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名堂经(有声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畸笔叟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畸笔叟,本名郑健。老三届,插过十年队,务过五年工。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1984年起,服务广播电视媒体凡28年。1999年,参与打造沪上知名电视评论栏目《东视广角》。2002年打造沪上首个时尚电视拦目《今日印象》。2008年参与财经电视纪录片《激荡》制作,是两大总策划之一。也是2014年电视沪语谈话栏目《闲话上海滩》的总策划。
目录
街名堂
上海人“孵”茶馆店“孵”出多少“名堂经”
闹中取静的华亭路,闹过,静过,又闹过,终于静了
上海言话里关于电车的俚语
闲话当年挤车子
中百一店小别,我也来讲两句
荣昌祥、中山装、奉帮裁缝:中百公司原址的故事
三间头,六间头,九问头,都去哪儿啦?
老名堂
谈谈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上海话及其他
三十年前的今天——那年广播萌动过
高考:取消亦不应被忘却
到底是“浜瓜”还是“崩瓜”?
老早端午哪能过?黄浦江上看龙船
没有空调的日子里,“热煞鬼投胎”的怎么办?
你还记得曾经的“失物招领处”吗?
推不开的才是福,兼谈“做生”与“避寿”
家名堂
我们从小被“做”过的“规矩”——吃相、坐相与站相
“爷叔”二字,好像也不是可以随叫叫的吧
我们现在怎样带孩子?
拣笋拣到笋贩哭
活名堂
“沪普”故事:老清早外婆很忙
塑料铅桶搪瓷痰盂汰脚面盆——侬晓得这些自相矛盾的上海言话吗?
啥?今朝37度?根本弗罢咽!
算盘不用了,这几句上海言话也不用了
送粽?送终?哪能畀伊拉想出来咽!
语名堂
投三投四投五投六投七投八77艿
上海言话里的“顶”和“底”
上海言话里的一个“摆”字,到哪里去了?
上海言话里的“势”——有的土有的洋
上海言话里带“脚”的习语
睏觉,上海言话里有几种讲法?
吃名堂
我们以后怎样与家人一起晚餐?
长亭买酒,非关铜钿总关情
戏说梅龙镇私房菜
雨夜,在西区吃私房菜
精彩页

各到各处的人都欢喜吃茶,都有许多茶馆。
在北方,有老舍写过的《茶馆》;在南方,有阿庆嫂的“春来茶馆”。
只有上海人特里特出,茶馆不叫茶馆,叫茶馆店。有了馆还要店,讲起来也不怕吃力。吃茶不叫吃茶,叫“孵”茶馆店。“孵”者,赖着不走之谓也,一点也不高雅。
讲起上海的茶馆店,远一点,建城七百多年,一建城,也就是宋末元初就有了;近一点,开埠一百七十多年,一开埠,也就是清同治初年(1850年代)就有了。
租界时代最早的茶馆店叫“丽水台”,开在三茅阁桥旁边,推窗就见洋泾浜。所谓“杰阁二层,楼宇轩敞”。平房遍地的年代,二层楼便称“杰阁”,“海外大奇谈”了。
我倒是对它的地理位置感兴趣。都知道洋泾浜是英租界和法租界的分界;而三茅阁桥大街(今河南路),又是租界与华界的最早分界。那是一个典型的“三不管”地方。试想,若在那里犯事,“红头阿三”管你,你可以逃到法租界;安南巡捕管你,你又可以逃到华界;县府衙门抓你,你又可以逃回租界。
因此,“三不管”的地方都容易做出大市面。后来的徐家汇、曹家渡、五角场等都是类似的例子。连我写过的“淮海路最后的街角”淮海路陕西路口,也可以马马虎虎算进去。因为长乐路以北是静安,陕西路以东是卢湾,西南面是徐汇。
还记得1990年代初,马路上都是外烟摊。其标志物是一只倒扣的空箩筐,上面插几张硬箔纸。付钞票拿香烟是要到隔壁弄堂里去的。私卖外烟不合法,警察就要来捉。其他地方,烟贩子要么末路狂奔,要么束手就擒。曹家渡的烟贩子就比较笃悠悠。静安来人了,我就穿马路到普陀去;普陀来人了,就穿马路到长宁去;长宁来人了,再逃回静安来。慢条斯理,一点也不慌。箩筐你拿走好了,反正不值铜钿。明早到小菜场再顺手牵羊拿一只来。
