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塘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惠芬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世人眼里,上塘不过是广袤地图上一个名不见经传、微不足道的村落;作者笔下,它却是值得作为一个生命来对待的存在,是中国当代农村的缩影。
孙惠芬著的《上塘书》以鸟瞰的全景视角,依次记述它的地理、政治、交通、通讯、教育、贸易、文化、婚姻、历史,在对房屋、街巷、老井、甸道等乡村风景的自然描绘中,夹杂惟妙惟肖的人物剪影,他们生龙活虎地爱恨又平平淡淡地生死,所有的弱点和美德都在他们身上尽情挥洒,构成了上塘的精神版图。
作者简介
孙惠芬,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小说集《孙惠芬的世界》、《伤痛城市》、《城乡之间》、《民工》、《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岸边的蜻蜒》、《致无尽关系》,长篇散文《街与道的宗教》、长篇小说《歇马山庄》、《上塘书》、《吉宽的马车》、《秉德女人》、《生死十日谈》等。曾获多种文学奖项。长篇小说《歇马山庄》获辽宁省第四届曹雪芹长篇小说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长篇小说《吉宽的马车》获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中篇小说《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02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第三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目录
序言
引子
第一章 上塘的地理
第二章 上塘的政治
第三章 上塘的交通
第四章 上塘的通信
第五章 上塘的教育
第六章 上塘的贸易
第七章 上塘的文化
第八章 上塘的婚姻
第九章 上塘的历史
创作谈 上塘:我必然到达的又一个村庄
序言
在我的创作生命中,一直以为《上塘书》是一部最为
特殊的书。它的特殊,不在于它如何打破常规,把村庄当
成人物、将人物嵌入村庄这个主角之下的叙事方式;也不
在于它如何借用了地理、政治、交通、通信这些地方志语
汇,打破以故事为主轴的结构,而在于它弥漫于语言缝隙
的安详和平和,在于它将现实置入历史之中的叙事电影旁
白一样的冷静和客观。
语言的安详,似乎来自创作者心态的安详,那是2003
年,我进城七年,借助《歇马山庄》,那个被孤独淹没的
落水者已经上岸——一方面,通过创作,我进一步确定了
它是我唯一能够缓解孤独的朋友;一方面,孤独的暗礁一
旦露出水面,不但不再可怕,而且还变成了赏心悦目的风
景。露出水面的礁石变成风景,礁石也就在水面之上看到
原来不曾看到的风景,那便是《上塘书》的全部——当我
接受了孤独并能与之和平相处,“安详”不期而至。那情
形,犹如坐飞机穿越乌云,蓝天之下,乌云变成了风景。
只不过,那风景不仅仅是乌云的变幻,透过乌云,还看到
了山川、大地、村庄,看到了村庄里正在发生的一切——
冷静和客观,缘自观赏者自在的高度,缘自观赏者与被观
赏者之间的距离,更缘自因高度和距离而获得的对于现实
的想象。当观赏者像一个导游,凭借想象,引导游客进入
村庄的时空,上塘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便发生了。
只不过,作为导游,我的情绪有些复杂,一方面,在
拥有了一些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经历之后,我发现外部世界
与记忆中的乡村有着本质上的相同,我想在一个封闭村庄
里找到与外部世界的本质性联系;然而,正因为有了游走
于城乡之间的经历,一直站在乡村城市化的变革之中,我
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记忆的乡村已经不再,那个上塘
独有的精神世界,虽然有可能是外部生活的逆向延伸,那
里的每一个人,每一条街道,每一种仪式,虽然无不与外
面的世界发生联系,可是,当你把上塘当成一个生命对待
,当你试图为她找到一个精神出口,你发现她正在经历荒
芜与衰败……
事实证明,是沟通的渴望铸就了创造。
生命的本质是创造,如同我们每一天里的创造。
《上塘书》出版后,评论家李敬泽先生在一篇题为《(
上塘书)的绝对理由》的文章里写道:
