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在二十世纪三二十年代的作家中,柔石独具风采,其作品中对社会大动荡、大变迁时代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描写,对知识分子精神上的追求、迷惘、挣扎和痛苦的剖析,以及忧国忧民家国情怀的表现,都具有沉郁的风格和强烈的悲剧意蕴。透过重重的文字,仿佛还能望见一个深怀家国的彷徨的身影在黑暗中苦苦地探索。 《疯人三姊妹(柔石小说精选)(精)》选收了柔石的短篇小说四篇,中篇小说两篇,长篇小说一篇。 为了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现代文学经典名著,编选者对原著作了必要的注释,并在每篇作口叩后附有导读。相信读者朋友翻阅本书时,一定会体验到高效畅达的阅读快感。 作者简介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化名少雄,浙江宁海人。共产党员,1928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曾任《语丝》编辑,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柔石曾任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同年5月以左联代表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同年2月7日与殷夫、欧阳立安等23位同志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他牺牲后,鲁迅曾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追悼他和其他死难同志。遗著有《柔石选集》。 目录 导论 疯人 刽子手的故事 别 为奴隶的母亲 三姊妹 二月 旧时代之死 未成功的破坏 冰冷冷的接吻 柔石年表(1902—1931)
序言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中,特别是在左翼青 年作家中,柔石是独具风采而且是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对大动荡、大变迁时代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描写 ,对知识分子精神上的追求、迷惘、挣扎和痛苦的剖 析,以及忧国忧民家国情怀的表现,均具相当的深度 ,同时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与同时期左翼青年作家 显得空洞而狂热的作品相比,柔石的沉郁风格和悲剧 意蕴,明显胜出一筹。但是长期以来,除二三部作品 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阐释外,很多优秀作品被遮蔽, 文学史上对他的评价也较为单一甚至有盲点存在。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县 人,“左联五烈士”之一。在柔石短暂的一生中,曾 任小学和中学教员、教务主任和县教育局长。在追寻 理想和救国兴国的过程中,柔石努力探索,奋发有为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积极支持并掩护革命 青年。1928年与鲁迅同创朝花社,“左联”成立后为 执行委员。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被 反动派枪杀于上海龙华。鲁迅先生在避难中闻知后, 悲愤难抑,作七律诗抒发心怀。1933年2月,在柔石 牺牲二周年之际,鲁迅先生又写出了著名的《为了忘 却的纪念》,成为讨伐反动派的战斗檄文、纪念烈士 的文学经典。 柔石的小说创作十分关注旧中国农村和农民特别 是妇女的生存状态,他们苦难的生活、悲惨的命运和 精神的磨难,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真实而生动的表现 ,反映了一个苦难深重、民不聊生的时代本质。短篇 小说《为奴隶的母亲》讲述了一个荒唐而悲惨的“典 妻”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春宝娘是一个勤劳而善良 的农村妇女,她做皮匠的丈夫却是一个好吃懒做而又 性格凶残的人。他因赌博欠债而将自己的妻子“典” ——实际上是卖给了一个地主之家。春宝娘忍受着悲 痛与五岁的孩子春宝生离死别,从此背井离乡。到了 地主家,受尽了“大娘”的刁难、辱骂和欺诈,做牛 做马,被视为下人;同时还要充当地主泄欲和生育的 工具。她为地主生了一个孩子,取名秋宝。她的任务 结束后即被无情地撵走,她不得不与自己现在的孩子 秋宝生离死别,心中的惨痛可想而知。