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汤玲,辽宁葫芦岛人,法学博士,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先后主持陕西省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4项;荣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陕西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优秀论文特等奖1项。在《红旗文稿》《党建》《中国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全文转载。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想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创新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感恩概念以及概念家族疏证 一、感思概念的词源学分析 二、感恩概念的多重释义 第二节 感恩的内在属性 一、感恩的要素特征 二、感恩的内涵特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感恩理论依据 一、人的社会性本质是感恩的根本依据 二、互惠利他性规范是感恩的内在动力 三、人际问温馨关爱是感恩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 中国传统感恩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孝以感恩父母 一、奉养 二、不辱 三、尊亲 四、事死 第二节 忠以感恩君王 一、移孝为忠 二、从“君礼臣忠”到“君为臣纲” 第三节 节以感恩夫君 一、“事夫如妻天” 二、“无以为报唯以身相许” 第四节 义以感恩朋友 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二、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第五节 祭以感恩天地 一、祭天神 二、祭地示 三、祭人鬼 第六节 尊以感恩老师 一、师不施臣子之礼 二、束脩之风 三、侍师如父 四、尊师祭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感恩问题的主要症候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感恩观念的主要误区 一、感恩的“封建残余说” 二、感恩的“不以为然说” 三、感恩的“理所当然说” 四、感恩的“条件成熟说” 五、感恩的“以我中心说” 第二节 感恩行为缺失表现 一、淡漠父母恩情 二、无视社会关爱 三、逃避回馈责任 四、漠视自我生命 第三节 感恩认知错位与行为缺失主要原因分析 一、传统感恩文化受到冲击 二、感恩教育缺失 三、社会转型期的消极方面弱化了感恩认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比较视野下中国感恩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 第一节 中西方感恩文化心理比较 一、文化背景 二、文化心理 第二节 中西方感恩文化的内在逻辑比较 一、感恩对象 二、反馈机制 第三节 中西方感恩文化比较的启示 第六章 当代中国感恩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以建构当代感恩文化观为主要目标 一、当代感恩文化观的应然特征 二、当代感恩文化观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以推动优秀传统感恩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主要内容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二、扬弃继承中华传统感恩文化 三、科学借鉴西方优秀感恩文化 第三节 以家庭、学校、社会感恩建设为主要路径 一、家庭层面:倡孝回报亲恩 二、学校层面:加强感恩教育 三、社会层面:营造感恩氛围 第四节 以感恩激励和保障制度建设为主要支撑 一、树立知恩图报的激励机制 二、推进感恩他律的法制保障 结语 附录 感恩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感恩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情感共识,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的中国,在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困难和问题。其中,因感恩缺失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需要从现代社会治理以及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加强感恩文化建设,唤醒个体的善良内心,激发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以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共生。汤玲著的《当代中国感恩文化建设研究》讲述了从建设当代中国感恩文化的基本思路来看,应以建构现代感恩文化观为主要目标,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感恩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育建设为主要路径,以感恩激励和保障制度建设为主耍支撑,努力构建一种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以“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并“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姿态的、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感恩文化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