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律己修身垂训后世--朱柏庐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广成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王广成著的这本《律己修身垂训后世--朱柏庐》分为五章,前四章按照传主的人生历程——少年、青年、中年、晚年四个阶段顺序展开,最后一章对朱柏庐先生的“人品与学术”做了总结。全书的最后还附有朱柏庐先生家族世系考、朱柏庐先生年表以及全书的参考书目等。全书体例严密,资料丰富,语言鲜活,笔端还常带有感情,所以有些地方描写传主的心理活动时难免有所推测,但是这种推测是建立在大量资料基础之上的,也同样表现出广成同志的学术功力和思想境界,应该说这是一本深有质量和可读性的历史人物传记。
作者简介
王广成,2007年毕业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获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为文博专业馆员。研究方向主要为昆山传统文化,先后出版《治家天下——朱柏庐传》《科第竞胜》等书籍。另外,整理出版了朱柏庐先生的《勿欺录》。
目录
明清鼎革期江南士子忠贞守节的经典人生
第一章 生活优越的少年
乡情孕育
忧患激励
家风熏陶
父亲启蒙
娶得贤妻
进入清朝
第二章 哀毁过度的青年
融入起义
加入守城
寄托字号
问学夏师
初为塾师
寿巨涛伯
葬朱节孝
祭陶仁节
关爱弟弟
崭露头角
第三章 坚贞不屈的中年
撰《毋欺录》
吊陆孝子
修身洁行
奉养母亲
坐馆叶家
理学辩论
复《五老图》
拒绝科举
半茧听松
自传明志
第四章 勤苦守节的晚年
东山教读
爱妻去世
置购义田
莫厘登高
教育醇叔
畅游西山
别立讲约
孟春释菜
七十大寿
临终嘱托
第五章 万世敬仰的人品与学术
三贤祠考
遗民朋友
众多弟子
著述等身
《朱子家训》
理学思想
育人思想
附录 朱柏庐家族世系考
朱柏庐先生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明清鼎革期江南士子忠贞守节的经典人生
江苏昆山市博物馆的王广成同志多年来一直坚持研究
昆山地方人物,其中最见功力的是他对明清鼎革期江南士
子中以忠贞守节而称著的朱柏庐先生的系统研究。最近,
他把过去的著作《治家天下——朱柏庐传》又加以资料补
充和精心校勘,并拟重新出版。广成同志托朋友邀我为他
的大著写序,说真的,我对明清时代的江南社会历史仅有
皮毛知识,何敢写序?不过出于广成同志的真情,特别是
他又在博物馆工作,与我的专业十分接近,同行之间互相
支持勉励亦属应该,于是,我便答应了下来。
利用暑假机会,我通读了书稿,朱柏庐先生的形象在
我面前逐渐清晰了起来。广成同志全书分为五章,前四章
按照传主的人生历程——少年、青年、中年、晚年四个阶
段顺序展开,最后一章对朱柏庐先生的“人品与学术”做
了总结。全书的最后还附有朱柏庐先生家族世系考、朱柏
庐先生年表以及全书的参考书目等。全书体例严密,资料
丰富,语言鲜活,笔端还常带有感情,所以有些地方描写
传主的心理活动时难免有所推测,但是这种推测是建立在
大量资料基础之上的,也同样表现出广成同志的学术功力
和思想境界,应该说这是一本深有质量和可读性的历史人
物传记。我们经常说,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教育和文
化记忆及文化传承的功能,广成同志的这本书既是昆山地
方人物的重要研究成果,也是江南地域优秀文化传承的好
作品,对履行博物馆的职能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广泛的
社会价值。
我在阅读这部书稿的时候,除了充分领略到朱柏庐先
生不平凡的人生业绩之外,更为注意的是书稿中展现的其
他意义,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是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朱柏庐先生是时代的产物。
他十八岁之前生活于大明王朝。在明清鼎革之际,父亲朱
集璜为抗拒清军的剃发令而参加昆山民众起义,失败后投
河自尽,他的岳父陶琰也因抗令而自缢。他的父亲留下的
绝命词是,“可质祖宗,可对天地,生无自欺,死复何愧
”!他岳父的绝命词则是“生为大明人,死为大明鬼”。
其实,清兵当时杀害的昆山县人多达24000多人,朱柏庐家
所受死难只是众多昆山人的代表。然而,正是遭此家庭大
难,可以说完全改变了朱柏庐后来的人生道路。他在十八
岁以后,肉体虽然活在大清王朝,而其心灵却高悬于现实
之上,他不为清朝的功名利禄而动,坚辞了叶方恒所荐康
熙十七年(1678)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也推拒了地方上担
任乡饮大宾的邀请,只愿意尽一份养母守孝、护持家人的
责任而终身隐居教授学子,同时默默从事理学研究,以传
承华夏文脉。他以一生的忠贞,在明清易代的时代巨变中
坚守和践行着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即他在“自传”中表
明的“忠诚,信用,以作伪为耻”的心迹。作为个体,应
该说他的人生首先是时代铸就的,不了解他生存的那个时
代,是无法理解朱柏庐先生的。当然,朱柏庐先生不是一
个不通世情的人,他教学刻苦认真,培养的学生中也有多
人参加大清王朝的科举考试并且获得成功,这表明他把坚
守道义节操严格限定于个人,绝不去干涉他人的人生选择,体现了高尚的人格自律。
