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徽州儒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桑良至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桑良至编著的《徽州儒商》以明清徽商郑侠如、马曰琯、鲍廷博、汪启淑、胡正言、程梦星、程晋芳、江春、汪梧风、胡雪岩等十人的事迹为主线,介绍他们在经商之余,热衷社会公益,如修建园林、藏书楼,以雅集等形式开展文化活动,并广邀学者士人住馆读书、著述等。 作者简介 桑良至,1950年生,安徽宣城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安徽大学徽学中心兼职研究员、安徽省徽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和徽州文化,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著有《中国藏书文化》《文摘学概论》《数字化工具书》《知识信息服务管理》等。 目录 郑侠如——一枝寒玉倚横塘 马曰琯——玲珑山馆凝香尘 鲍廷博——豆花棚下结书堂 汪启淑——排联清兴惟同鹤 胡正言——人倚梅花月正高 程梦星叔侄——河影星光共一楼 江春——梧声竹声何徐徐 汪梧凤——不疏园里栖凤凰 胡雪岩——辅政济民利朝野 后记 序言 本书写了十个儒雅的徽州商人推动文化、教育、艺术 发展的故事。 这十个徽商人物,他们所处的年代在明清之际。一般 在明清小说中,商人几乎没有好人。譬如,《红楼梦》中 贵族女子薛宝钗虽是金陵十二钗之首,她美貌、贤惠、能 诗会画,但她的哥哥薛蟠粗俗低卑。如果说十二钗皆给人 以雅兴,那么商人薛蟠则给人贪婪的印象。 明清小说同样指着徽州商人说他们的不是。 《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写到 ,徽州人孙富,祖上几代人在扬州经营盐业,积聚了上百 万两银子。他作为富家子弟,生性风流,喜欢追逐红裙, 甚至以千金买笑。他某次船泊瓜洲,见书生李甲带着美妓 杜十娘,起了色心,于是设计从李甲手中买得杜十娘。杜 十娘因此大怒,将随身所带的价值百万的珠宝投入江中后 ,纵身跃人江中。这个故事,不仅令人惊叹杜十娘的美貌 ,更让人痛恨爱情的商业化,它指责了儒生的懦弱和商人 以钱夺人的卑鄙。 《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说,扬州有一个盐商,有几 十万两银子,在徽州老家请了一个人服务了他半年,最后 竟然一毛不拔就打发人家走了,吝啬至极。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韩侍郎婢作夫人,顾提控 掾居郎署》中说,徽州人有个癖性,一生只有乌纱帽、红 绣鞋两件事不争银子,对其余诸事都吝啬不已。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卫朝奉狠心盘贵产,陈秀 才巧计赚原房》提到,徽州商人卫朝奉以廉价购房,高价 卖房,从中谋取暴利。 当时,商人为了谋利,往往不择手段,所以小说中描 述的徽商大多是奸诈、贪婪、好色,满身金银气,一副市 侩样。 不过,明清小说中写到的徽商也有好人。《二刻拍案 惊奇》卷十五《韩侍郎婢作夫人,顾提控掾居郎署》写到 ,湖州安吉一居户,男子因欠官府粮银二两被收押。妇人 卖猪还款救夫,却受骗得到假银,她万般无奈,抱着儿子 投水,被徽商救起。问明原因后,徽商送给她二两银子, 使陷入危难的一家人得以安生。为了感恩,丈夫要求妻子 连夜去致谢。徽商见黑夜中一女子人室,厉声说:我一个 人在屋里,黑夜里你一个妇女怎么可以来致谢?快回去, 不用谢!妇女告诉他,丈夫在门外等着的。这个故事说明 徽商是诚心救人的,且为人豪爽,做事光明磊落,没有半 点私心。另外,在徽州、扬州、杭州、苏州等地的地方志 里,也记载了许多徽商的美德善行。 在封建社会,商业是一个卑贱的行业。那时社会有四 个官方认可的行业,即士、农、工、商,其中“士”列第 一,“农”列第二,“工”列第三,“商”列末等。人们 普遍瞧不起商人,认为商人没本事做官,也没本事务农、 做工,只好在外面南北流窜叫卖,纯属“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所以,明清小说中的徽商则由债精 (债主)、牛精(吹牛放炮)、屁精(拍马屁)、谎精( 骗人)、妖精(美女)组成,不可信任。 徽州是东南阙里,儒家伦理深入人心。