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媒体评论) 原来跑马节还有许多精彩的活动,在另外一个 斜坡边,比较僻静长满小小马尾松林子和荆条丛生 的地区,那时到处有一簇簇年轻男女在对歌,也可 说是“情绪跑马”,热烈程度绝不下于马背翻腾。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 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沈从文《过节和观灯》 我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起,就要忙着过年的活。 过年要穿一身红也不容易,因为家里穷,没有钱买 红布,便用面口袋染红做衣服。红衣服做好后,便 把它放在枕头边,自己高兴得一会儿就要去看看, 因这红衣服要等到年初一凌晨接完神后才能穿。过 年,家里给我买一朵聚宝盆红绒花,我把它戴在脑 门当中,为的是颜色鲜艳,叫人看得见。大家喜欢 我穿一身大红衣、脑门前戴一朵聚宝盆大红花,叫 我“红闺女”。 ——新凤霞《红闺女》
目录 立春以前 传统民俗话“清明” 小城“五一节” 我们的“六一” 过节 记旧历除夕 过年 北京的春节 中秋节 过节和观灯 1958年:我家春节前后 端午的鸭蛋 红闺女 年夜思 过年 故乡的七夕 岁时饮馔·十一月 关于年货的记忆 二月二 1941年:韩家川灯节留影 1951年:三八节合影 1952年:商州的儿童节大会 九十年前的植树节 老照片里的“年味” 裴义礼与中国的第一个植树节 月圆时,念老母 过年 版画上的节日 年味·腊酒 火把烧 萝卜灯 海边的端午节 过年 小年 中秋二题 花朝节
精彩页 其次我觉得很是运气的是,在故乡过了我的儿童时代。在辛丑年往南京当水兵去以前,一直住在家乡,虽然其间有过两年住在杭州,但是风土还是与绍兴差不多少,所以其时虽有离乡之感,其实仍与居乡无异也。本来已是破落大家,本家的景况都不大好,不过故旧的乡风还是存在,逢时逢节的行事仍旧不少,这给我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自冬至春这一段落里,本族本房都有好些事要做,儿童们参加在内,觉得很有意思,书房放学,好吃好玩,自然也是重要的原因。这从冬至算起,祭灶、祀神、祭祖、过年拜岁、逛大街、看迎春、拜坟岁,随后跳到春分祠祭,再下去是清明扫墓了。这接连的一大串,很有点劳民伤财,从前讲崇俭的大人先生看了,已经要摇头,觉得大可不必如此铺张,如以现今物价来计算,一方豆腐四块钱,那么这靡费更是骇人听闻,幸而从前也还可以将就过去,让我在旁看学了十几年,着实给了我不少益处。简单的算来,对于鬼神与人的接待,节候之变换,风物之欣赏,人事与自然各方面之了解,都由此得到启示。我想假如那十年间关在教室里正式的上课,学问大概可以比现在多一点吧,然而这些了解恐-19要减少不少了。这一部分知识,在乡间花了很大的工夫学习来的,至今还是于我很有用处,许多岁时记与新年杂咏之类的书我也还是爱读不置。 上边所说冬季的节候之中,我现在只提出立春来说,这理由是很简单的,因为我说诞生于立春以前,而现今也正是这时节,至于今年是甲申,我又正在北京,那还是不大成为理由的理由。说到这里,我想起别的附带的一个原因,这便是我所受的古希腊人对于春的观念之影响。这里又可以分开来说,第一是希腊春祭的仪式。我涉猎杂书,看中了第来若博士哈理孙女士讲古代宗教的著作,其中有《古代艺术和仪式》一册小书,给我作希腊悲剧起源的参考,很是有用,其说明从宗教转变为艺术的过程又特别觉得有意义。话似乎又得说回去。《礼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古今中外人情都不相远,各民族宗教要求无不发生于此。哈理孙女士在《希腊神话论》的引言里说:“宗教的冲动单向着一个目的,即是生命之保存与发展。宗教用两种方法去达到这个目的,一是消极的,除去一切于生命有害的东西;一是积极的,招进一切于生命有利的东西。全世界的宗教仪式不出这两种,一是驱除的,一是招纳的。饥饿与无子是人生的最重要的敌人,这个他要设法驱逐他。食物与多子是他最大的幸福。希伯来语的福字原意即云好吃。食物与多子这是他所想要招进来的。冬天他赶出去,春夏他迎进来。”因此无论天上或地下是否已有天帝在统治着,代表生命之力的这物事在人民中间总是极被尊重,无论这是春,是地,是动植物,或是女人。西亚古文明国则以神人当之,叙利亚的亚陀尼斯,茆吕吉亚的亚帖斯,埃及的阿施利斯皆是,忒拉开的迭阿女索斯后起,却盛行于希腊,由此祭礼而希腊悲剧乃以发生,神人初为敌所杀,终乃复生,象征春天之去而复返,一切生命得以继续,故其礼式先号而后笑。 中国人民驱邪降福之意本不后人,唯宗教情绪稍为薄弱,故无此种大规模的表示,但对于春与阳光之复归则亦深致期待,只是多表现在节候上,看不出宗教的形式与意味耳。冬至是冬天的顶点,民间于祭祖之外又特别看重,语云,冬至大如年,其前夕称为冬夜,与除夕相并,盖为其是季节转变之关捩也。立春有迎春之仪式,其意义与各民族之春祭相同,不过中国祀典照例由政府举办,民众但立于观众的地位,仪式已近于艺术化,而春官由乞丐扮演,末了有打板子脱晦气之说,则更流人滑稽,唯民间重视立春的感情也还是存在,如前一日特称之日交春,又推排八字者定年份以立春为准则。假如生于新正而在立春之前,则仍不算是改岁。由此可知春的意义在中国也比新年为重大,老百姓念诵九九等候寒冬的过去,最后云,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欢喜之情如见,此盖是农业国民之常情,不分今昔者也。但是乡间又有一句俗语云,春梦如狗屁。冬夜的梦特别有效验,一过立春便尔如此,殊不可解,岂以春气发动故,乱梦颠倒,遂悉虚妄不实欤。 