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猫的摇篮(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国)库尔特·冯内古特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猫的摇篮(精)》是库尔特·冯内古特的长篇小说作品。
我若年轻几岁,就去写一本人类的愚蠢史;我要爬上麦凯布山之巅,头枕我写的历史,仰天而卧;我要从地上捡几粒蓝白色的毒霜——把人变雕像的毒霜;我要把自己也变了雕像,仰天而卧,一脸狞笑,把拇指贴鼻端,翘展四指,冲“你懂的”摇晃起——嗤之以鼻。
作者简介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马克·吐温并称。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在灾难、荒诞、绝望面前发出笑声。这种“黑色幽默”风格始终是冯内古特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质。其代表作《五号屠宰场》《时震》抓住了他处身时代的情绪,并激发了一代人的想象。
冯内古特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1940年考取康奈尔大学,主修化学。1944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主张反战的他志愿参军,远赴欧洲战场。1945年遭德军俘虏,被囚禁在德累斯顿战俘营。冯内古特的文学创作,不少灵感正是来自于在战俘营的经历。战后冯内古特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任教。他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发表短篇小说,60年代起开始出版长篇。晚年的冯内古特在曼哈顿和纽约长岛的田园里颐养天年。2007年3月在家中楼梯上不慎摔倒,同年4月11日,在曼哈顿逝世。
目录
序 “狗屁的猫,狗屁的摇篮”(袁伟)
一 世界末了那一日
二 妙、妙、妙又妙
三 何其愚也
四 卷须纠缠初试
五 医学预科生来信
六 斗虫
七 为人景仰的霍尼克一家
八 牛弟与琴卡间的浪漫事
九 管火山的副总裁
十 特工X—9
十一 蛋白质
十二 末日爽歪歪
十三 出征地
十四 当汽车配了雕花玻璃瓶
十五 圣诞快乐
十六 重上幼儿园
十七 娘子军后备队
十八 世上最贵最重之物
十九 不要再有烂泥巴
二十 “九号冰”
二十一 陆战队继续前进
二十二 街头小报党
二十三 最后一盘巧克力饼
二十四 所谓“万彼特”
二十五 霍尼克博士的最最要紧事
二十六 所谓上帝
二十七 火星人
二十八 玛雅奶兹
二十九 斯人已去,记忆长存
三十 睡了而已
三十一 另一个布里德
三十二 炸药生出的钱
三十三 忘恩负义之辈
三十四 芬迪
三十五 趣玩店
三十六 喵
三十七 现代一少将
三十八 世界梭鱼之都
三十九 海市蜃楼
四十 慈济堂
四十一 两个人的“卡拉斯”
四十二 自行车送阿富汗
四十三 示范模特
四十四 同情者
四十五 美国人为啥拉仇恨
四十六 博克侬如何治恺撒
四十七 动态张力
四十八 俨然圣奥古斯丁
四十九 惊涛骇浪,拍鱼儿上岸
五十 可爱的小侏儒
五十一 O.K.,妈
五十二 无痛
五十三 法布里科技总裁
五十四 党、纳粹、保皇党、伞兵与逃兵
五十五 自己写的书,千万莫亲做索引
五十六 自给自足的松鼠笼
五十七 梦魇
五十八 苛政亦有别
五十九 请系好安全带
六十 弱国穷邦
六十一 下士价值几何
六十二 黑兹尔咋不发怵
六十三 自由的民来虔敬的兵
六十四 太平和富饶
六十五 圣洛伦佐,来得正是时候
六十六 世上最强的东西
六十七 “轱一鸠!”
六十八 “泼滔一冕资一勒撒!”
六十九 好大一幅马赛克
七十 发蒙先生——博克侬
七十一 有幸做了美国人
七十二 矬尔顿
七十三 黑死病
七十四 猫的摇篮
七十五 给艾伯特·施瓦泽带个好
七十六 朱利安·卡瑟赞同牛弟:一切皆无意义
七十七 阿司匹林加“博克一玛鲁”
七十八 钢圈铁箍
七十九 麦凯布的灵魂咋就粗糙了呢
八十 瀑布滤网
八十一 卧铺乘务员之子配上白人新娘
八十二 扎一马一赳一波
八十三 施里希特·冯·柯尼斯瓦尔德医生就快把账做平了
八十四 大停电
八十五 “福吗”一派
八十六 两只小小保温杯
八十七 我这范儿
八十八 富兰克为啥不能做总统
八十九 “达弗”
九十 只有一个陷阱
九十一 莫娜
九十二 第一次“博克一玛鲁”——诗人赋诗以志
九十三 险失我的莫娜
九十四 最高峰
九十五 我见了钩子
九十六 一铃、一书和一鸡
九十七 臭基督徒
九十八 终傅礼
九十九 “邸尧特米特马特”
一百 富兰克下地牢
一○一 照例,我也把博克侬划为不法之徒
一○二 自由公敌
一○三 医生观点:作家罢工有何影响
一○四 磺胺噻唑
一○五 止疼药
一○六 博克侬教徒自杀时的“切口”
一○七 看个够吧!
一○八 富兰克命我们咋办
一○九 富兰克的自辩
一一○ “第十四卷”
一一一 暂停
一一二 牛弟妈妈的手提袋
一一三 历史
一一四 子弹穿我心田那一刻
一一五 好巧
一一六 浩瀚一声“啊一轰”
一一七 避难所
一一八 铁女架和地牢
一一九 莫娜谢我
一二○ 敬告
一二一 答慢了
一二二 瑞士鲁滨逊一家
一二三 人鼠之间
一二四 富兰克的蚂蚁场
一二五 塔斯马尼亚人
一二六 柔情的风笛,吹吧
一二七 末了
序言
“狗屁的猫,狗屁的摇篮”
袁伟
一失足成千古恨
冯——内——古——特。
叫他老冯吧。中国的冯粉多这么叫,透着不拿他
当外人的亲切。还有谑称其为“冯(缝)内裤”的,真
是没有白读他的书,都能拿他的中文名幽他一默了。
二○○七年四月十一日夜,老冯在医院撒手人寰
,享年八十四岁。此前一年,接受(《滚石》杂志专
访时,老冯便嚷嚷,要起诉美国一家烟草公司,因为
自打十二岁抽上他家生产的不带过滤嘴的烟,便觉神
清气爽,头不疼了,眼不花了,腰不酸了,腿不沉了
,吃嘛嘛香,还文思泉涌,功成名就,一直活到八十
三。烟盒上说好的吸烟要人命呢?虚!假!广!告!
噱头!冯氏噱头!
噱头?其实此前又一年,在其封笔之作《无国之
人》里,老冯就发了这则新闻,放言索赔十亿刀
(dollar)。原因:看到小布什、切尼之流主宰天下,
他活腻了。只恨没能早死。
原来在指桑骂槐啊。不过,代价太大。且在富于
传统智慧的中国人看来,未免性急了些。咱过了八十
四这道坎再骂,岂不更好?
维基解密:烟草公司联合美国政府买通上帝,让
老冯出门遛狗时被狗绳绊倒,右脸贴地,当即无意识