孙惠芬写《上塘书》时面临的问题来自中国乡土的历
史命运和美学命运,乡土已经处于城市的绝对宰制之下,
它已经失去了经济上、伦理上和关学上的自足,这场历史
巨变在小说艺术中一个意外但必然的后果就是——如果没
有时间的庇护,如果你不把它放进记忆中的往昔,就绝不
会有高密东北乡、马桥和呼兰河,小说家重绘世界地图的
雄心在此意义上已告终结,乡土在中国现代以来小说传统
中的中心位置也已终结,小说家变成了进城的民工,他们
不得不在一个庞大的新世界中迷茫探索。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迷茫探索,但我知道我确实是
一个进城的民工,我在向城市的进发中,变成一个从孤独
的深水里浮出水面的孤独的礁石,当我与孤独为伴,企图
与它一起在写作中回望乡村,我的乡村去口在消失……
于是,《上塘书》的语调是审慎的、克制的,它不华
丽,也不那么诗意——如果和萧红相比——萧红和莫言、
韩少功的语调都有一种王者风范,他们说,事情是这样,
那就是这样;而孙惠芬不,孙惠芬的姿态要低得多,她在
叙述中似乎同时面对两个方向的挑剔,她似乎对上塘人说
:是这样吧?她也对上塘之外的人说:是这样吧?这种叙
述语调是孙惠芬从上述困境中发展出来的,她知道上塘不
是中心,上塘人自己说了不算,所以她必须低调。她细致
地观察上塘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的目光悠长绵密,整部
小说上百个人物,他们的生生死死,他们的疼痛、呼吸和
战栗,都被体贴入微地述说着……《上塘书》是一本证明
从此无“根”可寻的书……那个“根”已经不在了,孙惠
芬的全部困难就在于她的这种现实感。
在此重温评论家的评论,我的心情十分复杂,就像当
初写《上塘书》时面对乡村现实的复杂。十几年前,当貌
似安详的状态覆盖了写作,满足于像一个导游一样向外面
的人指指点点,并期待得到双向的沟通时,就连我自己都
不曾知道,“无根”的现实感是如何压迫了我,影响了我
……一晃十几年过去,再来打开《上塘书》的文字,才发
现那所谓的安详里,处处隐藏着不安,那所谓的冷静与客
观里,处处隐藏着因乡村消失而生出的犹疑、恐惧,由此
,面对李敬泽先生当年对作品的诊断,以及在诊断中对写
作者的理解、体恤,在感到羞愧的同时,又感到深深慰藉

让我有同样感受的,还有一篇青年评论家于渺女士写
的评论,她在题为《上有上塘村 下有曼哈顿》的文章里
写道:
孙惠芬用了大量笔墨写了三条街之间扯不断的因缘和
恩怨。她把家族辈分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争斗空间化了,这
不是为了写起来方便,而是在揭示人类群体里另一种“村
性”,那就是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划出高低贵贱的阶层,
而结果通常是在空间划分上展现出来……
上塘世界隐藏着人类共有的“村性”,写作之前我不
曾想过,可有评论者看出这一点,羞愧之中,令我无比欣
慰!因为只要用心打量,就不难发现,所谓“村性”,正
是暗礁的材质,它生成孤独,造成痛苦,它是人性的衍生
品,同时,它也衍生沟通的渴望……
是为序。
2018年11月22日
导语
孙惠芬著的《上塘书》把一个叫“上塘”的乡村当成一个鲜活的生命对待,试图为其找到一个精神出口,却意外地发现,它的“根”正在经历衰败与枯萎……
本书是有着生动故事的散文,蕴含着丰富意境的小说。有莫言式乡村神话的诡秘多变,萧红式乡村人情的悲喜歌哭,孙惠芬式乡村根脉的消亡遗失。
精彩页
第一章 上塘的地理
1
上塘,是一个村庄。一个很小的、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庄。它位于黄海北岸,离海边约十几里的路程。你若是内地人,一听说在黄海北岸,又离海边只有十几里,会以为它是一个渔村,是海边上的人家。其实不是的。
上塘与海毫无关系,潮起潮落听不见,孤帆远影望不到,滩涂养殖没上塘一分一寸,偶尔馋了,想吃鱼腥,还要走十几里路,到集市去买。
上塘,地图上没有,地图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就是没有上塘。有一年,一个刚学地理的学生,不晓得他眼中的上塘那么大,为什么地图上没有,一个劲儿问地理老师,老师被问得不耐烦,火了,大声道:“回家问你爷好啦!”
那学生回家,真的就在饭桌上问他爷,谁知,他那根本没读过书的爷,愣怔一会儿,也火了。他爷火了,当然不是冲着孙子,而是冲那个制造地图的人,他摔了筷子大声猛吼:“上塘这么大,又是地又是道,光人就好几百,地图上为甚没有?”
吼完,思谋一会儿,觉得不对,又接着吼:“地图上有没有算什么,它难道能把上塘从地球上抓了去不成?!”