春宝娘在自己 家里是丈夫的奴隶,到了地主家是地主和他老婆的奴 隶,承受着阶级的和夫权的双重压迫。作为一个母亲 。人类最为神圣的母爱的权力被粗暴地剥夺,忍受着 心灵被撕裂的煎熬。春宝娘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是奴隶 ,其一生是在双重的压迫和欺侮中度过的。春宝娘的 悲惨遭遇,是旧社会广大农村妇女共同命运的缩影, 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愚昧、畸形和黑暗。 柔石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演绎,思 考和探讨了造成底层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悲剧的原因 。春宝娘的凄惨命运既是阶级压迫和夫权统治的结果 ,也是中国几千年来腐朽陋习和落后的封建意识对人 的戕害。“典妻”始于汉代,多少个世纪过去了,却 仍然顽固地存在着,反映了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及其 习俗的超稳定结构。柔石的批判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 价值,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月》中文嫂 的丈夫为了民族和国家的解放而壮烈牺牲,可是她却 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衣食无着又拖儿带女,在生 死线上苦苦挣扎。文嫂悲剧的制造者是那个时代和社 会,任何个人的拯救都只能是徒劳。《旧时代之死》 中朱胜踽的“未婚妻”因不堪忍受对方的冷遇而自杀 ,不久朱胜璃亦追随而去,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这一传统的痼疾,夺走了两个年轻人的生命 。作品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伦理和文化对人的尊严、生 命的践踏和屠戮。短篇小说《刽子手的故事》以很少 的文字,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可憎、可怕而又令人生厌 的刽子手的形象。小说写到他杀人时的感觉时这样写 道:“刽子手轻描淡写地说道:‘和猪羊差不多的’ ”“一语道破天机”,不把人当人、随意杀人就是那 个时代的本质。在柔石的小说里,无论是对统治阶级 剥削压迫农民的描述、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还是对封 建传统道德、伦理和文化吃人真相的揭示,虽然是怀 着满腔的激愤,但在行文表达时却是客观、冷静的, 不但使作品真实可信,而且增强了思想的深度。 柔石的小说对底层的人物充满了同情,但对于他 们性格的弱点特别是沉重的精神负荷,却是并不回避 而是予以关注和思考的。《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 娘,一生软弱、凡事忍让、任人宰割、缺少反抗精神 ,这样的性格刻画很有典型意义,反映了中国农民整 个阶层的弱点。《二月》的文嫂同样性格懦弱,备尝 艰辛,但她对于自己丈夫为革命而捐躯的悲壮不理解 ,甚至漠然,对人生的不公她也只知忍受。当她的小 儿子因病而夭折之后,支撑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也就 随之坍塌,她选择了自杀。因为“有夫从夫,无夫从 子”的封建道德伦理观在她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尽 管她还有天真可爱的女儿采莲,但儿子没了,她便以 为一切都变得毫无价值,包括自己的生命。鲁迅先生 一生致力于对国民性的分析和揭露,深受鲁迅影响的 柔石,深感封建社会的精神体系对被压迫和被剥削的 农民毒害之深,他的批判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虽无法 与鲁迅先生相比,但就其敏锐的观察和真诚的表达, 在同时代的作家中还是相当出色的。 在柔石的小说创作中,他最熟悉、描写得最得力 、数量相对也比较多的是知识分子形象。“五四”革 命运动由高潮而逐渐平缓之后,随着社会的动荡和不 断的分化,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的群体也在发生变化和 分裂。 《二月》中的李先生是时代的先知先觉者,他充 满了革命理想和革命激情,将个人的一切包括年轻的 生命置于不顾,冲锋陷阵,勇敢无畏,视死如归,在 惠州之战中英勇牺牲,把可怜的妻儿留在了荆棘丛生 的人间。无疑,李先生是革命的先驱,是时代的弄潮 儿。但他在《二月》中是个背景人物,因而就人物形 象的塑造而言,他还缺少鲜活而生动的血肉感。