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间谍(精)/康拉德海洋小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约瑟夫·康拉德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出生于波兰,20岁之前还不能流利地说英语,38岁时出版第一部小说,却被认为是用英语写作的作家中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十七岁时前往马赛学习航海,在海上生活达二十余年,36岁时因为糟糕的健康和对写作的痴迷而放弃海上生活,开始专著于小说创作。康拉德一生共出版长、短篇作品四十余部,是英国现代小说的先行者之一。他的叙事风格和反英雄人物塑造影响了后世很多作家,包括D.H.劳伦斯、F.S.菲茨杰拉德、威廉·福克纳、欧内斯特·海明威、伊塔罗·卡尔维诺、加西亚·马尔克斯、V.S.奈保尔、J.M.库切等诸多文学大师。 书评(媒体评论) 康拉德深入我心。——他是流浪异国的波兰人 ,讲法语,英文则写得出奇有力和优美。 ——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 我爱康拉德,因为他在深渊航行而不沉入其中 。 ——卡尔维诺 目录 《康拉德海洋小说——间谍》 作者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精彩页 第一章 弗洛克先生早上离开的时候把店铺留给他的小舅子照看了。这当然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店里本来就生意不多,可以说在傍晚之前,店里几乎是没什么生意的。他对这个表面生意也不甚在意。再说,他的小舅子还有弗洛克先生的妻子盯着呢。 家里的房子本就不大,店面就显得尤其狭小。像他家的这种污迹斑斑的砖瓦房,在伦敦大规模重建之前随处可见。店铺不过方寸之地,店面用小块的玻璃窗装饰。白日里,店门是一直关着的,到了晚上,才疑神疑鬼地半开出一条缝来。 店铺的窗户上贴满了半脱未裸的舞女的照片。店里出售的包裹都裹得像药包一样,看上去奇奇怪怪的,还有封了口的黄色纸信封,薄薄的,看上去一碰就会碎,却被用又粗又黑的字体标出了售价:两先令六便士。店里有几册古旧的法国漫画书悬挂在一根细绳上,像是专门拿出来晾晒的。另有一只脏兮兮的蓝色青瓷碗、一个黑檀木小盒子、几瓶打印墨水和几个橡皮图章,还有几本书,书名却都不怎么正经。几份老旧的报纸,印刷都很粗糙,报纸的名字却很能让人热血沸腾,像是《火炬报》啊、《铜锣报》啊之类的。玻璃窗内有两盏煤气灯,不过灯焰总是挑得很小,如果不是为了省钱,那必是心系顾客而为之了。 店里的顾客分为两种,一种很年轻,这类顾客一般都会在窗外徘徊很久,然后突然溜进来。还有一种是年纪稍大些的,但是看起来却都不怎么有钱。有些年纪稍大的顾客,他们喜欢把大衣的领口立起来,遮住嘴巴,裤腿上还有星星点点的泥巴,一看就知道是穿了很久,也不值什么钱。按照经验,穿这种裤子的人,多半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们把双手插进大衣口袋,一耸肩就快速闪进店来,似乎担心会碰响店里的铃铛。 铃铛是用一根弯弯曲曲的铁丝挂在门上的,让来客很难避开。铃铛虽然已经裂痕累累,但是到了晚上,只要被顾客稍一碰到,它就会恶狠狠地响起来。 门口的破铃铛一响,弗洛克先生就立马从后面的客厅奔出来,穿过一扇满是灰尘的玻璃门,来到刷着油漆的柜台边。弗洛克的眼神本就沉重,给人的印象就像是穿着衣服在凌乱的床上打了一天滚儿。这在别人看来,绝对是有损形象的。要知道,在零售行业里,一笔生意能否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店家的热情和人格魅力。但是弗洛克知道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所以不管别人对他的形象如何指指点点,他都无动于衷。他眼神坚定而傲慢,似乎可以震慑住一切恶意的威胁。