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田青印象(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振涛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其万折也必东
——田青近年的行与思(代序)/张振涛
一、序田青
《佛教音乐的华化》序言/星云大师
《中国古代音乐史话》代序/黄翔鹏
《历史的性别》序言/李希凡
《捡起金叶》序言/王文章
《佛心学侠——田青和他所可以改变的》序言/冯骥才
《佛心学侠——田青和他所可以改变的》序言/余秋雨
田青和我所能写的
——《佛心学侠——田青和他所可以改变的》序言/李家振
心照
——《法雨禅风——田青书画作品展》序言/李家振
世法浮沉后回归的一味
——《法雨禅风——田青书画作品展》序言/林谷芳
会心一笑
——《法雨禅风——田青书画作品展》序言/李一
《法雨禅风——田青书画作品展》序言/孙旭光
读田青先生书画作品
——《法雨禅风——田青书画作品展》序言/吕品田
二、读田青
菩提一叶:三世诸佛是血性汉子/李家振
两脉活泉一塘云影
——读田青《禅与乐》/张振涛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读田青先生《禅与乐》有感/孙玉明
徜徉在禅意与乐蕴之间
——田青先生新著《禅与乐》读后/王列生
田青的《禅与乐》
——一个无神论者谈禅/周七月
“科学主义”与文化自觉
——读田青先生《禅与乐》/王锦刚
一个现代音乐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责任
——读田青《禅与乐》/姚慧
坏空成住禅乐一如
——读田青先生《禅与乐》有感/赵宇光
禅思悠悠,琴韵悠悠
——读田青先生的《禅与乐》有感/熊雪
禅、乐精要若出其里
——评田青《禅与乐》/王安潮
非遗保护利在千秋
——读田青先生著作谈非遗保护心得/郭莎
田青:一位游走于中西音乐历史长廊的旅行者
——《历史的性别》阅读手记/林苗
唯乐不可为伪
——田青及其歌唱艺术观/邓钧
田青民族音乐美学思想及其特征/张鹏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田青学术研究评述/姚慧
基于田青学术思想谈哈萨克族民歌的传承/刘敏
三、谈田青
“云在青天水在瓶”
——田青其人其学、所思所悟/韩锺恩
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
——贺田青先生古稀寿辰的一篇谈话/乌丙安
挚友诉真情
——李家振专访/李家振 姚慧
田青大兄/陈关娥
佛心侠胆跨界人文
——为庆贺田青君七十华诞而作/刘再生
那一年的田青/ 卜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醒而坚定的守护者
——谈谈我所知道的田青先生/张庆善
远香依然/姚盛昌
奔七忆昔
——痛饮酒,熟读《骚》,方为真名士/陈铭道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葛岩
“白恋”的中国传统文人田青
——萧梅专访/萧梅 姚慧
有良知的中国传统文人田青
——韩锺恩专访/韩锺恩 姚慧
我心目中的田青老师/李怀秀 李怀福
卓有风骨的田青先生/池玉玺
挽回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
——我的老师田青/张婷
田青和太行山的“阿炳”们/都本玲
四、访田青
世纪末的沉思
——田青谈中国民族器乐的“第三种模式”/涵子
理论家亮出黄牌:拒绝平庸
——大奖赛后田青谈民族音乐现状/颜慧
宗教音乐的独特魅力
——田青先生访谈录/于光
唱响原生态民歌
——田青谈民间音乐保护/颜慧
“原生态”冲击“青歌赛”
——大奖赛评委田青评析第12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贾舒颖
“现代化不能以抛弃历史为代价”
——专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韩晓东
为民族存一脉文化的根/唐韵
“以出世之心,行人世之事”
——访著名学者田青/刘锐
爱的理由或者愤怒的理由/刘红庆
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
——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鲁怡
保护传统就是保护未来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张宪
感受真实的田青/赵志红
漫漫非遗路,上下求索心
——解学者田青的非遗之谜/任飞
好汉无虚情
——田青病榻上挽挚友周吉/刘红庆
大师·明星·选秀
——田青访谈录/张婷
“请不要神化‘金色大厅’”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在沪畅谈民族音乐
如何走向世界/邵岭
古琴文化源远流长
——田青先生访谈录/杨雪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法以及书法教育