短篇 小说《别》中的青年则是作品的主人公,柔石在这里 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他与妻子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彼此之间反复叮咛,情真意切,令人为之动容。直到 作品结尾时才含蓄地交待“别”的原因,青年与娇妻 和老母告别后,大踏步地坚定地向前走去,并且心里 想:“事业在前,我是社会青年,‘别’算不得一回 事。”反映出革命者为了理想和事业是勇于牺牲一切 的。对于这些站在时代前列,代表着民族觉醒和方向 的艺术形象,作者是满怀崇敬之情的。 对于知识分子中的蜕变者或革命的对立面,柔石 的作品很少表现,就是几个面目可憎或可厌的形象, 也还有其可怜或可悯之处。《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地 主秀才,他虽然把春宝娘视作生育的工具而盘剥蹂躏 ,但他的人性并没有完全泯灭,他还在暗中帮助过春 宝娘,有时也有通情达理之处;他性情软弱,长期受 到老婆的压抑,当然其本质还是虚伪而寡情的。《疯 人》中的“主人”因门不当户不对”而反对女儿的婚 事,最终将一对恋人活活逼死后,也还捶胸顿足、深 深地懊悔。如果说上述两人还仅仅是读过几天书的地 主老财,那么,《二月》中的钱正兴则是一个完全意 义上的“知识分子”了。这个纨绔子弟,不学无术, 造谣滋事,令人憎厌,但如果说他伤天害理,是一个 很坏的人,也还有失公道。至于《三姊妹》中个人至 上的章先生,虽然有意无意中坑害了天真而无辜的两 姐妹,但其后来的忏悔和救赎也还有真情在。柔石爱 憎分明,但很少走向极端,且笔端常现温情,体现了 深厚的人文情结。 “五四”退潮之后的中国,新旧政治势力此消彼 长,军阀们的争斗犬牙交错,各种观念、思潮不断涌 现、碰撞,在这样一个缺乏普适价值观的时代,人们 追寻、探索、失望、迷茫,也就是题中应有之意了。 在柔石的小说创作中,这类苦闷的彷徨者形象较多, 写得也最为成功。 《二月》是作者的小说代表作,其主人公萧涧秋 是至今仍在散发着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他富有理想 ,追求真理,关注人生,同情弱者,洁身自好,不肯 同流合污,是一个有抱负、有正义感、家国情怀很重 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对革命的先驱者李先生非常敬重 ,真诚而且不遗余力地帮助其未亡人文嫂,其缘起即 在于此,只是后来才更多地加入了深刻的同情等情感 因素。为了把文嫂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他甚至决 定放弃与陶岚的爱情。然而,他这种崇高的博爱、真 爱却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芙蓉镇里一时间谣言满天飞 ,所遇到处是白眼和冷漠,连一向理解他的陶岚都不 安起来。于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萧涧秋的另一面便得 到了充分的表现。他心灰意冷却又不想抗争,苦闷而 心生幻灭。在环境的重压下,萧涧秋软弱无力,最后 只能一走了之。对坚硬而粗粝现实的逃避,不但是肃 涧秋的选择,也是那个特定年代精神上处于彷徨状态 知识分子的共同宿命。 《旧时代之死》中的朱胜璃,其思想虽然没有萧 涧秋那般复杂和纠结,其内心却也被苦闷所占满。他 勤奋好学、富有良知,却不知道正确的人生之路在哪 里。慈母,贤弟,朋友,都是那么爱他,但整个世界 的冰冷依然使他痛苦,使他不寒而栗。他敏感脆弱, 外部环境的无形压力,几乎都来源于他的自我感受。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朱胜璃的自杀为此作出了形 象的诠释。 萧涧秋从是非现场的逃离,朱胜瑀对人生绝望从 而撒手人寰,大体上可以概括这类知识分子的最终归 宿。无论是哪一种模式,他们的人生都是以悲剧谢幕 的。有论者归纳说,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亚里士 多德说的“惊心动魄”的悲剧,另外一种是鲁迅先生 之所谓“几乎无事”的悲剧。萧涧秋和朱胜踽的人生 悲剧,似不宜于简单归属于其中之一。从他们悲剧的 内涵和外延以及丰富性和震撼力而言,大抵应为时代 的悲剧吧。 纵观柔石的小说创作,结合柔石的人生轨迹特别 是文学轨迹,如果加以梳理,从而寻找出柔石小说创 作的基调和底色,一言以蔽之,就是人道主义。 “五四”以来,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深入, 西方的各种思潮相继被介绍到国内,特别是“自由、 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主流价值观的强力传播,在 中国的知识界掀起了思想变革的浪潮。