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包书的分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政屏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刘政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纪实作品《就这样,我们赢了!》,散文随笔集《月明风清》《让记忆有个落脚的地方》《倾听合肥》《享受合肥方言》《就这么简单》《五虎出列》(与人合集)。策划、编纂《阅读合肥》《以书的名义聚会》(4种)等。 后记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和阅读《一包书的分量》,简 单介绍一下这本书七个部分的内容。 “书会”收录的是我在安徽图书城的员工读书会 里的读后感,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哪 怕有些压力也要这样,几年下来,居然很有收获。 “书事”是我因为工作需要读的一些书的心得以 及我为父亲的戏剧作品写的一些相关文字。做的都是 关于书的事情,实质上还是读书。 “书缘”是我与一些名家因书结缘后,写下的一 些文字,属于速写和侧记一类,尽管都是一时一事, 判断不一定准确,书写不一定到位,但有其独特的价 值。这样的文字,现在反而写不出来了。 “沙龙”收录的是我几年间参与和主持的一些“ 读书沙龙”的记录。这些读书沙龙不但丰富了书店卖 场的活动,更是成为省城文化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书展”记录的是我主持开展的一些针对皖籍作 家的书展和签售会,这些活动通常是人气旺、影响大 ,如今回顾其策划与开展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还是有 一些意思的。 “书店”收集的是我与合肥的三家大书店之间的 故事,在北京在国外走访一些书店的所见所思,这类 文字不少,但大多是碎片化的,所选的这几篇,也不 够全面和到位。 “书外”说的自然是图书之外的事情,但距离书 的距离并不远,有时候写着写着,又绕了回去。 感谢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感谢朱移山 先生的辛劳,没有他的努力,这本书不会这么快面世 。 目录 一、书会 再读纪伯伦 史铁生:一个高度,一种境界 不同寻常的《蛙》 我们缺乏的是情怀 ——读毕飞宇《人类的动物园》 三个男人的故事 ——我读《天行者》 很多的滋味 《酒楼》里的变与不变 让人生有一个很好的“完成” 说明白话做明白人 ——读《姥姥语录》 礼仪:一种修养,一种分寸 信念和原则 ——读《从优秀到卓越》 我们都会这样的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值得好好琢磨的笑话 ——读《笑话中的经济学》 有关史玉柱的思绪碎片 ——读《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 卖书人也是读书人(外一篇) ——安徽图书城举办员工读书会 二、书事 《爸爸爱喜禾》及其他 好有味道的《又见炊烟》 听潘老师说前朝旧事 赵昂说 马丽春老师 了却心愿的快乐 ——《戏语》出版记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父亲刘定九《郑成功背父报国》赏析 父亲与他的《焦裕禄赞歌》 一部表演唱里的焦裕禄 剧本《皮氏女》的启示 翟小这个人 要男人干嘛? ——有关男人的最雷人的书名别解 三、书缘 听苏叔阳老师聊天 一个儒雅智慧的人 ——陈丹青印象 研究李鸿章的刘申宁教授 一个人需要“心和仁爱” ——孔健合肥说孔子 郑渊洁侧记 “鞠萍姐姐真好!” 老年人追星也疯狂 我的心充满惆怅 我们曾经相遇过 北戴河日记 四、沙龙 以书的名义聚会 “周末七点档新安读书沙龙”微博记录 教育牵动大伙儿的心 ——第九期“周末七点档新安读书沙龙”侧记 又见王丽萍 ——第十期“周末七点档新安读书沙龙”侧记 身边的推理小说 ——第十一期“周末七点档新安读书沙龙”侧记 今天的主题:白岩松 辛苦并欣喜着 ——“世界读书目”琐记 我们内心的善良 要有原则有计划地读书 ——第一期“安徽图书城新安读书汇”侧记 一个难忘的父亲节 ——第二期“新安读书汇”侧记 为石楠老师做一点事 ——第三期“安徽图书城新安读书汇”幕后的故事 法医秦明引起的轰动 ——第四期“安徽图书城新安读书汇”花絮 诗人归来 ——第五期“安徽图书城新安读书汇”随想 一个让人心动的理由 ——第六期“安徽图书城新安读书汇”感言 关注本土的文化与人物 ——“最合肥”读书沙龙综述: 五、书展 3个女人8本书的台前幕后 文学皖军的一次集体亮相(外一篇) ——写在“皖籍作家作品联展”开幕之际 