他在柜台出售的东西,看起来都绝对物非所值,比如一看就知道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的小纸盒,或者一个脆弱的黄色封口信封,又或者一本书名显眼的破纸皮书。窗上贴着的泛黄的舞女照片时不时地也会被某个业余爱好者买去,好像照片上的妙龄少女都鲜活起来了。 有时候听到铃铛响,出来的却是弗洛克太太。温妮·弗洛克年龄不大,穿着紧身上衣,胸脯丰满,臀部肥硕,头发也梳得整整齐齐。和她丈夫一样,温妮的眼神也很坚定。她往柜台后一站,浑身散发的就是一副高深莫测、岿然不动的神情。年纪稍小点的顾客看到店家是这样一位少妇,不免就有些惊慌,头脑一发热就向店家要了一瓶通常零售价只有六便士的打印墨水(在弗洛克的店铺里却是标价一先令六便士)。当然,等顾客出店来,一准就把买来的东西偷偷丢进臭水沟里。 不过晚上来的通常是衣领竖立、软帽压得很低的年纪稍大点的顾客,他们一般会热络地朝弗洛克太太点点头,低声打个招呼,然后径直掀起柜台一端的台板,走到后面的客厅去。客厅连接着一条走廊,然后是一段陡峭的步梯。在弗洛克先生经营的这家只出售破旧商品的小店铺里,店门是通向里间的唯一入口。弗洛克就在这间小店铺的掩护下,履行着他保护社会的职责,呵护着他一心为国为家的美德。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弗洛克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宅男。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在心理上,抑或是在身体上,他都极喜欢宅在家里。待在家里能让他身体舒适、思绪宁静,且不说还有弗洛克太太的贴心照顾,就连弗洛克太太的母亲也对他毕恭毕敬。 P1-3 导语 凭借4部作品入选“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超越所有欧美其他小说名家。 诗人海子挚爱的小说家。 恐怖活动由于一系列的阴差阳错失败了,但是这部作品却预言了此后一个世纪的无政府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暗潮。9·11之后,约瑟夫·康拉德著的《间谍(精)/康拉德海洋小说》迅速成为全美新闻媒体关注和引用最多的主题作品之一。 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排名第46。 序言 《间谍》这个故事的来源、主题、情节处理、 艺术目的及其他一切促使一位作家拿起笔来创作的 因素,我相信都与我当时的情感和精神状态息息相 关。 事实上,我写这本书完全是临时起意,创作过 程却是一气呵成。等到时机成熟,这个故事得以出 现在公众视野,却受到了部分人的谴责,谴责我为 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故事。有些谴责义正词严,有 些则透露着一丝伤感。这些谴责具体是怎么说的, 我已经无法一字一句地复述,但仍清楚地记得争论 的焦点,虽然并不是什么复杂的问题,但是对于争 论的本质,却让我大为吃惊。这听起来都是些陈年 往事了,可事实上,事情并没有过去太久。需要指 出的是,1907年那会儿,我还保留着自己最初的那 份纯真。不过现在想来,即便当时的我还依然天真 朴实,也应该能够预料到,故事所呈现出的肮脏背 景和卑劣道德,势必会招来一些抨击。 这虽然是很严肃的抨击,但好在公众对此并不 是全盘否定。平心而论,谴责声并不是主流,大部 分声音还是诚恳的赞美之词。我相信,读者看到这 篇作者序时,也不会不假思索地就断定我是虚荣心 受到了伤害,或者给我贴上忘恩负义的标签。我想 ,任何一个心胸宽厚的读者都会认为,我写这样一 篇序言,定然是出于我天生的谦逊。当然,我之所 以从对本故事的评论中挑选出那些谴责之声,并不 完全是出于谦逊。是的,并不是出于谦逊。我无法 肯定地说自己是个谦逊之人,但是所有读过我作品 的读者都应该知道,我是正直体面、机智圆滑之人 ,断不会借别人对我的赞美之词来自我吹捧、洋洋 自得。断然不会!我这么做另有原因,背后真正的 动机是希望借此为我的行为正名,这是我骨子里的 东西。 这不是自我辩解,而是正名。