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龙母印记(岭南乡土历史文化纵横)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卢润强编写的《龙母印记(岭南乡土历史文化纵横)》提及的龙母崇拜是中华民族龙崇拜衍生出来的,诞生于先秦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岭南西江流域。龙母崇拜从诞生的初始,就以济世、慈善为精神旨意,凝聚民众弃恶扬善,施恩济世,是有积极的思想意义。本书挖掘记述大沥黄岐龙母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包括起源,传说故事,流传范围,崇拜风俗,对当地民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民俗活动、衣食住行、建筑风貌及其乡村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形成的龙母文化,龙母情结,谚语、音谣、诗词楹联、碑刻、戏曲歌赋等内容。全书故事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生动美观。

内容推荐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龙母文化,源远流长。大沥,

千年古镇,底蕴深厚;黄岐,一方水土,龙母圣地。龙母崇拜从诞生初始,就以慈怀济世为精神旨意,“母仪龙德”“利泽天下”的传说故事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卢润强编写的《龙母印记(岭南乡土历史文化纵横)》试图追忆、搜寻和辑录龙母在黄岐乃至广佛留下的一个个印记,深入挖掘、提炼和拓展龙母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把人们口口相传的一个个神话传说、奇闻轶事缀字成文,把散落民间的一颗颗闪光的“珍珠”串成项链,留传后世。祈愿龙母文化的良善之美和慈爱之光,照亮人们心中的梦。

目录

第一篇 龙母崇拜源远流长

 第一章 龙母传说版本众多

温女拾卵豢龙成母

吞桃生子黄龙之母

养活小蛇“特掘”之母

神通广大五龙之母

 第二章 黄岐龙母源起木雕

珠江河畔黄竹岐坊

西江流域龙母崇拜

龙母木雕流至黄岐

第二篇 庙宇庄严善迹流芳

 第三章 临江虎踞庇佑四方

黄岐河畔古庙始创

“文革”期间古庙被毁

善信齐协力垒起“三坑瓦”

龙母庙宇易地重建

修缮扩建渐成胜迹

 第四章 龙母胜迹肃穆壮观

红墙绿脊古庙风格.

胜迹胜地至善至美

碑刻楹联雅俗共赏.

精雕细刻诚心铸造.

第三篇 尼母丈化祈福至善

 第五章 庙会熙攘习俗览胜

信众进庙虔诚参拜

贺诞典礼五龙拜母

醒狮献技精彩纷呈

锦龙盛会人流如潮

粉墨登场募集善款

 第六章 奇闻轶事广为流传

村妇发现龙母木雕像

龙母胜地“双龙顶托”

古庙建在“龙穴”上

把英兵沉入“龙穴”

龙船会景中的紫洞艇

黄岐村为何没有龙船

龙母庙灯笼——只挂不亮

迎“龙母琉璃神座”驻户

“替龙母更衣”

热心的英姐获救

做善事不会吃亏

龙母庙前±步头从未溺过人

“放生”的多是鲤鱼

契龙母的人从不吃鲤鱼

奉劝一句,坏事不可做

参拜“三坑瓦”

