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简单
地”反思改革开放”或“保卫改革开放”,而是将改
革开放与国家发展所需要面对的现实治理命题相结合
,将中国发展与全球化背景相结合,建立一种主体性
的历史视野。
——本书主编 柯贵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改革开放与大国治理/修远视野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姜义华//曹锦清//房宁 |
出版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书评(媒体评论) 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简单 地”反思改革开放”或“保卫改革开放”,而是将改 革开放与国家发展所需要面对的现实治理命题相结合 ,将中国发展与全球化背景相结合,建立一种主体性 的历史视野。 ——本书主编 柯贵福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使命 中华文明与中国共产党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6年之际 修远基金会 第二部分 改革开放40年 以文明的尺度回溯改革开放40年 姜义华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与逻辑 房宁 张茜 土地与工业化视野下的改革开放40年 曹锦清 工业4.0与中国社会的新挑战 林炎志 “阶级”长成了啥模样? 韩少功 第三部分 大国治道与治理现代化 以制度研究推进话语体系重建 ——简论文明复兴与21世纪问题 曹锦清 中国政治传统中的郡县制 李磊 超级郡县国家:人口大流动背景下的党政科层制变革 刘炳辉 组织分化、政治整合与新时代的社会治理 张静 董彦峰 第四部分 科技革命与21世纪的问题 人工智能:第三轴心时代的来临 王飞跃 互联网革命对知识与治理体系的重塑 梁春晓 体制与技术变迁时代的文艺 陶庆梅 技术科学的风险与伦理重建:以STS为分析视角 李尚仁 我是阿尔法 ——论人机伦理 冯象 精彩页 以文明的尺度回溯改革开放40年 姜义华 一、改革开放的底色源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 改革开放是一场中国主动融入现代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和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伟大革命。改革的精神内核在于激发人的活力,这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追根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以期真正理解改革开放的文明意义。 笔者在《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一书中曾提出,中华文明是在应对环境挑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以农耕文明为主轴,以草原游牧文明与山林农牧文明为两翼,以传统商业、手工业予以维系,以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予以提升的复合型文明。 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农耕文明起源甚早,可能已有五六千年之久,农耕文明区域虽然较小,但人口集中,生息在农耕地区的人口往往占全体人口的80%以上。正是在这一时空意义上,农耕文明构成了中华传统文明的主轴。农耕文明的基本形态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农民对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和生产工具拥有较多的支配权与自主权,且自身拥有较多的人身自由,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此外,小农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生产工具等要素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动,这虽然会导致土地集中,使社会两极分化,但却有利于调动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即便农业生产一时遭受严重破坏,也能顽强地迅速恢复与再生。 总体而言,小农经济构筑了中华农耕文明几千年繁荣绵续的主要基础,是中华文明传统的经济根基,与此相适应,传统的政治大一统国家体制才得以产生并长久运行。这是中华文明作为一个具有原生性、独立性的文明体系,历数千年而不中断,并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因此,从古至今,农耕文明的基本特性深嵌于中国政治社会伦理之中,作用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我们今天依然按照农时节令来划分季节变化,依然重视由农业生产中领悟到的人类生活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关系,依然坚持在人际关系网络中去理解个人价值的伦理观念。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之所以获得成功,最根本原因就在于调动了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群体,而非局限于发动城市工人阶级。邓小平那一代共产党人,也正是理解并抓住了这一点,从农村改革入手,注重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才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并由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二、重新理解文明视野中的农民性及其历史意涵 过去人们大都从负面角度来谈中国的农耕文明,习惯于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小农经济和中国农民。现在我们反过来看,中国革命的胜利、建设的展开、改革的成功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积淀,实际上都要归功于广大的中国农民。对于中国农民的特点以及我们自身的农民性,有必要在文明和历史的整体视野中予以重新理解。 首先,中国农民有其独特性,这集中体现在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上。