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忧伤的身体(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傅菲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傅菲,本名傅斐,1970年代生于江西上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常见于《人民文学》《天涯》《花城》《钟山》等刊,收入百余种选本。
出版作品:《屋顶上的河流》(200年,散文集);《星空肖像》(2009年,散文集);《炭灰里的镇》(2009年,散文集);《生活简史》(2010年,散文集);《南方的忧郁》(2014年,散文集);《饥饿的身体》(2015年,散文集);《在黑夜中耗尽一生》(2015年,诗集);《大地理想》(2016年,散文集)。
书评(媒体评论)
傅菲的散文,犹如一块内含物极其丰富的琥珀。
他的文字,是一颗诗心长久的沉淀,犹如滴落的树脂
,在他放射性的思维下,经时间的风雨冲刷而成。《
我们忧伤的身体》,有时间的沧桑,有复杂的人性,
有不可触摸的痛和爱,有生命清晰的纹路。如果你跟
这块琥珀接触,我相信那股强烈的电流,一定会击中
你的心。
——人民文学奖获得者、诗人颜梅玖
承认身体的有限性与个体存在的有限性,并不意
味着对有限性存在的妥协与让步,而是站在身体赋予
我们的“有”与“无”的边界,重新审视存在;也不
是从某种凌驾于身体之上的精神角度拷问存在,而是
以身体的眼光重新打量世界、“体贴”存在。
——学者欧阳灿灿
后记
2018年6月15日,完成了最后一篇《拥抱》,本书算
是完结。
2017年12月20日,因为十二指肠出血,入院治疗,在
上饶市立医院消化科住院八天。这是我第三次十二指肠出
血入院。和以往入院治疗不同的是,这次,我没有做胃镜
检查。尽管医生苦口婆心劝我,一定要做胃镜检查,以便
确诊,但我拒绝了。我多么讨厌做胃镜——三年前做胃镜
时,我在五米外闻到麻醉液气味,便开始呕吐,吐得腰直
不起,黄胆水吐得满地都是。医生说,从来没见过这样对
麻醉液过敏的人。
消化科在住院部十八楼,和肿瘤科同一个楼层。和我
同病房的,有三个病友。入院第一天,病友是一个老人,
子女都在国外工作,老伴陪着他,取药取食。老人已经住
院一个星期,具体患了什么疾病,我也不知道。我入院第
二天,他出院了。转入了一个40多岁的病友,是一个肺癌
患者,戴一顶黑呢帽,宽扁的帽檐遮住了他大部分的脸。
但我还是看清楚了他,黄枯焦的脸色,身材高大,但棉大
衣显得空荡荡。他的爱人一直坐在他床前,一边刷微信一
边和他聊天。我爱人到主治医生廖医生办公室,提意见:
“你怎么可以安排癌症患者,和我老公住一个病房呢?”廖
医生憨厚,很不好意思似的,笑着说:“医院已经没有空
床位了。”廖医生是我同事的爱人,是一个十分细致的人
。我对我爱人说:“没关系的,我不会在意。”过了三天
,癌症患者转院了,又转入了一个高烧不退的老人。老人
种甘蔗为生,灵溪人,四个儿子一个女儿,轮流伺候着。
我对老人说,你真幸福啊。老人说,我七十三岁了,临老
我才知道,人生一场空,人是世间的过客。原来,老人房
子要拆迁了,有一大笔拆迁费,孩子想着分钱。
廖医生给我办出院手续时,不忘对我说:“你可以写
写住院的日子,住院很有人生感悟的。”我说,当然会写
,我每次住院都写了。正在我离院时,隔壁病房突然哭声
四起——一个在医院住了四天的人,被拉进了火葬场。
这次十二指肠出血,对我身体影响很大。我感到自己
很虚弱,甚至洗碗时,我还得中途坐下来,休息两次。写
字时,时间稍微久一些,我便缩在桌子上了。写《悲伤》
,才三千余字,我断断续续写了五天。而之前,我只需一
个下午。这是篇短章,但我仍然要写完。因为我知道,作
为一本探究生命的书,不能缺少《悲伤》这个篇章;因为
我知道,悲伤和孤独,是生命的动脉和静脉。
入来到这个世界,和万事万物相逢;人离开这个世界
,和万事万物告别。世界的意义,于个体而言,完全是生
命存在时的意义。世界是生命呈现的一个镜像。我们所看
到的,所经历的,其实都在这个镜像里。尽管我们的一生
,大多时候,被镜像所蒙蔽。于我而言,永恒并不存在。
也因为永恒并不存在,所以短暂的人生才更加显得美好,
才需要倍加珍惜。我想,我是一个追寻光的人,同时我渴
望成为光源.
