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学概论/牛津通识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英国)关大眠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自佛教在印度创始之后,两千多年来佛教传遍了亚洲,现在对西方文化又产生了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关大眠著的《佛学概论》向读者揭示了佛教的发源和发展,语言直白并辅之以图表,清楚明白地说明了佛教的中心教义和修习方法。各个章节分别就法与轮回、禅定、伦理和佛教在西方的影响等等细细展开。藏传佛教和禅宗也各有阐述。如果你渴望了解佛教的基本知识,阅读本书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关大眠,佛教伦理学家,生物伦理学家。目前任教于伦敦大学历史系。1977年毕业于兰卡斯特大学,获文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东方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著有《佛教伦理的本质》(1992)、《佛教与生物伦理学》(1995)、《佛学概论》(1996)、《当代佛教伦理》(2000)等。 目录 引文出处例释及发音 1 佛教与象 2 佛陀 3 业与轮回 4 四圣谛 5 大乘佛教 6 佛教在亚洲 7 禅定 8 佛教伦理 9 佛教在西方 年表 索引 英文原文 序言 赖永海 关大眠(Damien Keown)的这本《佛学概 论》(Buddh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英文 原版问世已有多年,颇受读者欢迎。这本小书篇幅不大, 却是一本优秀的佛学入门作品。作者的写法并不像一般的 入门作品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资料、介绍学科历史,而 是有重点、有创见地对佛学领域的一些重要主题进行了梳 理。佛陀的教义、业与轮回、佛教伦理、禅定,佛学与日 常生活的融合、佛教思想在过去许多世纪中的演变、佛教 对当今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困境的回应,这些在书中都有富 有洞见的探索。 全书开篇即以一个载于《百喻经》中 的盲人摸象的故事来描述佛学研究的现状。舍卫国那些眼 盲的臣民被分成小组,然后各自去触摸大象躯体的某个部 位,有的摸头,有的摸身,有的摸腿,有的摸尾。于是, 在他们的各自描述中,大象便或者像水壶,或者像箩筛, 或者像石柱,或者像门闩;因此,便有了无休无止的争论 。 的确,受到主观态度、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或者研 究方法等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研究者对佛学往往会形成 相当不同的看法,得出的结论也常常各有殊异。应该说, 这种现象是正常和合理的,因为佛教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 面体,各个人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佛教,得 出的结论自然不会完全一样,例如,仅就研究方法而言, 除了传统的“以佛学研究佛学”的方法之外,还有诸如哲 学诠释方法、历史考据学方法、宗教社会学方法、宗教心 理学方法,乃至于现象学、分析哲学的方法等等。不同的 方法对于揭示佛教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的思想特质都有 其特殊的作用,它们之间并非一定就是情同楚汉、相互矛 盾与对立,而往往可以相互发明、相得益彰,如果人们能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研究佛教,那么 ,对于佛教的了解和认识就会更全面和具体,从而使自己 的认识更接近于真理。 佛学确实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人 类思想宝库,不同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自己想要、对自己 有用的东西。例如,对于那些喜欢思辨哲学的人来说,佛 学应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栖身之所。德国古典哲学家黑 格尔对中国古代哲学颇有微词,认为她的思辨性不强。实 际上,要么黑格尔不了解佛学,要么他没把中国佛学纳入 中国古代哲学范围。实际上,佛学的思辨性绝对不亚于世 界上任何一种哲学体系,而中国佛学不但是中国古代传统 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甚至把它视为中国古代 哲学的主干所在!而对于那些较多着眼于现实人生,希望 探寻某种人生智慧或者某种调适身心法门的人们,佛教中 的思想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真诚希望今后 有更多的人来研究佛学,也真诚祝愿不同的人都能从佛学 中受益,能从这本佛学著作中受益! 是为序。 导语 《佛学概论》是一本优秀的佛学入门作品。作者关大眠的写法并不像一般的入门作品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资料、介绍学科历史,而是有重点、有创见地对佛学领域的一些重要主题进行了梳理。