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文明的开端(夏)(精)/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郭泳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书评(媒体评论)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正是应国家、社会之需要
的图书。通过这套丛书,可以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
爱国传统、奋斗精神,学习和借鉴国历史上治国理政
的丰富经验。作者多是历史学博士、教授、副教授,
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我认为这套书是很有特色的通
俗化的学术著作。
——邹逸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一套有特色的普及版中
国历史著作,深入浅出,结构合理、图文并茂,对某
些重大的出土文物加以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
加以释惑,对后人误传误解的问题予以纠正,对某些
典故加以评说,对某些神话传说加以评论,附录内容
除了通俗普及作用外,还大大增强了学术性和权威性

——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非常好的,应该说
切中了时代社会发展的脉搏。我国目前正处在现代化
转型过程中,因此,特别需要重视从悠久的历史中汲
取经验,在这方面这套书可以提供很好的帮助。
——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后记
夏代是漫长的中华文明流程中的开局王朝,被视
为理想化社会“三代”的第一代。理想社会并不等于
是完美的社会,它会有不足,会有遗憾,还会有历史
性的污浊,但是,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夏王朝这个
中华第一朝的“开局”确实开得十分精彩,为中华儿
女留下了万分珍贵的文化瑰宝。
这个开局王朝为我们树立了民族大英雄、大圣人
禹的崇高形象,“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家喻户晓的
民族品格的楷模。
这个开局王朝为我们确立了“天下一家”的民族
理念,为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开局王朝为我们中华礼仪之邦奠下了第一块
基石,以“朴”为尚,以“俭”为荣,夏礼的这一特
质是中华儿女永远不能忘怀的。
这个开局王朝所创导的养民“九功”,为后世的
统治者提供了治国安邦的政治范例。国家的安定,社
会的昌明,最关键的还在于解决民生问题啊!
夏王朝“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最终它败亡于东
方兴起的殷商族。当时代的接力棒传到“三代”中第
二代的殷人手中的时候,他们的历史性使命是怎样承
继好这样一些“传家宝”,并加以发扬光大,这些当
在下一部《殷商史》中慢慢道来。
目录
序一 李学勤
序二 郭志坤
导语
01 五帝时代和先夏史
万年前的中华文明起步
延绵千年的五帝时代
龙山文化和“龙”文化
作为“百里之诸侯”的先夏族
先夏史是五帝时代的文化亮点
02 早中期的治水英雄鲧
旷日持久的洪水大泛滥
鲧的治水业绩
鲧的个性及悲剧结局
03 大禹:“三代”第一王
“三过家门而不入”
治水十三年功成
“唯禹之功为大”
成为“三代”第一王
04 禹定九州和铸九鼎
天下九州的划分
禹贡制度
禹铸“九鼎”和王权建设
禹,一个新历史时期的领军人物
05 夏王朝的建立
禅让和禅让制度的衰微
传子制度的确立
夏启艰难的建国历程
“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06 夏王朝的兴盛
太康失国和“五子之歌”
后羿代夏
少康流亡中的砥砺
“天下共主,九夷来宾”的中兴盛况
07 夏王朝的衰亡
孔甲“乱夏”
“武伤百姓”的夏桀
商汤代夏
08 夏王朝的权威
“王”字内涵的变迁
王城——夏王朝权威的旗帜
“夏后氏官百”157宽严相济的夏代法制
09 夏朝划时代的文明进步
新时代和新文明
历法时代
青铜时代
玉石时代
10 为礼仪之邦奠基的夏礼
夏礼和中华传统礼仪
“始诸饮食”的夏礼
夏礼的基石:孝礼
“以天下养”的养老思想
“慎终追远不忘祖”
11 夏代民生掠影
养民“九功”
“邑”和“邑人”
邑人的食谱
尚黑右衽的夏装
“开道”与“筑梁”
12 典籍中的夏代
《诗》《书》等典籍中的夏代
先秦诸子对夏代的追记
司马迁的考察报告《夏本纪》
13 二里头遗址昭示的夏代文明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和分布地区
二里头文化昭示的夏代文明
附录
附录一 夏大事记
附录二 夏代世系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结束语
精彩页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人类社会到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时,“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五帝时代就是这样的“英雄时代”。
在五帝时代,先是“万国”争雄。有一万个氏族和部落集团,就有一万个英雄。为了打败对方,英雄与英雄之间既联合又斗争,最后形成若干个部落联盟集团,出现了若干个大英雄。从史书上看,这些大英雄中最著名的有炎帝、黄帝、颛顼、共工,还有偏安西南的古蜀国国君等。
你争我斗,最后是靠战争解决问题。最有能耐的,当然要数五帝了。谁不听话,五帝就出兵打谁,打到都听话为止。
有一种传说认为黄帝与炎帝这两个大英雄原是血脉相通的兄弟。两人的父亲少典相传是上古帝王,娶有峤氏,生下了黄、炎两人。两人成人后,分别成为各自的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在今陕西的岐山一带活动,炎帝神农氏则统治着渭水一带。后来两人都向东发展,在中原黄帝偏于黄河北面,炎帝偏于黄河南面,并兼有山东一带。山东原是东夷集团的地盘,哪容得了炎帝的进入?于是就有了炎帝与东夷族首领蚩尤间的战争。据传蚩尤兵多将广,武器先进,把炎帝打了个落花流水。炎帝势弱,不得不退出山东,固守黄河中游的南部地区。落败的炎帝求助于黄帝。黄帝率领各部族的联军,与蚩尤展开了长期作战,双方各有胜负: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铜头铁额的兄弟,这可能反映出蚩尤的军队已经装备了金属盔甲,一些文献上提及蚩尤冶炼金属作兵器,这与当时冶金术的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
终于决定性的战役到来了,这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战”。这场战斗激烈到什么程度?从一些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战争中天气条件对各自战况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可能也涉及上古时期的祈雨、止雨等巫术活动,而黄帝一方居然已经发明了“指南车”,这可是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发明啊!最后,黄帝毕其功于此役,在冀中地区打败东夷,并杀了蚩尤。
黄帝杀蚩尤后,控制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这样与同样想在中原发展的炎帝集团发生了矛盾,于是就有了著名的炎黄“阪泉之战”(大约在河北境内的保定、磁县一带)。黄帝除了有精兵强将,还派出“熊罴貔貅抠虎”等猛兽为图腾的部落助阵,战斗何其惨烈!“三战,然后得其志。”最后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集团最后不得不退居长江中游地区。
据《史记》记载,最后的胜利者黄帝成了“天下共主”,成了“人文始祖”。“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能出现“万国和”这样的局面是不容易的。五帝时代的战争,已经从原始部落间争夺食物、地盘的低级阶段发展到争夺“天下共主”地位的阶段。但是,战争虽可解决谁是“天下共主”的问题,能不能坐稳“共主”的“宝座”,关键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建设。《史记·五帝本纪》中说炎黄大战时,黄帝“治五气,艺五种”,可看作是黄帝打仗的同时重视调治水土以发展种植业——这可是民众关心的头等大事,黄帝最终能“抚万民,度四方”,这一定也是重要的原因。五帝时代的特色不在于英雄们的拼死争斗,而在于谁能在这个由原始氏族制度解体到国家建立的社会转型中抢得先机。
从政治角度看,五帝时代的一千年,大致上有三个阶段,而三个阶段又大致上各占有三百多年,可谓是“各领风骚三百年”了。
