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苦并快乐着(1978年前后一个农村孩子的生产生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文贤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文贤著的《苦并快乐着(1978年前后一个农村孩子的生产生活)》是一部记录1978年前后改革巨变时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等演变的纪实作品。本书以一个农村亲历者的身份,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作为观察改革开放40年变革与发展的主线,描绘了改革巨变发生前后农村社会生产、生活以及教育方面的辛苦与快乐,体悟40年巨变所带来的得与失。本书所描绘的1978年前后的农村社会场景,堪称一幅农村版的“清明上河图”,亦是“60后”“70后”“80后”几代人固守脑底的共同回忆! 目录 序言 一幅当代农村版的“清明上河图 农爱至简 历史与现实 一 集体生产掠影 二 开始单干了 三 苦乐交织的农活儿 四 酸甜苦辣的收获 五 小打小闹的副业 六 从干瘪到鼓起的钱袋子 七 勉强凑合的吃穿 八 安身立命的房子 九 靠腿走路的出行 十 断断续续的供电 十一 贫乏多彩的娱乐 十二 艰辛的求学之路 历史与未来 跋 灵魂深处 时移世易 念兹在兹 若即若离 路与远方 序言 一幅当代农村版的“清明上河图” 刘奇 《苦并快乐着》是一幅当代农村版的“清明上 河图”。我读过不少写乡村变迁的书,但从没看到 写景状物、叙事抒怀、描摹刻画得那么真、那么深 、那么透,又那么全面、生动、精彩,更那么清朗 奇俊、韵味十足、出神入化的。全书以逻辑思维为 经,形象思维为纬,描绘的各类场景真个是“虽人 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 有百舌,不能鸣其一处也”。书中既有行云流水的 白描素记,又有雕章琢句的古典文法;既有精骛八 极、心游万仞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有恬淡自 然、和风细雨的绵绵心声、娓娓妙语;既有宜关西 大汉握铁简板引吭高歌的篇什,又有合二八女郎执 红牙板浅吟低唱的章节。展读一面面书页,就像展 开一轴长卷画卷,鲜活的画面跃然纸上。相信但凡 有点乡村生活经历者,读后都会拍案叫绝。 四十年前的改革,造就了今天中国的辉煌。四 十年前,文贤同志年龄还小,一个童真孩子体会到 的苦乐,自然和当时成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就 是文贤同志这一代人童年时亲身经历的这些苦乐, 给这一代人带来了难得的精神财富,他们对于乡村 的记忆,或许才是激发他们持续关注乡村振兴的动 力。 上海世博会的两句口号深入人心,“城市让生 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眼下虽然整个 乡村还比较落后,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尤 其是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举措,一些发展较快的乡 村,已不再是人人都想逃离的“谈农色变之地”。 坊间戏言,现在是穷人进城,富人下乡;忙人进城 ,闲人下乡;为生存的人进城,为生活的人下乡。 这些坊间戏言尽管有夸大的成分,但也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农业农村的显著变化。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已成为新的社会主 要矛盾的今天,绿水青山已是人们寻求“诗意栖居 ”的理想之地、健康养生的归宿之所。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文贤在书中描述的一个 农村孩子的苦与乐的场景,很多已经消失了,乡村 中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也已经几乎消失殆尽了。究其 原因,在战争年代,-我们用农村包围城市;在建设 年代,我们用农业支援工业;在改革年代,农民服 务市民以乡养城的定势思维已成惯性。所以,十九 大报告谆谆告诫全党,“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 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 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 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全社会都应以此为标杆,树 立不打折扣的看齐意识,尤其在土地征收、工农产 品价格剪刀差、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必须以壮士断 腕之力革除旧弊,让城乡在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 、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融合发展。