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物与美(精)/日本民艺精选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柳宗悦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物与美(精)》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柳宗悦先生以一颗爱物之心以及丰富的收藏经验写下这些随笔名篇,将这些物的故事连同自己对“造物”的感悟记录下来,从民艺家的的视角思考造物的本质。他认为美物就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物品只有在生活中才会焕发活力。他珍视与每一次美物的相遇,在这一次次相遇之中,完成了一次次对何为“美”的叩问与思考。 作者简介 柳宗悦(1889-1961),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他是“民艺”一词的创造者,被誉为“民艺之父”。他创办了日本民艺馆并任首任馆长,曾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他创办杂志,著书立说,普及推广“民艺”的理念,发起民艺运动,发现生活中的民艺品的实用价值,提倡“用之美”,并身体力行收集整理民间器具,构建了具有独特意义的东方审美体系。 目录 民艺的价值 直观的自由 “眼见”与“心知” 观赏物与实用物 近代美术馆与民艺馆 中世纪的艺术 民用器具之美 购置作品 施釉陶器的传入 苗代川的黑釉陶器 李朝的陶壶 绘唐津的公案 狭间的公案 寄语丹波古壶 多多良的民用器具 丹波布之美 小巾的特质 冲绳的芭蕉布 谈絣之美 谈拓本的效果 观筑岛画卷 版画论 民艺与雪舟 观朝鲜画 野口诗花的笔迹 黑驹太子 谈大津绘 何谓纹样 谈抽象美 琉球的墓 和纸之美 三谈民艺 译后记 柳宗悦年谱 导语 《物与美(精)》是日本著名美学大师、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经典传世之作。 柳宗悦以诗意纯净的语言,带领读者一窥日本美学的世界。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地剖陈日本美学的精髓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来解释东方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 天狗文库日本系列特别编排柳宗悦《茶与美》《物与美》《收藏物语》北大路鲁山人《陶说》。帮助读者系统地深入体会日本美学和其中的哲思。 考究精装工艺,封面和内文均采用进口纯质纸,封面采用烫金工艺,插图为四色印刷。 后记 翻译《物与美》时,我受到了美学思想与宗教 哲学的双重洗礼。这些东西我过去远观的时候,只 觉得玄妙,借着翻译的机会近观思考起来,就觉得 直击人心,深有同感。 柳宗悦先生创出“民艺”一词,为民众工艺发 声,扭转以往仅以贵重、稀有、个性为美的美学观 点,他言辞温和,但句句是箴言,有些地方振聋发 聩。这确实是一位很有力量的美学思想家。 书里的一系列文章都在不断阐述何为美的话题 ,用自然、纯粹、健康定义美的本质,把繁杂的修 饰,浮躁的人心摒除在外。读《物与美》的时候, 你会看到基督教、佛教、道教仿佛都在为作者背书 。身为译者,我只好感叹一句:复合型人才是真的 厉害。 这本书里提到的哥特艺术、民用器具、陶瓷器 、字画、布料、纹样,你即便一无所知,也不妨碍 借着作者的叙述去欣赏它们。因为作者没有分析这 些作品的技艺,给你一大堆高深艰涩的术语,而是 用思想内涵去解读,告诉我们,实用与美并非背道 而驰,习以为常则失审视之心。 在这个崇尚个性与自由的时代,追求个性表达 本无可厚非。但万事过犹不及,太过追求新意,失 去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就会令自己成为创意的奴隶 ,非得鼓捣出个光怪陆离的东西,人家要是看不懂 ,恰恰说明这个作品有深意,够艺术。在我看来, 这一类人尤其需要读一读柳宗悦的书,听他告诉你 :刻意追求自由与个性,反而会失去随性的自由; 实用,质朴的特质中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美。总而 言之,炫技无益于返璞归真,打磨与雕琢如果掺杂 了太多人的欲望,也会为手下的作品套上枷锁。 难得的是,作者崇尚的自由也并不是唯我独尊 ,目空一切。自由是无意识的,当你想追求自由时 ,你已经不自由了。并且,无意识的自由也不是任 意挥洒,而是保持心内无物,借助自然加工的力量 。要做到心内无物,眼里就要看到传统,手下也要 遵循传统。在干次万次的遵循中,人才会忘掉自我 。 现代人的通病就是,非得把事物剖开到底,想 透彻了,才能理解这个事物——这是最令我感到共 鸣的一句。我自己是学外语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尤 深的一点就是,很多语义语法,都有那么一个“核 ”,围绕这个核衍生出其他很多条条框框的解释, 只要你感受到了这个核,就能自然而言地接受围绕 它产生的一切。比如一个词条的众多派生义,然而 这可能是最浅的一个层面。语言学习如果多靠感性 ,往往会比理性学习收获更多。