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传世猫碗(精)/刘一达京味儿经典长篇小说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一达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现供职于《北京晚报》,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艺术基金会副会长、北京读书形象大使。曾荣获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报刊之星”、北京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从1980年起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曾多次获奖。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随笔五十多部。一千二百多万字。其创作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其代表作有:《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大酒缸》、《头火》、《北京爷》、《画虫儿》、《坛根儿》、《门脸儿》、《爷是玩家》等。其中,《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人虫儿》、《故都子民》等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 目录 自序 小说滋味儿 第一章 外号 团长 跑气 白金人儿 车鬼子 犯滋扭 报应 第二章 找抽 滴水之恩 云山雾罩 玩攒儿 老宅 李鸿章给起的名儿 老宅门式微034 第三章 第一印象 套瓷 眼毒 猫碗 改名 冷落 第四章 盘道 藤萝糕 典故 李鸿章杂碎 名分 第五章 糟改 诡异 京味儿杂碎 白汤 不吃杂碎不咽气 精粹 杂碎人生 变脸 第六章 人情 犯嘀咕 汤泡饭 票房 脱相 罗密欧 秀婚 临终 老照片 第七章 北岳先生 古琴 憋宝 马虎眼 第八章 尝鲜儿 眼里不插棒槌 在北京饭店地下出土 一个铺子换了一个碗 成化皇上与万贞儿 差点到孔祥熙手里 第九章 人走“背”字 从墓里出来 碗缘 灵异 晦气 第十章 黏手 杠夫 灵性 猫有九命 下套儿 第十一章 心眼儿 贴秋膘儿 刷锅 瓜条 讨技 泡妞儿 顶包 活“存折” 第十二章 使性儿 打圆场 惑与祸 典型 骨头 色坯子 中枪 爷劲儿 人面兽心 历险 发配 第十三章 话里话外 起腻 东窗事发 无奈 开涮 断弦 第十四章 舍艺 钱拿着烫手 打镲 羊双肠 苏造肉 第十五章 御膳房 膳口儿 膳单 夙怨 出宫 嫉妒死了 第十六章 私生子 留洋 玩人 干烧活鱼 特务 电台 相残 第十七章 自杀 神经 绝情 断腕 幻影 复活 豆汁儿 第十八章 苦恋 心碑 命大 归根 寒心 第十九章 仙人掌 针尖对麦芒 两难 柳暗花明 古道热肠 祛晦气 微醺 青春 第二十章 青海 卜浪沟 复旦 案情326 第二十一章 女神童 祸心 睾丸 后遗症 病心 第二十二章 大奔 湘妹子 置换 白姥姥杂碎 第二十三章 羽化 琴人 知音 找儿子 第二十四章 八字一撇 谶语 画境 转影壁 第二十五章 艳闻 投河 葬礼 真容 了然 第二十六章 惶惑 赝品 掌眼 真品上拍 并非结局 精彩页 有意思的是,罗家人在梨园行七八代了,没出来一个动嘴的(唱的)班主,都是“场面上的”。而且,在“场面”上,也一代不如一代,到罗元鹤这辈儿,哥们儿弟兄十几个,就他还在梨园行混饭,其他人都改了行。虽然是打小锣的,但说起这些,罗爷的脸上也会带出点儿得意之色。 其实,那会儿干哪行,日子过得都紧紧巴巴的,罗家也不例外。罗呗儿他们家孩子多,他妈又没正式工作,罗爷平时还爱喝口儿,所以日子过得并不滋润。罗志成他妈绝对是会过日子的主儿,为了省钱,经常给他们包萝卜馅包子或饺子吃,弄得罗志成好像刚从萝卜窖里出来似的,身上总有一股子萝卜味儿。您想,天天跟萝卜就伴儿,打出的嗝儿,能好闻吗? 同学们凑到一块儿,只要他的舌头根子有情况,嘴一张,一股臭萝卜味儿顿时会蹿过来,一点儿没糟蹋,迅速弥漫周围的空间,跟大伙儿的嗅觉过不去。知道他这点儿能耐,班里的女同学见了他,短不了要退后几步,并且会下意识地用手捂捂嘴。萝卜味儿成了他身上的一个标记。 姓罗,爹是打小锣的,他身上又总有一股萝卜味儿,几个“罗”,都“摞”到了一块儿,所以大伙儿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罗呗儿。 一晃儿,有二十多年没见了,他的大号,我一时想不起来了,但是外号却印象深刻,一张嘴,就从舌头根儿下面溜达出来。 “罗呗儿!”我叫了一声。 我以为叫一声小时候的外号,能勾起儿时的记忆,久别重逢,不显得亲切吗?可他听了,差点儿没把眼珠子瞪出来,要不是我一直赔着笑脸,他有可能上来给我两拳。 “嘿,你的脑子挺好使呀!咱们都什么岁数了,见面儿,还叫小时候的外号?”他的嘴咧得像煮破了的饺子。显然,他对这个外号一百八十个不受听,话里带着刺儿。 “怎么?叫外号,叫出毛病来了?”我揣摸到他的心理,有意打哈哈道。 “本来嘛,都多大的人了?哪有一见面,就叫小名和外号的?朱元璋当了洪武皇上,谁知道他的外号叫‘重八’,他爸爸的外号叫‘五四’?知道,谁敢叫呀?”他咧着嘴说。 “你还没说他爷爷叫‘初一’,他太爷叫‘四九’,他大哥叫‘重四’,他二哥叫‘重六’呢?”我给了他一句。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那会儿的农民没几个有大号的,几月几号生的,就直接当名儿了。朱元璋的大号是他投奔郭子兴,郭子兴给他起的。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他爸爸也起了大号,叫朱世珍。 “嘿,你学问不浅呀?”他咧着嘴说。 我没好气地说:“叫你外号,你跟我聊朱元璋干吗?” “没别的意思,告诉你外号不能乱叫。”他一梗脖子说。 “嘿,你倒真敢开牙!拿你跟朱元璋比?人家是皇上!你以为你是谁呀?”我笑道。 “草民也是人呀。”他睦睦着眼睛,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儿地说。 您说这不是搬杠吗?我要是吃他这一套,那就跟他不是发小儿了。 “罗呗儿,叫外号怎么了?胡同出来的孩子,谁没外号呀?我倒是想让你叫我的外号呢。”我睦了他一眼说。 “别逗了嘿。”他有点服软儿了。 “别以为你怎么着了,香水味儿再浓,也盖不过臭萝卜嗝儿的味儿!”我的这句话算点到他的穴位上,他立马哑火儿了。 愣了片刻,他不情愿地说:“得,咱们什么也不说了,你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 “我觉得叫外号,不透着咱俩亲嘛。你说是不是?”我又往回找补了一句。 “得得,您是爷,您叫我什么,我都得耳朵侍候着您。”他满脸堆着笑说。 说了归齐,他还是小时候的那种脾气秉性,不吃葱不吃蒜,就吃将(姜)。什么事儿,您得跟他拧着来,他就顺溜了。连叫他两声外号,他也认头了。 P4-5 导语 刘一达著的《传世猫碗(精)/刘一达京味儿经典长篇小说集》立足当下、面对现实,将北京四十年来的社会变革、市井变迁透过其创作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传奇的故事表达了出来。书中不但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更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也为北京传统文化提供了权威、丰富的文学史料,带给老一代美好的回忆,新一代年轻人阅读北京、感受北京的文学读本。北京老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人民爱国爱家的情怀,都通过本书中一个个典型的文学形象、一篇篇精彩的文学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 序言 首先,您容我哕嗦一句众所周知的话:您看到的 是部小说,而不是别的什么文学。 小说呢,纯属虚构,所以,。拜托您千万别对号 入座儿。 您翻开书就会知道,连书里的“我”也不是我了 。他是一个60后的职业作家,并不是我的身份。 您可能会问:既然是小说,干吗要用第一人称? 我觉得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的叙述让读者看着比较亲 切,没有其他意思。 小说是什么? 我一直认为:小说是叙述文学,所以必须要有故 事。那么京味儿小说是什么?说白了,就是用地道的 北京话来讲故事。 在这儿,一地道的北京话,也就是京腔、京韵、 京片子的京味儿语言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您讲的虽 然是北京城和北京人的故事,而且您讲得也非常生动 感人,但您叙述的语言不是北京话,对不起,您的小 说没资格说是京味儿。 同样是绿豆,您可以熬粥、蒸饭、做粉丝、做咯 吱、泡绿豆芽儿、做绿豆糕等等,当然,也可以做豆 汁儿。但粉丝、豆芽、绿豆糕什么的,哪个地方都能 做,而豆汁儿属于北京独有。知道了吧?什么是京味 儿?就这么简单。 追根儿的话,小说这个词儿,出自庄子的一句话 :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闲言 碎语和那些有一搭没一搭的道理,跟主旋律的大道理 和正说相差远了。说白了就是:小说不是大说,是琐 碎之言。当然这跟我们现在说的小说是两回事儿。 汉代的班固认为:小说是“丛残小语” “道听 途说”。唐代的段成式把小说叫“市人小说”,实际 上是小说的雏形。到了宋代,盛行的通俗白话小说跟 现在的小说就比较接近了。 白话小说实际上就是说书人的“话本”,像后来 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三言” “两拍”等等,最初都是说书人给说出来的。您没 看书里开头都要说上一句“各位看官”,结尾也要找 补一句“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吗,由此可知中国的 小说就是从讲故事那儿来的。 