上帝早就看不惯他老冯:不信神也就罢了,还一
再调戏朕,还自称“敬奉基督的无神论者”——几个
意思,这是?
可老冯临死前,指头挣扎作V状。难道是他赢了
?他老冯赢了?姓冯(V)他就稳赢?
老冯是个讲政治的人
老冯去世,《纽约时报》连发三天讣告(网络版
看如此),备极哀荣,原因却在于专栏作家写得仓促
,细节上有失真不周处,于是一改再改,处于不断完
善中。虽然如此,关键词却基本未变,曰:黑色喜剧
之才、迫切的道德观、反文化之经典等。
自称只会写笑话的老冯,其实是个很讲政治的人
。只是对于自己写作动机的表述,让人不免有点那个

在许多事情上,我与希特勒他们见解一致。我同
他们……并同几乎一切独裁者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
是艺术家要为社会服务。如果不是觉得我写的东西是
良民的责任所在,或者横竖是在努力成为一个良民,
我都不会有写作的兴趣。
类似这番明志,挑明自己怀揣“政治动机”,老
冯在不同访谈里再三披露,甚至词句都不走样,顶多
是少说一个墨索里尼,或多说一个胡安·贝隆——主
旨始终如一:作家当为社会的“变革之力”(agents
of change),当然是往好里变。
……
“NO”in icalics!
只是到最后,当大家合影留念的时候,我才突然
知道了他是怎么回事儿。
摄影师问了一句:“OK?”
当时大家都已坐好、站好,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
的最佳姿势,只等摄影师按快门了,他却突然大叫一
声:“NO!”
大家忍俊不禁,只好哄然大笑。只见闪光灯耀眼
地一闪,我想完了,这回人们为拍照酝酿了许久的情
绪和摆出的最佳姿态,全让他的一声“NO”给搅和了

