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悠悠长日 |
分类 | |
作者 | 曾莹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曾莹著的《悠悠长日》这本小集子,收录了近十年来的点点滴滴。家长里短,鸡毛蒜皮,道尽一个普通女人的平凡日子。可是这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光阴,就是在吃喝拉撒中不慌不忙地、永不回头地流逝的。 作者简介 曾莹,女,196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现任浙江省博物馆平面设计。承担《千峰翠色》《钱江流韵》《瓷之源》《天覆地载》《异彩纷呈》《情语——丰子恺(护生画集)真迹展图录》《好地方在山那边》《海上瓷路》及《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等图录书籍的美术编辑工作。主编《曾宓小品》《中国写意画构成法则》《林间》《书为道——曾宓书法作品集》和《残山梦最真——馆藏近代山水作品赏析》等画册书籍。发表《从费丹旭绘画看许氏家族之女性文学》《文字之美》《平面的舞台——浅谈平面设计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应用》等多篇论文。出版《譬如朝露》散文集、浙江省博物馆学人丛书《痕迹——印刷工艺与装帧设计在博物馆的应用》等书籍。 目录 林间 我几乎要将你忘却了 新加坡散记 梦蝶 我和他的故事 我的父亲 荷塘清趣 徽杭古道 烟雨西湖 看世界之东北行 茶馆 看世界之美国行 共营巢 看世界之加拿大 未了意 看世界之澳洲行 只如初见 看世界之英伦行 三月里 北台峰顶 恋歌 说茶 晓风 书为道 人间四月天 疼爱 花影 母亲生日 一树一世界 红底白花新棉袄 安徒生的老故事 母亲的心 黄山 豌豆公主 一甲子 天籁 妈妈病了 鞋 鸡趣 花祭 瑜伽 春半 生命 生日 牙疼 慢慢变老 天长地久 你要结婚了 杨梅酒 天上所有的星 山雨 执手初心 真爱如水 最后的凝眸 爱太短遗忘太长 散步随感 西湖晚情 杭州 苏堤秋早 痕迹 红大衣 没有人烟的地方 回到从前 食为天 仔细你的皮 懒 雪人 清流 滑滑梯 年少的我 巧克力 最好的时光 永恒 大布熊的故事 梧桐叶的故事 蝈蝈不唱歌 如何说再见 琴话 放手 你快乐吗 我们家的我 飞吧 加油 退队礼物 致小男子汉 万里云霄待鹏程 纯爷们 花开六月 晚安 新年快乐 学会放松 桂花不大香自满城 笔胆琴心快意人生 序言 1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秋天显得很漫长,且伴有季节之 外的另一种丰满。 整个南方似乎没下过雨,气温始终保持在某种恒值上 。杭州的桂花与芙蓉,杭州的蓝天与白云,都在强调这个 秋天的纯粹与恬淡。这些日子里,我几乎没离开过杭州, 也没有额外的写作任务。除了处理杂志社的事,我基本上 在书房看书,看窗外的银杏与枫树一天一天变红。偶有无 名鸟从窗外一闪而过,丢下一两句诗歌般的鸟语。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虚度光阴,如果是的话,这种虚度 也许是必要的。不管怎么说,这个秋天我读了几十本书, 其中一本,便是曾莹的书稿《悠悠长日》。 2 身为大画家曾宓的独生女,曾莹身上没有名门后裔的 骄气与优越感。 有的却是真挚的爱, 与善良。 3 《悠悠长日》是一本告诉我们怎么去爱的书。 曾莹提供的文本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丝毫隐 喻的成分,正因为她的具体与本真,我们才看到了未被词 语遮蔽的客观世界。 书中没有超验、没有朦胧、没有夸张的比喻。 就我个人的阅读兴趣而言,我更喜欢第一辑《林问》 里的那些篇什——曾莹走到哪里,就把爱心带到那里,她 爱自然、爱人文、爱艺术——她让我们相信,爱比被爱更 具魅力,也更具幸福感。 … 当然,曾莹的爱远远不止这些。 全书贯穿着作者对父母的爱,对丈夫的爱,对顽皮孩 子的爱,对荏苒岁月的爱。 她爱新加坡的风花,爱加拿大的雪月;她爱英国的玫 瑰,爱徽杭古道上的野草;爱台南的铁观音,爱杭州的老 龙井…… 爱英伦梦幻般的古老建筑,爱高耸入云的双子塔—— 新加坡的雨在她内心的天空上下着 拉斯维加斯的风已吹入她的记忆深处 呼伦贝尔的羊在啃吃她内心草原上长到了天边的嫩草 温哥华的阳光 素里小镇天空上的雁影 耀眼的阳光从云朵的缝隙里投到苏格兰高地的草屋上 曾莹告诉我们,游到哪里,哪里就会给她带来全新的 文化经验—— 曾莹所呈现的,是一个温暖而饱满的世界,虽然它们 更多的都在我们的经验之内,但它们是真诚的、丰富的、 感性的。 加拿大充血的树叶,悉尼蓝宝石似的海水,多伦多空 空荡荡的地铁,泰晤士河畔凉爽的清风,尼斯湖水怪的表 情…… 4 真水无味,大爱希音。 现实生活中,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有爱心的人,这类 人爱着他们认为值得爱的一切;另一种是只爱自己的人。 