我并不是要固执 地去声明自己的行为的正义,只是单纯地想要给大 家一个解释:促使我创作这个故事的动机,并不涉 及任何不堪的意图,也不包含任何意欲嘲讽人类自 然情感的阴险目的。 我的这种性格是一种致命的弱点,因为它会招 致世人对我的厌烦。要知道,多数世人对行为背后 的动机都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行为所带来的后 果。人类喜欢面带微笑、笑意盈盈,但却不是爱探 索的动物。他们喜欢显而易见的事物,讨厌滔滔不 绝的解释。尽管如此,我还是得继续我的解释。很 显然,我真是没必要去写这样一本书。我没有义务 去处理这样一个主题,这里的“主题”不仅是指小 说主题,更是指更大意义上的人类生活主题。这一 点,我完全承认。但是创作这本书,我绝没有存心 要通过展现人性丑陋来震惊世人,或者通过全新的 故事背景来让读者大吃一惊的想法。我希望我在这 里所做的声明能够让大家信服,不仅仅是因为我本 身正直的性格,更多的是因为我对小说的处理,虽 然整个故事的背景散发着肮脏和污秽,但是从我在 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愤慨、怜悯和蔑视,相信大家也 能了解,我本人绝非肮脏、污秽之人。 我决定创作《间谍》的时候,刚刚结束了为期 两年的《诺斯特罗莫》(Nostromo)和《大海如镜 》(The Mirror of the Sea)的紧张写作。《诺 斯特罗莫》是极具异域风情的拉美背景的一本书, 我为此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我相信这本书会 成为我所有作品中最宏伟的一部。《大海如镜》是 一本自传体回忆录,描述的是我与大海的亲密之情 ,以及海洋对我个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创作这两 本书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且强烈的想 象和情感状态,对事情真相的感知虽然看似贴合事 实,但是一旦创作工作结束,我仿佛就遭到了遗弃 ,迷失在一个低等价值的感觉世界里。 我不知道当时自己是否真的想要作出改变,改 变我的想象力,改变我的视野,改变我当时的精神 状态。不管怎样,我的心境确实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了根本性变化。我并不记得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 。《大海如镜》完成的时候,我内心很明白,不管 是对自己,还是对读者,我都做到了真诚对待、问 心无愧。这本书完成后,我暂时休息了一段时间, 称不上愉快,但也算平静。然后,就在那期间,在 跟朋友的一次交谈中,他很随意地谈起了无政府主 义者,或者更确切地说,谈到了无政府主义活动。 我已记不得这个话题是怎么谈起的,但是就是朋友 的那几个字,让我产生了创作“间谍”这个主题— —我是说这个小说——的想法。那段时间,我的大 脑处于静止的状态,根本没有要刻意去寻找什么丑 陋的主题来创作。 …… 这个城镇自然就成了我随后展开联想的故事背 景,无数个场景朝着各个不同的方向铺展开来。要 找到那条正确的故事线路似乎得花费几年的时间! 这对我来说似乎也像是过了漫长的几年!……慢慢 地,弗洛克夫人的母性特征也逐渐明朗起来,整个 背景让其沾染了一丝神秘的色彩,同时又彰显着她 独有的忧郁色调。最终,从她的童年一直到她生命 的最后,温妮·弗洛克这条故事线变得完整而清晰 。虽然故事还只是初具模型,尚待裁剪,但已经可 以执笔润色了。整个故事的构想不过也就花费了大 约三天的时间。 这本书讲述的正是那个故事,情节经过了裁剪 处理,整个故事的发展都围绕着格林尼治公园爆炸 事件展开。创作过程遇到了重重困难,其中有一件 最为艰难。这件事是必须要完成的,我不得不去做 。围绕在弗洛克夫人身边的故事人物,还有与她那 “任何事情都经不起推敲”的生活观直接或间接相 关的所有事情,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这件事上。我 个人从未质疑过弗洛克夫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 是由于她所置身的那个城镇太过于不真实,所以要 让她从那里脱离出来,让她具有真实性。