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存/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尤凤伟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尤凤伟著的《生存》是“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之一种。本书收录了当代著名作家尤凤伟的三部中篇小说代表作《生存》《石门夜话》《金山寺》。
尤凤伟的中篇小说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现实的直面性,既对现实生活有文学化的回应,又能在广阔的历史和现实中关注人性的幽微,体现了一个作家难能可贵的责任和担当。
作者简介
尤凤伟,1943年生,山东牟平人,作家,原青岛市作协主席。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战争,写过土改肃反,又从历史烟尘转到对现实的强烈关注。著有短篇小说《远去的二姑》《苹果》,中篇小说《生存》《小灯》《中山装》,长篇小说《中国一九五七》《泥鳅》等。其中《中国一九五七》被誉为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最佳小说,是中国版的《古拉格群岛》。根据其中篇小说《生存》改编的电影《鬼子来了》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与日本每日电影大奖等。
目录
生存
石门夜话
金山寺
在历史中探寻人性的光芒——评尤凤伟的中短篇小说
序言
自20世纪初,确切地说,自1918年4月以鲁迅《
狂人日记》为标志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的诞生伊始,
新文学迄今已走过了百年的历史。百年的历史相对
于古老的中国而言算不上悠久,但20世纪初到21世
纪初这个一百年的文化思想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
,而记载这翻天覆地之巨变的,文学功莫大焉。作
为一个民族的情感、思想、心灵的记录,从小处说
起的小说,可能比之任何别的文体,或者其他样式
的主观叙述与历史追忆,都更真切真实。将这一百
年的经典小说挑选出来,放在一起,或可看到一个
民族的心性的发展,而那可能被时间与事件遮盖的
深层的民族心灵的密码,在这样一种系统的阅读中
,也会清晰地得到揭示。
所需的仍是那份耐心。如鲁迅在近百年前对阿Q
的抽丝剥茧,萧红对生死场的深观内视,这样的作
家的耐心,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回顾与判断,使我们
——作为这一古老民族的每一个个体,都能找到那
个线头,并警觉于我们的某种性格缺陷,同时也不
忘我们的辉煌的来路和伟大的祖先。
来路是如此重要,以至小说除了是个人技艺的
展示之外,更大一部分是它对社会人众的灵魂的素
描,如果没有鲁迅,仍在阿Q精神中生活也不同程度
带有阿Q相的我们,可能会失去或推迟认识自己的另
一面的机会,当然,如果没有鲁迅之后的一代代作
家对人的观察和省思,我们生活其中而不自知的日
子也许更少苦恼但终是离麻木更近,是这些作家把
先知的写下来给我们看,提示我们这是一种人生,
但也还有另一种人生,不一样的,可以去尝试,可
以去追寻,这是小说更重要的功能,是文学家个人
通过文字传达、建构并最终必然参与到的民族思想
再造的部分。
我们从这优秀者中先选取百位。他们的目光是
不同的,但都是独特的。一百年,一百位作家,每
位作家出版一部代表作品。百人百部百年,是今天
的我们对于百年前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份特别的
纪念。
而之所以选取中篇小说这样一种文体,也是出
于这个原因。
中篇小说,只是一种称谓,其篇幅介于长篇小
说和短篇小说之间,长篇的体积更大,短篇好似又
不足以支撑,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篇小说兼具长篇
的社会学容量与短篇的技艺表达,虽然这种文体的
命名只是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才明确出现,但三
四十年间发展迅速,其中的优秀作品在不同时期或
年份涵盖长、短篇而代表了小说甚至文学的高峰,
比如路遥的《人生》、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莫
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韩少功的《爸爸爸》、王
安忆的《小鲍庄》、铁凝的《永远有多远》等等,
不胜枚举。我曾在一篇言及年度小说的序文中讲到
一个观点,小说是留给后来者的“考古学”,它面
对的不是土层和古物,但发掘的工作更加艰巨,因
为它面对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最深层的奥秘,作家
这个田野考察者,交给我们的他的个人的报告,不
啻是一份份关于民族心灵潜行的记录,而有一天,
把这些“报告”收集起来的我们会发现,它是一份
长长的报告,在报告的封面上应写着“一个民族的
精神考古”。
一百年在人类历史上不过白驹过隙,何况是刚
刚挣得名分的中篇小说文体——国际通用的是小说
只有长、短篇之分,并无中篇的命名,而新文化运
