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纽约时报》创刊于19世纪中叶(1851年),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自创刊以来就有了对中国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 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之后十年(1911—1921),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激变之中:新旧制度变换、新旧思想冲撞、各种政治势力交替,内忧外患。国民彷徨,许多影响中国发展的事物和思想皆发端于这一时期。危机与希望仅一线之隔。 郑曦原编的《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将目光紧紧追随着这个老旧帝国,客观记录了它告别帝制走向共和的艰难转身,留下许多相关的报道和评论,为其做了一份很有价值的第三方记录。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作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历史的另一种视角,从这里可以看到历史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 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年选调生,志愿到陇南乡村工作3年。后供职于甘肃省文化厅、国家物价局和外交部,曾任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副领事、驻希腊大使馆首席馆员兼政务参赞、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现任中国驻孟买总领事。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李方惠合著)、《高位的危机》(与以克合著)、《帝国的回忆》、《共和十年》等。协助其父郑时文核校《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民国初创 没有龙的新国旗 中国将有伟大的未来 武昌事变后的中国时局 梁启超称共和制不合中国国情 清国军队在南京屠城 万众瞩目的袁世凯 孙中山当选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 孙中山大总统发表对外宣言 英周雇员回忆孙中山伦敦蒙难记 美国学者百森评中国时局 清廷举棋不定 中国危机牵动远东政治格局 孙中山接受美联社采访 袁世凯秘密觐见隆裕太后 清帝宣布退位 袁世凯全票当选总统 民国组成新内阁 中国留学生应召回国 西安撤侨历险记 陆徵祥出任民国新总理 美国经济学家应邀出任民国要职 莫理循被任命为民国总统政治顾问 孙中山否认将参选总统 假共和、真独裁:濮兰德访谈录 美国呼吁共同承认中华民国 袁世凯正式当选民国总统 民国将有新国歌 退位幼帝受到优待 《重构中国》:书评 徐世昌当选民国总统 徐世昌宣誓就职 上海和平谈判有所进展 北京政府因和谈失败而倒阁 外蒙王公希望重返中图怀抱 要自治还是要银票 中国退位幼帝近况 前美国公使芮恩施讲述袁世凯 中国的未来掌握在青年手巾 第二篇 捍卫宪政 新内阁名单被国会否决 宋教仁遇刺 谋杀宋教仁嫌犯越狱逃跑 在美华人为讨袁战争发起募捐 民国官员赴美考察司法制度 孙中山策划再次发动革命 《民国西报》评袁世凯独裁 《亚细亚日报》再次遭到炸弹袭击 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 前民国总理唐绍仪公开抨击袁世凯 君主立宪制是中国的选择 伍廷芳寄望中国青年 北京政变影响远东力量平衡 孩儿皇帝重新登基 黎元洪逃入日本使馆避难 张勋复辟计划流产 北京事变调停失败 孙中山畅谈中国时局 段祺瑞组建新内阁 首批日元贷款所购军火运抵中国 民国新一届国会宣告成立 张作霖要求新宪法有中国特色 第三篇 维护国权 日本对中国发出最后通牒 英德海军集结山东沿岸 日英联军攻陷青岛 “中国摩根”张振勋访谈录 《恰克图条约》签字 中国从欧洲战争中获益 中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美国远东事务专家谈中日条约 成千上万华工运往欧洲 中国即将加入协约国 中国对德、奥两国宣战 大战将激发中国巨大潜力 协约国同意民图延迟还债 德皇威廉二世掠夺中国财物 苏俄抗泌中国庇护白俄残部 顾维钧解释中国参战原因 中日在巴黎和会上爆发争端 中国学生强烈抗议巴黎和会决定 日使称中国收回山东没有法律依据 中国学生割指抗议巴黎和约 苏俄愿援助“解放”中国 芮恩施说中国是开启和平大门的钥匙 徐世昌感谢美国总统电贺民国国庆 中国代表团抵华盛顿受到欢迎 施肇基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 顾维钧就华盛顿会议表明中国立场 民国政府要求取缔在华外国邮政 列强同意撤出外国在华邮局 ★善后大借款系列报道 