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孕育大清的女人(支运亭说孝庄)(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支运亭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支运亭,1943年12月生,安徽蚌埠人。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曾任中国清前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任职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沈阳故宫成功申遗。著有《大清开国六十年》《沈阳故宫》《清宫大政殿》《清代皇帝一家人》《清代宫廷匾联》《满族历史与文化》等多部专著。 后记 本书的主人公是昭圣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 泰,她是大清王朝开国的国母,是一位伟大的女政治 家,她一生用非凡的才华和谋略,帮助大清从开国走 向强盛。她先以卓越的眼光帮助夫君皇太极,广纳人 才,立国法,改国政,后又在皇太极突然病逝后,辅 佐自己的儿子福临坐稳皇位,最后又在儿子英年早逝 的情况下,以年迈的身体,帮助自己的孙子康熙帝玄 烨治国除奸,缔造出康熙盛世的局面。但是,由于明 朝灭亡后,反清敌对势力南明弘光小朝廷中的一些权 臣和文人墨客,出于民族的偏见,再加之清朝末年, 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提出“驱除鞑 虏,恢复中华”的政治纲领,许多汉人戴着有色眼镜 ,对我国封建社会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利用野 史和民间流言大肆进行攻击和污蔑,极力抹煞其历史 功绩,使她的一生伴随着争议。为以史为鉴,以正视 听,本人就有关两件遗事,以后记加以赘述。 第一是关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的问题。史界对此 有两种观点:一是下嫁说,二是没下嫁说。下嫁说认 为的依据有四:(1)认为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 大观》卷一中有《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下嫁贺 诏》、《太后下嫁后之礼制》等,书中称,多尔衮诚 心拥戴福临即位,满朝文武大臣深有歉意,欲报答其 恩。多尔衮与大学士范文程密议后,由范文程倡议于 众说:摄政王功高望重,皇上应予报答,王乃帝之叔 父,视帝为子,“则皇上亦当以父视王”,认王为父 ,可否?众人议定如此办理。范文程又说:今闻王之 福晋(指睿王元妃那木其)刚逝,“而我皇太后又寡居 无偶”,皇上既以王为父,“不可使父母异居,宜请 王与皇太后同宫”,众又赞同此言。于是帝颁发太后 下嫁恩诏,宣示天下。到了乾隆朝,“纪昀见之,以 为此何事也,乃可传示来世以彰其丑乎,遂请于高宗 削之,是后遂鲜有知者”。(2)有南明弘光小朝廷的 兵部尚书张煌言所作《建夷宫词》为证,其中有谩骂 清王朝的一首词。即:“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 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3) 清史书中记载有顺治帝福临对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 ”、“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的称谓。并 以此作为依据,将昭然于正史中皇帝对多尔衮在不同 时期的序称,作为下嫁的确证。(4)孝庄皇太后死后 没有与崇德帝皇太极合葬在沈阳昭陵,是因为对先帝 不忠,故而将其葬在了河北清东陵顺治帝清孝陵的风 水墙外的昭西陵。 本作者认为,上述四种的依据看似都说得活灵活 现,貌似有根有据,但详细考证都不可置信,更不可 把它视为真实的史料,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 首先《清朝野史大观》是小说文学作品,它的定 性是野史,而不是正史。