——田青谈书法教育与国民文化素养/孟繁玮
听田青先生谈琴/李卫
田青——反潮流的思想者/张墨宁
心存敬畏,续接传统文化的魂魄/林时 王晋丽 言西早
非遗保护要建立退出机制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田青/杨兆敏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保护不能发展
——田青研究员访谈录/都本玲
非遗保护是一项“悲壮”的事业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陶家璇
田青:中国传统音乐的根与魂/李超
精彩页
菩提一叶:三世诸佛是血性汉子
李家振
田青兄:
2012年1月你出了一本《禅与乐》。出书对你来说本不是什么大事,但这本书不同,我感到在你心里有着不一般的分量。书还没出版,你就要我谈谈读后感,且最好是在出版发行时同时表述出来,为此你特地让人送来了尚未装订成册的样书。这本书共251页,样书是单页打印的,那就有整整500多页,装在一个袋子里,提着确实是沉甸甸的。拿到样书,我正离京南行,捧着一张张单页的纸读,这本书的分量我有实实在在的感觉。
翻一下缀语,我发现这分量也表现在写作的过程上。你写道:“这本15万字的小书居然写了十多年。”我明白这十多年你绝不只是在写字遣句,更多的是在读书、思考、考证、体验、用心,加上大量其他的工作,事务繁忙,半夜醒来都有“如不写完便是个债心为之一沉”。起身后,再在百忙中抽应该休息的时间奋笔疾书,直努力到“肌无力”的程度,这书的分量岂可等闲视之。
你有才、有抱负、有思想,也是著名的学者,你学了那么多、想了那么多、提出了那么多令人深思的题目,这些佛学、美学、音乐学各个层面的内容都是你搜集、积累、思考的财富,这财富不是你个人的,藏起来毫无意义,按“藏天下于天下”的精神来说就是拿出来给关心这些题目的人,让人们去赞叹。这里我要说明赞叹是“三世”的,首先是过去历史上各类值得尊重、敬仰的人,这需要你去理解、实践、考证,从而引发人们的赞叹,没有他们,你的文章无处可依也无可传承;其次,今天同你一样努力的有志有识之士与你的探讨、争论,推动了相互的思考,这些人都是今世该被赞叹的人;同时还要赞叹读这些书和文章的年轻一代,没有他们,传统将无法延续。所以说这是“三世之宝藏”。
你说自己生性“愚钝”,我以为这是写这本书给你的启悟。长时间来你在相当宽广的圈子里敢想敢说、出口成章、口若悬河、言必有据、语言生动,挥动神来之笔、妙笔生花,这样的人自称“愚钝”“有懒骨”,是真心之语吗?你会羡慕年出几大本书的作者吗?我以为不会。但他们激励你,让你产生紧迫感。我觉得这不是自谦,是开始知道个人的不足及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以这样的思路来写这本书够分量。
我体会“愚钝”二字分量很重。《法句经》说:“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愚人(自)谓智,实称(真)愚夫。”
“钝”是相对于陕、利、锐而言的词,快、锐的刀虽锋利但不厚重,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并非利器,但它沉重有力,可以说颜良、文丑、华雄的头不是斩下来而是砸下来的。这本书经过思考有如磨砺了15年的刀能不沉重吗?
这本书的分量更体现在内容上,看看目录:“中国人的宗教观和音乐观”“白马东来”“活泼的禅心与流动的音符——禅与音乐的相似性”“禅风乐韵”“禅者:在山水与音乐之中…‘禅曲探珠”“中国音乐向何处去”……这些题目每一章都够人研究一辈子。我读的时候很有兴趣应和这些题目,产生与你笔谈的念头。可是本人才疏学浅要用文章来与你交流使我辗转反侧,几乎达到心力交瘁的地步。回顾你的人生之路并不顺畅,说明这点。本书封底所写的睿智、犀利、才华,如未经过坎坷只能是美丽的形容,而要做到宠辱不惊、顺逆如一,还得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以欢喜心去看待怀疑,让批评使你真正开悟。分量最重的是书名——《禅与乐》,禅、乐都不是文字、语言可以说清的,但人们都在说,想说,也想听,这将是什么样的文字啊!谁敢写?谁敢对写出来的文字表示看法?你让我这样一个不知自身为何人的朋友发表看法,以我们的交情,我没法不说,但提起笔来却不知从何人手。
一个声音从心中响起,使我眼前一亮,那便是光程老伯对你说的话:“安心以著书为志。”
你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你之有名说明这一点。当今社会名人、才子很多,敢提各种看法的人不少,像你这样有特点的倒也不多。你写文章、编集成、著书立说,都怀着满腔热血,赤胆雄心。你敢想、敢说、能说、会道,特别能将所想之事认真形成观点,大胆提出,所说所想或为人佩服,或并不信服,但少有人公然反对,偶有几句不同看法也未形成争论,这是因为很少有人像你一样较真。这较真并不是为虚荣争胜负,而是真想为天下为世人立功、立德、立名。星云法师给你提“佛心学侠”之名,客观地反映了你的言行。佛心是你的愿,你希望以这样的心去行事,但实践大愿是不可能没有逆缘、违愿的。