动伊始直至70年代早期,中篇小说的概念一直未得
到强化,需要说明的是,这给我们今天的编选带来
了困难,所以在新文学的现代部分以及当代部分的
前半段,我们选取了篇幅较短篇稍长又不足长篇的
小说,譬如鲁迅的《祝福》《孤独者》,它的篇幅
长度虽不及《阿Q正传》,但较之鲁迅自己的其他小
说已是长的了。其他的现代时期作家的小说选取同
理。所以在编选中我也曾想,命名“中篇小说名家
经典”是否足以囊括,或者不如叫作“百年百人百
部小说”,但如此称谓又是对短篇小说的掩埋和对
长篇小说的漠视,还是点出“中篇”为好。命名之
事,本是予实之名,世间之事,也是先有实后有名
,文学亦然。较之它所提供的人性含量而言,对之
命名得是否妥帖则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值此新文化运动一百年之际,向这一百年来通
过文学的表达探索民族深层精神的中国作家们致敬
。因有你们的记述,这一百年留下的痕迹会有所不
同。
感谢河南文艺出版社,感动我的还有他们的敬
业和坚持。在出版业不免利益驱动的今天,他们的
眼光和气魄有所不同。
导语
尤凤伟著的《生存》,讲述的是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前夕,在中国北方长城脚下的一个附近有日军驻守的村子里,一天晚上,有人把两个俘虏押送到了一个村民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本来答应好了八天以后来取人,结果此后再也没有音讯,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一关就是半年……在关押他们的过程中,村民们的生活也变得极不平静,围绕着这两个俘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两个俘虏的命运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
《生存》扣题在生存上,描述的是大时代下小人物面对生存问题所作出的无力挣扎,所有人面对生存困境时做出的反应,生存是机体的本能,绝少附带政治意义,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后记
在当代文坛,尤凤伟绝对是最为勤奋的作家之
一,年届七旬仍笔耕不辍,基本上每年都有新作品
问世,小说的关注点也一直紧随时代的发展而移动
,与时俱进。这背后,是作家本人强烈的忧患意识
和责任感,是为时代正名、为历史反思的担当之心
激发出他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和旺盛的创作力。与
此相对应的是他小说创作的关注点一直聚焦于“历
史”和“时代”这两个关键词上,反思历史、呈现
时代是他小说永恒的追求,这一主题不仅贯穿在他
的长篇小说中,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亦有鲜明的体
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凤伟创作了一批艺
术水准颇高的中篇小说,如《山地》《生命通道》
《石门夜话》《石门呓语》《五月乡战》《生存》
等等,这些小说在叙述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借助于
“历史空间”来重述一个个光辉或苦难的故事,通
过重返“历史”来再现故事、重塑人性,在历史的
阴影中探寻人性的光芒。这一叙事特点不仅为他避
开了许多敏感的现实暗礁,也为能够真正再现人物
提供了可能。
如发表于1996年《当代》第1期的中篇小说《生
存》。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小村庄在艰难
的战争形势和经济困境下,如何顽强求生的故事。
在小说中,宏大的抗战只是故事的“背景”和介入
故事发展的一个分支力量,而不是要正面强攻的主
战场,小说的人物主角也不是冲锋陷阵的持枪英雄
,而是在炮火覆盖之下危如累卵的平民百姓,在他
们身上,显现了人性更为复杂的一面。小说以一个
小村庄为舞台,围绕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展开了激
烈的冲突。对于村长赵武和他的众多村民而言,生
存的问题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战争环境下如何不
被炮火吞噬丢失性命。原本石沟村已经凭借地处偏
僻的天然屏障避开了炮火和日军的侵扰,但两个俘
虏的到来让形势骤然变得紧张,随时有激化矛盾、
引来日军的危险。另一方面,吃饭问题已经严重危
及了人们的生活,许多小孩子已经被饿得“睡了过
去”。对于两个俘虏而言,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生存
问题。不管是翻译官周若飞还是日军军需官小山万
太郎,成了俘虏意味着已经被死神所捕获,所以自
始至终,他们都面临着如何生存(活下去)的问题
,围绕着这个问题,小山万太郎的态度有一个多次
转变的过程,从开始的绝食拒不投降到吃煎饼,再
到临刑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同赵武做交易,生存是推
动他转变态度的根本动力。尽管从结局上看,村民
们的求生之路以失败告终,但不同个体在生死存亡
关头的不同抉择令人深思和感慨。小说成功地借助
抗战这一“道具”重新审视了个体精神的复杂性。