徽州人之所以 选择外出经商,是为生活所迫,由于徽州山多地少,加之 人口繁衍,于是不得不少小离家谋生糊口。但是,他们经 商,不忘本土,不忘儒学,不忘家训、家教、家规。即使 经商,也要光宗耀祖。他们致富以后,捐款为宗族修建祠 堂,置义田,建书院、学堂,修桥亭,建园林;为社会赈 灾,修河道,建渡口,办学校,发医药,造庙宇道观,建 亭台楼榭。 明清之际,商业发展很快,形成了地方性的商帮,如 晋商、徽商、江右商帮、广东商帮、陕西商帮、洞庭商帮 、宁波商帮、山东商帮、福建商帮等。其中,徽商成为实 力强大的商帮之一,其商业活动深入到全国各地,故有“ 无徽不成商”之说。徽州人从山里走出来,在杭州、苏州 、扬州、汉口等地扎根,以扬州的盐业为龙头,加上典当 、木材、茶叶、钱庄、餐饮、文具等多种经营,使其商业 经营名列全国之前列。 徽州商人以金、银等货币为积累对象,以货币作为利 益的调整工具,以资本作为发展的动力,从而演绎出徽州 文化、徽派建筑、徽州教育、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 医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州刻书、徽州工艺、徽菜 等,这些都是在徽商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下得到长足发展 的。 徽州所辖歙、黟、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六县,从 宋朝宣和三年(1121)到民国元年(1912),在近800年 的历史长河中,各地移民与当地土著人在文化上不断融合 、演变,最终凝聚成具有共性的文化——徽州文化。 …… 今天人们走进徽州,看到古村落、祠堂、牌坊、古民 居、古桥、古亭、古商道,以及古代文献等大量的文化遗 存,与青山绿水一起,勾起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我们还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如下视频: (1)徽州文化系列专题片(20集):《寻梦徽州》《 神奇山水》《民居建筑》《村落风水》《田园梦想》《儒 学沃土》《家族背影》《尴尬人杰》《三雕艺术》《民间 光华》《文房四宝》《教育启蒙》《书院春秋》《文化先 锋》《中华楷模》《智慧之光》《不朽丹青》(上、下) 《纵横徽商》(上、下)。 (2)《华夏文明》徽州(33集):《宏村与水》《棠 樾牌坊》《船形村落》《徽州书院》《花山谜窟》《许国 石坊》《徽州文书》《徽州庭院》《烛火太平》《徽州老 店》《石雕漏窗》《万粹之楼》《徽州歙砚》《徽州古墨 》《徽州女祠》《目连古戏》《徽州戏台》《渔梁古坝》 《罗氏宗祠》《齐云古村》《徽州人家》《村落水口》《 徽州茶饮》《徽州古算》《徽州菜肴》《徽州廊桥》《潜 口民宅》《徽商古宅》《徽州木雕》《关麓八家》《水井 人家》《徽派盆景》《大夫府第》。 (3)纪录片《徽州》(10集):《前世今生》《八千 里路》《书香门第》《归去来兮》《阳历阴历》《人间词 话》《月到风来》《云外山河》《花雨弥天》《逝水流年 》。 (4)安徽电视台大型专题片《人文徽州》(30集)。 (5)电视连续剧《新安家族》(49集)。 通过这些视频,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看到徽州的风俗 民情和自然景观。这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协调一致;这 里蓝天白云,安逸静雅。徽商就是在这山环水抱的村落中 ,建设了东方的“佛罗伦萨”。现在,徽州游客如云,眼 见一切如诗如画,殊不知徽州儒商也是这诗画中的一景, 值得思咏。 导语 桑良至编著的《徽州儒商》述说了汪梧凤、鲍廷博、马曰琯、江春、程晋芳、郑侠如、胡正言、汪启淑、程梦星、胡雪岩等明清徽州商人,他们建设园林、藏书楼、召开诗会,组织文人编书、论著,鉴赏图书、书法、绘画,组织剧作家写戏本、演戏,开展慈善活动,赈灾、施药,建书院发展教育等。明清时期的徽州商帮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他们受程朱理学的熏陶,酷爱文化,重视教育,他们亦儒亦商,商儒结合,把经商与社会发展、利润与文化教育结合在一起,在资金积累的基础上显示出高尚的情操和文雅的风骨。本书以徽商中的10个典型人物为例,用散文的形式表现了明清之际,徽州商人的儒雅风格。 后记 有人问我,徽州文化值得今人传承的精华是什么?我 说,有两点:一是徽州人在严格的宗法制下发展了商品经 济;二是徽州人在崇山峻岭中建设了书香社会。 