P57-59
导语
田青先生是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他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力推“原生态”唱法、主张文化多样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音乐届、文化届都有广泛的影响。他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净土天音》《捡起金叶》《捡起金叶二集》《佛教音乐的华化》《禅与乐》等。
张振涛主编的《田青印象》主要包括他人对田青的评论、访谈以及为其写的传记等,共分为序田青、读田青、谈田青、访田青四大部分,76篇文章。
序言
《佛教音乐的华化》序言
星云大师
我从1989年春天第一次返乡探亲以来,认识的
、要感谢的朋友很多,除了政府官员,中国佛教协
会诸方大德、法师,以及国家宗教局等领导,其中
有两位最为特殊,一位是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
初长者,一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教授。如果说
,佛光山在两岸未通之时,得以宗教先通,乃至后
来两岸文化的交流上有一点点贡献,其中之一,就
是要感谢田青教授的穿针引线。
2003年,在田青教授热忱的促成下,成功地邀
请佛光山梵呗赞颂团到北京中山音乐堂、上海大剧
院演出,让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佛教音乐,正式登
上了大陆的音乐殿堂。这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的一大
进展与成就。
我常说,佛教的梵呗音乐,都是用来赞咏佛陀
的,过去只有在寺院的殿堂里唱给佛祖听,今天,
能走进国家剧院、音乐厅、社教馆,唱给“人人是
佛”的现前诸佛大众一起共赏,不是更有意义?这
一演出,给当时社会造成极大震动。之后,中华文
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及国际佛光会共同主办
,由两岸佛教界组成了“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
田教授担任总指挥,分赴中国澳门、中国香港、中
国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不仅演出反映热烈,
并且取得了极大的回响。
2010年5月,承蒙田青教授协助,获得文化部部
长蔡武支持,让“一笔字”有机会在北京中国美术
馆展出,并且让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讲说“中华文
化与和谐社会”。佛陀在2600年前建立“六和僧团
”,出家人称“和尚”,就是“以和为尚”,今天
胡锦涛总书记提倡“和谐社会”,可以说为中华民
族千年万古的历史树立了重要的标杆,让未来的子
子孙孙不再有对立,不再有战争。我一介僧侣,在
眼睛模糊、老迈之龄,也不禁效法“剖心罗汉”,
为两岸文化的交流、和平的往来、人民的安乐,尽
一片心意而勠力以赴,这也要感谢田青教授的因缘
成就。
田青教授尤其致力推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希望更进一步地发扬。好比昆曲、南京云锦
等都是田教授带领研究、向联合国申请成功的成果
。在2010年岁末,历时一年多织锦的“云锦袈裟”
,在田教授的陪同下,由南京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
林、南京云锦博物馆馆长张玉英送给了佛光山、送
给了佛陀纪念馆,让全台湾乃至全世界来到佛陀纪
念馆的人士,都可以一睹这老祖先宝贵的智慧遗产

田教授所做的一切,在个人,是专业的领域,
但这已不只是他小我的成就,而是对于整个社会、
国家、民族、人类大我的贡献。如今,田青教授将
他历年来关于佛教音乐的论述,交给我们香海文化
来出版,这是我们的荣幸,希望借此因缘,能唤起
海内外中国人对中国佛教音乐的珍惜之情,并为人
类历史留下璀璨的篇章。是为序。
2011年7月17日于佛光山开山寮
[原载《佛教音乐的华化田青佛教音乐研究文集
》(上、下册),台湾佛光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1
年版]
内容推荐
张振涛主编的《田青印象》主要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其一为《序田青》,即他人为田青著述及传记所作的序,其中一部分已随原书编辑于《田青文集》各卷中,未收录的则集中编辑于此;其二为《读田青》,乃是他人对田青著作所写的书评;其三是《谈田青》,乃师友、学生对田青的记述、评论等;其四为《访田青》,是记者对田青的采访,所谈内容主要为非遗保护、“原生态”、民族音乐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