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序言 参与本书创作的历史学家 第一章 铁马 时间:1830年9月15日 跨度:1天 地点:利物浦和曼彻斯特 第二章 车轮与交易 时间:1730—1830年 跨度:100年 地点:德国迈森—法国巴黎—英国煤溪 谷—英国伦敦 第三章 财富之船 时间:1600—1850年 跨度:250年 地点:西欧—北美—奥斯曼帝国 第四章 奇妙机械 时间:1350—1850年 跨度:500年 地点:欧洲和亚洲 第五章 战争与和平128 时间:900—1900年 跨度:1000年 地点:欧洲—亚洲—北美 第六章 动物庄园 时间:公元前8000—公元2000年 跨度:10000年 地点:全球 延伸阅读 致谢
精彩页 你想象不到这种风驰电掣的感觉有多么奇妙,也想象不到这运动会是这么平稳。看书、写字,都不成问题,不过我是摘了帽子站在那儿,“吸吮着扑面而来的空气”。可能是速度太快的原因,风很大,吹得我睁不开眼。我闭上眼,体验着飞翔的感觉,那种奇妙真是难以描述。虽然速度很快,我却感到很安全,一点也不害怕。 如果说1830年是范妮生命中重要的一年,那么对其他人而言,这一年也是个转折点。就在这年,嗜酒成性的老国王乔治四世去世了。对他的生活方式,熟稔宫廷生活和社交活动的哈丽雅特·阿巴思诺特(Harriet Arbuthnot)女士,在日记里留下了下面的描述: 【4月23日】呼吸一不稳,他就脸色发黑,脉搏时快时慢。他们认为这是心脏的问题。10天前,他们把他带到户外,想让他换换空气。可到了门廊,他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让他们吓得要死,以为他不行了。他们给他拿来白兰地,于是他又恢复了精神,爬上马车,跑了20英里…… 一天夜里,他喝了两杯热麦芽酒,吃了几片吐司;随后是三杯红葡萄酒,外加草莓;之后又是一杯白兰地。昨天晚上,他们伺候他服了药,然后,他喝了三杯波特酒,外加一杯白兰地。怪不得他快挺不住了!不过,他们说,这些都是他要的,谁也拦不住。我觉得葡萄酒对他还没什么,但是麦芽酒和草莓混在一起,连马都受不了…… 【7月16日】昨天,我去温莎参加了国王的葬礼…… 1830年还见证了传统农业的波动,以及威廉·科贝特(William Cobbett)《乡村纪行》(Rural Rides)一书的出版。这本书堪称是对即将消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挽歌,也是对行动的召唤。科贝特本质上是个农民,只是偶然的机会才步人政坛。书中记录了他对英格兰南部进行的考察,里面含有不少对乡下人的长篇大论。 这是一次怀旧之旅。正如现在的人旅行时嫌公路太慢一样,科贝特对当时的公路不屑一顾。他和儿子骑着马,穿梭于英格兰农村的小路和田野间,边走边给儿子指点着某些地标,包括他和哥哥曾经玩耍过的沙丘。 这就是我接受教育的地方。那可是实打实的教育。时至今日,我依然坚信,如果我接受的不是那种或与其类似的教育,如果我长大成人后是个懦夫,整天需要别人照料,那么,今天的我,就会像那些从温彻斯特和西敏斯特学校出来的,还有从那些叫作学院和大学的傻子窝里出来的无聊白痴一样,愚蠢而又平庸。对那个沙丘,我怎么感谢都不过分。我感谢它给予我的能力,感谢它让我成为了一个令人生畏的人,一个能给这个国家或其他任何国家带来变化的人。 科贝特将工业化轻蔑地称为“那东西”,指责工业化给英国带来了厄运。当然,他对农村经济荒唐一面的评论,在今天的农民中,可能还会引起共鸣。到了阿伦戴尔,他这样写道: 到了这个镇上,我看到一种新型碎石方法。一个男人,手持大锤,砸着堆在路上的石块。这办法不错。不过,他告诉我,他只能干干这活,镇上还有好多男人没活干。“他们是给你报酬的!”我说。“没错。”他说。“那他们雇你去种地,不是更好吗?”“我真说不准,先生。”他回答道。在我看来,当时地里至少还有一半干草没收。,我跟他说话的时候,就有50多人在埃格雷蒙特勋爵的地里收草。的确,农民太穷,雇不起人。 1830年,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的《人口论》(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再版。对此,科贝特嗤之以鼻。在书中,马尔萨斯教士,这位历史上遭误解最多的作家,描绘了由人口无节制增长所产生的贫穷及疾病横行的未来。他宣扬节制,鼓励那些担心饿肚子的家庭实行计划生育。 看一下1830年英国发展最快的两个地区,就能理解马尔萨斯那悲观预言的产生背景,这就是利物浦和曼彻斯特。 P12-13