徽州的宗法制是完善的,严格的。徽州人聚族而居, 祠堂林立。徽州的祠堂与西方的教堂一样,它确立了终极 伦理。社会如果发生动乱,而祠堂不乱,基本道德就不会 乱,这可能是徽商有所作为的前提,或是徽商的根本吧。 宗法制倡导自然经济,以耕读为本,工商为末。经营 工业、商业和技术、科学,不为人们所尊重。但是,徽州 地处山区,耕地少,厮守耕读则难以生存,于是四海经商 ,形成无徽不成镇的格局。 徽州人没有太多土地,依靠经商拓展空间求生存,但 是他们心中时刻不忘自己的祠堂,不忘自己的祖坟,不忘 报效故里。身虽在外,依然牢记家规、家教、家训。 文化是社会化生活的基本条件,没有文化就寸步难行 。所以徽州人刻苦读书,努力学习,为的是科举及第、光 宗耀祖,这样才能从士农工商的底层爬到高层,成为人们 敬仰的“士”。 本书主要描述了十个儒商:鲍廷博、马曰琯、汪启淑 、胡正言、郑侠如、江春、程梦星、程晋芳、汪梧凤、胡 雪岩。他们既是商人,又是文人,或是官员。他们既发展 了商品经济,又为社会文化或家乡文化做了贡献。这十人 中,他们各自的商、儒侧重不一。鲍廷博、马日瑁、郑侠 如、程晋芳等经商不足,游学有余。胡雪岩是唯一与学士 无缘的人,其他儒商常在官场、商场、学场间奔走,而胡 雪岩则主要在官场、商场和情场间奔走。但胡雪岩仍然是 儒商,因为他遵从儒家伦理,辅政恤民,尊重读书人,爱 护人才,扶持人才。 商、儒二兼的徽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广纳文士, 以自家园林为基地,收藏图书、名画、金石、印章、彝鼎 ,让名士住馆、游馆、读书、赏画、吟诗、著述、看戏、 聊天、赏景。为来往客人提供衣食住宿和文化、娱乐环境 。如果学者有经济困难,徽商则为他们提供银两;如果学 者没有家庭,徽商给他们相亲成家;如果学者身体有病, 徽商为他们寻求良医。 徽商以扬州为中心,开展文化活动,形成了扬州文化 群体,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文化群体,互相关爱的人文 群体,铁肩担道义的侠义群体。他们生活于人间,超脱于 尘世。徽商经营商业,却心系文化,他们繁荣了当时的文 化,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亮点,可以说他们建设了中国的“ 佛罗伦萨”。 本书写了十大徽商,实际上是九个家族里的十个人。 其实这几个家族中的儒商何止十人呢!马日瑁与其弟马日 璐是分不开的,郑侠如代表了其家族中的数人,江春、汪 梧凤都是家族诸多儒商的代表。而这九个家族又是徽州众 多儒商中的代表。 徽州儒商的形成是由一定的历史环境决定的。徽州人 聚族而居,实行宗法制管理,重视家风建设,其家训、家 规要求人们遵循礼制、尊老爱幼、温文尔雅、和平礼让、 不唯利是图。所谓“贫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他 们儒雅,讲究修身、齐家、平天下,故被称作儒商。他们 遵循朱熹《家礼》,传承程朱理学的思想,以“仁”“义 ”为根本,把“诚”“敬”二字贯穿于言行之中,由此发 展商品经济,建设书香社会。徽商造就了一个宗法特色的 徽州文化,也造就了一个官商互惠的扬州文化。这两种文 化如同一幅画,一个是内在的底色,一个是外显的图像, 令人回味无穷。 本书为了便于阅读,注重学术性、文化性、资料性、 通俗性兼顾,采用散文体之外,各朝代年号均标注了公元 纪年。 本书的出版得到安徽省徽学学会会长王世华教授、安 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徐彬教授的大力支持,在 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为中国传统文化,我仅此做一点努力。望诸位读者, 不吝赐教! 桑良至 于合肥翡翠湖畔 2016.12.08 精彩页 二、鲍廷博的知不足斋 鲍廷博的祖父、父亲都爱好读书,他们家自然就收集了很多图书,其中有很多好书。而且鲍廷博很孝顺,因为父亲喜欢读书,他就在各地购买图书以满足他的需要。清乾隆、嘉庆年间,大江南北尤其是嘉兴、吴兴等地,民间藏书楼密布,书店、刻书坊林立,书业生意兴隆,加上杭州富庶,读书、卖书、买书的人很多,这为鲍廷博搜寻图书提供了方便。鲍廷博一发现好书,就不惜重金购人。日积月累,鲍廷博收藏的图书称雄一方,成了全国知名的大藏书家。 鲍廷博爱藏书,也爱读书,是个令人叹服的奇才。鲍廷博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书商把书运到他家门口,凡是他见过的书籍,能一口说出某书的版本特征,甚至是某卷、某页上的错别字,有人不相信,拿着书当面考他,他不用翻阅图书,只看见古书的板口,就能回答出该书的作者是谁、哪个年代、哪个书坊的版本、该卷书哪页有什么错别字,都准确无误。 