二是江南地域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清兵南下时,抵抗
最烈、受难最重的是以扬州、江阴、昆山、嘉定等为代表
的江南人民,烈士们为抗拒清兵的野蛮侵略可谓牺牲惨重
,血流成河。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在江南本土,连江南地
区在外任职的诸多官员也甘为国家慷慨赴难,如昆山人顾
咸建,时任杭州府钱塘县令,因清兵攻下杭州后坚决不投
降而殉国;昆山人胡甲桂任广信同知,也拒不降清自缢而
亡;昆山人夏万亨官任江西布政使,亦于建昌殉国,全家
赴死者达20多人等。江南地区自南宋开始,即为华夏文化
保存最深厚之地,加之受理学浸染深厚,人们对传统文化
的坚守和对国家忠诚的意识特别强烈,对清军入侵与民族
压迫反抗尤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清朝统治稳定之后
,如朱柏庐先生这样以大明遗民的身份拒绝功名、隐身乡
野的士子也不在少数,如与朱柏庐先生长期保持交游的江
南士人就有徐昭法、葛瑞五、李映碧、杨无咎、张应宿、
葛芝、夏景初、金孝章、徐开任、戴笠、徐瞻民等,这些
饱读诗书的士子,在大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下都能够保持气
节,忠诚于自己的内心选择,终身甘以隐民和布衣自居。
宁愿过着俭朴贫困的生活,坚决不仕新朝。这种现象不独
昆山出现,在整个江南地区也较普遍,清代江南地域这种
文化现象实际上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书可以说提供
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第三是家学传统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据广成同志考证
,朱柏庐先生的家族起源可追溯到唐代咸亨年间,远祖朱
仁轨初在亳州(今安徽亳州市),五代时迁居睢阳(今河
南商丘市),朱子荣是迁居苏州的始祖,而他正是因女真
兵南下而渡江迁居江南。朱子荣之后,在昆山的朱门一支
讲求诗书传家,先后有多位优秀人物出现,他们或在朝廷
担任要职,或在乡里教授诸生,均讲求忠直仁厚,清修苦
节,孝顺友好,从而发展成为昆山著名的望族。到朱柏庐
先生父辈,则主要以教书为业,虽属寒士,但其道德修为
仍被乡里推重,堪称仪表。如果以实际生活状态而论,到
朱柏庐先生这一代,由于明清易代的深重灾难,朱家其实
已经是生活艰苦,门庭衰弱,然而,朱柏庐先生秉承父亲
遗训和家学传统,将家仇国恨与深厚的优良家风相结合,
在教书育人、理学研究、著书立说等方面仍然取得了重要
成就,其中特别是他总结的《朱子家训》(一称《朱柏庐
治家格言》)在中国影响广泛而深远,这表明朱柏庐先生
的成就也是其美好家风凝聚起的结晶。
至于朱柏庐先生一生中许多闪光的篇章,广成同志在
书中都有具体而生动的描述。通读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
到朱柏庐这位昆山先贤平凡而精彩的生命历程,而且也能
观察到昆山乃至江南地域传统文化的醇美与深厚,从而更
加激发起我们在今天传承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建设社
会主义新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是为序!
导语
昆山朱柏庐先生是“昆山三贤”之一。他专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一生教授乡里,还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目前,对于他的研究相对薄弱。《律己修身垂训后世--朱柏庐》的作者王广成前往上海、苏州的图书馆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朱柏庐家族的资料,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反复研究,对于朱柏庐的一生进行了梳理,选择他一生的重要事迹和成就进行描述,把朱柏庐一生中的重要节点勾勒了出来,对他的代表作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旨在让当代的人们对他有所认识。
后记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重视道德的作用,《大学》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的定位置
于“全面发展”之上。
尤其是在2015年,中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
专栏推荐了江苏昆山朱柏庐,专栏介绍了朱柏庐一生拥有
的爱国情怀及其严于律己、治家治学思想。
2010年,我曾经写过《治家天下——朱柏庐传》一书
,但当时学识浅薄,书中存在不少谬误。今年,我认真校
对,改正了不少错误;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朱柏庐先生是昆山三贤之一,他的身上可以学到许多
非常有用的东西。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
用,把对朱柏庐先生的研究进一步推进。
书中肯定存在不少谬误,敬祈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王广成
