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规律和概念
第1讲 经济地理面貌变化三特征
1.1 不平衡是常态
1.2 相对平衡化趋向
1.3 美在区域特征中
第2讲 区位和距离衰减规律
2.1 区位的特性
2.1.1 综合性
2.1.2 确定性和稀缺性
2.1.3 历史性
2.2 区位是宝贵的资源
2.3 有关区位的概念
2.3.1 交通区位
2.3.2 中心区位
2.3.3 门户区位
2.3.4 大位置·小位置
2.3.5 发展轴
2.4 距离
2.4.1 距离的类型
2.4.2 距离时空压缩
2.5 距离衰减规律
2.5.1 距离衰减规律的本质
2.5.2 距离衰减规律的正负效应
第3讲 区域
3.1 区域特性
3.1.1 区域的物质性
3.1.2 区域的历史性
3.1.3 区域的层次性
3.2 区域比较优势
3.2.1 比较优势特征
3.2.2 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
3.2.3 自然环境的间接影响
3.2.4 文化资源
3.2.5 人口资源
3.3 区域后发优势
3.3.1 赶超是常态
3.3.2 弯道赶超
3.3.3 长板和短板
3.4 区域发展指标
3.4.1 国内生产总值
3.4.2 购买力平价
3.4.3 人类发展指数(HDI)
3.4.4 经济发展速度
3.4.5 区位商和集中系数
3.5 区域差异指标
3.5.1 集中指数
3.5.2 地理联系率
第4讲 区划和主体功能区
4.1 地理界线
4.1.1 突变型界线和渐变型界线
4.1.2 胡焕庸人口分布线
4.1.3 城市规划五线
4.2 类型区
4.3 区划的特征和原则
4.3.1 区划在空间上的特征
4.3.2 区划共同遵守的原则
4.4 综合经济区
4.4.1 沿海和内地
4.4.2 三大经济带
4.4.3 四大经济区
4.5 主体功能区
4.5.1 主体功能区划的理念
4.5.2 四类主体功能区
4.5.3 北京主体功能区规划
4.5.4 实施主体功能区划的保障
第5讲 行政区和特殊经济区
5.1 行政区
5.1.1 传统行政区划原则
5.1.2 现行行政区的贡献
5.1.3 行政区经济
中篇 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篇 专题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