当城市里享受着高 度现代化生活时,我们更应关注一下低度现代化的 农业农村,“不忘初心”,毕竟那里存放着我们的 “初心”。 新时代“三农”的新使命,就是按照“产业兴 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体 现就是“三个起来”,即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 起来、农村美起来”。早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 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中国要强,农 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 村必须美。”“三个必须”深刻阐明了“三农”强 富美与中国强富美的关系。乡村不振兴,中华民族 就不可能复兴;“三农”不崛起,中国就无法崛起 。因此,振兴乡村,实现“三个起来”,不仅是为 了解决“三农”问题,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关键!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如何优先,怎样体现,大有文章。绝不是高喊口 号敲锣打鼓或造几个典型就代表优先了。要把“三 农”放在国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大战略中看是否 优先了;放在城市与农村大背景中看是否优先了; 放在三次产业的大结构中看是否优先了;放在市民 农民的大格局中看是否优先了;放在宏观制度设计 中看是否优先了;放在微观资源配置中看是否优先 了。乡村命运并非掌握在乡村自己手里,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国家愿景和行动。如今愿景已出,重在激 活行动。 务农、学农、教农,这是文贤的人生“三农” 。“儿郎种麦荷锄倦,偷闲也向城中看”,一个发 于垄亩的青葱少年终于走进了那个“夜市千灯照碧 云”叫作“城”的地方,虽身处闹市,却仍时时回 望来路,铭记“根”的呼唤。由“农”而“努”而 “浓”,这在当下是难能可贵的责任担当,是超凡 脱俗的家国情怀。相信文贤这一代人感受到的苦与 乐,能够成为他们为实现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的源 动力。倘若再过四十年,历史的接力棒又传给了一 个像文贤一样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他笔下的农村生 产生活苦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很好奇。 “真”是自然科学要解决的问题,“善”是社 会科学要解决的问题,“美”是艺术科学要解决的 问题。为文者要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非专才加 通才不可为,那些只以学术的象牙塔画地为牢的研 究者,是很难写出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美文的。 导语 文贤著的《苦并快乐着(1978年前后一个农村孩子的生产生活)》承载着“60后”“70后”“80后”年青时代的苦乐回忆,同时,从一个年轻人的视角去真实记录了农村生产生活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变。有着共同经历的三个年代生人,在只言片语中都能于其中寻得自己的人生。 后记 念兹在兹 李军 严格来说,从小作为随军家属在外的我对农村 的印象过于模糊,对于田野万物的记忆多是流于概 念,甚至如何区分野草和庄稼也是云雾不清。只是 这些年的工作与农村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并经常去 村庄调研,实地感受,一些记忆深处潜伏的印记才 不断地被强化放大,构成了幼年印象中一副并不完 整的农村影像。我的老师文贤先生所著的《苦并快 乐着》唤醒了我对乡村生活的片片回忆。 民以食为天,对一个孩童而言,对吃的记忆可 谓刻骨铭心。一顿白面做的饺子自然是一提及就垂 涎欲滴了,即使读大学时我也常以吃了一顿饺子作 为宽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父母的理由。诚然今 日此事殊易,但在当时是何其之难!村里当时有一 位民办教师,每天由各家轮流为其“派饭”,淳朴 的村民自然会提供家里最拿得出手的食物。饺子, 作为当地彼时最高的礼遇,必然出现频率最高。一 时,“当老师有饺子吃”就成为我对美好生活的最 初向往。现在想想,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全部都 报了师范院校,也许是潜意识仍在偷偷作祟? 那时的物资是缺乏的,衣物是不能像现在这样 十天半月不重样穿的,新衣服只有在过春节或者参 加重要活动的时候,才能“荣幸”且隆重地穿上一 下,‘‘展示’’过后又立刻回到衣柜。鞋子,作 为一种易耗品,自然也是倍加珍惜,弟妹穿哥姐淘 汰下来的是习以为常的一种现象,偶尔买一双新鞋 自然是欢天喜地了。