当年,“丽水台”一炮打响,别人就跟着学样。南京路就开出第二家茶馆店,叫“一洞天”。1876年,广东人在棋盘街开出同芳茶居。再后来,老城厢里又有了湖心亭茶室、“也有轩”、“四美轩”和“春风得意楼”等。就这样,上海的茶馆店从南市往北市发展,又有了云南路的“鹤林春”、广东路的“松风阁”、福州路的“青莲阁”、九江路的“天香阁”、南京路上的“仝羽春…‘五云日升楼”等。
到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已有了64家茶馆店。十年后(1919年),猛增至164家。
其实,茶馆店三个字是上海人口头上的俗称。真正茶馆店的名字还都是很雅的。日阁、日楼、日社、日坊、日馆、日屋、日筑、日院、日堂、日室、日轩、日居,而且用的都是好字眼。这样一来,“孵”茶馆店的朋友是不是也会觉得自己的档次也随之高了起来。
上海的茶馆店,按地域分,早期大致可分三种:广帮、苏帮、本帮。
广东茶馆店的特点当然是有早茶。一直有,现在还有。广东早茶又叫“一盅两件”,一盅自然是茶,两件则是小点心,如叉烧包、蒸凤爪。其实这已很奢侈。有时老广东只叫一客肠粉,就当早饭了。
记得1990年代初,广东率先开放后,南风北渐,上海人也突然流行起早茶来。礼拜天,福州路杏花楼、南京路小新雅、淮海路美心,以及平安大戏院隔壁的珠江等广帮菜馆,闹猛到一座难求。而且,上海人基本上吃不来早茶,各种点心点了满满一桌,埋单动辄三五百块,土豪得狠。“埋单”一词也是南风北渐的明证。所幸“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没两三年工夫又不流行了。P2-4
导语
畸笔叟,本名郑健。老三届,插过十年队,务过五年工。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1984年起,服务广播电视媒体凡28年。1999年,参与打造沪上知名电视评论栏目《东视广角》。
《上海名堂经(有声书)》是作者的第五本书有关上海人、上海事、上海话的文集。
序言
转眼四年,一年一本,上海这点事体和言话,竟
然也写了四本出来。《上海穿堂风》《上海野狐禅》
《上海小日脚》和《上海壁角落》。
再要写,当然还可以写出一些来。不过这书名却
有点起不出来了。而且当年是自己给自己酿的苦酒,
一定要2+3,还一定要俗字,现在好,只好自己一口
闷下去。
值此山穷水尽之时,只有长叹一声:“这算啥个
名堂经!”
哎,忽然有了。何不就叫《上海名堂经》?
想来想去,还越想越有道理。
上海人,上海事,上海话,就因为里面名堂多,
名堂经透,自己才爱不释手,孜孜以求。大家也才希
望了解。
关键是要写得有名堂,写出名堂,还要让人家看
出名堂来。
那我就再试试。
写《上海名堂经》的同时,我的第一本沪语有声
读物《上海有声色》也在紧张编辑中。也许觉得有声
读物有趣吧,出版方建议将《上海名堂经》也做成有
声读物。我当然是乐意的。这么一来,不但要让大学
看出名堂,还要听出点名堂来呢。
每篇文章的标题下面,都有一个二维码,扫一扫
,即可听到原文的沪语音频。
再次感谢黄慧鸣的玉成,以及这些年来在网上不
断鼓励我写上海讲上海的朋友们。
内容推荐
作者畸笔叟继《上海穿堂风》《上海野狐禅》《上海小日脚》《上海壁角落》之后的第五本有关上海人、上海事、上海话的文集。上海人,上海事,上海话,里面名堂多,名堂经透,故名曰“上海名堂经”。《上海名堂经(有声书)》分为“街名堂”“老名堂”“家名堂”“话名堂”“语名堂”“吃名堂”六个专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