希腊人对于春的观念我觉得喜欢的,第二是季节影响的道德观。这里恐怕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是由环境而生的自然的结论,假如我们生在严寒酷暑,或一年一日夜的那种地方,感想当然另是一样,只有在中国或希腊,四时正确的迭代,气候平均的变化,这才感觉到他仿佛有意义,把他应用到人生上来。中国平常多讲五行,这个我很有点讨厌,但是如孔子所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却觉得颇有意思,由此引申出儒家的中庸思想来,倒也极是自然,这与希腊哲人的主张正相合,盖其所根据者亦相同也。人民看见冬寒到了尽头,渐复暖过来,觉得春天虽然死去,却总能复活,不胜欣喜,哲人则因了寒来暑往而发见盛极必衰之理,冬既极盛,春自代兴,以此应用于人生,故以节为至善,纵为大过,而以格言总之则日勿为已甚。此在中国亦正可通用,大抵儒道二家于此意见一致,推 导语 在《老照片》陆续出版20年之余,我们冀望与更多的青少年读者一起成长,通过共同翻看《老照片》开阔阅读视野,增长人生阅历,增添人文情怀。 《过年》、《故乡的七夕》、《岁时饮馔·十一月》、《关于年货的记忆》、《二月二》、《1941年:韩家川灯节留影》、《1951年:三八节合影》、《1952年:商州的儿童节大会》、《九十年前的植树节》、《老照片里的“年味”》……老照片编辑部编的《我们的节日》收录了自民国直至现代的作家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章37篇。 序言 1996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丛书 一经面世,即以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回望历史的 新颖视角,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并引发了风靡全 国的“老照片文化热”。《老照片》的成功出版, 开启了中国出版业的“读图时代”.相继被业内权 威媒体评选为:新中国出版业五十件大事;1978— 1998二十年难忘的书;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 的300本书;共和国60年60本书。 作为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老照片》以“定 格历史、收藏记忆”为己任,至2018年4月,已出版 了118辑,共刊出各种历史照片一万余幅,相关的文 字一千万余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百多年来中 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份形象而鲜活的记录 。《老照片》出版20余年来,这些带有个人记忆温 度的文章受到大众读者的喜爱,年长的读者借此印 证经历过的历史,回忆过往的岁月;而青少年读者 借此从中国社会的变迁中,仰望历史的星空,感受 普通民众细腻的家国情怀。 为此, 《老照片》编辑部相继编辑了温情系 列图书八种:《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老 师》《一封家书》《我的童年》《我的同学》《我 的故乡》《我们的节日》。其中有些文章从已刊《 老照片》中精心挑选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的温暖篇 章,文字质朴平实,感情自然真挚。还有一些文章 ,按照《老照片》的一贯格调,另约稿、辑录了众 多名家的作品。如《一封家书》收录了傅雷《写给 儿子傅聪的信》、曹文轩《爸爸愿意哄着你长大》 等表现父爱的书信;也收录了林薇《写给儿子的两 封信》表现母爱的信札,这也是林薇之子、作家止 庵首次授权出版。《我的老师》收录了汪曾祺《沈 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这篇文章选自本社出版的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我的故乡》收录了沈 从文《老伴》、贾樟柯《忧愁上身》,让我们在故 乡的山川异路中怀想起青春岁月;《我们的节日》 收录了冯骥才《年夜思》、迟子建《关于年货的记 忆》,唤起我们对传统节日的许多遥远叉美好的回 忆。 在《老照片》陆续出版20年之余,我们冀望与 更多的青少年读者一起成长,通过共同翻看《老照 片》,开阔阅读视野,增长人生阅历,增添人文情 怀。 我们期待这套温情系列,为每位读者开通一条 重温往事的时光隧道,大家在历史时空的穿梭中, 向美好的回忆致敬,并从中领略人生旅途中的不同 风景。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内容推荐 老照片编辑部编的《我们的节日》是《老照片》温情系列图书的一种,按照《老照片》“定格历史,收藏记忆”的一贯格调,收录了自民国直至现代的作家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章37篇,诸如叶圣陶、老舍、萧红、汪曾祺、梅子涵、徐鲁、冯骥才、冯杰、甫跃辉等,涉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二月二、七夕等传统节日,唤起我们对传统节日的许多遥远又美好的回忆。适合青少年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