从伟大的文化 旗手鲁迅对俄国和东欧、北欧普罗文艺的热忱推介, 到各个文学流派或文学团体崭新的文学主张,形成了 一股合力,使古老中国陈陈相因的意识形态出现了前 所未有的活力。 对弱者的爱与同情,是柔石小说创作人道主义基 调的主要表现。受苦受难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人物 特别是农村妇女,和同样是受苦受难特别是在精神上 备受煎熬的青年知识分子,是柔石关注和书写的主要 对象。对他们的不幸遭遇和坎坷人生,在柔石的文字 里流淌着无尽的悲悯。《二月》中的萧涧秋之所以成 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画廊中颇具艺术魅力 的原因,与他大爱的心灵、悲天悯人的性格息息相关 。不过,柔石是清醒的,对于悲剧的制造者——黑暗 而顽固的社会而言,人道主义并不能真正改变弱者的 悲惨命运,文嫂在萧涧秋的无限关爱和同情中对人生 绝望并自杀身亡,不但是对萧涧秋的沉重打击,也是 对这一思想失败的无声宣告。 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是人道主义 的核心内容,也是柔石文学书写的重.占、。《旧时 代之死》中的朱胜璃,他的青春之所以压抑和痛苦, 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的包办婚姻。尽管慈母年事已高、 期盼殷切,朱胜踽也毫不动摇,抵制到底。可是当他 听说由于他的拒绝,他的“未婚妻”羞愤中自杀身亡 时,他却惊呆了,继而不顾世俗的不解和嘲笑,在姑 娘的面颊上印上了“冷冰冰的吻”。小说中就这一情 节使用了大面积的文字,表现了朱胜璃的锥心之痛, 这种痛并不是对拒婚的懊悔,而是对一个无辜的年轻 生命的惋惜和尊重。《别》中的青年志士与爱妻话别 嘱托时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爱妻在他发生意外后不 要守他而要嫁人。在那个如磐般黑暗的时代,这种高 尚的人道主义之光,像闪电一样划过夜空。点燃希望 的火把。 柔石与鲁迅先生共同创办“朝花社”,译介苏俄 和东北欧以普罗大众为书写对象、风格刚健的文学艺 术。柔石自己翻译过高尔基和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 作品,尤其是托尔斯泰的思想,对柔石影响甚大。柔 石的自述体小说《旧时代之死》的主人公朱胜璃说托 尔斯泰是他“惟一信仰的人”;有着作者身影的中篇 小说《二月》中的人物萧涧秋随身所带的是托尔斯泰 的《艺术论》。 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的独特之处,是“自我救赎” 的思想。《旧时代之死》中的朱胜璃,对母亲、弟弟 和“未婚妻”都有着强烈的愧意,但他又无法也无力 予以补救,使他陷于巨大的忏悔痛苦中不能自拔。《 三姊妹》中的章先生最后意识到是自己害了三个纯洁 的姑娘后,他要付出全部家财和自己的未来,以求得 对方的宽恕和原谅。章先生的忏悔使读者自然联想到 托尔斯泰《复活》中的聂赫留道夫的“自我救赎”。 柔石当然无法与巨匠比肩,但在20世纪初叶甚至包括 其后的中国文学中,这种创作意识尽管不多,却也是 难能可贵的。 柔石的早期小说创作如《旧时代之死》等,字里 行间洋溢着充沛的激情,但艺术上显得冲动急切,在 人物塑造和布局谋篇以及语言锤炼等方面,还有稚嫩 之嫌。到了后期,以《二月》和《为奴隶的母亲》为 标志,柔石的小说创作渐臻成熟,深刻的主题意蕴、 厚重的艺术格调、从容的笔致,无不显示着卓越的创 作才华。 柔石的小说语言在简洁、凝练的总体风格中,对 于白描、写意手法的运用是颇为成功并独具特色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创作时曾说:“有真意,去粉饰,少 做作,勿卖弄。”经过鲁迅先生教诲并心领神会、富 有创造精神的柔石,在其文学实践中可谓深得其中三 味。在柔石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华丽的辞藻和过分 的形容,写环境则力避静止而务求以动带静;写人物 则重在摹神写意,抓住要害,往往数笔便形神兼备, 血肉丰满。个性化的对话手法,柔石运用得炉火纯青 ,在其同时代作家中独领风骚。《刽子手的故事》通 篇都是对话,几乎无需什么介绍性文字,每个人的不 同身份、地位和性格便都如在眼前,呼之欲出。《二 月》中萧涧秋与陶岚的对话,将人物的情感和复杂的 内心世界表现得惟妙惟肖,富有张力。至于像萧涧秋 与陶慕侃关于“你去问将来吧”等那样的对话,则简 直是神来之笔,含蓄,风趣,意在言外,尽显智慧。