中国是列强利益碰撞的火药桶 威尔逊总统反对对华借款 威尔逊总统希望与中国进行友好贸易往来 中国签署借款合同可能引发起义 ★“二十一条”系列报道 美国获得日本对华索价要点 日本对中国进行威胁 日本对华要求全部内容曝光 国会授权威尔逊全权处理对日政策 威尔逊总统将递交对日照会 美国推迟对日本“二十一条”表态 读者来信:日本人的辩解 读者来信:周先生的反驳 日本首相就“二十一条”发表谈话 中华会所宣布联合抵制日货 ★关于《巴黎和约》的读者来信系列 日本把什么福音送给中国? “门罗主义”奠定美国领土扩张基础 建议比格罗先生去中国看看 中国拒签《凡尔赛和约》是明智的 日本人在误导世界 第四篇 西风东渐 新式医学院将落户上海 两风吹过中国 中国正在成为美国的翻版 女人服饰的变化是另一场革命 亚洲复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事件 中国第一家百货公司开业 天津高尔夫球场建在坟场里 上海对汽车的兴趣大增 送给朱尼金牧师的摩托车 现代医学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 洛克菲勒基金会计划在华创办医院 中国路况太差限制汽车进口 美国汽车出口远东 京津两地约有400辆汽车 美国银行将在上海开设支行 在中国发展救世军 美国商会呼吁改革领事制度 卡车将取代骆驼 美国打字机在中国 中国获邀参加波特兰博览会 第五篇 文化觉醒 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奥柏林学院在山西兴办教育 中国人以戏剧寅传华夏历史 民国将军就读哥伦比亚大学 美国富商资助两所中国大学 《永乐大典》惊现伦敦 《清廷纪事》书评 《中国年鉴》1914年版出版发行 第二届远东奥运会将在上海举行 袁世凯临终前谈中国教育改革 庚款助学成绩斐然 金陵女子学院令人瞩目 电影在香港举步维艰 前教育总长率团赴美考察 国际新闻俱乐部在北京成立 杜威教授希望帮助中国革新教育 天津学生罢课惊动总统
序言 辛亥年八月十八,寒露。次日,是公元1911年 10月10目。那时,我的外曾祖父住在四川资州的蔡 家场上,他是川中袍哥的头面人物。乡场上没有报 纸。袍哥的联络,靠的是把写好字的竹板倒进江里 ,随流而下,把一条河的袍哥都通知到,这叫“水 电报”。 乡村中国没有公历,老百姓不知道这天将成为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武昌举事在长江下游,水电报 送不上来。所以,外曾祖父并不知道武昌城里发生 了什么事。但两个月前,各路袍哥会聚资州,召开 罗泉井会议,一致约定垒川一起暴动,二十万人会 攻成都,引发清廷惊恐,急派重臣端方率军离鄂, 进川镇压,由此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半个月前 ,荣县首先宣布独立,在垒国成立第一个反清军政 权。一个月后,会党在资州杀掉端方,砍断清室擎 天一桩。 外曾祖父和袍哥兄弟们折腾的这些事,后来被 史家称为辛亥革命。罗泉井会议、荣县独立和杀端 方,是四川革命的三部曲。他们也因此成为“民国 元勋”。每位新上任的专员、县长,都要先到蔡家 场“拜码头”,想来与此有关。 武昌枪声过后,长江洪水泛滥,十万人淹死, 十万人饿死。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华夏政权以治水而兴,历朝 历代也以整顿河工为维护民生第一政要。然而,每 逢天下大乱,河工崩坏,百姓遭殃。这是研究革命 的学者和风骚文人们最容易忽略的事。所谓史家, 总是更关心帝王将相的风花雪月,而不大理会亿万 百姓的生生死死。 初创的民国充满童真,一切幼稚可笑的计划都 想写进这张白纸。从东京、纽约回来的少数人可能 有宪政、共和的思想,怀里揣着几幅国家未来模糊 不清的蓝图;但是,外曾祖父和袍哥兄弟们并不懂 民主、宪政、共和,也搞不清他们闹腾的“革命” 与朱元璋、洪秀全有什么区别,除了“反清复明” 的光荣梦想外,他们并无更多政治理想。事态的发 展把许多幻梦都打得粉碎,民主、宪政、共和等, 不过是血色汪洋中的点点水泡。 纵使袁世凯有曹阿瞒的权谋,孙中山有华盛顿 的胸怀,段祺瑞有“三造共和”的奇功,凡此种种 ,皆不能改变中国财政一贫如洗的窘境,不能改变 “东亚病夫”仍被帝国主义虎狼环伺的历史宿命, 不能改变亿万百姓仍然深陷赤贫的残酷现实。号称 “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议会,堪称政治荒诞剧, 一幕接一幕,令人眼花缭乱。 秋瑾轩亭口喋血,宋教仁上海饮弹,蔡锷将军 云南讨袁,无不大义凛然,义薄云天。中国人为民 主流血,为共和捐躯,可谓前仆后继。但是,悬挂 列强军旗的炮舰依然在我们面前耀武扬威,坐拥十 几个姨太太的督军老爷们依然威风八面。 近代中国的独立、自强、解放运动,无法逃脱 帝国主义列强的包围和干涉,无法逃脱千年文化传 统的制约和束缚,无法逃脱世界经济运动对中国民 生发展的限制和规定,这是我们了解和衡量民国初 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脉络的三把铁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第一 次建立了共和制度,提出了“主权归民、主权在民 ”的政治理念,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中国人民 终于在没有皇帝的天空下如风一般自由地行走,“ 人人平等”也成为天地人间的公理,这是多么令人 珍惜、令人感佩。 