散文批评家袁演在《从板块拼接到圆融自洽——浅析
傅菲散文的跨文体创作》一文中说:“傅菲的散文不轻易
倒向传统的现实主义,不是简单地躲到西方文学的面具后
面,而是无限向内,勇敢地挺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使那
里有许多阴暗和不堪,也不回避、不躲藏、不隐匿……用
细腻的笔触和富有哲理的思维,揭示了人类更为隐秘的情
感世界,以及对于生死、悲欢直至整个生命的洞察。作品
无时不在告诉读者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感恩活着的每
一 ,天。”对此,我深表赞同——写作者思想的纵深,
需要文本同等长的纵深,才得以完整支撑。
2018年1月17日
目录
相逢

每双眼睛里都有星空
泪水
呼吸
思念
气息
悲伤
孤独
幻觉
耳朵

声音
头发

拥抱
骨头里点灯

伤口:生命的路标
海上的床榻
睡眠唯美
你的身体是时间的容器
疾病
死亡
告别
后记:爱的经文,生命的祈祷词
精彩页
认识脸所包含的意义,需要多少年?“你的脸像一束玫瑰,在时间深处绽放。”这是我十八岁时写的一个比喻句。我在县城荒坡的中等专科学校上学。坡下是渚溪河,惊蛰之后,虫子蛰伏在草丛里呜叫,蜜蜂在花田里嗡嗡嗡。右岸的村舍在傍晚时分隐没,隐没在薄雾中。我有了第一次恋爱。一年后分手。现在我已经完全不记得她的脸。她的脸虚化在镜子蒙上的水珠里。这些年,我走了多少拐角,转过多少街口,遇见多少人,我茫然。直到有一天,你戴着灰白色的帽子,溯河而上,在另一条河流中远去。我回到寄居的小城,一个早晨,遇见一个卖花的老妪,她说:“买一枝玫瑰吧,送给你心爱的人,能带来好运。”她的篮子里,只有玫瑰和百合。她坐在街头的石凳上,灰色的长布裙沾着花瓣和叶子。我犹豫了,站了一小会儿。我有懊悔:和你见面时,为什么不带一束玫瑰呢?我买了四十三枝玫瑰,用丝带扎成一捧,插在办公室的花瓶里。我每天给玫瑰洒一些水,三天后,花开始慢慢焦枯,瓣儿的边沿结了斑斑点点的黑色。七天后,花朵完全失去水分,变成糜烂的黄色。脸和玫瑰有什么隐秘的联系呢?玫瑰会失血,褪去殷红和羞美。脸呢?一张不再出现的脸,是一种岁月的消失,是一面被灰尘掩埋的铜镜。当我在晚上,把灰尘抹去,照见了自己:虚浮的,无助的,迷茫的。这是一个不被他人窥视的世界:神性的,宗教般的黑暗。此时,一张不曾忘记的脸,浮在我眼前:艾草的青蓝色,没有光泽,颧肌塌陷,牙齿咬着唇谷,眼神呆滞。
他常常站在我办公室的窗口,看着缓缓而过的信江。其实他什么也没看。他只是对着窗外。他投在玻璃窗上的影子,斜斜的,有些变形。他是个中度抑郁症患者。他的眼睛是浅蓝色的,像个漏斗,色彩漏掉了,欢悦漏掉了,水分漏掉了。他有时站整个上午。他拒绝说话,拒绝出门,甚至拒绝睡觉。我闻到他脸上的气息:冰凉下来的但还没死去。他的下午几乎是在电影院度过的。他把脚架在前座椅靠背上,双手紧紧地抱住自己,闭目游思。电影院在我单位左边二十米处,有一个空落宽大的舞台,霉变的潮味和含混的体液味在黑黑的空间里游荡。他爱上了这样的气息。和他多么相似:溺在浑浊的水池里,脸上爬着蚊蝇的幼虫,投下来的光线不但不能使视线更明亮,反而把水里的污物摇动了,漂浮上来。他独来独往。即使在办公室,他要么看窗外,要么在纸上不停地涂涂画画。蓝墨水叠印着蓝墨水,最后整张纸溢满了深蓝,像一张不停涂改的脸。他把纸撕成一片片,塞到嘴巴里面吃。身体是他的牢笼。他极力把另一个自己从身体里抽出来。他去了南方。当一个人需要拯救自己时,漂泊是最好的方式。当我再次遇见他时,他的脸多了一份从容,也有了生活的嘈杂。那是多年之后,在信江岸边的花园座椅上,他对我说:“当年,我对生命几乎没有了信心,放弃了活下去的理由。”失恋把他推到了悬崖上。当他谈论这段历史时,他这样嘲笑自己:“世界上什么都可以信,就是不可以信爱情。”作为那段历史的记录,失眠成了他的后遗症。
脸部位于人体颈部以上,头部正前方,耳、眉、眼、鼻、口,匀称地分布在脸部。脸是一个人外貌特征最显著的标志,是辨认人的重要根据。四十二块表情肌,能把人的喜怒哀乐分毫不差地显露出来。脸是一张心灵的滴液试纸。
有一天,我听地理课,内容是讲地震。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而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常常造成人员严重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我听完课,在办公室坐了十几分钟,抽了一支烟,又在窗前默默地站了十几分钟。我想,人发生地震一样的心理灾害,最先坍塌的会是哪儿呢?可能是脸。脸变得木讷,寒风吹不知道冷,暴雨打不知道疼。脸成了一大块失去肌理的肌肉。脸塌下去,骨头突出来,形似骷髅。这是一种哀绝。