曾莹无疑是前者。 在她的心目中,父母与儿子若是安好,便是晴天。 在第二辑《花影》里,曾莹把爱心传递到了生活的最 深处——旅居海外的第二年,为了迎接尚未出生的孩子, 她腆着肚子与丈夫亲自动手,将房子刷成淡绿色,让异国 他乡有了故土的味道。婚后的新加坡生活,每天从岛国清 纯的鸟叫声中醒来。为了给孩子省下每一分钱,她让电视 机坐在地上,还与丈夫一起从宿舍楼道里搬回邻居不要的 木质沙发。 在异国的报纸上找工作。 在新加坡右边的驾驶室里学开车。 凡此种种,都在佐证曾莹一直用平民的思维与生活方 式与世界相处。 6 此前,我们只知道曾宓先生的画,却不甚了解画家的 身世。 曾莹为我们打开了画家曾宓的整个人生画卷——他苦 难的童年,他命运多舛的青年时代, “文革”时期还被 打成现行反革命!在那个极度荒谬的时代,所有人都可以成 为政治的牺牲品。 曾宓的经历,在女儿的笔下更显得逼真与生动。 大艺术家往往都是一些非常好玩的人:曾宓外出游玩 时,捡回来一块奇妙的顽石,他竟亲自将它凿刻成一只砚 台,一直放在身边用到现在;在景区走着,一只八哥突兀 地飞到画家曾宓的肩头上。从此,大画家天天与它相伴, 一起吃生曰面,一起出差讲学、开笔会,还以八哥为题材 ,创作了大量妙品……可是,八哥还是在某一天不辞而别 了。大画家好伤心,直到一天八哥在画室窗外的枝头上再 次出现,画家的心才得以慰怀…… 书中共有几十幅插图,全都是曾莹父母的精品画作。 读者在阅读这些润泽的文字同时,还能欣赏到大画家的笔 墨语言。 曾莹告诉我们,玩物不但不丧志,而且是玩物长志! 7 第三辑《清流》,写的是儿子成长的故事,里面埋伏 着许多生动的细节—— 儿子生于新加坡,回杭州后,为了给他买带滑滑梯的 床,曾莹几乎跑遍了整个杭州城,当然是买不到如此奇葩 的床,最后,她索性自己画图设计,兴师动众找到木匠为 儿子制作了一张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床! 这就是曾莹。 为了儿子上学不迟到,她将家租到能听见学校铃声的 地方! 曾莹年轻时弹过钢琴。后来儿子学琴,她每个夜晚与 儿子一起挨在钢琴旁,直到儿子考出十级钢琴。时光流转 ,这十年的学琴生涯,占儿子生命的三分之二,母子俩一 起在各种旋律里愉快地度过。 母爱是最无私的爱,也最纯粹。 8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马马虎 虎过得很潦草,有的人很认真,很仔细,每天都往日子里 填放爱心,填放诗意,填放善良与美好—— 就像曾莹。 往事的皱褶里,缀满了大爱; 祝愿她,在未来的时光里继续播撒热情,收获巨大梦 想。 导语 曾莹著的《悠悠长日》共分三部分,分别为林间、花影和清流。“林间”以作者父亲作品为插图,收录了与父亲有关的文字,以及去各地的游记。“花影”以母亲作品为插图,收录了生活中的琐事和由此带来的感悟。“清流”以儿子的作品为插图,主要收录了一些童年趣事,以及多年来作者写给他的信。父母以及儿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我,从何处来,会到哪里去。这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灵魂的承接。 后记 这本小集子,收录了近十年来的点点滴滴。家长里短 ,鸡毛蒜皮,道尽一个普通女人的平凡日子。可是这就是 生活最本真的模样,光阴,就是在吃喝拉撒中不慌不忙地 、永不回头地流逝的。而今年,我五十周岁了。半个世纪 的悠悠长日里,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是我生命的源 泉,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缘由,他们是我的来处。 今年,认识先生二十七周年,我们相伴的时光,已超 过生命的二分之一。因为他,才让每个琐碎的日子,时时 充满了甜蜜。他是我的当下。 今年,儿子二十周岁了。这是我生命中最灿烂的阳光 ,承载着我的过去,指引着我的将来。 父母、先生以及儿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我,从何处来 ,会到哪里去。这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灵魂的承接。从这 个意义上说,此书是家人合作的结晶。在我五十周岁生日 之际,谨以此献给我亲爱的父母,祝他们身体健康,长日 悠悠。 精彩页 自一九五八年起,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一九六二年,父亲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杭州王星记扇厂从事书画扇面的设计工作。尽管扇面内容丰富多彩,但装饰工艺性强,一个画家长期以此为职业,很可能手法娴熟地成了书画艺人,而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失落了艺术才华。