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众经济学/牛津通识读本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印度)帕萨·达斯古普塔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帕萨·达斯古普塔,不列颠学会会员,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经济学资深教授,圣约翰学院院士。生于1942年,求学于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爵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福利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书评(媒体评论)
每位读者都期盼能拥有一本可读性极强的经济
学入门读物。这本书不必那么专业,但必须细致严
肃,分析透彻。这本《大众经济学》可以满足你的
所有要求。它解释了经济学中贯穿的逻辑,却没有
忽视经济生活的纹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
后记
我运用了贝基和德丝塔的经历来向列位展示了
:本质上非常相似的人们,其生活是如何变得迥然
不同,并且会一直保持这种状况。德丝塔的生活是
一种贫困的生活。在她的世界里,人们无法保证能
享受到充足的食物,他们没有太多的资产,发育迟
缓,身体衰弱,寿命短,没有读写能力,没有政治
权利,无法充分地为庄稼歉收或家庭灾难投保,无
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在不健康的环境中生活。上述
每一种贫困的表现都会彼此强化,因此劳动力、知
识、制造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生产率都是非常
低的,而且一直保持低水平。每天,德丝塔的生活
中都充满了麻烦。
而贝基并不受这种贫困的困扰。她所面对的是
她的社会称之为挑战的东西。在她的世界中,劳动
力、知识、制造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生产率水
平都很高,而且在不断增长中。挑战的成功会对进
一步挑战的成功,起到增进作用。
然而,我们已经看到,尽管在贝基和德丝塔的
生活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仍然有一种共同的
方法来看待它们;经济学正是用来对其进行分析的
一套重要的术语。毫无疑问,声称生活的要旨无法
仅仅用经济学来概括,这是很有诱惑力的,但我希
望我已经让你确信,如果我们想要理解世界各地的
人们为了有所成就而采取的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生
活方式,那么经济学的逻辑推理的确至关重要。可
以预期,有人失败,就必然有人成功。经济学能够
向我们展示的是,无论是个人的失败或是个人的成
功,都不完全是个人努力和机遇的问题。成功与失
败的原因,位于个人和社会的交叉点上。当然,这
样的说法是过于简单化了,但去揭示个人与社会相
互作用的途径,又是极难的一件事情。我已经试图
向列位展示,这件事仍然可以做到,而且,如果未
曾理解这些途径,那么那些关于国家和国际政策的
争论就是毫无结果的。
我正在抵制诱惑,不去为德丝塔需求的东西列
出一个清单,部分是因为它们过于明显,而部分则
又是因为它们只能够用来满足直接需求。贝基的世
界不应该对德丝塔的世界设制障碍(通过贸易限制
、国内的农业补贴,等等),这是明显又直接的。
而既不明显又不直接的内容——我们要为德丝塔捉
住的那只“隐身鸟”——是为了让她的世界中的那
些社区发现,如何去创造与彼此进行交易的新通途
,以此来使它们的总括财富得到增进。
2001年在梵蒂冈社会科学院的全体会议上,在
一篇令人感动的关于贫困特征的演讲中,来自津巴
布韦的尼古拉斯·麦里尼法官促使我们所有人将贫
困看作是在这一不断变化的,或者经常是不断发展
的世界中的一种宿命,是一种对逐渐增多的经济困
难的宿命。在同一次会议上,政治科学家维尔弗里
多·维拉柯塔主张,“穷困”这个词语恐怕早已不
再适用于国家了;目前,大概应该将各个国家按照
诸如“发展中”之类的词语来进行分类,这样我们
才能够来询问,它们是否具备了适当的制度、政策
以及公民态度,以此来使得人们能够改善现状。也
许,贝基的世界能够为德丝塔的世界所做的一件最
好的事情,就是为它提供经济和技术上的援助,以
此来促进和支持当地的企业,包括那些涉及教育和
基本健康保障的企业,那里的人们非常渴望创建这
些企业,即便他们仅是远远地看到,其他地方的人
们是如何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的。也许,德丝塔的
世界为贝基的世界所做的一件最好的事情,就是令
它警醒,它那里的经济发展,给大自然带来了何其
大的压力。唉,并没有一帖能够为任何一个世界带
来经济发展的魔药。
目录
前言
引言
1 宏观经济史
2 信任
3 社区
4 市场
5 作为制度的Science和Technology
6 家庭和企业
7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8 社会福祉和民主政府
后记
索引
英文原文
精彩页
我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想要理解贝基和德丝塔的生存状态,那么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去揭示,她们的家族是通过何种途径继承了现有的状况。这也正是经济史的核心内容。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如果足够大胆,我们就可以把眼光放远一些,上溯到11,000年前,人们在新月沃土北部(大概在现在的土耳其东南)开始农耕的时代,试着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许许多多在贝基所处世界的形成过程中曾经起到日积月累的促进作用的创新和实践,并未在德丝塔的世界中出现,或者并未能充分影响德丝塔的世界。