上塘从地球上抓不去,自然是经历了岁月的检验。上塘近八十年,曾发生过两次特大洪水。第一次,是五十年代末,那次雨并不大,但下了三天三夜,水从十几里外的海边漫过来,先是漫上河套,然后一点点吞没稻田,镜子一样一望无际,吓得上塘人在屯街上大喊大叫,说完蛋啦,这回可完蛋啦。谁知,挺过第四夜,第五天天一亮,发现水仿佛一个遭到棒打的贼似的,偷偷回落了,万顷大田得意洋洋露出水面。第二次,是八十年代中期,雨水瀑布似的从天而降,只五个小时,就迅速淹没河塘、稻田,漫上屯街的老井,吓得人们纷纷回家打理行装,准备逃走。可是,就有性格倔犟的人坚决不走,他们眼见着水浸了院墙,进了屋子,上了炕,上着上着,不知怎么,再也不上了。水不但不上了,还接到什么命令似的,乖乖地后退,当它退出屋子,顺河塘滚滚而下,向十几里外的黄海流去,立体的上塘,又凸现在大地上了。
只不过经了水的浸泡,稻田里的稻子趴到了地上,河塘的塘底淤了泥,土炕的炕基塌陷下来,但毕竟,地还是地,房还是房,上塘还是上塘。
上塘是一个大水冲不去的村庄,四十几户人家,几百亩水田,几百亩旱田。水田,分布在南边,在一条水塘的四周;旱田,分布在北边,在一块坡地的腹部。屯街上的人家,便坐落在旱水之间,如同捆在腰间的一条腰带。
上塘,指的既是南边的水田,又是北边的旱田,更是水旱之间的腰带。上塘的上,是针对河塘而言,河塘低洼,又在腰带下面,从低洼往高处走,需步步登高,于是,也就有了上塘。实际上,应该叫塘上。
不过,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太阳一出来,就照见了这个村庄。它实实在在,近在眼前,光彩夺目。地垄紧紧贴着大地的腹部,若是春天,阳气上升,地垄上有雾霭浮动,飘飘袅袅,梦一样;河流不息地穿地而过,若是夏天,雨水湍急,须草在两岸荡来荡去,仿佛传说中鬼怪的头发;屯街忠诚地守护在家门口,若是秋天,地里的庄稼成熟,人和马一同忙于收获,进进出出,空气中,人的呵斥声和马蹄的嗒嗒声在耳畔盘旋,犹如一首美妙的歌;房屋坚实地耸立在屯街之上,若是冬天,天寒地冻,屋檐上挂出串串冰凌,屋里的蒸汽顺门缝溢出,化掉了风门上的霜花,玻璃由暗迅速透明,冰凌刚才还又粗又长,太阳出来,一瞬间化成了水滴,仿佛变魔术一般……这时,你会觉得,上塘根本不是什么村庄,而是一个偌大的物体,这个物体,既是视觉里的,又是听觉里的;既是流动的,又是凝固的。河里的水声和街上的人声相呼应,田里朦胧的雾气和冰凌耀眼的水汽相叠印,它们加到一起,便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独属于上塘自己的生命。
上塘是立体的。这当然不光指听觉里的声音、视觉里的形状,更重要的,是上塘有一眼老井,叫高丽井,四丈多深。它坐落在屯街中央,有光滑的井台、青色的石壁,石壁上长满绿色的青苔,青苔间卧着数条被辘轳上的绳索磨出的沟痕。据说,是一百年前住在这里的高丽人打的。
虽然好多年不再有人使用,但它的存在,对上塘是重要的,它让上塘人知道,他们的存在,既有着房屋一样的高度,又有着井一样的深度。有一年,一个孩子掉进井里,孩子的父亲顺绳索下去救,没有救出。一个没有救出孩子的父亲,从井下上来,如果不是哭得背过气去,至少也该捶胸顿足,可是那做父亲的,从井下上来,静静地扫一眼大家,心平气和地说:“不用救了,俺儿正和一群高丽小孩儿在井下玩呢。那里也是一个村庄,比上塘好,有宫殿,有花园,有摇钱树,简直是天堂。住的全是高丽人,男女都穿长袍,说话叽里呱啦。”
听的人们,都以为这父亲是救不出孩子,突然间神经错乱,就有人上去掐他的人中,谁知他嗷叫一声,一本正经道:“你们不信是不是,不信俺带你们下去看。”
自然是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愿意跟他下去看,可是,如果有谁家小孩子调皮捣乱,做父母的管不住,就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