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肩担尽古今愁(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徐鲁文学选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鲁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肩担尽古今愁(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徐鲁文学选集》作者徐鲁以真挚而质朴、平易而风趣的语言,叙写了抗战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朱光亚、吴大猷、冰心、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竺可桢等一批著名知识分子,承载着延续和复兴中华文明的梦想,在战争的惊涛骇浪中坚韧不屈,在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他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责任感为国家、为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作者简介
徐鲁,1962年生于山东胶东半岛,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诗集《我们这个年纪的梦》《散步的小树》《世界很小又很大》等,散文集《童年的小路》《对星星的诺言》《青梅竹马时节》《童年的牧歌》《画布上的激隋》《黄叶村读书记》《时光练习曲》等四十余种,另有长篇小说《为了地久天长》、长篇传记《普希金传》《音乐巨人贝多芬》以及《沉默的沙漏·徐鲁自选集》《徐鲁青春文学精选》等选集多种。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台湾“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湖北省文艺明星奖、湖北青年文艺奖、湖北文学奖等。
目录
“千秋耻,终当雪”
孔雀河畔
八千里路云和月
谁言寸草心
周培源先生手泽
美丽的红枫树
“炼就丹砂逝葛洪”
为了祖国母亲
永远追随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现代诗坛上的“失踪者”
我们整个一生,都可以为它做证
朗诵诗人高兰
我们这代人的红色记忆
书与人俱老
载不动,许多愁
玫瑰的风骨
捧住那文化的“活水”
歌唱星空的诗人
故园风雨录
现代文坛“三剑客”
高山流水
《徐迟散文选集》序言
《哥德巴赫猜想》三十年
一束新鲜的松枝
人情怡怡的世交之家
郭沫若的《樱花书简》
用生命写就的百年长卷
《傅雷家书》:洁白的纪念碑
“写作是为了让母亲看的”
梦里依稀慈母泪
拣尽寒枝不肯栖
后记
导语
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一肩担尽古今愁(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徐鲁文学选集》作者徐鲁用散文的笔调讲述了一些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描写了一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悲欢离合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也不难看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祖国共命运、与民族共悲欢、与人民共呼吸,“一肩担尽古今愁”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后记
清代诗人袁枚有一联诗句:“两脚踢翻尘世路
,一肩担尽古今愁。”现代散文家、画家丰子恺先
生曾以“一肩担尽古今愁”为题,画过好几幅漫画
名作,其中有一幅,画的是一个中年男子挑着一担
简易的行李,在暮色苍茫的古道上独自前行。虽然
前路茫茫,但是这个看上去为生活所追、孤独无助
、风里来雨里去的男子,却毅然挑起“累人的明天
”,继续前行,仿佛要把那茫茫的、崎岖的世路走
穿。我这本书的书名,即源于此。
中国的一代代知识分子,从来就不乏“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家国情怀与
担当精神。2017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
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一些老知识分子时,
这样说过:“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一代又
一代知识分子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智
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留下了可歌可
泣的事迹。”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事业,决定了
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
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
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
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
更大贡献”。(载2017年3月5日《人民日报》第1版)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绵延发展,虽饱
受挫折却又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也离不开中国一
代代知识分子和伟大的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近代
以来最伟大的国家梦、民族梦,更是今天这一代中
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以及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同
的梦想。
在本书中,我用散文的笔调讲述了一些中国现
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描写了一些科学家、文学
家、艺术家悲欢离合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也不
难看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祖国共命运、与民族共
悲欢、与人民共呼吸,“一肩担尽古今愁”的家国
情怀和担当精神。
董桥先生在《这一代的事》里说到,诺贝尔物
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之后,一
直耿耿于怀,怕他父亲到死也不会原谅他的“抛乡
弃国之罪”。当《杨振宁论文选集》编成之时,他
回顾自己大半生的心路历程,念及自己对物理学的
鉴赏品味,是20世纪40年代在昆明西南联大求学时
期养成的,于是他在这部著作的扉页上,工工整整
地写下了四个汉字:“献给母亲”。这里的“母亲
”,既是指杨振宁的生身慈母,又何尝不是历尽苦
难的祖国母亲呢!