学者们也已经试图这样做了。例如,地理学家贾尔德·戴蒙德曾经指出,相比其他地区的居民,生活在欧亚超级大陆的人们坐拥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与非洲和美洲不同,欧亚大陆处在以东西向为轴的温带,没有无法逾越的高山和沙漠来阻碍人类和动物种群的迁徙,以及植物种子和思想的传播;其次,欧亚大陆得天独厚,有大量可以驯养的动物种群,使得这里的人们可以从事一些单靠他们自己无法进行的活动。在不同的时期,在欧亚大陆的不同地区,经济的增长和衰退此起彼伏,有时是印度,有时是中国,有时是波斯,有时是伊斯兰世界,有时是欧洲的某个地区,而后又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超级大陆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意味着,过去的11,000年里,人类文明的成就就像金融市场里股票的业绩一样:某些地区的衰落必然伴随着其他地区的崛起,此消彼长。到了16世纪,善于航海的西欧国家和美洲大陆之间的技术差距已经相当大,以至于仅仅凭借着火抢、铁器和欧洲病菌,一小队欧洲入侵者就轻而易举地占领了美洲新大陆。贝基的世界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实质上是不到500一年前所发生的社会变革的结果。以GDP为量杆
为了像我们现在这样讨论成功和失败,我们还需要一个衡量尺度。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个工具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经济学家们发明了这个概念,同时也强调了它的一些局限性,但是,无论如何,这个概念已经在公众意识里根深蒂固了。如果有入声称“经济增长啦”,我们不需要问“是什么增长了”就知道他是在说,实际人均GDP增长了,就是指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数据修正过的入均GDP增长了。
一个国家的GDP是指一个特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它的国内居民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被用来衡量一个经济整体的总产出。当一件商品被生产出来并出售时,用于购买它的钱也同样充实了卖者的腰包。所以,GDP也可以用每个人的收入加总来计算,包括工资、薪酬、利息、利润以及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可以说,GDP和国民收入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虽然GDP经常被用来衡量财富,但实际上它并不能做到这~点。GDP是一个流量(比如说,美元/年),而财富则是一个存量(某一个时期内得到的美元数)。由于GDP的概念最初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前提建立的,它所说的价值也是产品的市场价格。但是通过巧妙地构建一个名义价格(称为“影子价格”,参见第七至第八章)的概念,经济学家把GDP的概念也应用于德丝塔所处的经济世界,那里的经济活动是在非市场化的制度中进行的。通过给德丝塔所在村子里的村民的产品赋予价值,经济统计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相当于她家庭收入五分之一价值的产品直接来自她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这个数字是我在描述德丝塔的世界时使用过的。
经过调整,剔除了世界各地生活成本的差异之后,现在全球的人均收入大概是8000美元/年。但是在人类大部分的历史时期里,人们的贫困程度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著名的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逊曾经根据支离破碎的现存史料进行过估计,在纪元之初,世界人均年收入如果以现在的价格表示,大约为515美元。如果麦迪逊的估计能够八九不离十的话,那就意味着2000年前的人们,平均每人每天也就能支配1个多美元,这个数字位于世界银行认为的极度贫困线以下。麦迪逊还指出2000年前的收入分配是非常平均的:几乎所有地方的所有人都一贫如洗。他提供的数据还告诉我们:公元1000年左右,世界的平均收入和地区收入分配的状况还是与1000年前的纪元初基本类似。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变得明显是在19世纪初才出现的:那时候西欧的人均收入是非洲的3倍,但世界的人均收入以今天的价格标准计算仍然是’755美元/年,说明在过去的1800年里,总增长率还不到50%,折合成年增长率还不到0.02%。用当代的标准来看,这个数字简直是低极了:在过去的40年里,人均年收入增长率大约是2%。(一个有用的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果一个数字单位——比如说是实际人均GDP——以每年g%的速度增长或减少,那么这个单位大概每70/g年会增加一倍或减少一半。举个例子,如果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那么人均GDP每35年就能翻一番;而如果以每年0.5%的速度下降,那么每140年,人均GDP就会减少一半。)
大范围的地区性贫富收入差距是最近不到200年间的事情。美国和非洲平均收入的比例从19世纪初的3倍已经扩大到今天的超过20倍,大约分别是38,000美元/年和185