自古以来,如何保证小农经济稳定而有序地发展,如何合理配置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有效地调控它们的流动,一直是历代制度构建的核心课题。这一课题延续到近现代,则转化为如何通过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来激发农民活力,进而推动民族独立和国家现代化建构的问题。 如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代表的阶级基础、革命斗争的依靠力量等问题,曾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脱离实际到从实际出发的认识过程,结果最终打破了共产国际对于农民问题的偏见,决心放手发动农民群众。毛泽东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发动农民的力量,热心于组织农民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总结失败教训,上井冈山开辟农村根据地,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点燃了后来二十多年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在此基础上,共产党充分激发了农民的革命性力量,打造了一支农民军队,打赢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现代农民战争。 P23-25 导语 2018年,改革开放走向第五个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建国七十周年,中国共产党也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伴随“新时代”的历史性展开,新的21世纪呈现出全新的问题意识。姜义华、曹锦清、房宁等著的《改革开放与大国治理》作为修远视野书系的第2本,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改革开放四十年”“大国治道与治理现代化”“科技革命与21世纪的问题”四个主题,探讨完成中华文明复兴的历史使命及引领变革的必要性等方面命题。 序言 2018年,改革开放迎来了40年的时间节点。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实践的40 年,对改革开放历史及其经验的把握,是完善中国特色主 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来源。十九大的核心主旨,在于明 确如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必然要 求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更加深刻地理解 中国与世界的过去、今天与未来。只有建设和发展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建立起改革开放40年总结回顾的 正确指南;只有通过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才能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找到正确的解释和依据; 只有深刻评估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才能更好 地找到在今天突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可能。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和融入世界市场 和全球化进程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逐步成长 为世界性工业化大国。时至今日,世界局势正在发生新的 复杂变化:一方面,是旧有全球化模式的问题日益显露, 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持续性和纵深影响远远超过了人 们的预估,世界并没有走出危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正 在抬头,全球政经格局的不确定性也不断增长。在全球化 前景复杂性日益凸显的当下,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以“ 一带一路”倡议等为基础的实践探索,不能简单重复传统 资本和产业输出的旧逻辑,而是需要找到一条新的、更具 包容性的全球化发展道路,在与其他世界秩序主体的互动 过程中,共同塑造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发展道路; 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与工业体系的融合正在积聚势能, 全球性的金融力量也正在重塑着产业结构和生产体系。新 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信息与制造的结合、智能化与工业 化的结合,在激活信息、物资和人员交往效率,创造巨大 财富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 我们能否以新的知识体系、组织形态引导新技术、运用新 技术来改善人类社会的治理结构,也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 前的现实问题。 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 反思改革开放”或“保卫改革开放”,而是将改革开放与 国家发展所需要面对的现实治理命题相结合,将中国发展 与全球化背景相结合,建立一种主体性的历史视野。从过 去的经验来看,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有着悠久的大一统 历史传统,有着在大空间、大人口规模下,不同人群相互 斗争、交融和共同生活的历史经验,这种经验为人类探索 在大空间、多元性社会背景下的共同生存秩序提供了可能 。从今天的现实出发,中国能否继续在更巨量人口、更广 阔空间、更多元主体和超高速流动性的情形下,实现经济 实力持续发展与政治秩序良性运作的复杂平衡,将成为全 体中国人在21世纪面临的深刻挑战。 循着以上问题线索,《改革开放与大国治理》一书主 要围绕四个部分而展开: 第一部分以“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为主题,收录《中 华文明与中国共产党——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6年之际》 一文。