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传习录/线装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明)王阳明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必读书。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目录
卷上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_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
序言
《传习录》是一代宗师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
学书信的简集,由其弟子所记,包含了王阳明的主
要哲学思想,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儒家哲学著作。
它相当于孔门中的《论语》,而“传习”这两个字
更是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阳明自幼习文,精读史书,1l岁便能作诗;
12岁时立志要“读书做圣人”,而不是读书登第做
状元;15岁,独自出塞外练习射箭、骑马,并且考
察军事;17岁,在结婚之夜不见了踪影;28岁举进
士;34岁因仗义抗旨惹怒了宦官刘瑾,被关进牢狱
,随后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却在此荒僻之地悟
出了圣人之道;三年之后,调往江西庐陵任知县。
此后,他一介书生却身历疆场指挥作战,屡战屡胜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被封新建伯。期间,还平定
皇室内部的叛乱,活捉军事政变的主谋——宁王朱
宸濠。在学术思想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
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产生了疑
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
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并
将其发扬光大。纵观王阳明的生命历程,虽然一路
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中国历史上
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
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
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
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
家的源头活水。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王阳明的思
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
、康有为等人都从中受益,有着“日本经营之圣”
之称的稻盛和夫也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他的经
营哲学中无不渗透着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
王阳明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
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
说。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这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
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
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针对当时社
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
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
够相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
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
有知。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
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
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
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
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
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王阳明的一生都在
坚持自度度人、成己成人的原则。从良知出发,人
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
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
脱、超然人圣,便没有什么困难可言!这个思想一
出世,便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打破了程朱理学
的禁锢,为萎靡消沉的社会灌注了生机与活力,一
时间心学占据了当时学术的主导地位。
最能体现王阳明哲学思想的著作,非《传习录
》莫属。《传习录》共分上、中、下三卷:卷上主
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等观点,经由王阳明亲
自审阅。卷中搜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
了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的问题之外,还讲
了王学的内容、意义以及宗旨。另外,此卷还附有
两篇阐释王阳明教育观点的短文。卷下主要是说致
良知,虽未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读
了其晚年的思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记载了王阳
明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
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它不仅是王阳明一生学问的精义,还完善了王学
的体系。
作为心学经典,《传习录》不仅对当时的社会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
意义,其价值和魅力可见一斑。
导语
王阳明著的《传习录》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等观点,经由王阳明亲自审阅;中卷搜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了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的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以及宗旨,另外,此卷还附有两篇阐释王阳明教育观点的短文;下卷主要是说致良知,虽未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说了其晚年的思想。《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
精彩页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天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天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天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注释】
“止至善”句:达到最高的境界。语出《礼记·大学》。朱子“格物”之训:语出朱熹《大学章句》。博约:语出《论语·雍也》。子夏:姓卜,名商,孔子的学生。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学生。“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语出《孟子·尽心上》。“唯天下”句:语出《中庸》。
【译文】
徐爱问:“昨天听先生讲‘止至善’,觉得有了用功的方向,但细想起来总觉得和朱熹‘格物’的观点有不一样的地方。”
先生说:“‘格物’是为‘止至善’所下的功夫,既然明白了‘至善’,那也就明白了‘格物’。”
徐爱说:“昨天用先生的学说来推究朱熹的‘格物’学说,大致上理解了。但是朱熹的观点有许多依据,例如《尚书》中的‘精一’,《论语》中的‘博约’,《孟子》中的‘尽心知性’,因而对您的学说我才不能坦然接受。”
先生说:“子夏十分相信圣人的言论,相反曾子则选择相信自己。相信圣人固然不错,但远不如自己反省探求来得深入。在心里还没有弄清楚的时候,你怎么可以选择因循守旧,而不自己想办法去探究正确的答案呢?朱熹同样尊崇和相信程颢,但是当他心里不明白的时候,又何曾盲目信从?‘精一’‘博约’‘尽心’,这些与我的学说本来是相互吻合的,只是你还没有想明白罢了。至于朱熹‘格物’的观点,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并不是真正‘格物’的宗旨。求精是达到根本的功夫,博览多学是达到简洁的功夫。既然你已经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道理,一句话就可以把它说清楚了。‘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的人能够做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的人能够做的事;‘天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能够做的事。朱熹会错误地解释‘格物’,是因为他颠倒了前后的因果关系,认为‘尽心知性’就是‘格物知至’,要求初学者去做‘生知安行’的事,怎么可能会做得来呢?”
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会是‘生知安行’者才能够做的事呢?”
先生说:“心的本体是人的本性,天理是人性的本源,因而把人的本心尽力发扬就是把人性彻底地发挥。《中庸》说过:‘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把人性发挥彻底,领悟到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所谓‘存心’,反过来是说还没有做到‘尽心’。‘知天’中的‘知’就像知州、知府中的‘知’,知州、知府‘知’,意即治理州、县是他们分内的事,两者合而为一体。所以‘知天’也就是说人知晓天理,与天合为一体。‘事天’,就好像儿子对待父亲、大臣侍奉君王,需要毕恭毕敬地小心奉承,不要有所闪失,‘事天’也就是仍然还没有与天合二为一。圣人区别于贤人就在这里。至于‘天寿不贰’其心,是指教育学生一心向善,不管处境好坏、寿命长短,绝不动摇行善的心,而只去修养身体,听天由命。当看到穷困通达、寿命长短都是由上天注定的,自己也不必因此而动摇了行善的心。‘事天’,虽然心与天没有合而为一,是两回事,但是自己已经看清楚天命就在面前了;‘俟命’就是还不曾与天命相近,只在此等候它的到来。这就是初学者开始确立志向的时候,有困而知之、努力自勉的意思。而今朱熹却把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颠倒了,让初学的人感到无从下手。”
P18-1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7: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