第一阶段是黄帝阶段,也就是黄帝族占社会主导地位的阶段,时间上大约是三百年,这不是笔者凭空想出来的,在古代文献上有“黄帝三百年”的说法。在这三百多年中,也许有多个被称为“黄帝”的首领站出来主导社会。黄帝族打败了夷族的蚩尤集团,打败了姜姓的炎帝集团,登上了天下的最高位。“诸侯成尊轩辕为天子”,“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天子”的名号,而且是诸侯们“成尊”的。有了“天子”这个尊号后,黄帝就进行两项建设:一是“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二是“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项是中央机构的建设,选拔对象有着很高的标准:要雷厉风行的人(风后),要全力以赴的人(力牧),要敢于为天下先的人(常先),要胸怀大志的人(大鸿)。第二项是地方监察机构的建设,对地方(万国)的那些英雄们进行必要的监察。效果很好,达到了“万国和”的目的。
P12-14
导语
郭泳著的这本《中华文明的开端(夏)》分十三章,自“五帝时代”起,依次讲述了鲧、禹、启以下夏的建立、兴盛到衰亡的过程,接着介绍了夏代的政治体制、文明程度、礼制文化与民众生活,最后从文献与二里头遗址两个方面论证夏代历史的真实性。
作者认为,“夏”已经走出传说时代而进入我们民族的信史,是我们民族的共同记忆;,甲骨文的出土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商王世系是可信的,从而确凿证明商朝的存在,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夏本纪》也是可信的。同时,被很多人视为“荒诞不经”的神话,作者认为其中有真实的一面,不可一概抹杀,因此分析了大量的神话传说。
序言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在十几年前
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同郭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愉快
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议,共同编写了一本通俗讲
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题为《中国古史寻证》,列
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与名编——世纪初的对
话”丛书出版。当时没有料到,这本书印行后博得相
当不错的反响,使郭先生和我都觉得所作的一番努力
是值得的。
以这件事为契机,郭志坤先生同我有不少次机会
谈起历史学的通俗化问题。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组织
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
广于大众的图书。郭先生精心拟出规划,并很快约请
到多位学养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投
入了撰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现在这套“细讲中国历
史丛书”。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
到最末的王朝清朝为止,全套共十二册。这套丛书的
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
“面向大众”;就书的体裁与风格而言,是“通俗化
”。我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这两条提得好,也提得及时

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
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
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
,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
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
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
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
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
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
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
讲授《国史大纲》,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当相
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
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
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
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
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
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
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
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
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
,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
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
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
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
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
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
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
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
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
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
解的字一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
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
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
于历史家的大手笔。这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
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
,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
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专供学
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
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
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面向大众”的,并且
在“通俗化”方向上作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还
说过:“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能俗。”这也很
有道理。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
年的一个“通”字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构
架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
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
李学勤
2014年8月17日
内容推荐
郭泳著的这本《中华文明的开端(夏)》主要讲述上古至夏代的历史文化,自“五帝时代”起,依次讲述了鲧、禹、启以下夏的建立、兴盛到衰亡的过程,介绍了夏代的政治体制、文明程度、礼制文化与民众生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0: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