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这一辈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老舍
出版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的寓意,后改名“老舍”。老舍先生是满族正红旗人,他的创作具有很鲜明的北京本土特色,不管是其剧本还是小说,读者都能领略到浓郁的京味儿。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下,老舍先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严重的损失之一。
老舍先生的戏剧成就非常高,《茶馆》《龙须沟》是中国戏剧领域的丰碑,另外老舍先生创作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小说,也是广受读者喜爱,老舍先生也因此以得票第1m的身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后记
老舍,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
”;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
过他“人民艺术家”称号;朱光潜认为他的小说屈
指可数……是的,《骆驼祥子》畅销美国,《茶馆
》震动欧洲,老舍在世界文学中自有他的地位。人
们期望更多地了解老舍,了解他的经历、性情、思
想、人格……这就需要传记:他传、自传,不止一
种。
老舍曾经动过写自传的念头,后来又打消了。
这给我们留下很大的遗憾。这本《老舍自传》其实
是一本“准”《老舍自传》。准自传虽有编者的读
解原则渗透其间,但读者也许更易从中获得彼时彼
地真切的历史时空感。一般说来,人,尤其老人,
总易于受一种潜在欲望的支配:在此时的认识、心
境下重新度过彼时的生活。这样,自传便成了老人
对自己青壮年往事的重新阐释甚至是塑造。从这样
的角度说,准自传倒可以避免这种色彩与失误。虽
然准自传的编者必不能如作者从头说起,逐时有序
,到记忆中打捞沉淀,且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难以做
到严格的前后照应,但他的态度也许倒是更加冷静
、更加理智、更加科学的,因而也许是更能接近真
实的。
我从一九七七年入大学研读老舍,此后不断获
得新的认识,心中逐渐有了一个完整的老舍活着。
读了十六卷《老舍文集》,读了他的全部小说、戏
剧、旧诗,迄今发现的新诗与散文、书信,我终于
找到了“准”《老舍自传》的脉络。老舍经常像曾
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像基督徒那样忏悔。老
舍善于描述自己,他总是以“我怎样……”的形式
向人们介绍自己剖析自己,剖析自己的行为经历,
剖析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从容地在这些材料
中获得一个老舍的全貌。
自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
键在于怎样把握老舍的自传特质。他的自画像是;
一个普通人、写家——会编写各种体裁的人物故事
来抒发情感,追求真理的人——关心生命,关心人
类的前途与未来,为此而甘心改造思想,包括舍弃
自己的一切。我便是根据普通人、作家、求真理这
三条线来组织老舍自传的。
最理想的做法是突出“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与
行为趣味,将“写家”特质只作为行为之一,而“
求真理”的生命态度则完全藏在自叙事实的下面。
然而客观材料不依我的意志为转移。看人生的少年
、青年时代当然趣味盎然;而一个职业写家的生活
自叙肯定比“明星”逊色,更甚者:为求真理而“
改造思想”,以“为人民服务”为使命,只注意社
会与思想发展,故意忽略身边小事,这无疑会引导
我们走进传记的陷阱。老舍自传类文章就有这样的
侧重:青壮年“传行”,老来“传心”。要把这些
协调好,实不易。我尽了最大努力,不致使自传像
自然生命那样日渐萎缩。此外,在协调语调方面也
是花了大力气的。
为使《老舍自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我将老
舍的自传材料作了适当的调度,合并、删节、组合
。但我的准则是:尽可能保持作品原貌。除删节、
组合外,我仅仅加了极有限的几个贯通语气的字,
用括号标出,想必能获读者理解。
《老舍自传》直接取材于《老舍文集》《老舍
书信集》(舒济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百花文艺出
版社),并很大程度得益于胡絮青先生的《老舍生
活与创作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此外,参考了
《老舍年谱》(甘海岚编,书目文献出版社)、《
老舍研究资料》(曾广灿、吴怀斌编,北京十月文
艺出版社)等。
老舍在我心中是神圣的。我不敢亵渎。
愿《老舍自传》能为读者喜欢,愿读者能像老
舍那样做个普通的人,做个诚实的人,做个敬业的
人,做个不懈追求真理的人。
徐德明
目录
序诗
第一章 童年习冻饿
第一节 “庆眷”
第二节 父亲
第三节 母亲
第四节 入学
第五节 没有故事
第二章 糊口四方
第一节 “五四”
第二节 小型的复活
第三节 英国
第四节 新加坡
第三章 壮岁饱酸辛
第一节 济南
第二节 青岛
第四章 八方风雨