2017年3月28日
精彩页
在明清时期,中国盛行早婚,当时好多人结婚的年龄都比较小。例如“昆山三徐”的父亲徐开法在十七岁时与顾炎武十五岁的五妹结婚,次年就生下长子徐乾学。又如,据《雍里顾氏族谱·福五府君户帖》记载,福五府君的儿子金保十四岁即有时年十九岁的妻子。
古语说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十七岁时,朱用纯成为苏州府学生员,取得了最低一级的功名,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喜事。在十八岁时,朱用纯与异母舅陶琰之女陶端成婚,结为夫妻,这是他人生中又一大喜事。事实证明,他确实是娶到了一名贤惠的妻子。
陶氏,名端,是仁节先生陶琰的女儿。陶琰与朱用纯的母亲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他与朱用纯是舅甥关系。陶端由于聪明伶俐、孝顺父母而很受父亲的喜爱。朱用纯在少年的时候,也很得陶先生的喜爱。他是众多外甥中最受陶先生喜爱的,就像晋代豫章太守范宁称赞外甥王悦是“风流俊望,后来之秀”。陶先生看到朱用纯在幼年时,从来不等父亲的督促,就能够积极地读书学习,从心里就十分喜欢他;等到朱用纯学习写文章的时候,颇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出优美的文章,就更加喜爱他;等到了能够写信进行联系的时候,朱用纯自己认为写得并不好,然而舅父陶先生却真诚地认为那是封文情并茂的好书信。他看了之后,不停地发出赞赏的声音,欣喜万分。陶先生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忠厚老实的外甥,于是就打算给两个青梅竹马的表兄妹订婚。朱集璜夫妇知道陶琰有婚嫁的意思,就把陶端娶为朱用纯的妻子。两家能够顺利结亲是因为朱集璜与陶琰是义气相投的同学,两人同窗的时候,朱集璜就认为陶琰表现很不一般。当时,朱集璜从学舍归来,对母亲说,他的同学陶四兄和其他的同学很不一样,朱集璜愿意和他成为朋友。陶四兄就是陶琰。
陶端嫁到朱家后不久就遇到明清鼎革,朱集璜与陶琰同时殉节。从此,朱氏父子相隔两个世界。朱用纯夫妇带着年老的母亲在清军镇压昆山起义的战争中四处躲藏,经历了很多难以忍受的痛苦。等到战争结束以后,他们回到家里整理一番,发现家产荡然无存。夫妻两人白手起家,每天都是入不敷出。为了解决衣食,陶端非常勤劳,他们家常常直到深夜,还可以不断听到纺车声、剪刀声。
朱用纯的母亲性格严厉,为人严肃,到了晚年的时候身体多病。陶氏总是细心揣摩婆婆的心思,顺着她的心意,尽心服侍,很少受到婆婆的指责。如果朱用纯当塾师获得的酬金不足以养育母亲和弟妹,她就通过做女工来贴补开支。为了祈求婆婆长寿,陶氏自己从不吃鱼、肉等荤腥,只吃素食。康熙三年(1664)闰六月十六日,先生的母亲陶太夫人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等到陶太夫人去世之后,陶氏又守孝三年,不吃肉的时间前后加在一起共二十年。先生的父亲朱集璜在世的时候,出嫁的女儿有两个,儿子中结婚的只有朱用纯。下面的几个弟妹,都是母亲陶太夫人辛辛苦苦为他们婚嫁。然而真正出钱出力的却是朱用纯夫妻。陶氏在为人处世方面,识大体顾大局,不听从仆人的话。因此,诸姑妯娌之间合宅而居四十多年,相处和睦,无片言交恶。亲戚之间往来,虽然钱财不多,但能够做到礼节周到、相处融洽,从不因为事情的缓急、钱财的有无等小事斤斤计较。对于先生客人的留宿、饮食,她总是安排得十分周到,“事无大小,裁断悉得其要”,不因为东西的多少而马虎。对待仆人,她通过体恤他们的勤苦来使其敬畏,仆人们因此发自内心喜爱她而服从她的指挥。
陶端还很善良、朴实,精心抚育先生的嗣子导诚。在导诚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先生的弟弟朱用嗥病情危急。临死时,他说:“这个儿子拖累大哥和大嫂了。”在朱用嗥死后,陶端携带导诚一同起床、一起休息,养育他,教导他,使他能够自立。她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不辜负弟弟临终时的一句话,而非有意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后来陶氏因为自己没有儿子,遵奉三党的意愿,把导诚立为先生的嗣子,并不是起初的意思。这是先生三十年来存于内心的至诚之意,只有妻子陶氏知道。
陶端做事总是预先计划。她曾经对先生说:“贫家做事,全贵预图。”在遇到急需用钱的时候,先生往往是袖手旁观,而陶氏已基本准备好钱财。她一生都是先生的贤内助啊!她因为长期勤苦操劳而最终积劳成疾。早年她便患上呕逆的疾病,没有广求医药,而成为宿疾。在她六十岁生日的时候,亲戚朋友为了表示恩爱友好,想要来给她祝寿。陶氏却坚决推辞,说了这样一句话:“怎么敢以缺少仁义之人来辱没亲戚和长辈?”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一年,她去世了。
人们常说中年丧妻为不幸的事情,先生更因为妻子在老年的时候去世而倍觉伤怀。因为他的贤妻一生给予了他很多的帮助,让他能够专注自己的事业。在妻子去世后,先生对她的思念无穷无尽。何况先生终身穷困贫贱,从不能使妻子“少一舒怀”,妻子却恬淡无欲。这样的妻子确实是先生的贤内助啊!
妻子去世后,先生深深为贤妻哀悼,写下了灌注自己真实感情的文章《先室陶氏事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9: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