让情感在这张试纸上细微显示出来的,是怦怦怦跳动的心脏。这样说吧,脸是人存活时间里最感性的表现形式。时间是液体的,从心脏出发,在人体日夜流淌,它所夹带的泥尘、病毒、霉菌、放射物、黑暗的光,最后在脸部滞留淤积,形成形态各异的图案。脸是我们生活和命运的证词,是嵌人肉质的脚印,是自己无法仰望的天空,是游动的悬崖。
我的初三数学老师方温圣,上课喜欢讲白。一天上课,他问:“有谁知道鼻孔为什么朝下?”我们像傻子一样发愣。我告诉你们,他说,假如鼻孔朝上,下雨的时候,雨水会灌进去。
P14-17
导语
傅菲著的《我们忧伤的身体(精)》是一部思考身体的散文集,以《相逢》开篇,以《告别》结束,暗示了人生的过程。本书以人体的器官为叙述的切入点,以身体为触角引向生命意识的内核,叙说的不仅是作者个人隐秘的内心体验,更是关乎爱情、亲情、疾病、时间、生存与死亡的思考。身体是时间的容器,不仅承载着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承载着每一个人生命体验中的喜悦、快乐与隐痛、悲凉,作者以忧伤如歌的文字一一复活了曾经淡忘在人们记忆深处的鲜活的生命体验。
序言
人是身体性的存在,直面这一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生老病死,都关乎身体,令我们忽而想起身体,驻足打
量它、珍视它、爱怜它。可在其余的时候呢?人们常说,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言及身体,却旁顾其他。我们把
身体当本钱、工具,我们在意的却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比
如某种精神、存在的意义,甚至是物质与金钱等等。文学
创作忘却身体也久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坛上先
后出现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
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等等,反映了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理想和思想的迅猛变化,其表现重心无关身体。九十年代
出现的“身体写作”,为了迎合阅读消费市场,把性体验
从身体的整体存在体验中割裂出来,大肆渲染性器官的官
能感受,我们很难称之为“身体存在”的写作。在这样的
背景下,江西作家傅菲的著作《我们忧伤的身体》出版,
就有了特别的意义。这是一部叙述各种有关身体故事的身
体传记,也是一部直面“身体即存在”问题的思考者语录

身体是脆弱的、有限的,作者在这部以身体为主题的
散文集里,从不讳言这一点。作者直接以身体的器官或部
位为每一篇章的主题,脸、耳朵、眼睛、唇、手、脚、骨
头等,他甚至大方地跟人们谈论起,与身体必然联系着的
疾病和死亡。这本书并不是一首慷慨激昂的身体颂歌,反
而因其正视身体的有限性而有着淡淡的忧郁色彩。作者在
书中谈到了诸多名人身体病痛的感觉,记录了亲朋好友的
生病与死亡,真诚地袒露了自己作为身体存在的个体,因
肉体的局限性所带来的各种“痛”与“怕”:怕伤、怕饿
、怕痛、恐高,等等:
一次,下班回家,我趴在餐桌上,对老婆说,快给我
一杯糖水。我双手止不住地打抖,冒大颗的虚汗,浑身瘫
软……我忍受不了饥饿,饿了内心发慌,什么都吃,能塞
肚子就行。我还有恐高症。站在高处往下看,脑发晕,缺
氧,腿软,心悬,有向下栽的感觉。
这些文字描述了细微而真实的身体体验,也呈现了一
个身体问题思考者的勇气。承认身体的有限性,其实也就
是在承认个体存在的有限性。人类因身体的物质性而面临
认知体验的局限性以及病痛死亡的必然命运,但无时无刻
不在探索未知领域,突破日常生活的局限,追求超越性的
自我以及存在的无限意义。古希腊人无法解决有限性存在
与追求超越之间的矛盾,把身体与精神理念分离开来,并
创作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表现无法摆脱这两种冲突的
痛苦。承认身体的有限性与个体存在的有限性,并不意味
着对有限性存在的妥协与让步,而是站在身体赋予我们的
“有”与“无”边界,重新审视存在;也不是从某种凌驾
于身体之上的精神角度拷问存在,而是以身体的眼光重新
打量世界、“体贴”存在。