鲍廷博的藏书楼名为“知不足斋”,该斋名源自《大戴礼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鲍廷博原本以这个楼名来激励自己发奋读书,然而乾隆皇帝的皇宫内府书室的题名也是“知不足斋”,于是有人上书控告鲍廷博,指责鲍廷博的藏书楼名与皇帝的书斋名相同,有大不敬之嫌,不过乾隆皇帝说他的斋名“沿鲍氏”,可见鲍廷博的地位了。 鲍廷博的藏书楼藏书丰富,他的图书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购买进来的,二是传阅抄写的,三是官方或友朋赠送的。鲍廷博家族经营盐业,积累了大量资金,他有条件大量购买图书,特别是江浙地区知名藏书家流散在外的宋版书、元版书。古代藏书家重视图书的版本,知不足斋以收藏天下宋版书、元版书、写本书为主,尤其注重收藏宋代善本书。书商深知鲍廷博爱书,只要有了古代的抄本、刻本、稀见书,就一条小船送到乌镇杨树湾,先满足鲍廷博的需求。京津地区的书商,则把书邮寄给鲍廷博。鲍廷博见有好书必买。 鲍廷博原居在杭州睦亲坊,这是宋代著名图书销售商陈起的旧居。父母离世后,鲍廷博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搬迁到离杭州不远的桐乡县青镇杨树湾(今名乌镇杨树浜),建造藏书楼寓居。他从57岁到87岁,31年居住在杨树湾。杨树湾是个读书治学的好地方,魏之瑗在《鲍以文移居桐溪》诗里说:桐溪水流滔滔,船只来往频繁,河里荷花朵朵,装载图书的船常来这里售书。鲍氏藏书楼建在这个偏僻安静的地方,避开了许多尘俗庸事,使得他有较多的时间用于读书和著述。 鲍廷博常与浙江著名的藏书家交往,他们在自己或友人的藏书楼里看书、抄书、校书,乃至谈天说地。鲍廷博常去的著名藏书楼有赵昱、赵信兄弟的小山堂,吴焯的瓶花斋,汪启淑的飞鸿堂,孙宗濂的寿松堂,郑氏的二老阁和金檀的桐花馆。鲍廷博在别人藏书楼看到好书,便爱不释手,但古代没有复印技术,他就夜以继日地抄写。 鲍廷博以收藏古籍为生平乐事,经过多年努力,他的藏书颇具规模,仅宋版书就达到300余种,更是收藏有皇帝赐给他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鲍廷博藏书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据《清代目录提要》中的《知不足斋宋元文集书目》记载,鲍廷博所收藏的唐、宋、元人文集共约500多种,其中唐人文集16种、宋人文集338种、南宋人小集60种、金元人文集138种、宋元人总集8种,这些在今天都是价值连城的好书。 知不足斋的有些善本书是他亲手抄来的。如南宋地方志《咸淳临安志》,该书以《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为基础,通过抄录增补成100卷,书中有城、府、江、湖、府治、县境、山川等地图,鲍廷博抄录的《咸淳临安志》为历代学者所喜爱。 此外,鲍廷博抄录的《南宋群贤小集》共二十八册,是学术界研究南宋江湖诗派的重要资料。他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春在钱景开处抄得此书,然后请善书手抄写,严昆季、潘德园、郝潜亭等人帮助他校勘过此书。为出版此书,鲍廷博用了40年时间。 鲍廷博有几十种藏书印,如“歙西长塘鲍氏知不足斋藏书印”“老屋三间赐书万卷”“世守陈编之家”“一生勤苦书千卷”“黄金散尽为收书”“好书堆案转甘贫”“奇书无价”“知不足斋鲍以文藏书”“遗稿天留”“黄金散尽为藏书”“天都鲍氏困学斋图籍”“生长湖山间”“困学斋主人心赏”“镫味轩”“老眼向书明”“通介叟”“阶庭横古今”“御赐清爱堂”等,这些藏书印表达了一个藏书家的爱好、情感、操守和价值观。 鲍廷博一生爱书,可是他在有生之年没有保住自己的图书。他刻《知不足斋丛书》,导致人不敷出,只好将宋版、元版书卖给黄丕烈的士礼居、汪士钟的艺芸书舍。乾隆五十六年(1791)冬杭州发生水灾,致使他的一部分藏书被毁。后来,鲍廷博的儿孙将知不足斋收藏的抄校本书卖给了仁和藏书家劳格、归安藏书家陆心源、杭州藏书家丁丙。《古今图书集成》由于是乾隆皇帝赐给的,鲍廷博子孙不敢变卖。光绪六年(1880),浙江修复文澜阁后,鲍廷博曾孙鲍寅把它缴呈给了文澜阁。从此,知不足斋藏书就销声匿迹了。 如果从鲍廷博之父算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