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精)/杨耕作品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杨耕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杨耕著的《危机中的重建》以近代思辨的历史哲学、现代批判(分析)的历史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哲学为理论背景,从历史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唯物主义历史观,明确提出历史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应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基础,在深化历史本体论的基础上强化历史认识论的研究,从而使唯物主义历史观成为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统一。 作者简介 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55《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R200余篇;先后出版《扬耕集》《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等著作20部;教学、科研成果先后6次获国家级奖。 目录 导论 历史哲学:从缘起到后现代 一 历史哲学的形成及其合法化 二 现代历史哲学的三大流派及其异同 三 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兴起及其特征 第一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的由来及其实质 二 唯物主义历史观属于历史哲学范畴 三 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范畴 四 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五 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 第二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和理论基础的演变 一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史进程 二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思维逻辑 三 《哲学的贫困》: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四 马克思、恩格斯走向唯物史观道路的同与异 五 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及其演变 第三章 社会和自然 一 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与现实基础 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 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 四 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五 人对自然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六 实践: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的本体 第四章 个人和社会 一 “有生命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与“社会的个人” 二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三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 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及其关系 五 “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第五章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有机体的特征 一 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 “社会有机体”的内涵 三 考察社会有机体的四 种角度 四 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规律 第六章 社会结构和实践活动 一 社会结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交往活动的 制度化 二 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三 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四 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功能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过程和“自然历史过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三 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四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 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五 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与派生形态 六 人类总体历史的发展进程与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 七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第八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和特征 一 客观过程的两种形式及其区别 二 历史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四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规律的否定及其失误 第九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人文取向 一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 二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实现进程 三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全面实现 四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人文取向: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第十章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东方社会的命运 一 “世界历史”范畴的界定 二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三 从世界历史到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四 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 五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方法论意义 六 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第十一章 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 一 社会科学方法的独立化与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 社会科学方法的六 大范式及其特征 三 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与唯物史观的实践反思方法 四 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与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方法 第十二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一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课题设计 二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资料分秽一 三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模型解释 第十三章 科学抽象法:社会研究的根本方法 一 “科学抽象法”的内涵 二 科学抽象法的基本环节:起点范畴、中介范畴和终点范畴 三 科学抽象法的根本原则: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四 科学抽象法的具体运用: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第十四章 “从后思索法”:历史认识论的根本特征 一 “从后思索法”的提出 二 “从后思索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三 “从后思索法”的基本内容 四 “从后思索法”的现代意义 附录一 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访杨耕士 附录二 建构哲学空间雕塑思维个性——访杨耕博士 附录三 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与理论空间的重新建构——在日本一桥大学的演讲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