但是父亲自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八四年,二十多年的企业生涯,不仅没有成为一个画匠,反而因扇面设计中受扇子穹形的限制,在章法上得到极限的锻炼,把平远透视原理运用得出神入化。在他的作品中,常可以看到,幽远的山水一望无垠,近处浓墨重彩的树枝或古塔却有一种强烈的向上冲势,使得画面因此层次丰富而且立即生动起来。 父亲利用在扇厂大量的空余时间看书练字,并与志趣相投的同行切磋商讨绘事。这样平静而充实的日子,是父亲最真心渴望的。多年后回忆往事,他曾说,自己的主要学问,都是在设计室时自学得来的。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摧毁多少人的平静生活。父亲不幸以一句批评“文化大革命”的话也被卷入风波,打成了“现行反革命”,饱受虐待,耳根常被撕扯出血,听力正常的左耳就是在一个大大的耳光之后,成为终身重听了。如果说这些还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那么对于人格尊严的侮辱,就更是无边无际了。不但动不动就要被拉出去游街,而我的母亲,当时身怀六甲,也只能在胸口挂一块牌子,和他一同赤脚游行在冬日的风雪中。我年轻的母亲,怀着孩子,带着一份对爱情的执着,坚守着苦难中的父亲。一个早春,母亲去看望父亲,带回一条脏得发黑的被子,于午后用井水洗干净了。而我,就是在那个午夜,提早来到了人间。父亲却是一个多月之后,才得知这个消息。一个男儿,不能保护自己,还无法照顾妻女,这是何等的伤痛与愤怒!原本不多话的父亲,就更沉默了。当时被迫从设计室出来,待在工厂接受监督劳动,做起了木工。这一做,就是好多年。他头戴防护帽,在昏暗嘈杂的车间冲木头的形象,在我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以为父亲就是一个地道的木工呢! 一天,父亲骑着三轮车路过直大方伯巷运送木头,一辆运货车从后面重重地撞了上来,他被撞得从座位上直飞出去,越过街道,前额撞破路边人家的木门才掉下来。而父亲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却是安慰那个吓得说不出话的司机。后来,当一辆三轮摩托呼啸着送重伤的父亲到医院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默默流泪,只有年幼的我为坐上车子而开心。奇迹般的,父亲只是皮外伤,没有脑震荡,也没有骨折。一定是上天也动了恻隐之心,冥冥中护佑着,同时,又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预兆。 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让父亲满头华发早谢,更损失了大部分听力。生活的磨难,使父亲基本上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人家在说什么,他都听不到也不想听,一有空暇,就在家中埋头画画。他的每一滴墨,都承载了太多的愤怒和忧伤,每一笔,都是一声无言的呐喊。当时家里画稿成堆,他对自己要求又严,稍不满意就重画。以至于多年以来,家里如厕用纸,也是干净点的画稿。当时画得最多的,是“虚心受益,清节凌秋”的竹,上面题词常是“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志亦无心”。那是一种对污浊世风无声的抗议,也是自己清高孤傲的内心独白。而落款,却总是“何以”。何以,那是怎样的一种伤痛和迷茫! 除了竹,父亲也将很多精力投入自己的专业山水之中。自一九六八年三十五岁时被牵涉到“文革”中,直到一九七九年四十六岁时中年平反,人生最有精力、最美好的日子,却是在被侮辱、被压迫的苦难中度过,这段无法忘却的年月,是别人不能体会的辛酸和不屈。因而父亲的山水画,充满了一种苍凉、悲悯和清高,还有处处弥漫的张力。作品中一再出现的夜游、怀旧、依杖独处等主题,正是父亲坎坷经历的再现。 而他的作品多年后在德国展出时,西方人眼里的父亲是这样的:“.座大山,云雾几乎把山上的溪流完全掩盖掉,单独的一个游人正越过布满嶙石的河床,踏在狭隘的过道上,是一幅寂静到了极点的图像。曾宓的画是其精神状态的写照,把他的画称作无声的诗篇应该是最正确的了。”(2003年10月于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举行的“曾宓:山水静我心”展览前言) 一九七九年的一月二日,一个静默的冬日,然而对父亲,对我们全家而言,却是生命的另一个转折点,一个绝不平凡的日子。就在那一天,蒙在身上长达十一年之久的不白之冤终于平反了。他又可以堂堂正正地拿起笔,放手一画了。没有兴奋的语言,没有呼朋唤友,沉默寡言的他只是自己动手,刻了一方印文为“一月二日”的印章,以铭记自己的新生。 P23-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