导语 要理解技术如何发展,要搞清为什么技术给某些地方带来转变,而在其他地方无所成就,需要持一种纵深久远的历史观,需要让视野远远超出过去的两个世纪。萨利·杜根、戴维·杜根著孟新译的《剧变(英国工业革命)(精)》引导读者,穿越令人目眩的世界史,去探究那些给某些文明带来繁荣,而使另一些文明日趋萎缩的关键因素。通过引用日记和一手资料,同时吸纳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得出了一些令人吃惊的结论。 序言 对那些读着《1066及其他》(1066 and All That)这本书长大的人而言,历史就像是好事和坏事 随意但有次序的组合。历代国王和王后的列表,当 权者在位的日期,无不表明人们还是按时间顺序来 构筑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而《剧变:英国工业革命》(The Day the World Took Of:The Roots of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一书则是要将历史倒过来。或者,更确 切地说,是让历史翻个筋斗。从开篇介绍的发生于 1830年的一系列事件开始,《剧变:英国工业革命 》对工业革命的一些重要时刻做了个回放。我们先 是回放到此前的100年,之后是250年、500年、100 年,由此一直上溯到公元前8000年。最后,我们跨 越万年,又回到当代,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这样 的视野有些炫目,不过有助于回答我们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是欧洲大陆之外的这个风雨飘摇的贫瘠小 岛,而不是世界上其他诸多看来更有希望的地方成 为了第一个工业中心? 谈到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因,一般都会用人口以 及关键时期的资源配置来解释。有些人还把北欧和 北美一并考量。本书视角则更为大胆,更具全球性 。为此,我们组织了5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学者,来试 着破解机器时代起始之谜。他们齐聚剑桥大学,在 国王学院那古色古香的氛围里,以福尔摩斯探案般 的专注,来审视能够破解这一历史之迷的各条线索 。 故事从利物浦的一天开始。这一天既体现了工 业革命的美好,又揭露出工业革命的丑陋。之后, 故事不断向纵深延伸,最后扩展到从不同视角对全 球历史的审视,时间跨度是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 2000年,以及2000年之后。
内容推荐 谈到工业化的起源,一般都会追溯到两个世纪以前,在欧洲大陆之外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小岛所发生的剧变。源自大不列颠的冲击波,后被称为工业革命。 在世人看来,英国不像是会发生这种剧变的所在。人们纷纷来到这片充斥着蒸汽和黑烟的土地,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亲眼目睹后,他们意识到世界将再也不会一成不变了。欧洲,随之北美,先后进入了机器时代。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这一切都发生在西方?为什么其他地方,例如有着悠久发明传统的中国,并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呢? 萨利·杜根、戴维·杜根著孟新译的《剧变(英国工业革命)(精)》以独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回答了上述问题。全书从1830年的一天开始,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顶峰时期,之后分别回溯100年、250年、500年、1000年,到最后是1万年来探究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