不管存在多大阻碍,不管付出多大牺牲,为了 保国权、促宪政、兴实业,为了唤醒沉睡千年的四 万万同胞,弱小的革命党人跃身而起,付出了全部 幻想、激情和努力。创立民国的十年,是艰苦卓绝 的十年,也是今天的人们最容易忘记的十年。适逢 开创共和百年之际,我们追根溯源,力图从《纽约 时报》的故纸堆中爬梳出国民进步的线索,重拾迷 失的记忆,重续光荣的梦想。 今天的资州,早巳改名叫资中,而且也没有叫 蔡家场的地方了,那里已改称龙江镇。市镇上还存 有一排残留的老屋,昏暗的屋檐下有几束荒草斜伸 出来。微风吹过,迎面送来红橘的清香。隐隐几声 叹息,轻轻地,淹没在市声鼎沸中。诸多过客,行 旅匆匆,谁还记得当年的罗泉井会议?谁还记得那 些热血沸腾的“民国元勋”? 久违的先辈们,愿你们的灵魂在遥远的星空获 得安息。 郑曦原 二〇一一年七月四日于雅典
导语 郑曦原编的《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力图用第三只眼来观察、思考我们民族近百年的历史。 全书划分为“民国初创”、“捍卫宪政”、“维护国权”、“西风东渐”、“文化觉醒”、“实业兴起”、“民生世相”七篇,前三篇主要反映民国初年的政治状况,后四篇主要反映社会状况。 后记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是2001 年由北京三联书店首次出版的。2002年,台湾远流 出版社出版了上下两册繁体字版。2007年,再由当 代中国出版社推出修订版。这三个版本发行以来, 一直受到读者欢迎,深为感谢! 编译《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是力图用第三 只眼来观察、思考我们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全书由 晚清部分组成黄色系。民国部分组成蓝色系,再截 取尼克松访华到邓小平访美这个历史片断组成红色 系。三部曲的编纂结构基本成形后。再根据情况逐 步充实、完善。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 。推翻帝制,创立共和,堪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 变局”。特别是民国初期的十年(1911—1921),正 是中国处于激变的时期。这一时期,新旧制度变换 ,新旧思想冲撞,各种政治势力交替,内忧外患, 国民彷徨,许多影响中国发展的事物和思想由此发 端。这是容易被人遗忘的十年,今天的国人对这段 激变的历史也不太了解,而《纽约时报》当时有许 多相关的记录、报道和评论,因此,我们将此一时 期截取出来,做成一个历史片断,作为观察民国初 年社会生活形态的标本,供国人研究。 全书原始文献的选辑由我承担,细读了上述时 段涉华报道的上千篇文电。从中挑选出200多篇,编 成本书。翻译工作由蒋书婉、刘知海、李方惠三人 承担。李方惠是我夫人,毕业于四川大学新闻专业 ,曾长期供职干外交部新闻司,与我合作编译《帝 国的回忆》。蒋书婉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 的硕士,曾与我在外交部政研室共事。刘知海是北 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的硕士。他们三人译成初稿后交 我审定、校勘并加注释,由我负责统筹和设计。 全书划分为“民国初创”、“捍卫宪政”、“ 维护国权”、“西风东渐”、“文化觉醒”、“实 业兴起”、“民生世相”七篇,前三篇主要反映民 国初年的政治状况,后四篇主要反映社会状况。其 中,有部分文电涉及同一专题,汇成单元便于连续 阅凄。每篇文电的视角、立场、观点不尽相同,选 稿力求平衡。此外,民初政府体制和国会组织比较 混乱,还同时存在过南北两个政府,由于各国外交 机构集中于北京,为尊重外电原意,本书表述以“ 民国政府”概称。书后附有本书重要名词索引和英 文文献目录,方便有兴趣的读者检索和研究。注释 部分多综合历史文献加以考据,具体出处未一一列 举,不妥之处且望海涵并批评指正。 最后,诚恳感谢《纽约时报》为我们保存了如 此丰富的史料。点点滴滴,尽是先辈足迹,令人感 泣。借此机会,向当代中国出版社周五一社长、张 永副总编、柯琳芳编辑和远流出版社游奇惠主编、 陈穗铮女士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郑曦原 2011年7月18日于雅典