导语
每位读者都期盼能拥有一本可读性极强的经济学入门读物。这本书不必那么专业,但必须细致严肃,分析透彻。帕萨·达斯古普塔著的这本《大众经济学》可以满足你的所有要求。
本书是名校经济系课程必读书目,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力推力作。它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力荐,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作序推荐。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了
解掌握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越来越成为我国社
会各界关注的课题。学习理解当代经济学一时蔚然
成风,我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开设
的经济学本科双学位,每年招收的新生达到800名,
占北大校本部本科每年招收学生数的近三分之一,
中国经济学界的新一代人正不断茁壮成长。
自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现代经
济学从哲学中独立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的社会科学以
来,国际经济学界名家辈出,研究者众,现在每年
发表在顶级的《美国经济评论》上的论文多达2000
页,各种一流学刊上发表的论文合计超过干篇;而
且,流派繁多,学说纷呈,不同理论观点不断涌现
。尤其,从上世纪50年代以后,大量的数学、统计
和计量方法被引进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构建和验证中
,一般缺少扎实数学训练的读者已经不可能直接跟
踪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写一本像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那样通俗易懂的小册子,不
用艰涩的语言、复杂的数学,而是以生动的笔调、
浅显的例子,来介绍现代经济学的一个个基本命题
,让读者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体系和分析方法,
以帮助读者了解自己身边的经济现象,进而得到启
发。待到下笔才觉得对现代经济学的庞大体系的介
绍难以做到简而不繁、疏而不漏,就是对自己熟知
领域的介绍,也很难做到通俗易懂,加上这些年来
庶务缠身,每次拿起笔来都以放下而告终,至今仍
留遗憾。因此,当我看到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这
本小书时,雀跃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是我多年的学界朋友,
第一次和他见面是1991年10月,我应邀到英国温莎
堡,参加国际经济学会组织的一个会议,讨论197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米德1989年的新
著《阿嘎索托比亚:合伙经济学》(Agathotopia:
The Economics of Partnership)。米德试图于此
书中寻找一条有异于传统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
三种道路,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
阿罗评论这本书是“理想主义、悲天悯人和坚实分
析的结合”。在那次会议上我评论了达斯古普塔教
授发表的论文《贫困、资源和生育率:家庭作为一
个繁殖的合伙体》。后来,他的论文和我的评论一
起被收录在1993年出版的会议论文集《资本主义的
替代:合伙经济学》(Alternatives to
Capitalism:The Economics of Partnership)
当中。从那以后我们经常在一些国际学术活动中见
面,交情也越来越深。
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出生于达卡(现为孟加
拉国首都,二战前属于英国印度殖民地),在印度
德里大学受完大学本科教育后,到英国剑桥大学深
造,于1968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剑桥大学
弗兰克·拉姆齐讲座教授,圣约翰学院院士。
达斯古普塔教授是誉满国际的顶级经济学家,
以在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技术变迁、人口、
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
献而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英国科学院院士,第三
世界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和科
学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梵蒂冈社会科学院的外
籍院士,曾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和欧洲经济学会的
会长。2002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爵位,同年获颁
瑞典的沃尔沃环境奖,2004年获颁国际生态经济学
会的肯尼斯·E.鲍丁纪念奖,2007年获颁美国农业
经济学会的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奖。最难得
的是他于2004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该学