但这一声“NO”使我了解了他是如何感觉,如何
构思,如何表现,甚至如何做人的……
八十年代,中美两国作家在美国开团结的大会,
作家张洁得以近距离地观察“有一头和马克·吐温差
不多的鬈发,两撇和马克·吐温差不多的胡子”的库
特·冯尼格。回来写了包含如上一段引文的文章,在
《读书》(1983年05期)刊出,题名:《冯尼格说No!
》。
老冯是这样吗?
老冯你说啥?
老冯你什么意思?
导语
文学、宗教、历史——人类的种种意义发明、人类的“忙、忙、忙”,一如穷究真理的科学,终究不敌人类的蠢,到头一场空?!——“看见猫了没?看见摇篮没”?
世界变得槽糕透顶,幽默能缓解疼痛,就像一片阿司匹林。
《猫的摇篮(精)》是库尔特·冯内古特的长篇小说作品,激活原文,译出腔调,最活色生香的冯内古特,一百二十七节,写一本人类愚蠢史。
书评(媒体评论)
《猫的摇篮》是冯内古特创作高峰期最脍炙人口
的代表作,也是最有“依据”的一部科幻小说。主要
在控诉人类的愚行与恶毒:以其有限的智慧,不完美
的道德观,“制造不值得制造的东西,知道不值得知
道的事”。——吴锡德
精彩页

世界末了那一日
叫我约拿吧。我爹妈就这么叫,大差不差吧——他们叫我约翰。
约拿——约翰——哪怕我叫山姆呢,也还是个约拿。倒不是说我这人一身晦气,祸害别人,而是要么这人,要么那事,搞得我不得不在子时到卯地,横竖就没跑。交通工具和事因事由——寻常的、非常的,都摆那儿呢。于是,依着计划,时间一定,地点一定,咱这约拿必现身。
且听我言:
年轻的时候——娶两房老婆前,嘬二十五万支香烟前,灌进三千夸脱的黄汤前……
人还嫩着呢,我就开始搜集素材了,要写一本书,叫《世界末了那一日》。
这书得讲真人真事。
这书要讲述第一颗原子弹扔在日本广岛的那一天,美国的大人物都在忙活些啥。
得是合着基督教义的一本书。我那会儿信基督。
现在嘛,咱是博克侬的信徒。
要是那会儿有谁把博克侬那又苦又甜的谎言传给我,我当时就信博克依了。不过,博克侬教其时还囿于圣洛伦佐共和国的界内,沙砾海滩和嶙峋珊瑚礁把这加勒比海小岛环绕,其外无人知晓。
咱博克侬教徒以为,人类是分组编队的,一组组,一队队,行着上帝的旨意,却又不明白自己在忙活些啥。博克侬管这队伍叫“卡拉斯”。而把我弄进自个儿那队伍里的敲门砖,所谓“看看”,便是我未曾写完的那本书,叫《世界末了那一日》。

妙、妙、妙又妙
“假如你发现,自己的生活与别人的生活,无缘无故就搅在了一起,”博克侬写道,“那个人没准就是你的卡拉斯里的一分子。”
他在《博克侬经》里另一处告日:“棋盘,人造;卡拉斯,上帝造。”这话的意思是,卡拉斯超越国界和制度,不分职业、阶层和家庭。
一如阿米巴这变形虫,形态变幻不定。
博克侬在《小调五十三》里,邀大家随他一起唱:
中央公园兮
酣睡一醉汉,
黑暗丛林兮
捕狮一猎探,
华人牙医,
英国贵妇——
一个组织里
和谐共处。
妙、妙、妙又妙:
妙、妙、妙又妙; 妙、妙、妙又妙——
机构一个兮,
荟萃九流又三教。

何其愚也
一个人的卡拉斯界线何在,全能上帝派的是个啥样的活——没见博克侬在哪儿放过话,提醒人勿去揣摩。他只说这种揣摩注定残缺不全。
在《博克侬经》的自传部分,他写下一则寓言,说明这妄加揣摩、自以为是何其愚也。
我曾在罗德岛的纽波特结识过一位圣公会的太太。她请我给她的丹麦大型猛犬设计建造一座狗舍。这位太太声称,对上帝及其道行了然于胸。她就纳闷了,怎么还有人对过去的事或将来的前景迷惑不解呢?
然而,等我把要造的狗舍的蓝图摆在她面前时,她对我道:“不好意思,这类东西,我从来就没看懂过。”
“拿给您丈夫看呀,或者托牧师转交上帝吧,”我接道,“等上帝一有空,肯定会把我设计的这个狗舍给您好好讲解一番,话会说得连您都能明白呢。”
她开了我。我是忘不了她了。她认为,坐在帆船里的人要远比坐在汽艇里的更讨上帝的欢心。她见不得蠕虫,一见就号。
她就是一傻逼,我也是。但凡自认明白上帝道行做派的人都是(博克侬撰)。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1: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