印象中,有一年夏天,母亲给 我买了一双新拖鞋,兴高采烈的我跟随邻居家的一 个小孩出去玩耍,但在回家的时候,鞋已经不见了 ,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么丢的了,只记得陪着母 亲去玩耍的地方找了一圈又一圈,仍未寻觅到跟我 有半天之缘的那双鞋。 那时的学习目标是明确的。通过学习走出农村 不再种地,想必是当时对美好生活的另外一种向往 吧。还记得,村里当时有一位被广泛赞颂的榜样, 这位大姐姐的名字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其事迹却 依然历历在目。那时的村庄,电影几乎是唯一的与 现代化接壤的一种生活方式。看电影那天,就宛如 村里的节日,四邻八乡的村民们早早就汇聚到播放 电影的村庄,等待着放映的开始。自然这一天也是 儿童的节日,大家往往从早喧哗到深夜。而这位大 姐姐却对此熟视无睹,即使父母“勒令”其放下课 本,出去放松一下,也很难将其从书本中拖将出来 ,最终她如愿地考上了一所大学。毫无疑问,这必 然成为家长们极力推崇的典范,茶前饭后的谈资, 也成为我对大学殿堂崇高地位认知最初的梦想。 这些零零散散的回忆在《苦并快乐着》中都有 着鲜活的影子,过往生活的一幕一幕由此不断在呈 现,却也不时地感叹。不觉间,已年逾四旬,进入 不惑。对往事的回忆总显得断断续续,我想这时还 能清晰展现的就应该是记忆深处最值得铭刻的烙印 吧。 40年,一晃而过。说长不长,只争朝夕;说短 不短,半生已过。回望40年,社会变化日新月异, 年轻时众多现在看来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但没 有幻化为泡影,却以领先自己思维千万倍的速度不 断抨击自己落后保守局限狭隘一的视野。犹记得, 1998年赴西安求学时,在漫长的28个摩时的旅途中 ,常常想,如果能在火车上打个电话多好啊,如果 能再看到人像岂不是美哉至极。自己又常哑然失笑 ,做梦吧,家里座机才装上,还是分机。却没想到 梦醒得如此之快。但梦醒时分,眼前的一切景象, 却让我感觉仿佛依旧在梦里。移动电话早已成为人 人必备的13用品,火车上打电话又有何难哉!蜗牛 般的绿皮车已不多见,高铁正以日行千里的速度创 造着这个伟大的时代! 犹记得,刚接触电脑时,用二指禅的笨拙指法 练习着摸不着头脑的输入法,咂舌的价格令人对拥 有她退避三舍;犹记得,访学北大时,面对同学登 陆的互联网目瞪口呆,原来世界竟然如此奇妙;犹 记得,第一次踏入北京城时,被她的雄伟气魄震慑 的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却未曾料想,伴随着教育 制度改革的红利及师友们的扶携,我也已踏入这座 城市近20年,安家立业,不再是过往的旅客。 《史记》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也许 我就是燕雀,虽无法展望改革开放这一鸿鹄究竟会 飞得多高,却有幸目睹了她的展翅飞翔,也享受了 她带来的众多利好。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 大外汇储备国。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 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 易额年均增长14.5%。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 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 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 上。这一伟大成就用任何溢美之词进行评价都不为 过。我们何其有幸,生活在了这个光辉岁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望历史,我们自豪于 汉唐王朝的辉煌鼎盛,我们困惑于明清之际的转折 谜团。命运歧途必有因,想两汉之际,“文景之治 ”立足实际的改革成就斐然,张骞出使西域连通中 西走廊,推动了开放的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史上最为壮丽的现代化 奇迹,探究中国之变无疑是这个时代社会科学理论 皇冠上的明珠。作者是一个农家子弟,用娓娓道来 的叙事方式、历史拐点的人生片段、鲜活而平常的 事例,浓墨重彩地演绎亲身所经历的历史时空坐标 转换,以工农城乡关系变迁作为观察改革开放四十 年整个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主线,见证了农业、农村 、农民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基本小康水平的 历史跨越,解码了由农业中国进入工业中国、由乡 村中国进入城镇中国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应了时代 的伟大实践。 ——李文胜《中国乡村发现》主篇 精彩页 历史与现实 1978年,新中国终于迎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这场始于农村的改革,一路大刀阔斧,波澜壮阔。算而今,已经整整过去了40个年头。子日:“四十而不惑”,这场改革也进入了她的不惑之年,相信她会在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伟大道路上,更加清醒,更加坚定。 