佛陀的教义、业与轮回、佛教伦理、禅定,佛学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佛教思想在过去许多世纪中的演变、佛教对当今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困境的回应,这些在书中都有富有洞见的探索。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小书向读者介绍了一种人类最优美、最深刻 、最吸引人的大智慧。笔法简明清楚,可读性强,易 于理解。 ——新闻工作者、作家 布莱恩·阿泼亚德 精彩页 第二章 佛陀 佛陀出生在喜马拉雅山麓附近的特莱低地,在今尼泊尔境内。其族人以“释迦”自称,故此佛陀得名“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信徒则称呼他为“薄伽梵”或者“世尊”。“佛陀”其实并非个人名字,而是“觉者”的尊称。严格说来这个称号必须在某人证悟得道之后方可使用,尽管如此,这里仍以此来称呼早年的佛陀,而他的本名其实是悉达多·乔达摩。 佛陀的生卒年份按照传统说法是公元前566年至公元前486年,近年研究则认为其卒年似应在公元前410年左右(这一时期编年史的误差当在十年之内),传统资料显示佛陀及其族人属于印度四大种姓之中的第二等级——被称为“刹帝利”的贵族武士阶级。但是没有别的迹象表明,种姓制度曾经在释迦族内广为流行。 有关佛陀的父亲“净饭王”的王者地位以及其宫廷生活如何骄奢淫逸的传言习见于后世典籍,大多为夸张虚饰之言。尽管如此,佛陀的尊贵出身和崇高地位在佛教文学艺术中是个常见主题。他的贵族身世背景——或许不如传言令我们相信的那般高贵,无疑可以帮助他在游历说法时给印度东北各诸侯国的宫廷留下良好印象。 有关佛陀的生平资料有相当部分保存在巴利文正典之中(可参考上列方框)。将散见各处的零星片断连缀成贯通流畅的长篇叙述要待佛陀圆寂五百年后方才开始。稍早时候,大约此前二三百年间,有关佛陀的生平事迹开始在各地流传,显示出人们对这位人杰的兴趣在逐年增长。有关佛陀生平的叙述最为著名也最为精致的是一首叙事诗《佛所行赞》,为公元1世纪时佛教著名文学家马鸣所撰。从此以后,早期的片断传记资料由想象的细节加以修饰,最终使得事实与传说难以分开。这些叙述激发了佛陀形象的创造,而这一现象在2世纪之前从未出现过。在此之前他的形象在艺术创作中只是以象征的方式出现,例如树木、车轮、华盖等等,或因为尊崇,或因为想要设法对他所获得的超验状态给出一个美好而感性的表达,却又很难找到别的方式。但也正是在此过程中,艺术家才开始以石材或其他材料创作佛陀形象,这些形象最终成为信众崇拜的对象。 佛陀的生平 有关佛陀生平的早期资料大抵零星琐碎。有时候讲到某个话题佛陀会回顾自己的早年经历,然后又接着说法。其中有些片断相当详尽,有些却又相当模糊;所有片断的编年顺序并非都是条理清晰的。出于这样的原因,要根据这种泛泛的资料写出一部佛陀传记远非易事。而且所谓传记,大体上也是西方文化近期的创造发明,而在古代印度,其实并不存在作为文体类型的传记。同样的困难也困扰着想撰写其他早期宗教人物(如耶稣)传记的人们,故此要想在勾画“历史上的佛陀”时取得更大成功是没什么可能的,甚至还有额外的麻烦:既然佛教徒相信“来生转世”,那么要写出完整的佛陀传记还必须包括他的前生后世!尽管不存在佛陀生平早期资料的连贯叙述,人们大体上也都同意他一生中某些关键事实的相对编年顺序。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出来的事实是:他十六岁娶妻耶输陀罗,得子罗睺罗(意为“覆障”)。稍后佛陀离家出走,开始上下求索寻觅宗教智慧,时年二十九岁。大约三十五岁时他证悟得道,余生之四十五年遍游各地传播佛法,直至八十岁圆寂。佛教徒在传统上往往关注佛陀生平的某些关键事件,认为其至关重要,并通过文献、神话和仪典甚至去圣地朝圣等各种方式表示纪念。其中四个最为重要的事件即降生、证悟得道、法轮初转以及涅槃圆寂。 佛陀的降生 佛陀的降生跟耶稣基督的降生差不多一样,都有神迹相伴。后来的经文记述说,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夜梦白色幼象入腹因而结孕成胎。本页上的图片所描绘的就是这一事件。这个梦释解出来就意味着摩耶夫人即将诞下麟儿,而且待他长大成人之后,必将成为伟大的君主或者伟大的教主。按照习俗,摩耶夫人将近足月临产时便从释迦国首都迦毗罗卫前往亲戚家(应为娘家)待产。王后和随从来到蓝毗尼一处可爱丛林时突然开始阵痛,于是扶着娑罗树站立着诞下佛陀。据说,是时诸天众神纷纷降临赞颂如此盛事,因为佛陀的降生是一桩快乐且重大的事件。地动天摇之间诸神将圣婴放在地上以神水施洗。圣婴旋即起身迈出七步,并且宣告这是他最后一次降临人世。就是这个男婴被命名为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达到自己目的者);而乔达摩则是族名,传自印度古代圣人。摩耶夫人分娩七天之后去世,因此佛陀由成为净饭王继室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成人。 巴利文正典对佛陀幼年事迹语焉不详,造成的印象便是他在父王的三座宫殿内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这三座宫殿是为印度一年之中三个季节分别设置的。年轻王子锦衣玉食,终日陶醉在温柔繁华之乡,与乐师扈从相伴,得到一切满足。按理说如此境遇足以令佛陀“娇惯成性”。事实却并非如此,据说佛陀聪慧早熟、好学敏思、体贴他人,有天眼待启。 四相 宫廷生活豪华奢侈却并不充实,所以佛陀便渴望有一种更为深刻和更能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生活方式。后世流传的故事表达了佛陀的这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