它允许作者进行虚构或将街 谈巷议和道听途说的资料用来编撰出生动的人物故事 。它是作者自己杜撰的,绝不能用来作为对历史事件 和历史人物的认定依据。如其文中有段顺治帝关于下 嫁恩诏云:“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 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 体,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何以教 天下之孝。皇叔父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份容貌,皆 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 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有司予办。”这一所谓下嫁恩 诏,辞文俚俗,显非真诏。特别是皇叔父摄政王“皆 为中国第一人”之说就有违规制。任你查遍清朝诸帝 诏书,皆称“大清国”或“我大清”,绝对不会用“ 中国”之词。 其二,用南明弘光小朝廷权臣张煌言《建夷宫词 》中的谩骂清朝统治者的一首词“上寿觞为合卺樽, 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来用作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依据更是荒唐。据《清实 录》记载,清朝顺治元年十月迁都到北京后,由于有 些宫殿被李自成农民军战败西遁时放火烧毁,皇太后 到北京后就一直居住在宁寿宫,直到顺治帝福临亲政 后的第三年,即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十七日慈宁宫 修建好后才搬进去。对此,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 》中有明确记载:“顺治十年六月十七日,大内慈宁 宫告竣,以营造大殿、大门、厢房、桶瓦之礼,遣营 造大殿。门瓦之尚书孙塔、贵飞保,营造门瓦之尚书 尤常、苏飞宝,营造门瓦侍郎郭科等,于午刻祭祀。 光禄寺备办羊三、豕三、果品五种。读视。陈玉、帛 、酒、果,点香烛,致祭如例。中殿祝文日:顺治十 年岁次癸巳,六月初一乙未,十七日辛亥,皇帝遣孙 塔祭司工之神日:天赐圣福,大礼深展。永奉母仪为 训,地礼无垠,作范化青,福寿绵长。宫阙坚固,常 规灿然,三节俱佳,百神赐福。以牺牲、醇酒致祭, 神其鉴格,伏乞尚飨。东配殿祝文日:顺治十年岁次 癸巳,六月初一日乙未,十七日辛亥,皇帝遣刘常祭 司工之神曰:圣业稳固,宏富俱新。宫阙修茸,俱逢 三节,以时告竣,神民得慰。德合坤元,寿考仁厚。 诸事既扶,伏乞尚飨。西配殿祝文日:顺治十年岁次 癸巳,六月初一日乙未,十七日辛亥,皇帝遣郭阔致 祭司工之神日:三节俱合,宫阙始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出身于蒙古最高贵氏族 第一节 祖先是月亮的儿子 第二节 成吉思汗胞弟后裔 第三节 古勒山之战结姻盟 第二章 诞生在嫩江科尔沁大草原 第一节凤落嫩科尔沁部落 第二节 胸有志向的小格格 第三节 冬营地智救苏默尔 第四节 姑姑定计喜结良缘 第三章 十三岁盛嫁皇太极入宫 第一节 隆重盛大的婚嫁礼仪 第二节 新婚未合卺圆房之谜 第三节 劝夫受诸王劝进继汗位 第四章 匡夫开国后宫显露聪慧 第一节 庆欢喜与新汗合卺圆房 第二节 受堂姐之托帮助多尔衮 第三节 帮夫君除异己南面独坐 第四节 力谏改革旧制起用新人 第五节 皇太极移情海兰珠 第六节 建言统一蒙古壮大实力 第七节 两太后献国玺被纳为妃 第五章 建大清国受封永福宫庄妃 第一节 获国玺受敦请建国称帝 第二节 识大体受封永福宫庄妃 第三节 谏皇上信奉蒙古喇嘛教 第四节 为夫君喜生皇九子福临 第五节 受皇命用计劝降洪承畴 第六节 精心安排围猎为皇上解忧 第六章 运筹帷幄六岁福临继皇位 第一节 崇德帝突然驾崩之谜 第二节 争皇位黄白四旗剑拔弩张 第三节 巧运筹六岁福临继皇位 第四节 辅政初期的一场谋权风波 第五节 幼帝福临笃恭殿登基大典 第七章 承先帝遗志发兵伐明夺天下 第一节 下旨命多尔衮率军伐明 第二节 吴三桂为红颜投降大清 第三节 山海关大战李自成败北 第四节 