身体因其物质性而具有有限性,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
,身体并不等同于物质。我们凭借身体得以认识理解世界
,但在这一过程中,身体并不是等同于器官或物质工具来
使用的。“我”的眼睛看到“日出江花、春来江水”,马
上联想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即刻感
觉到“能不忆江南”;《红楼梦》中分别从林黛玉和刘姥
姥的眼光描绘了贾府,但毫无疑问,林黛玉和刘姥姥观察
到的贾府是不一样的。我们使用身体并不仅仅是得到了某
些信息,而是伴随着无法剥离的、切身的感觉和体验。这
本书谈到 “耳朵”“眼睛”等身体器官,其实是在谈通过
身体对世界的感知与体验,因此在貌似枯燥的各章标题下
,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语言就像大海里翩翩游来的鱼群,
姿态各异而又绵绵不绝,引人入胜。作者说到自己的重度
失眠的体验,“夜晚是一口热锅,‘我’是沸水里的活鱼
”;母亲借米空手而归后,坐在灶边盯着灶火,“灶膛的
木柴啪啪地响,仿佛一种催促声”,眼睛“目不转睛地盯
着灶火,火苗在她眼球里跳跃。她的眼球那么大那么空,
以至于容不下一滴泪水,像天空容不下雨”。书中所展现
的每一种器官既提供、塑造了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也
是人与世界相遇时的身体体验,其方式与内容不可剥离。
这种切身感觉与体验还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征。
身体感官及各部分都在积极融入世界,身体成为事物交汇
的场所。就如《耳朵》篇中,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妙而又精
到的比喻描绘了人的听觉:“耳朵,是树枝上的叶子,感
受风的震颤;是镜泊里的水,抚摸鱼的游动;是草尖上的
露水,触摸时光的滑走……”这些诗意精妙的比喻是建立
在对身体通感准确的把握上的。我们听到风儿吹过的声音
,仿佛看到树枝上叶子的震颤,草尖上的露珠慢慢变小。
世界以身体的方式与 “我”相遇,并融会在一起。
身体的边界,就是存在的边界。身体的个体性不仅使
得“我”的存在与“你”的存在截然不同,二者绝无重合
的可能,更使得我们的存在从本质上说是个性化的。书中
的每一个有关身体器官与疾病的故事,也是一个个有关存
在的故事。寻找智障儿子的张姓父亲的脚、喇家村史前遗
迹中一具护着四个幼童骨骸的成人骨骸、邻居燕燕的狂犬
病和糟老五的破伤风等,这些器官、疾病的故事因其被承
载的身体的个体性以及身体经历的个体性而独一无二,又
因其身体体验与经历而生成某种意义,它们从黑暗的虚无
中浮现出来,鲜艳夺目,却又摇曳生姿。
身体的个体化决定了我们存在的个性化,但不意味着
彻底的孤独。身体是我们与世界相遇的场所,我们都拥有
身体,因此我们拥有感知理解世界的同样方式,也拥有相
同或相似的感觉与体验。身体使得人类有相互理解的可能
与前提。这本书并未提到身体如何使人们相互理解成为可
能这一问题,但是其中讲述的每一个身体故事,都在瞬间
击中读者内心深处的世界,对每一个作为身体存在的故事
主角有了最切身的理解和感悟。所有的这些故事中,最让
笔者动容的是小女孩傅日静之死。严格地说,这不是一个
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作者以不长的笔墨,叙述了
这个对整个家族来说都是极大打击的悲伤事件,在行文中
也并未进行过多的情绪宣泄,但是其笔下流露出来的悲哀
,却极大地感动了笔者,并对日静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怜
悯。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日静的疾病使得她与家人眼睁
睁地看着生命从身体流逝而令人极其无助难过,作者在叙
述中,也是以家人而非旁观者的视角,身处生与死的临界
点上体验、诉说着人如何遭遇作为身体之死的死亡。作为
身体性的存在,人的死亡从根本上说首先是身体之死所带
来的无法替代、无法改变、难以承受的虚无与困惑,这一
切,都激发了同为身体存在的读者感同身受的体验和思考
。文学叙事中的死亡叙事,也必须首先直面这种作为身体
之死的死亡,才能更富有深入人心的深度与力量。当代著
名小说《活着》以描绘人的各种死亡而著称,但笔者认为
,死亡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是身体存在的绝境,人物如何遭