办了一件“大事” 绝对的“大动作” 文化皖军的一次盛会(附录一篇) ——第三届“皖籍作家作品联展”综述 六、书店 一个人和一个书店 一个书店与我 在春天的丝雨中谢幕(外一篇) 掌柜子说书城 一包书的分量 有关书的一些事 叫醒库房里的书 在北京逛书店 法兰克福书展之旅 开个小书店 七、书外 在他的背影里 他是一个好人 想到和做到之间 偶尔的逛街 尝试着更近一些 庐阳八景新说 2014,蛮拼的一年 后记 精彩页 很多的滋味 已经是第二次读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了,第一次读的时候,应该是去年的年底,虽然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时间,但当时的感觉依然很清晰:感动,甚至是震撼。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可以见到这样纯粹、干净的文字。 于是我向许多朋友推荐了这本书,包括一些眼光很厉害的资深媒体编辑,因为我很自信自己的判断。结果自然是一片叫好,有人说,很久没有读过这样的文字了,有些事情有些话,如果在别人那里,或许要叨叨地说上许多,还不一定能够说明白说到位,但在吴念真这儿,只消三言两语,便能够明白如话。的确,吴念真的文字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而这样的境界,是需要很好的基础,很长时间的历练以及极高的悟性。 与当下的大多数图书相比,这本《这些人,那些事》不算大也不算厚,文字似乎也不够多,但它给我的感觉却是沉甸甸的,因为那一个个小故事里的真情实感,能够直抵我们内心最敏感的地方。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就是一个个或长或短的小故事,不就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吗,还不一定就是真的,至于吗?但在我看来,它们是太真实不过的了,因为贯穿其中的感情是真实的,人物是鲜活的。 那些长年在井下挖煤、最终染上硅肺病而苟延残喘的矿工;那些挣扎在生活底层,始终没曾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与善良本性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那些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缺陷或者污点,同时又不失其阳光、率真,让人爱恨交织的人们;那些失去了底线,将自己的人生经营得让人不屑、不齿的人,都是那么的生动、鲜活,栩栩如生。 《母难日》中那位贫苦、善良、执着的母亲很感人。她为了还愿与感恩,在儿子的婚礼上,穿上一辈子没穿过几次的旗袍和高跟鞋,跪拜一百次,然后再在她坚持要求搭建的简易舞台上,用颤抖的声音唱着歌……这样的细节让人忘不掉。 《只想与你接近》和《心意》里的那位简单、粗暴、不善言辞的父亲很感人。他与孩子们之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亲近的方式”,但他们之间的超乎言语之外的那些细节:在午夜里装睡只为等待感受父亲搬动他们时的温情,伴随着一支奖励给儿子的俾斯麦钢笔的那句冷冷的威胁的话语,在台北住院时与偷偷跑来看他的儿子一瘸一拐地去看电影……都会让人记忆深刻。 “博真情的朋友们”这一章节里很多细节很感人。卖菜女孩阿圆,在关键时刻说了句“他们没偷啦,是我……放错了。”试图为采买兵开脱;那个不顾难以忍受的气味,认真仔细地捡拾着自杀士兵尸块的六十多岁的沉默老人说:“虽然我不认识他(指死者),但可以这样相识也是缘分。”大专兵阿哲在十二位兵弟兄被炸死后令人心碎的哀鸣以及被指定负责把这些兵弟兄的骨灰从金门送回台湾时说:“真的不重”。 当然,最让我感慨、感动、不能够忘怀的,是《遗书》,故事中的“他”对弟弟那种又爱又恨的复杂的感情,让人难忘又纠结。是的,纠结,设身处地地为“他”想一想,摊上这样一个弟弟,的确是够烦心的了,问题是,弟弟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他有他的值得同情的不幸和不走运,他有他让人难忘的善良和可爱,于是,纠结。一家人之间,往往就是这样,最了解,了解他们的好,了解他们的不好,都是到了根底里的那种了解,好的自然是一团和气,好处理,反之则会多出许多的闲气与烦恼。但无论是再烦、再讨厌,依然是舍弃不了、放不下来,因为他们毕竟是自己至亲的亲人。 吴念真的确不愧是“台湾最会说故事的人”,将一个个故事说得那么有声有色,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中,展现着一幕幕人间的悲欢离合,其中的酸甜苦辣,自然也是分量很足地让你品尝。 