会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科学史
上的巨人如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均为其会员
。该学会每年由现任会员推荐选举产生44位新会员
,现共有会员一千三百多位,过去人选会员均来自
科学和数学领域,达斯古普塔教授是在该学会350年
的历史中第一位破例入选的经济学家。他未来很有
可能以其在环境和资源经济学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得
诺贝尔经济学奖。
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1942年出生于印度经济
学世家,其父阿弥亚·达斯古普塔为英国伦敦经济
学院的博士,从1926年起一直在印度教授经济学,
被尊为印度现代经济学之父、印度经济学家中的经
济学家,其入门弟子包括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
奖的阿马蒂亚·森。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的岳父
则为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米德。
然而,帕萨·达斯古普塔在印度德里大学读的是理
论物理,初到英国剑桥大学读的是数学,直到1965
年才转为攻读经济学。当时,1996年获得诺贝尔经
济学奖的詹姆斯·莫里斯刚在剑桥大学拿到经济学
博士学位,留系担任讲师,由于莫里斯也是数学背
景出身,于是达斯古普塔就请他担任导师,用了三
年的时间,完成了三篇论文,于1968年获得博士学
位。
达斯古普塔教授和其他许多在国际上扬名的印
度经济学家一样,以深厚的数学功底而成为杰出的
理论经济学家,但是,他的经济学研究不是为了数
学而数学,而是为了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性
本身,1989到1992年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时,
同时担任了经济系和哲学系的教授,并且,兼任斯
坦福大学社会伦理项目的主任。
199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一套简短介绍每个
学科领域的丛书,作者都是学界公认的大师。1999
年达斯古普塔教授接到出版社邀请后,碰到了和我
想写一本《大众经济学》时一样的困境,结果用了
整整七年的时间才完稿。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
书,从描述一位生活于非洲的小女孩和一位生活于
美国的同龄小女孩所处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准则、家
庭、社区、生产组织、市场、政府等各种制度安排
的差异着手,来介绍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
们不断探索一个主要问题——一个国家是贫是富的
决定因素——所取得的各项研究成果。从书中的介
绍可以知道,一般人关注的资本、自然资源等仅仅
是决定一个国家贫富的表层原因,根本的决定因素
则在于一个国家的制度安排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调
动每个人在工作、学习、积累、创新等方面的积极
性。
这本小书是在他1993年出版的一本巨著《贫富
论》(An Inquiry into Well-Being and
Destitution)的基础上,加上十多年来经济学界新
的理论进展和他自己对斯密问题新的理解、新的体
会而写成。和这本小书不同,《贫富论》厚达661页
,单单参考书目就有80页。达斯古普塔教授将《贫
富论》献给其父,在前言中他写到该书是对其父早
年所提问题的回复,他想以该书所讨论的内容告诉
他父亲,“看,这是我认为我知道是重要的,这是
我现在相信的,这些是我的价值,这是我思考问题
的方法”。他的父亲阅读了前面几个章节,给了他
一些正面的反馈,令他深感遗憾的是在1992年其父
离世时,《贫富论》尚未能完稿。
2005年9月达斯古普塔教授应邀到北大中国经济
研究中心来做严复纪念讲座,我那时得知他正在写
作这本书,2()06年我收到了他寄来的英文稿,一
口气读下来,喜爱至极。他以文学家般的雅致和数
学家般的准确语言,通俗易懂地向读者介绍了经济
学界对斯密问题研究的成果,这正是我多年来想写
而未能写的一本书!我当即建议将此书翻译成中文
出版,并答应为之作序。现在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即
将出版,祝愿这本书的读者阅读之后能够对经济学
家如何以理性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有所了
解,并且,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决定一个国家贫富
的主要因素在于制度,资本、自然资源的多寡仅仅
是贫富的表象。
2008年1月16日于
朗润园
内容推荐
剑桥出身的大经济学家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历时七年打磨出《大众经济学》这本经济学通俗小读物,笔调生动,例证浅显,读来妙趣横生。书中虚拟了两位小女孩,一位生活在美国,一位生活在非洲。全书即围绕这两位的日常生活而展开,不仅介绍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体系和分析方法,而且从人本角度论述了许多现实问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18: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