多尔衮乘胜率清军入关 第八章 挽狂澜双管齐下巩固政权 第一节 高瞻远瞩率朝迁都北京 第二节 初识北京太后宫中定制 第三节 顺治帝北京城二次登基 第四节 灭李自成平定南明政权 第九章 保皇权与多尔衮斗智周旋 第一节 多尔衮功高封爵位同皇上 第二节 摄政王专权排异己害忠良 第三节 幼帝仰叔鼻息危如累卵 第四节 保皇权太后忍辱施计 第十章 多尔衮的声色犬马生活 第一节 福临擅闯宁寿宫遇尴尬 第二节 体弱多癖生活不检点 第三节 强娶亡侄豪格遗孀为妻 第四节 为社稷太后施密计 第十一章 多尔衮风疾病发命丧喀喇城 第一节 多尔衮失宠府中乱炼丹 第二节 以帝名命朝鲜王选美求欢 第三节 喀喇城围猎风病发命丧黄泉 第十二章 扶植皇儿亲政治国定朝纲 第一节 为维稳以尚父厚葬多尔衮 第二节 排除内忧外患扶儿亲政 第三节 追罪多尔衮惩处党羽权臣 第四节 平反昭雪重用忠臣良将 第十三章 帮助少年天子实现国家统一 第一节 除困境不气馁知难而进 第二节 力行节俭克服经济困难 第三节 为治国政发愤读书学习 第四节 下旨惩贪肃纪查吏安民 第五节 两蹶名王西南军情告急 第六节 剿灭永历政权平定西南 第七节 打败郑成功海内归一统 第十四章 顺治帝立后废后宫中秘事 第一节 尊国策为皇儿大婚封后 第二节 母子二人与教父汤若望 第三节 少帝不悦托言奢妒废后 第四节 太后移住慈宁官再立后 第十五章 福临与董鄂妃的奇遇恋情 第一节 慈宁官遇董鄂氏一见钟情 第二节 迎娶隆重即封皇贵妃 第三节 改恶习专宠美人董鄂妃 第十六章 专宠董鄂妃再废后母子生怨 第一节 皇太后眼中的皇孙儿玄烨 第二节 福临封董鄂妃所生皇子为太子 第三节 因专宠董妃再废后母子生怨 第四节 海会寺识聪僧倾心向佛 第十七章 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生死恋 第一节 董鄂妃仙逝顺治悲痛欲绝 第二节 意懒心灰欲求出家终未遂 第三节 内外交困患痘病英年早逝 第十八章 抚幼孙玄烨继位协理朝政 第一节 施密计幼孙玄烨继皇位 第二节 改祖制谕命四大臣辅政 第三节 潜心按帝王教育培养孙儿 第四节 帮助孙儿智擒弄事权臣鳌拜 第十九章 废除辅臣制扶孙儿亲政 第一节 支持孙儿平定三藩之乱 第二节 康熙帝与老祖母的深情 第三节 死后魂归昭西陵 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出身于蒙古最高贵氏族 第一节 祖先是月亮的儿子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根据蒙古人的民间传说,大约在距今2700年左右的东周时代,一支被称为蒙古族先祖的突厥部落,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流域。这一支突厥部落与其他突厥部落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其他突厥部落战胜了蒙古族祖先的那支突厥部落,对他们进行了血腥的杀戮,最后仅剩下名叫涅古思和乞颜的男人和女人(孛儿帖赤那和额埃马兰勒),他们被迫逃到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这是一片靠近额尔古纳河的地势险峻,与世隔绝,水草丰美,气候非常清新宜人的原始森林。四周群山峻岭,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方可到达其间,山间和森林深处有丰盛的草场,这个地方称“额儿古涅一昆”,即额尔古纳河流域的深山之处。这一传说同《史集》和《旧唐书》中记载:“蒙古族为蒙兀室韦部落,傍望建河(额尔古纳河)而居”,组成涅古思和乞颜两个部落的说法是一致的。 涅古思和乞颜留居在这里,生息繁衍,形成了一个新的以其名字命名的氏族。后来这个氏族溯鄂嫩河又西迁到肯特山一带,逐渐与当地的其他氏族融合成蒙古族。之后又繁衍复为多支,凡出自这些分支的人,多为亲属,最后这些分支联合为部落,就是《旧唐书》上所指的“蒙兀室韦”。到唐朝中期,“蒙兀室韦”北迁到“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傍河而居,活动于河南岸的山林中。当这个部族日益繁衍,地盘日益狭窄而无法容纳的时候,便开始向西迁徙。