另外,在貌似平白如话的叙述中,常常有着迂回曲折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尾,让你在读完之后或宛然一笑,或怔忡良久,或者,感觉内心丝丝的冷、隐隐的痛。 还有一个感受也很强烈,那就是,读吴念真的文字,可以了解到台湾许多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可能是因为他是一位来自底层的作家,可能是他在几十年的文字生涯里做足了功课,在他的文字里,有一股来自乡野的气息,有一种难得一见的质朴与坦荡。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原生态”。 我还会继续向朋友们推荐吴念真的作品,不是职业的本能,而是为了心底的那份沉静与感动。 2012.07P13-14 导语 刘政屏著的《一包书的分量》是一本以“书”为主题的书,这一点无论是从章节名还是每一篇文字的名字可以看得出。这些文字跨度长达十年,但大多数都是2009年至2014年间写的,因为我从2008年开始负责合肥新华书店的营销工作,2010年至2014年担任安徽图书城总经理,因此写了不少有关“书会”“书事”“书缘”“沙龙”“书展”“书店”的文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序言 这是一本以“书”为主题的书,这一点无论是从 章节名还是每一篇文字的名字可以看得出。这些文字 跨度长达十年,但大多数都是2009年至2014年间写的 ,因为我从2008年开始负责合肥新华书店的营销工作 ,2010年至2014年担任安徽图书城总经理,因此写了 不少有关“书会”“书事”“书缘”“沙龙”“书展 ”“书店”的文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当然还有一些“书外”的文字,杂文随笔一类基 本上收录在《就这么简单》里,演绎方言一类大多收 录在《享受合肥方言》里,这里收入的几篇都是2014 年写的。不成熟不合适的文字也有一些,暂且放在一 边。 我曾经在2014年编写过一套4本《以书的名义聚 会》的系列丛书,收录过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但那 本书总的体量过大,多少有些限制了它的传播。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有他既平凡又独特的生活 ,大多数人选择“度过加遗忘”模式,在他们看来, 过去了的便让它过去,关注当下和未来才是最要紧的 事。其实这样挺好,人生的确应该放松一些、看开一 些。不过我往往做不到,面对时光流逝,时常心有戚 戚焉,总想截留下一些东西,于是想到了文字。 其实没准也是徒劳的,于别的人或许更是一种无 趣,加之文字上乏善可陈,其在所谓意义上很成问题 。 但是我还是把它们集在一起,排排整整,修修剪 剪,争取让别人看上去舒服一些。自然也不是没有聊 以自信的地方,比如它们基本上是真诚的,甚至还有 很动了感情的,相信这些东西会被一些人看出和认可 。如果因此会引发一些思考和行动,那自然是再好不 过的事情。 说到底,不管是“一包书的分量”,还是“一本 书的分量”,都是人性,都是人心。 内容推荐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和阅读《一包书的分量》,简单介绍一下刘政屏著的《一包书的分量》七个部分的内容。 “书会”收录的是作者在安徽图书城的员工读书会里的读后感,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哪怕有些压力也要这样,几年下来,居然很有收获。 “书事”是作者因为工作需要读的一些书的心得以及作者为父亲的戏剧作品写的一些相关文字。做的都是关于书的事情,实质上还是读书。 “书缘”是作者与一些名家因书结缘后,写下的一些文字,属于速写和侧记一类,尽管都是一时一事,判断不一定准确,书写不一定到位,但有其独特的价值。这样的文字,现在反而写不出来了。 “沙龙”收录的是作者几年间参与和主持的一些“读书沙龙”的记录。这些读书沙龙不但丰富了书店卖场的活动,更是成为省城文化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书展”记录的是作者主持开展的一些针对皖籍作家的书展和签售会,这些活动通常是人气旺、影响大,如今回顾其策划与开展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还是有一些意思的。 “书店”收集的是作者与合肥的三家大书店之间的故事,在北京在国外走访一些书店的所见所思,这类文字不少,但大多是碎片化的,所选的这几篇,也不够全面和到位。 “书外”说的自然是图书之外的事情,但距离书的距离并不远,有时候写着写着,又绕了回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