发表于1992年《时代文学》第6期的中篇小说《
石门夜话》对这一叙事策略有更为极致的体现。土
匪横行的时代显然是一个“过去了”的时代,这时
代究竟是何年何月并不重要,因为这不过是小说故
事借以栖息的一个空间而已。对小说而言,重要的
是如何在土匪与女人这刚柔两极之间接通情爱的通
道,如何让隔着血海深仇的男人女人卸下现实的枷
锁拥抱在一起,在看似不可能中实现可能。在这一
个过程中使叙述得以抵达对岸的渡船便是“夜话”
。小说紧紧围绕“话”字做文章,将话语的力量展
现得淋漓尽致。匪首二爷的耐心、故事、对话语游
刃有余的把控、对女性心理的精准洞悉,让他最终
俘获了女人。石门夜话,不是废话,是一层层深入
心灵的情话。在这篇小说中,尤凤伟对于女性情感
心理的把握极其细腻精准,女人心理防线的一步步
后退直至“缴械”的过程都呈现得细密真实。作者
成功地在浩大的历史中捕捉到男女之间被遮蔽的情
感密码,在大历史中探寻出人性的光芒。
在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中,尤凤伟也在密切注视
时代的细微变化,对于社会潮流和风气的变动有敏
感准确的把握和表现。发表于2014年《小说月报》
(原创版)第6期的短篇小说《金山寺》是一篇具有
典型时代特征的官场小说、反腐小说。它以洞悉官
场备类潜规则的全知视角呈现了官场的隐秘生态,
同时将官员这一群体在不同政治环境下和命运轨迹
前的百变心态刻绘出来。小说的几个主要人物宋宝
琦、“僧人”、李为,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是作
者对当前官员群体深入了解和把握之后的成功塑造

尤凤伟的中短篇小说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
现实的直面性,既对现实生活有文学化的回应,又
能在广阔的历史和现实中关注人性的幽微,对于一
个作家而言,能同时将这些不同意义和价值的内容
纳入创作之中颇为不易,体现了一个作家难能可贵
的责任和担当。
精彩页
深夜赵武被一阵狗叫惊醒,他翻身坐起,支着耳朵倾听街上的动静。这时他心存警惕却不曾想到一桩对他今后命运影响深重的狞厉之灾正向他走拢。他没有预见未来的本领,他的警惕只是一个抗日村长在战乱年月里的通常反应。狗却能先知先觉,夜半狗叫总是与“有情况”连在一起。抗日队伍三令五申要老百姓杀狗,可狗总是杀不尽绝,就像菜园里的韭菜割了一茬又生出一茬,而狗的存在实际上便标志着他这个村头儿的失职。赵武怀着对狗无限憎恨的情绪将目光投向窗子。窗纸还黑,腊月的夜晚总是一黑到底。他猜不出是什么时辰,只约莫觉得离天亮还早,据点里的鬼子一般不在夜间行动;二狗子胆更小,大白天出动都心惊胆战;至于抗日队伍,也一般不跑到这偏远地方和日本人交手。他猜不到伴随狗叫究竟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没准是狗日的狗无事生非吧。他这么想心弦便松弛下来,打个哈欠准备倒头再睡。就在这一刻,他听到了敲门声。是那种具有暗号特征的敲门,这敲门声如同一场戏剧的开场鼓点,使他由此进入了角色披挂上场,且从此再难脱身。于是他就牢牢记住了“民国三十三年腊月十三”这个于他于石沟村都极其不祥的日子……
赵武跟报信民兵走在街上狗叫便停止了。狗怕仇人赵武,怕得听到他的脚步声便立刻屏声顿息。村子一下子寂静下来。天是阴着的,不见星月。赵武和民兵沿黑乎乎的村街往村中赵家祠堂走去,不久便走到近前。即使在黑下看,这祠堂也很有些气势,壮壮的,像一只巨兽匍匐在那里。赵武推开虚掩着的大门进到院中,看见四五个黑影站在柏树下面,黑暗中看不清这伙人的面目和装束,却看见个个手里都有家伙。民兵低声对他们说:“村长来了。”“我是赵武。”赵武同样压低声音对他们说。一个手持短枪的黑影走到赵武身前,伸手拍拍他的肩。“我们的吴队长。”另一个黑影介绍说。赵武说:“吴队长和同志们辛苦了。”吴队长说:“为抗日辛苦也是应该的。”赵武说:“吴队长有事只管吩咐。”他这么说,心里却在嘀咕:可别是来要给养的啊,眼下正是青黄不接,许多户已经断顿,没断顿的也顶多挨过年去,要给养可是难张罗啊。但他的担心很快便被排除了,吴队长未提给养的事。吴队长问:“这里安全吗?我是说鬼子和二狗子经常来骚扰吗?”赵武说:“咱这地场偏僻,又穷,兔子不拉屎,鬼子和二狗子从村边过了几遭,都没进村。”吴队长说:“这很好。”赵武问:“同志们要住下来吗?那赶紧派房子。”吴队长说:“不住,我们有件重要任务要交给你们完成,交代完就走,天亮前必须赶回山里。”赵武说:“吴队长,有任务你只管交给我们,保证完成。”吴队长说:“好,时间关系只能简单说:我们侦察队抓了一个鬼子和一个汉奸,往根据地带时与鬼子队伍遭遇,鬼子发现抓了他们的人,紧追不舍。仗打得难解难分,俘虏带不回根据地。只好由陈队长带人将鬼子引开,我将俘虏转移,就带到这里。既然你们村一向不被敌人注意,就把俘虏暂交你们看押。这就是你们村抗日政府的任务,清楚了吗?”赵武听是听清楚了,可心中不免慌乱:将俘虏押在这里,一旦走漏风声,让鬼子知道,全村百姓就得遭殃;再说他们也缺乏看押人犯的经验,要让人犯走脱便无法向抗日队伍交差。吴队长见赵武不吱声,有些急躁,又问:“听清楚了没有?”赵武说:“听清楚了。”吴队长说:“有什么困难吗?”赵武说:“没困难。”他心里明白即使有困难也是说不出口的,身为抗日村长,接受抗日任务必须是无条件的,不能讲价钱,也不能暴露畏难情绪。他说:“没问题,就交给我们吧。”赵武说着向四周黑暗中寻觅俘虏,却没看见。吴队长说俘虏未带进村,留在村外的树林里,他让赵武和民兵跟他去那里交接。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