能记起改革开放之前农村模样的人,大多都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出生的,也都早已先后步人了不惑之年。乡愁,大概也就是这些至少像我一样年龄的人,脑海里偶尔才会闪现出的对农村的思念。 40年前的光景,仿佛历历在目,恍惚就在昨日。 40年的时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显得更加短暂。40年的时间,在人类发展长达数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更如白驹过隙,转瞬而逝,毫无踪迹,短暂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三皇五帝的时代,大概还属于新石器时代,长江黄河流域的部落氏族众多,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是传说中号令天下的人君,德泽四方,恩被禽兽。尽管传说中黄帝时的史官仓颉就已经创造了文字,只可惜到现在我们也没有发现三皇五帝时代确凿的文字出土,流传下来的天下一统的传说不排除夹杂了后人的演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开始的夏代算是已经有据可查的了,可惜目前仍没有发现夏代就存在文字的证据。有人说夏代就真的开始天下一统了,但似乎也同样只是后人的美好愿望。要知道,只有在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也就是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以后,文字才可以算得上开始普及,文书行政才得以大行其道,但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仍旧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而夏代,执玉帛者还有方国,很难想象在文书行政之前,靠口口相传的夏代就真正实现了天下一统。其实,商周时的天下,应该还是方国诸侯林立。商汤之时,至少还是方国三千。到了商代后期,仅有文字记载的方国还多达二百之余。武王伐纣时,会盟诸侯的数量高达八百。西周之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数量就七十有余。战国末期,诸侯数量几近九百之数。严格来说,只有秦汉之时,中国历史上才有了一个真正天下一统的政府,此前的中国,只能勉强算得上“封建”意义上的统一。至于秦汉以降,迄至明清,中国也时而一统,时而分裂,天下分分合合不已。汉唐元明清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天下一统时代,其他时期裂地而王者层出不穷。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之中,除了正统王朝,中国大地上前前后后还出现了数以百计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王国。 算而今,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先后出现的大大小小王国数以万计。这些王国,有些没有撑过40年,有些即使撑过了40年,在4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史书记载中也往往被一笔带过,或者基本空白。这当然也是有原因的。在小篆之前,书写困难,几十年间乃至上百年间的历史,也只能留下只言片语,流传下来的传说也寥寥无几,且不免众说纷纭,被后人各自演绎,以至于大明迂怪,混洞虚诞,其时真相究竟如何,后人不得而知,只能靠着后来出土的文物管窥一二。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在铜鼎竹简绵帛上书写惜字如金,史料缺乏亦在意料之中。纸张出现之后,书写变得容易,文字典籍也渐渐普及,读书人也开始增多,纪一时之人杰,录一世之大事,史料渐渐增多。尤其在活字印刷之后,著书立说更加方便,传记典籍浩如烟海,书籍也变得便宜,乃至布衣之家亦可一窥诗书。然而,随着文书行政的开始,文明与战争相随而至。物质文明得以提高的同时,野蛮战事日益增多,战争规模日益扩大。频发的战乱,无休的杀伐,萦绕着每个朝代,挥之不去。小者攻城略地不已,大者灭国屠城不止,史料多随战事烟消云散,不得一见。保存不善,或天灾突发,也会导致史料毁灭。或出于统治需要,在位者选择性叙史,选择性记史,选择性存史,焚他史,坑异士,史料又毁之一炬。《宋史》云:“历代之书籍,莫厄于秦,莫富于隋、唐……陵迟逮于五季,干戈相寻,海寓鼎沸,斯民不复见《诗》《书》《礼》《乐》之化。周显德中,始有经籍刻板,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人全书。然乱离以来,编帙散佚,幸而存者,百无二三。”可悲可叹! 由于史料的缺乏和毁坏,历史上40年间乃至更长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和变化不得而知,难免让人顿生40年太短的感慨。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