逢面对这一绝境,其他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福贵在遭遇一个
个家人死亡后又是如何看待死亡、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乐
观,小说还缺乏更切实、切身的叙述。在表现死亡这一方
面,笔者认为此书《我们忧伤的身体》因对作为身体存在
的人之死的自觉意识而有了更深入出色的表现。
身体并非物质,也并非机器,是我们与世界相遇的方
式以及对世界的切身体验。我们与世界、他人以身体的方
式联系在一起。在与世界、他人的沟通中,身体似乎消失
了,我们听到了远处的声音,但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特别
感觉到耳朵的存在。身体是个体性的、有限的,但身体与
世界及他人的关联性特征又使人类通达精神与理想、理解
世界与他人成为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身体存在又
极富灵性特征,精神与灵魂实则是身体的灵性表征。
从身体存在的角度来审视文学创作,最首要的一点就
是要把“人物”还原为“人”。“人物”不是某种思想、
精神、意识甚至是性格的载体,而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也
就是说,人物是有着个性化身体的人,因此作家在塑造人
物时,有必要首先想象这个人物的容貌、言行、居住环境
、生活方式等,即把人物落实为作为身体存在的个体。作
品人物出场露面,读者认识人物就如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
认识人一样。当代作家格非在品评《金瓶梅》时谈到,绣
像本批评者认为,《金瓶梅》描绘一个极其次要的人物,
即孟玉楼姑奶奶死去的丈夫时,用三个字“孙歪头”写活
了一个人。格非认为,写活了的原因在于“要知道‘孙歪
头’其实不是名字,而是叙事”,但他很可能意识到这种
说法的牵强,随后补充说,“作者将原本属于形象描写的
‘状貌’,强拉到他的名字(称呼)之中,从而完成了最
小化的人物塑造——孙歪头三字一出,其人仿佛立刻就站
在读者面前”。这段话其实绝妙地解释了“孙歪头”三个
字之所以写活了一个人,是因为“孙歪头”是作为身体存
在的“人”而非“人物”出现的,薛嫂怂恿西门庆去拜访
杨姑娘,提到了她死去的丈夫,读者读到此处,仿佛置身
于他们聊天的场景中,而“孙歪头”是闲谈时不经意提到
的活生生的人一样。同样的例子还有比如《包法利夫人》
中的“包法利老爹”:
包法利老爹在荣镇又住了一个月,他早上戴着漂亮的
银边警官帽,在广场上吸烟斗,把居民都唬住了。他习惯
于大喝烧酒,时常派女佣人去金狮客店买上一瓶,记在他
儿子的账上;要他使围巾有香味,他把媳妇储备的科隆香
水全用光了。
就是这么一个与作品的主题、主要情节没有要紧关系
的人物,在爱玛琐碎平庸恶俗的日常生活中绝少露面,却
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原因也在于作者福楼拜并不是
把他作为功能性的人物来创作的,不是为了实现叙事的某
种功能,而是充分地尊重这个人物,把他作为生活中的、
身体化存在的人表现出来的。在《我们忧伤的身体》这本
书中,也有不少相似的例子,比如《脸》这一章中的满脸
小窟窿的“老裁缝”、右脸上挂着肉瘤的“蓝仙”等等。
人的存在从根本上来说是身体性的存在,身体既赋予
了我们存在的边界,又让我们得以超越这些边界,经由身
体与他人及世界相逢、相识、相交,从这个意义上说,身
体是我们存在的根基,也是我们存在意义的源头。我们有
必要从身体而非抽离身体的精神角度重新认识存在,在文
学创作中重新把身体置入存在,把“人物”还原为“人”
,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忧伤的身体》的出版给人最重要
的启示。
内容推荐
傅菲著的《我们忧伤的身体(精)》是一本生命之书,发掘个体生命的价值,塑造爱的灵魂。他像一个生命的布道者,向我们讲述爱、疾病、死亡、思念、独孤、身体、青春。这本书写了十二年,佳作荟萃,收入《脸》《你的身体是时间的容器》《思念》《孤独》《唇》《气息》等广为传诵的篇什。傅菲的散文极有语言穿透力,诗意流淌,哲思洋溢,沉郁哀伤但给人温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7: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