第一节 开始流亡
第二节 在武汉
第三节 写通俗文艺
第四节 文协与会刊
第五节 入川
第六节 滇行与青蓉行
第七节 多鼠斋与贫血
第八节 “文牛”与“愚人”
第九节 在北碚
第十节 望北平
第五章 旅美译介
第一节 旅美观感
第二节 写与译
第三节 启程
第六章 晚年逢盛世
第一节 由三藩市到天津
第二节 致劳埃得
第三节 “歌德”
第四节 在朝鲜
第五节 十年笔墨与生活
第六节 改造思想
第七章 滚滚横流水
第八章 茫茫末世人
附录 再谈老舍之死
后记
精彩页
第三节 母亲
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户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做木匠的,做泥水匠的,和当巡警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做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工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地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我不知道母亲年轻时是什么样子。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但是,从我一记事儿起,直到她去世,我总以为她在二三十岁的时节,必定和我大姐同样俊秀。是,她到了五十岁左右还是那么干净体面,倒仿佛她一点苦也没受过似的。她的身量不高,可是因为举止大方,并显不出矮小。她的脸虽黄黄的,但不论是发着点光,还是暗淡一些,总是非常恬静。有这个脸色,再配上小而端正的鼻子,和很黑很亮、永不乱看的眼珠儿,谁都可以看出她有一股正气,不会有一点坏心眼儿。乍一看,她仿佛没有什么力气,及至看到她一气就洗出一大堆衣裳,就不难断定:尽管她时常发愁,可决不肯推卸责任。
母亲除了去参加婚丧大典,不大出门。她喜爱有条有理地在家里干活儿。她能洗能做,还会给孩子剃头,给小媳妇们绞脸——用丝线轻轻地勒去脸上的细毛儿,为是化装后,脸上显着特别光润。可是,赶巧了,父亲正去值班,而衙门放银子,母亲就须亲自去领取。我家离衙门不很远,母亲可还是显出紧张,好像要到海南岛去似的。领了银子(越来分量越小),她就手儿在街上兑换了现钱。那时候,山西人开的烟铺,回教人开的蜡烛店,和银号钱庄一样,也兑换银两。母亲是不喜欢算计一两文钱的人,但是这点银子关系着家中的“一月大计”,所以她也既腼腆又坚决地多问几家,希望多换几百钱。有时候,在她问了两家之后,恰好银盘儿落了,她饶白跑了腿,还少换了几百钱。
拿着现钱回到家,她开始发愁。二姐赶紧给她倒上一碗茶——小砂壶沏的茶叶末儿,老放在炉口旁边保暖,茶汁很浓,有时候也有点香味。二姐可不敢说话,怕搅乱了母亲的思路。她轻轻地出去,到门外去数墙垛上的鸡爪图案,详细地记住,以备作母亲制造预算的参考材料。母亲喝了茶,脱了刚才上街穿的袍罩,盘腿坐在炕上。她抓些铜钱当算盘用,大点儿的代表一吊,小点的代表一百。她先合计该还多少债,口中念念有词,手里掂动着几个铜钱,而后摆在左方。左方摆好,一看右方(过日子的钱)太少,就又轻轻地从左方撤下几个钱,心想:对油盐店多说几句好话,也许可以少还几个。想着想着,她的手心上就出了汗,很快地又把撤下的钱补还原位。不,她不喜欢低三下四地向债主求情;还!还清!剩多剩少,就是一个不剩,也比叫掌柜的大徒弟高声申斥好得多。即使她和我的父亲商议,他——负有保卫皇城重大责任的旗兵,也只会惨笑一下,低声地说:先还债吧!
左方的钱码比右方的多着许多!母亲的鬓角也有了汗珠!她坐着发愣,左右为难。看着炕上那一小堆儿钱,不知道怎么花用,才能对付过这一个月去。
父亲死了。
哥哥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P15-17
导语
老舍著的《我这一辈子》描写了一个北平城里的旧警察普通的一生,以纵的历史和“我”的思想发展为经,以清末至解放前近五十年间的几个历史横断面为纬,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旧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变迁,呈现了一幅幅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社会透视广阔度的、饱含世态炎凉人间辛酸的风情画。
序言
昔年
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
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
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
倘无共产党,荒野鬼为邻!
今日
晚年逢盛世,日夕百无忧;
儿女竞劳动,工农共戚休。
诗吟新事物,笔扫旧风流,
莫笑行扶杖,昂昂争上游。
内容推荐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先生创作于1937年抗战前夕的一部著名的中篇小说,具有格外挺拔于时代的进步气息。描写了一个旧时代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他很普通却也很要强,可是生活却不断和他开玩笑:心爱的妻子被知心的朋友拐走;学了裱纸手艺,可时代变迁,却没了用武之地;无奈之下做了巡警,可是困苦的生活还在继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