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吴春寅编著的《新构造控水理论与地下水探寻开发技术》是笔者多年来跟随我国老一辈水文地质学家、南京大学肖楠森教授从事“新构造控水理论”研究与寻找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成果总结,也是《新构造分析及其在地下水勘察中的应用》(肖楠森、吴春寅等,地质出版社,1986)一书的后续本。全书从理论和实践应用对新构造控水理论进行了阐述。书中还对泉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中小城市的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评价进行了初步探讨。与众不同的是,笔者在书中以大量的翔实资料不仅总结了找水成功的宝贵经验,还毫不避讳地分析了一些定孔打井失败的原因与深刻教训,用以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新构造控水理论与地下水探寻开发技术》可供高等院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利水电、铁路桥隧、凿井工程等有关专业学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作为从事上述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地下水的赋存 第一节 孔隙含水介质的类型及其赋水特征 第二节 裂隙含水介质的类型及其赋水特征 一、成岩裂隙水 二、风化裂隙水 三、构造裂隙水 第三节 岩溶类含水介质及其赋水特征 一、碳酸盐岩岩溶水及岩溶裂隙水 二、钙质胶结的以石灰质为主的砾岩溶蚀裂隙水和层状岩溶水 第二章 新构造分析及其在地下水探寻中的应用 第一节 新生代地层岩石简述 一、第四纪(Q)地层岩石 二、古近一新近纪(E-N)地层岩石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 一、新构造运动的含义 二、关于新构造运动的下限问题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一、水平运动 二、垂直运动(升降运动) 三、褶皱运动 四、与新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质活动(事件)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的阶段性 二、具有的地带性 三、有的继承性 四、有的新生性 第五节 新构造的基本含义 一、新构造的概念 二、活断裂 三、新构造分析 第六节 新构造断裂的基本特征 第七节 新构造断裂的富水性研究 一、新构造控水理论 二、新构造断裂的水文地质意义 三、新构造富水断裂带中地下水的垂直分带研究 四、影响新构造断裂富水性的主要因素 第八节 新构造形成机制 一、关于新构造运动的力源问题 二、我国境内新构造断裂方向性和左旋扭动性成因机制 三、新构造断裂等距性、等深性、直立性、等斜性的成因机制 第三章 地下水资源寻找与探查 第一节 各种自然地理地质条件下地下水的探寻 一、基岩山区地下水的探寻 二、平原地区地下水的探寻 三、海岸带(滨海)及海岛地区地下水的探寻 第二节 地下水探寻方法 一、综合地质调查法 二、物理探测与资料分析 三、化探方法 四、工程勘探方法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开发技术 第一节 水资源的概念 一、水资源含义 二、水储量和水资源的区别 三、我国的水资源概况 第二节 汲取地下水的集水建筑物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一、水平集水建筑物 二、垂直集水建筑物 第三节 常见的钻井设备与提水设备 一、常用的水文钻井设备 二、常用的水泵类型 第四节 凿井工艺研究 一、选定井位 二、钻孔结构设计 三、钻井施工 四、水井安装 五、洗井 六、增加单井涌水量的主要措施 第五节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水井水泵维修 一、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二、水井管理与维修 第六节 泉的开发与保护 一、泉的定义与分类 二、扩泉原则 第五章 供水水源地允许开采量的确定和水质评价一 第一节 供水水源地的选定原则 第二节 供水水源地水量初步评价 一、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条件……………………Il 二、允许开采量的初步评价 第三节 地下水水质评价 一、岩溶水水化学特征 二、岩溶水水化学时空变化 三、岩溶水水化学形成机理 四、地下水水质评价及水质保护 第六章 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以山东枣庄为例 第一节 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和类型 一、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 二、岩溶塌陷产生的影响因素 三、岩溶塌陷的类型 第二节 原水源地岩溶塌陷的成因分析 一、塌陷概况 二、塌陷的规律 三、塌陷形成机制分析 第三节 新水源地的岩溶塌陷评估及预防 一、新水源地水、土、洞三者配置关系与地面稳定性分析 二、预防措施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