他们首先渡过了腾吉思海子(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湖),逐步到达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不儿罕山之下,同蒙古高原的突厥语族居民相结合,开始以游猎为主过渡到以游牧为主,这一历程大约经历了十一代人,到公元840年左右,蒙古人才迁居到不儿罕山地区。“不儿罕山”(今蒙古国的大肯特山),该地区不仅是“斡难河”的发源地,而且也是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土兀剌河(今土拉河)的发源地,因此被称为“三河源头”。这里水草丰盛,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为蒙古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应该说,这一地区才是蒙古族的发祥地。 蒙古族十二世祖朵奔蔑儿干,出身于乞颜氏族,其部落被称为“乞牙惕”。乞颜,在蒙古语中,意思是从山上流下的狂暴湍急的洪流,象征勇敢、大胆、刚强,所以其后代以这个词作为他们氏族的名字。但到孛端察儿时,才正式以孛儿只斤为姓氏。公元12世纪时,蒙古人由于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其中最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哈等氏族部落。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有塔塔儿部、蔑儿乞部、斡亦刺部。另外还有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克烈部、乃蛮部、汪古部。 据《元朝秘史》《集史》载:在唐朝中期,蒙古人朵奔蔑几干有一个哥哥名叫都哇锁豁儿,传说其额头上生出一只天眼,能看百里。一天兄弟俩在不儿罕山上狩猎,都哇锁豁儿站在山顶,睁开那只可观百里的智慧天眼,看到山脚下有一条小溪(统格黎克溪),沿着小溪边有一群人缓缓而行,人群中有一辆马拉的勒勒车,车上搭着一顶白色的车帐,犹如一个活动的蒙古包。在车帐前面,坐着一个如花似玉的漂亮姑娘,他高兴地对弟弟朵奔蔑儿干说:“那山下小溪边有一群人,在人群中一辆车子上坐着一个漂亮姑娘,也不知是否已嫁人?”朵奔蔑儿干听后说:“哥哥,咱们赶快下山看看去,问问他们是哪儿来的,到这儿来是做什么的!”随即兄弟俩便从山上顺着山坡一条小径走到山下。弟弟朵奔蔑儿干率先走到这群人前,忙向来人头领行搭手礼,说:“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到什么地方去?”领头的应答道:“我们是豁里秃马敦人,是居住在贝加尔湖附近的兀良哈部落,我的名字叫豁里剌儿,那个坐在车子上的姑娘是我的女儿,名叫阿兰豁阿,我们是投奔不儿罕山来的。”朵奔蔑儿干听后心中喜出望外,原来他们是到我们这儿来的。于是,他又连忙躬身向领头人豁里剌儿恭敬地再行搭手礼,表示热情欢迎。接着朵奔蔑儿干恳切地向豁里剌儿求亲说:“这是我的哥哥,名叫都哇锁豁儿,我叫朵奔蔑儿干,就住在不儿罕山,至今我还未娶妻,你能把你的爱女嫁给我为妻吗?也好让我们共同发展。”豁里剌儿对这突来的求亲之事,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他沉默了片刻,心中想,我们从远处到此,初来乍到,自然要与当地部民搞好关系。再者女儿阿兰也到了快出阁的年龄,他边思忖边抬起双眼,仔细端详着面前的朵奔蔑儿干,见他不仅长得年轻英俊,又是个部落首领,认为女儿阿兰豁阿如果要与他成婚结为夫妻,也算是天生的一对。于是,豁里刺儿便满脸堆笑,欣然答应了朵奔蔑儿干的求婚要求。 一年后的秋天,朵奔蔑儿干与阿兰豁阿举行了新婚仪式。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朵奔蔑儿干穿上天蓝色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牛皮高筒靴,佩带弓箭,骑上马,带上礼品,前往阿兰豁阿家娶亲。婚后小两口恩爱有加,日子过 导语 大清国母,开百年之基业;女中豪杰,立万世之楷模! 二十幅清初皇室图画,了解清代生活的“百科全书”。 精考证,细描写,再展清初历史之波澜! 支运亭著的《孕育大清的女人(支运亭说孝庄)(精)》中内容通俗易懂,文笔清新,大量的对话所营造出的画面感使读者彷佛在观看一出优秀的影视剧,在增长见识和了解历史的同时,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描绘清昭圣皇太后的作品。 