既然如此,您说京味儿小说能没有故事吗?我的 理解,不但要有故事,而且叙述的语言,必须朗朗上 口,做到口语化。 别人怎么写,我不管,我写的小说,都力求能“ 说”。所以,每句话,每个词儿,我且琢磨呢!绕口 的、生涩的字儿,我绝对不用。 我总以为,小说不能“说”,那还叫小说吗?这 也许就是我的京味儿小说的特点吧。 四 清末民初以后,西方的小说引入中国,人们对小 说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一是把它归入了文学;二是看 重小说的思想性和所谓的深刻性;三是将其升格为高 雅文化。 到近代,又引入西方现代派的小说理论,什么存 在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魔幻、意识 流等等,那些所谓的文学理论家把小说给“整”得面 目全非了。 但结果呢?用一句老北京土话说:别以为身上插 几根羽毛,就成凤凰了!折腾了一溜够,现在又返璞 归真了:小说,还得讲故事,没故事不叫小说。 有所谓正统文学理论家认为,我的京味儿小说故 事性很强,耐看,但缺乏思想深度。什么叫“思想深 度”?我翻过来掉过去,拍着脑门子琢磨十几年,到 现在依然对这四个字糊涂着呢! 真的,什么叫小说的“思想深度”?这纯粹是那 些所谓的文学理论家的说法。曹雪芹写的《红楼梦》 居然让他们给“研究”出一个“红学”来。我琢磨着 ,曹先生打死也不会想到,他的书是写阶级斗争的, 而且预见到了大清国的灭亡。难道这就是理论家们说 的“思想深度”? 五 白姥姥的故事在我的脑子里转悠有十来年,我一 直想把它写成小说,但又迟迟没舍得动笔。 什么叫没舍得呀?简单说,就是怕把包饺子的面 ,给做成了疙瘩汤。她的故事太离奇,不,应该说很 传奇。我担心写出来,不是原汁原味儿。 说到这儿,您可能又犯疑惑了:不是虚构的故事 吗?怎么还会有这样的顾虑呢?是呀,故事是虚构的, 这没错儿,但虚构,并不等于信马由缰地胡编乱造。 北京人干什么事儿,都讲究有没有谱儿。写作这活儿 也如是,得有谱儿。 什么叫有谱儿呀?说白了,就是有这码事儿。换 句话说就是写出来的故事,生活中发生过,或者有可 能发生。再说明白点儿,写出来的故事得有鼻子有眼 儿,不能云山雾罩,蒙人玩儿。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第一句话: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已经成为经典名句。据托尔斯泰回忆,这句开头 也改了十几次。 小说播讲艺术家艾宝良先生,十八年前播讲过我 的长篇小说《故都子民》,直到现在,他还记得这部 小说的第一句话: “窗户纸刚发白……”您看,这 是不是开篇第一句话的魅力? 十 一个老辣的写家,会把写作当成是内心情感的一 种抒发,或者是思想释放的一种愉悦。我觉得,这就 是一种玩儿。 我一直认为:当有了写作是一种玩儿的心态时, 才会像庖丁解牛那样游刃有余。 跟一个特有名的老演员聊天,他说我演戏就是玩 儿。正因为如此,他上台也好,上镜也罢,演什么像 什么。写作这活儿在心态上,跟他说的是一个道理。 北京人玩什么玩意儿,讲究把玩。所谓把玩,就 是经常在手里“把”着,俗话也叫“盘”。比如一对 山核桃或一串手串儿,要不停地在手里把玩,直到由 木质玩成了“玉质”,变得晶莹剔透,润泽光亮,行 话也叫“包浆”。 但一对文玩核桃达到“包浆”,绝对不是三天两 早晨的事儿,且得把玩呢! 由此想到我写的这部小说。五年,实际上是“把 玩”或“包浆”的过程。 玩儿古玩的都知道,并不是东西越老越值钱。一 件玩意儿,在它问世的时候值钱,那不用说,再过几 十年、几百年,会更值钱。反之,一件玩意儿问世的 时候不值钱,再过多少年,也照样不会太值钱。 就拿成化斗彩小碗来说,它在明代的成化年间就 已经非常金贵了,因为它出自于官窑。那么,同样是 成化年烧制的小碗儿,出自于民窑,传到现在值不值 钱?值钱。但充其量也就值几千块钱,跟官窑的东西 没法比。 把自己的作品打造成“官窑”精品,大概是每个 写家的理想,也是写家们在创作中孜孜以求的事儿。 但很多人耐不住寂寞,东西写出来,便着急忙慌儿地 找地儿发表或出版。当然了,没经过把玩的玩意儿, 自然包不了浆。还用说吗?肯定会沦为“民窑”。 曹雪芹大概深悟此道,一本书“披阅十载,增删 五次”,临咽气还没写完,而且他这辈子还就写了这 部书。结果呢?人家的《红楼梦》成了“官窑”的成 化斗彩。 这本《传世猫碗》,也是奔着这个路子去的。虽 然写的是成化斗彩小碗,但这本书能不能成为成化斗 彩?得,拜托您赏脸,来掌眼、量活了。 这些话一直想说,但没机会。这里写出来,权作 是序言吧。 刘一达 北京如一斋 2014年10月9日 内容推荐 刘一达著的《传世猫碗(精)/刘一达京味儿经典长篇小说集》是刘一达的京味儿经典长篇小说系列之一,讲述了由一个普普通通的猫碗衍化出的觅宝故事,悬念迭出,引人入胜。作者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擅长小吃的北京姥姥和痴迷古琴的北岳老人等人物,用赤诚之心,演绎出感人的爱情故事,同时亦带有浓浓的北京情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