我指的不 是她灵魂的真实性,而是她所处环境的真实性;不 是她内心世界的真实性,而是她人性的真实性。我 并不缺少对周围环境的了解,正相反,我早年曾在 伦敦独自生活,常常一个人在夜间漫步街头,所以 我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与这些回忆保持适当的距离 ,防止它们一下子都涌上来,扰乱我创作时严肃的 情感和思绪,占据过多的篇幅。从这方面来讲,我 认为《间谍》这本书是相当真实的。从其艺术目的 上来看,这本书被选择采用讽刺的手法,这也是我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的,因为我认为要处理这样 的主题,只有讽刺的手法才能让我表达出所有的蔑 视和怜悯。能够从头到尾地把讽刺手法运用到整个 故事的创作,对我整个创作生涯来说也算是一项小 小的成就。至于在以伦敦为背景的小说中的主要人 物的塑造方面,比如关键人物弗洛克夫人,我也获 得了小小的满足。因为在小说人物的创造方面,很 容易会招致公众的质疑。一位在间谍活动方面颇有 经验的人物对此书评论说:“康拉德肯定与这个领 域有着密切联系,不然就是具备敏锐的直觉。”因 为在这本小说中,拿弗洛克先生来说(拿他来举例应 该是比较公允的),他“不仅在细节上描写得很真 实,而且在重要事件上处理得也很得当”。然后一 位来自美国的访客告诉我,在纽约的那些革命难民 一定也都会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对他们了解颇深。 这对我来说可是相当高的赞誉,毕竟我与起初给了 我这个创作灵感的那位交友广泛的朋友不同,我与 他们这类人的接触可谓少之又少。不过有_一点毫无 疑问,我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自己曾经一度也 变成了一位极端的革命者。我不敢妄言自己的信仰 比他们更坚定,但至少我那时的目标是专一的,比 他们一生都致力于的事业都更加专一。这么说并不 是为了自我夸耀。我只不过是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 情罢了。我在创作任何一本书的时候,都会专注于 手头的工作,专注到忘我的程度。这句话当然也不 是为了炫耀。我只能这么做。虚伪造作之事我是做 不来的。 故事中的人物,有遵章守法的,也有无法无天 的,他们的创作灵感有的来自这里,有的来自那里 ,来源并不统一,相信有些读者也看出来了。好在 他们并不晦涩难懂。我在这里并非要论证故事中某 些人物的合法化,也不是为故事中罪犯和警察之间 的行为进行道德上的辩解,我只是想向大家指出, 故事里的一切起码都是有据可证的。 距离这本书首次出版已经过去十二年了,我的 想法一直未曾改变。我不后悔创作这个故事。近期 发生了一些事,虽然跟这篇序言没有任何关系,但 却促使我重新审视这本书,剥离掉故事的文学外衣 ,抛开多年前我煞费苦心倾注进去的讽刺手法,被 迫去直视它的赤裸裸的本质。不得不承认,深藏其 下的骨架奇丑无比。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声明,虽 然温妮·弗洛克这个关于无政府主义活动的故事的 结尾让人疯狂且绝望,但是这样的故事设置,我在 前面已经说过,其目的并不是要无端羞辱人类的情 感。 约瑟夫·康拉德 一九二○年 内容推荐 约瑟夫·康拉德著的《间谍(精)/康拉德海洋小说》中任是谁都不能想到,性情平和、才能平庸的维罗克,就是那个和妻子温妮、智商欠缺的妻弟史蒂夫居住在一起,开着一间没有生意的杂货铺子的小商人,就是受雇与外国大使馆的间谍。在他的杂货铺子里,出入的都是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妄图革命,但是却个个求助于宗教、谎言,甚至是恐怖暴力活动。而由于新到任的大使馆官员对维罗克的工作不满意,所以维罗克也参与到了恐怖活动当中,要炸掉格林尼治天文台,以引发当局的注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