序言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始于秦朝 ,其间经历了五十多个大小朝代,到最后一个封建政 权清王朝,它是以少数民族满族为主,由汉、蒙古、 藏、回等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治集团。这一封建政权 ,最终形成了我国目前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对中国社 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建设,对最终界定中国 的国土疆域等,都起到了决定性影响。然而,清末的 闭关锁国,也给中国带来了民族灾难。当人们翻开大 清王朝从开国到辛亥革命后被推翻的283年历史,认 真地审视和寻觅这一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功绩和影响 力的人物时,会发现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杰出女政治 家,她从大清开国到建立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使中国 开始走向中兴和富强,成为世界强大国家整个过程中 所做出了重大贡献,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她 就是历经大清开国崇德、顺治、康熙三朝的后宫宫主 ,被誉为大清国母的昭圣皇太后。毛泽东同志在谈到 清史时曾说:“清朝成在一个女人,败也在一个女人 。”他所指的前者即是史上被错称为“孝庄皇后”的 大清崇德帝皇太极的永福宫庄妃、顺治帝福临的生母 昭圣皇太后、康熙帝玄烨的祖母昭圣太皇太后。后者 乃是清朝晚期嗜权如命,垂帘听政的女人,同治帝的 母亲慈禧皇太后。 大清国母昭圣皇太后是蒙古族,姓孛儿只斤(博 尔济吉特),名布木布泰。祖先孛端察儿,传说是月 亮的儿子,后来衍变为蒙古族最伟大、最高贵的氏族 ——博尔济吉特氏,其世祖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胞弟 哈萨尔。大约在明初北元时期,哈萨尔的十四代孙魁 猛克(奎蒙克),率部向东迁移到我国东北嫩江流域, 将所率部族自号为漠南蒙古“嫩科尔沁”,亦称科尔 沁部。科尔沁部进入嫩江流域后,又子孙繁衍,部落 有了较大的发展。她的高祖是漠南蒙古首领博尔济吉 特博地达赍,曾祖是博尔济吉特纳穆塞,祖父是博尔 济吉特莽古斯。莽古斯共有一子一女:长子名宰桑贝 勒(昭圣皇太后的父亲),是科尔沁部的一员虎将;女 儿名哲哲(昭圣皇太后的姑姑)在明万历四十二年 (1614年)六月,嫁给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第八子四贝 勒皇太极,成为后来大清崇德帝的皇后。 明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在蒙古 科尔沁大草原宰桑贝勒家的蒙古大帐内,一个小格格 降生了,宰桑贝勒为她取名布木布泰(大贵人之意)。 她先前有三位哥哥乌克善、满珠习礼、察罕,一位姐 姐海兰珠。从儿时起她就喜欢读书、骑马、射箭,被 称为马背上勇敢聪颖的小格格。她身上流淌着成吉思 汗“戚畹贵族”的血,儿时的她就对明朝欺压诸少数 民族部落非常愤怒,立志要做满都海妇人(北元蒙古 女英雄)。在她八九岁的时候,就背着家中长辈在哥 哥乌克善和堂姐那木其的帮助下,冒着被漠南蒙古首 领察哈尔林丹汗追罪的风险,在冬营地用自己的智慧 和胆略,救活了被林丹汗打得半死的奴隶苏默尔,并 把她收为侍女(即后来随嫁入宫的苏麻喇姑)。随着年 龄的增长,广袤无垠的嫩江科尔沁大草原,养成了她 坚忍果敢、英勇顽强、活泼开朗和勇于担当的性格。 她长得美丽端庄,肌肤像白玉一样,故人们又叫她大 玉儿。明朝天启四年、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在她 十二岁那年,由姑姑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皇太极的大 福晋)做主,由爷爷莽古斯出面,在辽阳东京城同后 金国歃血盟誓仪式上,将这位小格格许配给了努尔哈 赤的第八子四贝勒皇太极。 