《思辨随笔》是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删繁就简
、探幽发微,历时半个多世纪才完成的一部学术文
集。它是一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也是一
位文化赤子的忧思录。从这部书里,我们不难窥见
,这一代学人纵使历经劫难和折磨,有过犹豫和彷
徨,也仍然本着自己的良知和衷情,而不断挣扎、
反思、探索、追求……为了理想、真理和光明,他
们从不趋炎附势,更没有随波逐流。1994年8月,作
者在上海多年罕见的炎夏里,吃力地为这部书写完
了序言。序言写完,却意犹未尽,他又动情地写道
:“本书即将问世,我可以实现我的多年夙愿了,
那就是要将本书奉献给我的亲爱的母亲……”母亲
离开人世间已经八年了,但他怎么也不能忘记她的
“慈祥、仁爱与贤慧”,“在日伪统治下的恐怖岁
月里,她为我受尽惊吓,给予我只有母亲所能给予
的关怀和帮助。在以后二十多年的坎坷命运中,母
爱是我得以排遣寂寞、孤独、苦闷,从颓唐中振作
起来的力量源泉。那时如果没有母亲和另几位亲人
,我不能想象,我将活得多么凄苦……”
三松堂主人、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辞世前夕
,一位跟随他多年的老弟子,梦见恩师正在伏案作
书,直写至最后一页时,灯火忽然熄灭,寂夜了无
声息。不一会儿,弟子似听见恩师与早已亡故的师
太窃窃私语。三天后,哲学大师灵魂出窍,去了那
个令千古哲人都揣摩不透的地方。 “他是去和自
己的老母团聚去了……”跟随哲学家生活了半个多
世纪的弟子这样写道。
是的,母亲,母亲!用什么样的词句能够说尽她
所包含的崇高、圣洁与朴素呢?一位音乐家说:当我
能够叫出“母亲”这两个字,而她又能够听见的时
候,又有谁比我更幸福呢?然而痛苦的是那些失去了
母亲的人,那些在艰难的生活中缺少母亲的疼爱的
人,他们将深深地羡慕那些拥有母亲的人,那些到
了中年和晚年,依然十分尊敬和孝顺自己母亲的人
。顾复之思,过庭之训;凯风寒泉,寸草春晖。人
世间所有的感情,哪个能比得上母子情深?
我的恩师,著名文学家、诗人、翻译家徐迟先
生,在1984年秋天有过一次难忘的美国之旅,回国
后写了一本长篇游记《美国,一个秋天的旅行》(人
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在这本游记中,穿插了一
篇散文诗般的抒情之什,题为《间奏曲:祖国》,
其中写道:
“两个神奇的字:祖国!这么美丽的两个字,就
是这两个字在激励我
书评(媒体评论)
他寻找着他所喜欢的书来阅读和欣赏,选择着
他所心仪的作家而有所考察和揣摩,也挑拣着他感
兴趣的话题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在他的标准和
他所能达到的范围内。所有这些化为文字,便不能
不传达着一种温婉芬芳的书卷气息,也同时透出一
些鲜亮可喜的创作的灵光。
——著名诗人、文学家、翻译家 徐迟
徐鲁以他青春飞扬的姿态驰骋了文学创作的几
乎全部领域,真是够酷。对于新世纪的读者而言,*
为熟悉和*乐于接受的,恐怕还是徜徉在“文学家后
花园”里的徐鲁:一个亲切、和善、干净的写作者
,一双追寻诗与真、爱与美的眼睛。他的笔下,有
温婉的故事,有动人的细节,更有高尚的灵魂和伟
岸的精神……
—— 著名作家 竹林
徐鲁曾用俄罗斯散文家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
薇”的故事作喻:作家的写作好比巴黎的那位老清
洁工,每天深夜用一个小筛子,把从首饰作坊收集
来的尘土归拢,筛出其中的金屑粉末。优秀的作家
,也会用几十年或者一生的时间来寻觅和筛洗它们
,然后熔成金锭,锻造成美丽的“金蔷薇”来献给
他的读者。现在,“金蔷薇”呈到了读者面前,每
一朵都沉甸甸,每一朵都光彩熠熠。
——著名作家、《文学报》主编 陆梅
精彩页
张伯苓在1944年总结他办学四十年的回顾文章中写道:“……苓追随严范孙先生,倡导教育救国。创办南开学校,其消极目的,在矫正民族五病(五病指愚、弱、贫、散、私——编者注);其积极目的,为培养建国人才,以雪国耻,以图自强。”南开中学的校训就是从这个目的出发而制定的。其中的“允”是承诺的意思,对每一位前来受教的学生来说,也可理解为“要求”;这里的“公”,是指国家、人民大众和与之相联系的集体事业,同时,“公”又是对矫正“五病”中的“私”而言的。“允公”,可解释为要求每一位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大众的事业,包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母校,要大公无私、一心为公,拥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日新月异”比较好理解,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必须拥有强烈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