作者在艺术鉴赏方 面推崇直观印象,与此正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读闲 书时的习惯,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不知道这是否也是“直观的自由” 。 当然,研读就不能这么散漫了。至于译介,就 更要字斟句酌。《物与美》这本书兼具文学性与专 业性,翻译的时候除了遣词造句,更要对作者的用 语负责,把他想说的东西清晰正确地传达给各位读 者。希望这本书不至于辜负想细细研读的读者,也 能为只求偶有所得的读者带来轻松阅读的感受。 最后,真诚感谢出版社能给我这个宝贵的翻译 机会,感谢在翻译过程中为我耐心指正的编辑魏雯 女士。 王星星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鉴赏眼光,首先就要学会 抛弃一切束缚,这段学习的过程就仿佛宗教的修行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美就会在你眼前无所遁形。 ——柳宗悦 精彩页 眼中所见与心中所知往往背道而驰。两者达成统一固然最好,但真实情境下,它们之间往往存在断裂。有些时候,两者不统一也不会造成任何妨害。然而若是放到美学与美术史上,眼见与心知的断裂就会带来最大的悲剧,这一点无需赘言。但意外的是,这样的悲剧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实在叫我感到不可思议。与之相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没有信仰的人即便深谙关于信仰的种种理论,也还是会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提出的种种理论也不会上升到权威的高度。假设现在有一位伦理学家,他为人不道德,那么无论头脑多么聪慧,他的学说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全心信赖。鲜活的真理总是无法捉摸,身处这样的悲喜剧中,最受影响的却是与美为伴的人。我知道有一些美学家,他们名声响亮,却完全没有看到美的眼光,他们的学说不会令我信服。这些人是研究美学的学者,而不是美学家。我们应该区分开研究哲学的学者与哲学家,就好比熟悉历史的人不一定称得上历史学家。 但反过来也可以说,即便眼中发现了美,如果心中不了解美,那对美的感受也依然是不完整的。对美的了解有限,也就等于没有彻底地看懂美。哲学家苏格拉底强调知行合一。所见与所知的完全统一确实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现实没有这么理想,人类总会更多地偏向其中一方。很多时候,眼见与心知泾渭分明,要么是见占上风,要么是知占上风,而知占上风引发的悲剧比见占上风更加致命。一旦关乎到美,缺乏鉴赏能力就会失去理解美的根基。头脑聪明就能成为美学家,这样的观点应该引起警醒。只是深谙美的种种理论,并不能使人具备成为美学家的资格。 我认为“眼见”与“心知”是内外关系,而非并列关系。两者并不对等,有上下之分。在对美的理解上,直观比理性更接近本质。 观察前先调动心中所知,就无法触及到美。因为眼观会看到作品内部,而预先储备的知识则只会逡巡在作品周边。要理解美,就必须在眼见与心知产生分离前调动自己的直观能力。能够触达本质的是人的直观,而非理性知识。从这个意义上看,相较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能让人得到更真实的理解,也更能让人窥见真理,即便无法用语言加以诠释。美是神秘的,因此无法用知识解释透彻,能够透过知识层面理解的都欠缺深度。这样的说法会被理解为对美学的否定,不过正如托马斯·阿奎那所说,“对神毫无所知,就是对神最深的了解”。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首屈一指的智者,所以他深知自己的智慧在神的面前是多么愚不可及。在那个时代,没有谁能像他一样,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瘠。他以神学家的身份成名,但实际上,他身为信徒的那一面更加伟大。若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最终大概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学者罢了。 不经过观察得来的知识不会令人了解到美的神秘。即便人们能用知识精密地测量出美的全部,最后展现出来的也不会再是美。精细切割过的美还会有深度吗?它只会退化成可以用理性理解的美吧?美学家切不可将他们眼中的美学放到知识的基础上。不,他们甚至应该杜绝用知识引导观赏的行为,因为这样就会本末倒置。 假设我们现在手上拿了一朵花,我们能分析这朵鲜活的花,把它切分为花瓣、雄蕊、雌蕊、花粉及其他,分别制作出标本。然而这些切分后的部分即便再合到一起,也不会是原来那朵鲜活的花了。我们能把动态转变为静态,却无法令静态还原为动态。已经失去生机的事物不会复苏为活物。同样地,我们能把观赏所得转化为理解,却无法从理解所得的知识中导出观赏的功能。直观能转化为知识,知识则无法孕育直观。所以美学的基础不是概念,美学家如果没有观赏能力,就会缺乏从事美学研究的根基,至少,他们无法成为泰斗级美学家。然而这个世界上缺乏直观能力的美学家实在是太多了。P13-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