21世纪的文明治理,不仅意味着人类政治组织形态 的革新,也伴随着社会组织形态的巨变。面对这些变化, 中国共产党肩负中华文明复兴的历史使命,既要实现国家 工业体系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升级,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 式,并形成稳定成熟的制度体系,也要处理好全球化时代 下坚持社会主义与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坚持共产党领导及 宗旨与发挥资本组织生产的先进性和灵活性的复杂关系。 第二部分以“改革开放40年”为主题,收录《以文明 的尺度回溯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与 逻辑》《土地与工业化视野下的改革开放40年》《工业4. 0与中国社会的新挑战》《“阶级”长成了啥模样?》5篇 文章。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 改变了世界的命运。时逢其实施40周年之际,总结其伟大 的成就,反思其存在的不足,是中国思想界不可推卸的责 任。这5篇文章,主要从大历史时段、从长周期规律、从未 来演化趋势来反思总结改革开放40年。其间贯穿的主线, 是中国的工业化,是工业化这1 00年主题所要求的生产力 发展、制度变迁、文化演进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以“大国治道与治理现代化”为主题,收录 《以制度研究推进话语体系重建——简论文明复兴与21世 纪问题》《中国政治传统中的郡县制》《超级郡县国家: 人口大流动背景下的党政科层制变革》《组织分化、政治 整合与新时代的社会治理》4篇文章。中国崛起与文明复兴 ,意味着要对自身崛起的经验进行重新解释;而如何重新 解释,则有必要深入我们自身的历史——尤其是制度的演 变过程之中,在近现代的重大变局中,理解文明演变的轨 迹。为此,以“治道”为核心,研究那些深深扎根于传统 又深刻影响了我们现代社会结构的制度,研究在大流动、 大分化的社会格局中,既有治理经验所遭遇的挑战,又有 我们所应采取的应对方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部分以“科技革命与21世纪的问题”为主题,收 录《人工智能:第三轴心时代的来临》《互联网革命对知 识与治理体系的重塑》《体制与技术变迁时代的文艺》《 技术科学的风险与伦理重建:以STS为分析视角》《我是阿 尔法——论人机伦理》5篇文章。当前,伴随互联网、人工 智能、虚拟现实、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突破,人类生产、生 活与认知方式加速变革,以大变动、大分化、大改组为表 征的生产形态革命开始浮出地平线,其主题就在于“变动 与重组”。生产形态革命背后最深刻的动力,乃是过去300 年来工业与科技革命的深化。今天,工业革命又进入新的 质变阶段,它的破坏性和革命性同样惊人,温情的人道主 义、顽固的保守主义、小农意识的区域主义或国家主义, 都无法阻止这一呼啸而来的生产力革命的巨大浪潮。 本书作为修远基金会组织的“修远视野书系”的第二 本,得到学界前辈和新锐学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 学者们的共同努力,更多的意味着一种责任意识:如 何形成一个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叙事模式 ,如何使其具备实践解释力和理论基础,如何理解中国实 践的世界历史意义,如何既能够充分说明中国实践的合理 性、丰富性,又能发挥其对现实问题、现实矛盾的批判能 力。这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工作,也是“修远基金会 ”与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的共同努力方向。我们也希望和 广大读者一起去观察:中国的实践,是否意味着探索人类 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可能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方式来完成一个国家内部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 息化和全球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事业,能否在 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和重新定义社会主义内涵,值得 期待。 道虽远,行不孤,与诸君共勉。 内容推荐 姜义华、曹锦清、房宁等著的《改革开放与大国治理》一书主要围绕四个部分而展开: 第一部分以“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为主题,收录《中华文明与中国共产党——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6年之际》一文。 第二部分以“改革开放40年”为主题,收录《以文明的尺度回溯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与逻辑》《土地与工业化视野下的改革开放40年》《工业4.0与中国社会的新挑战》《“阶级”长成了啥模样?》5篇文章。这5篇文章,主要从大历史时段、从长周期规律、从未来演化趋势来反思总结改革开放40年。其间贯穿的主线,是中国的工业化,是工业化这1 00年主题所要求的生产力发展、制度变迁、文化演进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以“大国治道与治理现代化”为主题,收录《以制度研究推进话语体系重建——简论文明复兴与21世纪问题》《中国政治传统中的郡县制》《超级郡县国家:人口大流动背景下的党政科层制变革》《组织分化、政治整合与新时代的社会治理》4篇文章。文章以“治道”为核心,研究那些深深扎根于传统又深刻影响了我们现代社会结构的制度,研究在大流动、大分化的社会格局中,既有治理经验所遭遇的挑战,又有我们所应采取的应对方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部分以“科技革命与21世纪的问题”为主题,收录《人工智能:第三轴心时代的来临》《互联网革命对知识与治理体系的重塑》《体制与技术变迁时代的文艺》《技术科学的风险与伦理重建:以STS为分析视角》《我是阿尔法——论人机伦理》5篇文章。当前,伴随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突破,人类生产、生活与认知方式加速变革,以大变动、大分化、大改组为表征的生产形态革命开始浮出地平线,其主题就在于“变动与重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