早在1916年9月,张伯苓在给学生们所做的演讲中就说道:“吾校与他校较,各校中有进取者焉,有保守者焉。吾校进取者也。即以各校各项竞争而论,吾校所得结果如何,汝等之所共知也。此即进取之效力也。推而至于国家亦何不莫然?故欲强中国,非打破保守、改持进取不可也。”他在这篇演讲中还强调说:“进取之说自古有之,《易经》日:‘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彼之所谓天行健者,乃指昼夜相承,春秋代继,无时或已,长此不怠而言也。”应该说,这就是“日新月异”的原始出处。
有了这样的校训来要求和激励一代代学子,南开在重庆很快就办成了一所战时的模范学校。在这里,男女生分班学习,学校实行军队化的严格管理,校风清正开朗,师生们团结齐心,积极向上,很多莘莘学子都以能成为一名南开学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时也是重庆南开学子,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学者和翻译家的齐邦媛回忆,当时的老师们都有一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气概,“自离开南京到四川自流井静宁寺,整整一年。颠沛流离有说不尽的苦难,但是不论什么时候,户内户外,能容下数十人之处,就是老师上课的地方。学校永远带着足够的各科教科书、仪器和基本设备随行”。她一直清晰地记得校长张伯苓先生对学生们说过的一句话:“中国不亡,有我!”“在战火延烧的岁月,师长们联手守护这一方学习的净土,坚毅、勤勉,把我们从稚气孩童拉拔成懂事少年,在恶劣的环境里端正地成长。”她说:“就像张伯苓校长说的,‘你不戴校徽出去,也要让人看出你是南开的’。”
在未来的日子里,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所中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就有33人。如粒子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物理化学家、高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张存浩,生物力学家、生物学科奠基人冯元桢,物理冶金和晶体学家郭可信,新型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林华宝,物理化学家楼南泉,等;还有邹家华、郑必坚、张皓若、阎明复等一大批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也曾为重庆南开学子。2004年《人民日报》赞日:“西南山城、沙坪岁月,是南开百年史上的华彩篇章。”
1941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的朱光亚,晚年也自豪地说道:“‘两弹一星’的核心组员中,有四分之一是我们中学毕业的。”
朱光亚在江北清华中学读完高二上学期后,正好逢上南开中学在重庆招收插班新生,于是,学习成绩一向很优秀的朱光亚顺利考进重庆南开中学,开始了设在沙坪坝的这所中学名校的一年半的学习生活。朱光亚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上,渐渐表现出了特异的兴趣和志向。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是当时的物理老师,后来成为物理学家、声学家,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魏荣爵先生。正是魏老师,在他少年的心灵里播下了物理学的种子。
魏荣爵是湖南省邵阳人,清代著名学者魏源的侄子。1938年至1944年这段时间,魏荣爵一直在重庆南开中学担任物理老师。在这里,他不仅影响了朱光亚,还培养了邹承鲁、郭可信等一大批未来的科学家和学者。后来,魏荣爵和朱光亚几乎同时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并先后归国,以各自所学报效新生的共和国。回国后,魏荣爵先生在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声学专业,建立了南京大学的消声实验室和混响实验室,为中国的声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P9-1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4: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