精彩页 “白人和黄种工人之间的竞争,并不仅仅是某些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在良好劳动条件下,白人在完成工作的能力方面比黄种人强。但是,在恶劣的劳动条件下,黄种人却比白人强,因为他们对粗茶淡饭、褴褛衣裳、污浊空气、噪音、炎热、肮脏、身体不适和细菌有更强的忍耐力。爱尔兰劳工可以战胜巾国苦力,但中国苦力却比爱尔兰劳工活得长。也许中国苦力做不成一流的工人,抢不走爱尔兰移民的饭碗。但是,他们的生存能力极为顽强,而且他们只拿爱尔兰人根本无法接受的低工资。这样,三四名中国苦力就可以抢走一名爱尔兰劳工的饭碗。除非,将他们赶出爱尔兰劳工市场,否则他们会这样做的。爱尔兰劳工想把中国苦力赶走,这并不能简单视为他们害怕竞争,事实上,这绝非自私和心胸狭隘那么简单。” “事实上,人应该在良好劳动条件下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并拒绝将职业位置让给干活不如自己、却可以忍受恶劣劳动条件的人。” “随着西式医疗卫生引入中国,适者生存的残酷考验自然也会在中国逐渐销声匿迹,由此培育而成的坚韧体格特征也会逐渐消失。但是.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它在劳工竞争方面具有严肃而深刻的意义。中国大概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来建立排水系统和通风系统,拥有医生、护士、食物检疫人员、清洁水源、开阔的居住空问和享受户外运动等。这些能够使中国人的生活放松下来,从而削弱黄种人独特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个过渡期内,如果自由地引进中国苦力进入西方劳动力市场,其结果是黄种人的低丁资、恶劣生存条件将被高工资和良好生活条件所替代,而随着黄种人的进步,白种人也将最终受益。” 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与盎格鲁一撒克逊同类 罗斯教授将人类各种族的心理特征称为“种族心理”(Race Mind),他将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划归为盎格鲁~撒克逊的同类。他说,“我们认为盎格鲁一撤克逊人是沉稳可靠的人,我们反应敏捷,喜欢社会交往,对美好的事物非常敏感。上天赐予我们的这种品质,也是南欧人的特征所在。现在看来,中国人也具有相同的秉性。暴怒或草率行事的性格,是最不可能出现在黄种人身上的。” “中国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知道如何等待时机。他们不会今天热情,明天冷漠。他们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他们不轻易地承诺什么,但如果承诺了”便会坚定地信守自己的诺言。他们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信仰,然而一旦改变,则会虔诚信服。两年前,中国各省的民意代表举行过第一次会议“。不论当时他们怀有多么强烈的感情,都只把它深藏于心底。全世界都为他们的庄重和自制感到惊叹……” “中国人的保守思想与其他种族不同,它不仅仅表现为情感与态度。这种保守思想不是来源于对未知世界和新生事物的恐惧,也并非因为迷信传统思想才狂热拥戴,而是由于有前车之鉴,是思考后的理性选择。如果中国人的观念发生改变,那么他们的政策也将随之而改变。如果中国人有德国人一样的哲学思维,质疑历史,坚信未来,那么,中国就会像今天的德国一样,不断进步。” 未来文明的开拓者不仅有白种人,还有黄种人 罗斯教授认为,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已在发生变化。他写道,“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分崩离析,人们正在从历史的魔咒中走出来,强有力的个性与个人主义将释放出来,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就。”罗斯教授对中国人的心智能力进行了评述,他丝毫没有贬低中国人的智力水平,而是断言他们的智商比白人更高。 “我向43位有机会了解中国人心智状况的教师、传教士和外交官提问:‘你是否发现黄种人的智力水平与白种人相当呢?’除5个人外,其他人都做出了肯定的同答。一位曾做过传教士、大学校长、外交使团顾问的汉学家给出的回答令人倒吸一口气。他说:‘我们中大部分人都在巾国生活了25年或更长时间。我们觉得,黄种人才是正常的人类,而白种人是“变异”人种。’大家普遍认为,如果中国人学习了西方艺术和科学知识,他们的心智水平与我们应是不相上下的。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上层人士与普通百姓之间智力水平的差异要比西方大得多。” “有一个重要现象是,上流社会的白人如果在这个古老的帝国长期生活,他们往往在服务于本国政府时过于中国化。有人就抱怨,赫德爵士(Sir Robert Han)其实已经成了一个中国人。许多在中国长期生活的领事官员都成了中国式思维的拥趸,而不屑于西方思维了。东方文明似乎正一点点侵入和占据他们的大脑,他们只好弃械投降。这些人认为中国上层人士比西方人更具宏观思维,更为宽容耐心。这真是对西方人冲动鲁莽性格的嘲讽。” “这一观点的核心要旨是这样的,自从新大陆发现以来,西欧白人就侵占了西印度群岛、美国、澳大利亚、非洲和南亚,而他们的东欧同胞们则占领了西北亚和北亚。白人在领土扩张过程中,遇到过数百个种族和民族。(P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