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十三岁的布木布泰由长 兄乌克善亲自率领浩荡的送亲队伍,护送到东京城( 今辽宁辽阳东),与皇太极欢宴成婚,成为皇太极王 府中年龄最小和最受宠爱的侧福晋。但当时正值后金 实行战略转移,举朝从东京迁都沈阳之际,因此在形 势紧张、国事繁杂的情况下,皇太极的大福晋哲哲为 了不让皇太极分心,好在父汗面前表现出以国事为先 的印象,经与皇太极商议,在迁都尚未安定期间,暂 不合卺圆房。于是,聪睿的布木布泰在这一年多时间 里,除协助姑姑哲哲处理王宫琐事外,便借此机会潜 心学习满汉文化、宫中典章礼仪、满族萨满教祀祭仪 式等相关知识。她在章京范文程、文馆宁完我、满臣 达海等汉满文臣的精心指导下,加之自己专心研读, 同时又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汉文书籍,从中学到了许多汉族封建典制和历史政治 知识,对封建社会各阶级的关系和生活面貌、封建社 会政治、军事斗争,对宋明时期封建统治集团那些“ 五鬼”、“四凶”有了初步了解,对封建社会腐朽黑 暗的种种妖魔鬼怪产生的根源有了初步认识,对三部 名著的作者欲起平恨无力,借用起义造反和神话英雄 手里那支威力无比的金箍棒,代替“斩邪刀”的除暴 安民之心有了深刻理解。她从中学会了在政治军事斗 争中以智慧谋略取胜的真谛,这为她后来成为一位女 政治家储备了智慧和才华。 …… 由此可以看出,过去一些史书和电影、电视剧, 对其生前称“孝庄皇后”或“孝庄皇太后”不仅都是 错的,而且是根本不存在的。其错误之因:一是对我 国封建社会典章制度中对帝王后妃生前的“徽号”与 死后“谥号”的真正含义搞颠倒了,不知道生前的称 谓只能用“徽号”,不能用“谥号”;二是对历史缺 乏一定的认知,如称“孝庄皇后”,可历史上她并没 做过皇后,而且在她一生的称谓中根本无有此称谓, 如果按其死后的谥号简称,应称“孝庄文皇后”,少 了一个“文”字;三是称“孝庄皇太后”,把“谥号 ”的前两个字“孝庄”与“徽号”后面三个字“皇太 后”混搭在一起了,更是错误;四是“孝庄皇后”的 称谓,在我国历史上确有其人,一是我国北魏十一任 帝(孝庄)元子攸之皇后;二是明朝第六任帝朱祁镇之 皇后,这两人生前均称“孝庄皇后”,但都不是大清 国母昭圣皇太后。 其次是目前对这位杰出女政治家的历史与功绩, 尚无一部系统全面的权威性专著。撰写本书的目的是 想用自己多年研究清朝历史和宫廷史的成果,同广大 读者一同,用科学的唯物史观,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 两个方面,用《清实录》等官方史籍、清代宫廷资料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宫廷文物、图片和地方 史料等加以佐证、分析,客观真实地把这一杰出的女 政治家的形象、生平,以及她嫁入皇室后,在大清王 朝的建立、发展和开始走向中兴的过程中,是如何利 用自己聪颖、睿智和老道的政治经验,两次拒绝垂帘 听政,殚精竭虑,匡夫和扶植儿孙理政,巩固国家政 权,实现国家统一,使大清王朝开始走向繁盛的史实 ,客观公正地介绍给广大读者。 书中辑取和揭晓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皇家宫廷秘史 和真实故事,并对史实进行了系统的描写与阐述,同 时还配以许多从未使用的历史图片作辅衬,以增加历 史认知感。总之,希望这部新书的出版,能给史学爱 好者和广大读者,还原一个真实、鲜活、杰出的女政 治家大清国母昭圣皇太后。 支运亭 2017年10月16日 内容推荐 支运亭著的《孕育大清的女人(支运亭说孝庄)(精)》描绘了清崇德帝庄妃、顺治帝生母、康熙帝祖母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辅佐三皇,开创清政府三百年基业的波澜壮阔的一生。作者集多年研究清前史的成果,以《清实录》和大量一手清宫档案为材料,用通俗的文学笔法,刻画了这一杰出的女政治家,从长于草原,到嫁入清室,再到贵为太皇太后的真实形象,以及她如何凭借自己的聪颖、睿智两次度过权力交接危机,巩固国家政权,实现统一,使大清王朝开始走向繁荣的全过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