,正是“山雨 欲来风满楼”的关键时刻,一首民谣广泛地流传了开 来,词语是这样的: 发如韭,剪复生; 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 小民从来不可轻。 (《太平御览》卷九) 语言是朴素的,明白如话,它的关键词是“小民 从来不可轻”七字。这七字,道出了秦汉王朝兴衰存 亡的根柢之所在,可以说是写尽了四百四十年间兴亡 事。 汉初,平定了“七国之乱”以后,迎来了以文景 命名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认的“治世时代”。怎样 从政局不稳走向治世?其实也没有多少奥秘,就是“ 不轻小民”,把小民当回事。汉文汉景亲自耕耘,不 让宫中的后妃穿丝织品,这些都是从“小民”那里学 来的。汉武帝看到黄河决口,亲自与“小民”一起“ 负薪”治河,这样做老百姓当然拥戴他。后来东汉光 武、明帝、章帝、和帝时期近一个世纪的“天下安平 ”,也完全得益于“百姓之殷富”。离开了“小民” 的安康,一切都是空话。 物盛而衰,物极必反。光武、明、章、和“东汉 四朝”以后,东汉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帝王只知享 乐,后宫“彩女达五六千人”,一些贵族豪强“家资 达三亿七千万”,而“小民”无衣无食,甚至有“河 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后汉书·灵帝纪》 )的记录。在如此暗无天日的情况下,这个王朝怎么 可能不垮? 东汉王朝轰然倒塌以后,中国进入了“合久必分 ”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漫长的数百年间 ,真可谓是“几人称王,几人称孤”,最后“鹿死谁 手”,且听《魏晋南北朝史》细讲。
目录 序一 李学勤 序二 郭志坤 导语 01秦 朝的建立 新制度的创立 统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 展示帝国实力的伟大工程 02 秦朝的灭亡 帝位更替 关东的义军 03 楚汉之争 项羽集团的崛起 刘邦集团的崛起 楚汉决战 04 西汉的建立 天下秩序的重建 汉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 05 文景之治 吕氏集团的覆灭与文帝即位 文帝的“宽严兼济” 景帝面临的挑战 06 武帝励精图治与西汉盛世 初露锋芒 反击匈奴 开疆拓土 经营西域 新的经济、财政政策 强化皇权与统治政策的转变 文化繁荣与宗教改革 07 武帝末年的统治危机 全新的帝国 对外征伐的失利 皇室内乱与地方叛乱 08 霍光专政与宣帝中兴 昭帝时代的“与民休息”政策 霍光权势的确立 霍氏覆灭与宣帝亲政 边疆秩序的重新安定 09 儒学治国 元帝、成帝对儒学的推崇 儒家学术的繁荣 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10 王氏专权与短命的“新朝” 王氏外戚势力的确立 王莽篡汉 新朝:遵循儒家理念构建的理想国家 新朝灭亡 11 东汉的建立 刘秀的发迹 经略河北与刘秀称帝 天下的重新统一 东汉新政 12 东汉的复兴 重塑皇权 儒学的重新定位 中原王朝威望的重建 13 东汉的衰落 外戚、宦官专权 士人集团的形成与党锢之禁 北疆统治秩序的崩溃 14 东汉的灭亡 地方门阀与经学世家的崛起 黄巾起义 群雄纷起与汉室流亡 附录 附录一 秦汉大事记 附录二 秦汉皇帝世系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结束语
精彩页 项梁率兵渡过淮河,已经控制九江郡(今安徽省江淮之间)、庐江郡(今安徽省江南地区)的英布和蒲将军率军渡过淮河,与项梁会合,英布和蒲将军也愿意接受项梁的领导。项梁于是统领会稽、东阳、九江、庐江四郡武装,共六七万人,驻扎在东海郡(今江苏省淮北地区)的下邳(今江苏省下邳市)。 当时控制东海郡、泗川郡(今安徽省淮北地区)的是秦嘉,秦嘉起兵以后,拒绝接受陈胜的领导,在当地拥立楚国遗族景驹为楚王。当项梁的部队渡过淮河的时候,秦嘉派军去阻击。这时的项梁名义上接受陈胜的领导,于是便打着陈胜的旗号,剿灭了秦嘉。项梁率军乘胜挺进薛郡(今山东省西南部),当地的武装都服从项梁的领导。项梁在薛城(今山东省滕州市南)大会各路武装头目,在这里,项梁、项羽第一次见到沛县地方武装首领刘邦。 在薛城召开各路武装集会的时候,陈胜战死的消息已经得到确认。项梁征询其他武装首领的意见,居巢(今安徽省枞阳县北)人范增提议另立楚王,得到大家一致认可。于是大家推举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因为楚地的人民很怀念怀王,因此项梁所立的新楚王仍叫‘‘楚怀王”。项梁自任为最高军事统帅,陈婴为最高行政长官,新政权定都盱眙,一个全新的楚国政权建立起来。 在薛城建立政权后,项梁继续率军队向西进入梁地,与秦军主力章邯的部队遭遇。这时的项梁统领楚地七郡武装,势力很大,与秦军几次交锋都占上风。秦军且战且退,完全失去了剿灭张楚政权的威风,秦军将领李由也在定陶之战中被项梁斩杀。项梁自起兵以来,可谓一帆风顺,早已不把秦军放在眼里。 就在项梁春风得意的时候,章邯已经得到王离率领的三十万秦军补充。章邯趁楚军立足未稳,立刻展开反击。这时的项梁刚刚占领定陶,完全没有预料到秦军会大举反扑,被秦军彻底击溃,项梁战死,其统领的楚军也几乎全军覆灭。项梁的战败使楚国受到沉重打击。楚怀王离开盱眙,亲赴彭城(今徐州市)督战,并把项羽、刘邦、武臣等武装全部调集到彭城附近,准备应对章邯的进攻。而这时的章邯却认为楚地不足担忧,调转兵锋,去攻打赵国了。 前文已述,秦军转入赵地作战,赵国很快坚持不住,急忙向诸侯们求救。楚怀王决定出兵相救,于是任命宋义为最高军事统帅,项羽为副帅,率领楚国精锐部队去救援赵国。宋义率领楚军开进到安阳便驻兵不前,想静观秦赵相争,坐收渔利。宋义的做法遭到了项羽的反对。自项氏起兵以来,项羽一直是项梁的副手,宋义根本没有把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他粗暴地拒绝了项羽的提议,还号令全军不得言战。不久,宋义护送自己的儿子去齐国,项羽趁机召集诸位将领,驳斥了宋义“坐收渔利”的战略,还对宋义不体恤将士的行为进行了谴责,得到军中将领的响应。第二天,宋义返回军营,项羽直接斩杀了宋义。楚怀王只能承认既成事实,拜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成为楚军的最高统帅。 P43-44 导语 马孟龙著的这本《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系“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之一,是首届向全国推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全书共分14章47节,以重要历史人物权力迭兴为主要线索,以通俗的笔触,图文并茂的形式,对秦汉历史的发展脉络作深入浅出的展示。书后附有大事年表、帝王世系以及历史地图。 序言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在十几年前 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同郭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愉快 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议,共同编写了一本通俗讲 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题为《中国古史寻证》,列 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与名编——世纪初的对 话”丛书出版。当时没有料到,这本书印行后博得相 当不错的反响,使郭先生和我都觉得所作的一番努力 是值得的。 以这件事为契机,郭志坤先生同我有不少次机会 谈起历史学的通俗化问题。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组织 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 广于大众的图书。郭先生精心拟出规划,并很快约请 到多位学养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投 入了撰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现在这套“细讲中国历 史丛书”。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 到最末的王朝清朝为止,全套共十二册。这套丛书的 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 “面向大众”;就书的体裁与风格而言,是“通俗化 ”。我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这两条提得好,也提得及时 。 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 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 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 ,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 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 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 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 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 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 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 讲授《国史大纲》,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当相 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 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 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 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 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 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 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 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 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 ,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 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 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 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 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 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 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 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 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 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 解的字一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 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 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 于历史家的大手笔。这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 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 ,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 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专供学 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 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 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 ?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面向大众”的,并且 在“通俗化”方向上作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还 说过:“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能俗。”这也很 有道理。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 年的一个“通”字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构 架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 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 李学勤 2014年8月17日
内容推荐 马孟龙著的这本《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从秦始皇统一天下落笔,至汉献帝禅让帝位而终,记述了秦汉帝国兴起、发展至衰亡的全过程,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皆有涉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