导语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县人,“左联五烈士”之一。在柔石短暂的一生中,曾任小学和中学教员、教务主任和县教育局长。在追寻理想和救国兴国的过程中,柔石努力探索,奋发有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积极支持并掩护革命青年。1928年与鲁迅同创朝花社,“左联”成立后为执行委员。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被反动派枪杀于上海龙华。鲁迅先生在避难中闻知后,悲愤难抑,作七律诗抒发心怀。1933年2月,在柔石牺牲二周年之际,鲁迅先生又写出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成为讨伐反动派的战斗檄文、纪念烈士的文学经典。《疯人三姊妹(柔石小说精选)(精)》选收了作者的原创小说共7篇。 精彩页 疯人 事情的发觉在早晨,日中时,他就被逐了!而傍晚,他爱人的死耗传遍我乡。接着,他就发疯了!悲惨而不安定的世界就随这夜幕罩着,在他四周继续了数天,到死神来拉他归阴曹取消了他底罪案时为止! 他——是吾乡望族某家书记。就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底生身父母是谁。自幼即在街坊飘泊。幸(不幸!)于=六岁时见怜某家主人于人于门上,遂收留以养子看待。在当时,当然有一种钟爱,因为他学书学剑,都很有成功。后来以他赋性之高傲与不羁,逆主人耳,遂贬为书记,以此,人也只以书记看他!如是二三年,他不幸的命运,更展拓他底地域了!当然有种种纤少的事故,结成这偌大的苦痛之网;不过最大的,自然要算他和主人底少女底恋爱发觉了!其实,光明正大的恋爱,万无所谓发觉与否,不过在以礼教的兽皮蒙脸者,将何等重大的事哟! 疯人我实在没有什么!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晨间起来,人们都变卦了,他们的举动言词,我看来真难受!奇啊!究竟为什么?连我亲爱的朋友,都个个蹙。拢他们底眉宇,深深在忧愁叹息,好似世界从此末日般!当我问“你们愁什么”?他们也就垂下头说不出半句来。我就大笑说——美丽的晨光!射到人们的心上罢!射到我爱人的头上罢!——是的,忘记了,久矣不见伊。真奇怪!伊到那里去了?我去找伊,我要去找伊了! 爱人哟,你在那儿? 一天不见你, 世界会从我底心中消去了! 他一边歌着,一边向他主人底家里走去。对面他看见一个朋友——是主人底仆人急急忙忙地走来。他扯住了他问道:——你何用乎这么跄踉?我底爱人在家么?伊无恙么?请你轻些,赶快告诉我,我要送“阳光”给伊戴在头上,多么美丽呵!阳光戴在头上。 他惘然的手足乱舞起来,好似为他爱人得着光荣一般。然而他的朋友,也只有以眼泪回答他,闷闷地走开了。 疯人一些都使我不懂!碰着亲热的人,个个对我哭泣,和我不相识的人也个个对我忧愁。究竟什么事?我只好呆呆地对他们!而且,我的朋友,郑郑重重地对我说,“你的爱妹早死了!你也竟这样疯下去么?”下半句话我有些不懂,不过“爱妹死了?”这又何稀奇呢?死了?好,好!死了,死了!伊死了,我当然会到伊死后的地方去找,那真好极了!假如我找到伊在一个美丽的天国,月永远是圆的,花永远是香的,清风四季飘着,我同伊住着,多少快乐呢!还有谁来管辖我俩哟?我俩可恣情地谈笑,我俩可率性地游舞,唱痛痛快快的歌,吟淋淋漓漓的诗,还怕谁来窥听而闲说呢?活着的人们底口子,眼睛,耳朵等,真坏哟!是时常——是的,偏说不是的;红的,硬说是绿的;明明一只驴,要喜欢说是马;真坏!一想起我就恨极!多少爱底真和美哟。被他们糟蹋到假和丑了! 他不觉流出泪来,默默地盲目的走,口里还咕咕噜噜的说着,一心想找死了并且就在死的当夜已葬了的伊。但又何处去找呢?到这时疯了已完全一天,在这一天之内,他既没有饮过一口水,又没有吃过一粒饭;清秀俊白的形容,已变成枯槁与憔悴!无限生命之悲哀,正如佛光一般,从他的周身辉射出来。 主人至此,似乎有几分醒悟,此事不该如此,断送了自己底爱女和一个青年。爱情就是生命,破坏爱情,明明证出是戕残生命,但还有何用哟!一个死的已死,一个疯的正疯,而且死神也急急在后呼他。虽忏悔,又有何用哟! 疯人真令我性急!伊究竟到那儿去了?我在伊家墙外环绕了十数圈,眼不转睛的从花园望到楼上窗中,伊底闺阁的一室。窗门总紧紧地关着,竞没有一人来开!阳光从头顶直射下来,这样的白昼,伊莫非还在睡着么。怎的,连伊的影儿都没有!我真傍徨哟!想一脚跳进,粉墙儿又高似青天;撕破喉咙喊,声浪又透不进那坚壁。只自恨,有何法子呢?以后我轻轻的问一个孩子,他告诉我,伊到城隍庙里去了。我立刻跑到城隍庙,但找遍,没见一个人在烧香。认清了一个个菩萨,都不是,不是!我想,伊一定回避了我罢?小孩的话是不会错的。我就在那边等了,但等了一夜,也没有,没有!冷风真可恶,他偏都都的吹来,使我全身发抖,就是此刻眼睛也还在紧胀胀的痛。 一个陌生的朋友,衣服穿的很破,样子也颇可悯。但,咳!和我一见如故。因为现在许多人,都和我话不投机了!所以人倒切实想不通,衣服很破,倒反令人很要亲近。他卧在中堂左楹边,天已黑暗,不过月色有一边在天上。我走向他旁边坐下,而且问他: “阿哥,我是找我底爱人的,你在这里待谁呵?” 他缓缓的答: “我不待谁。” 我强逼问他: “你不待谁为什么也在这里呢?冷风多么厉害呵!你不回你暖和的家乡,在这里做什么呢?你一定告诉我。”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