“盐步老龙”拜龙母

冒险保存龙母古庙石匾

日叔自告奋勇抱龙母像

铜钟要选质量最好的

龙母诞辰目雨调风顺

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团

 第七章 共济善堂造福桑梓

和衷共济共建善堂

笔墨丹青碑记楹联

仁心善迹有口皆碑

修复善堂广结善缘

 第八章 文化协会热心公益

贺诞庙会精心筹办

慈善公益广泛开展

海外联谊增进乡情

非遗申报鼎力支持

 第九章 龙母文化传承后世

龙母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龙母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书画作品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汉族聚居的梧州、德庆一带流传着“温女拾卵豢龙成龙母”的说法,这是当前流传最广泛、最为龙母信众所认可的龙母传说版本。据《龙母庙志》记载,龙母姓温,广西藤县人,生于公元前290年,卒于公元前211年。龙母刚出生时遭遇水灾,因家贫,父母无法抚养,于是将她放在一个大木盆里,在西江上游任其顺江漂流,一直漂到德庆悦城,被打鱼人梁三发现。梁三想把她抱回家收养,但一想到自己家境贫寒,生活拮据,便用力将木盆往江里推,但奇怪的是,没过多久,木盆又漂回到他的跟前,梁三还是希望她能被家庭条件好的人家收养,于是他再次狠心地将木盆推向江中。谁知,木盆再次漂回梁三身边。梁三觉得这是上天安排的缘分,最终决定把她抱回家。这个传说确定了龙母不是产龙之母,温女所以被称为龙母,是因为她曾拾卵豢龙。龙母长到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在江边采野菜时捡到一个巨蛋,并将其带回家,放在织筐里。过了几日,巨蛋孵出了五条小龙,温女便悉心喂养,待五小龙稍大后将其放回江边。五小龙感于温女养育之恩,经常帮助温女战胜水旱灾害,造福黎民百姓。于是,温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尊为“龙母”,立庙祭祀,以示世代不忘龙母的恩德。

在云南大理白族聚居地流传着龙母“吞绿桃生子说”。传说中的龙母是一个砍柴姑娘,自小随母住在云南大理的绿桃村。有一年,潜藏于腾穴坎子凹里的黑龙霸占了洱海的出水口,致使大理变成了一片汪洋,当地百姓无以为生,纷纷举家外逃,而这母女俩苦于无人帮助,无法离开,只好爬上附近苍山的兰峰上,以砍柴割草为生。有一天,女儿口渴,见树上有个绿色的桃子,便摘下桃子送往嘴里,不知怎的,刚张开嘴巴,桃子便一下子滑进肚子里,自此便怀了孕,不久生下了一个儿子。女子未婚生子怕人笑话,便狠心把儿子丢弃在山里。奇怪的是山里的大蛇每天都给小孩喂食,孩子不但没饿死,还长得天真活泼。女子很疼惜他,便把他抱回家抚养。孩子长大后,与母亲一起上山砍柴割草。有一次在回家途中,母子俩在龙潭边歇脚,由于龙王生病,孩子被请进了龙宫,并用仙草治好了龙王的病。在龙宫里,孩子出于好奇,穿上了龙王的黄袍,一下子变成了黄龙,然后出手打败了作恶多端的黑龙,消除了当地水患,大理又重新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了感谢小黄龙,绿桃村的百姓为他建起了龙王庙,香火祀奉,其母便被尊为龙母。

在广西壮族聚居地流传着“特掘说”。相传有一个寡妇,因发现并收养了被称为“特掘”(壮语意为“秃尾巴”)的下凡神龙而被尊称为龙母。据民间传说,在广西大明山下有一位“娅迈”(壮语意为寡妇),在野外发现了一条被冻僵的蛇,遂生怜爱之心,将其带回家喂养。小蛇逐渐长大,因屋子狭窄容不下它的整个躯体,娅迈便狠心砍断了它的尾巴,并给它取名为“特掘”。当特掘身躯越长越大,食欲也越来越旺盛时,娅迈难以养活它,便将它放归河里,后来人们便称它为“掘尾龙”。当娅迈去世时,掘尾龙突然出现,将娅迈安葬于大明山。此后,每年的三月初三,掘尾龙都会回到大明山为娅迈扫墓,每逢这个时候,天空浓云密布,大雨倾盆,可谓是春耕播种的甘霖。人们认为这是掘尾龙对娅迈养育之恩的回报,故尊奉娅迈为龙母,并建庙祭祀。P4-7

序言

两千多年来,龙母崇拜、龙母文化长盛不衰。唐宋以来,对龙母的祭祀更被纳入封建朝廷的正祀之中。经历朝历代皇帝的勒封,龙母崇拜进入朝廷正统祀典行列得以广泛传播,龙母被人们誉为“西江神源”。龙母有功于国,有德于民,上辅朝廷,下保黎庶,“自秦而汉而晋而唐宋元明膺封数十朝,享祀二千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岭南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里独有的人文景观,龙母文化便是在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当溪流浒,庙当水汇处”,珠江支流的雅瑶水道、水口水道交汇处的黄岐河畔建有龙母庙,自在情理之中。

龙母古庙从始建到两次重修,从被毁到垒起“三坑瓦”,从易地重建到扩建为龙母胜迹,龙母文化的流传从无间断。

龙母古庙始终是广佛两地信众拜祭龙母的主要地方,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的龙母生辰诞期,龙母的善信们都会自发来到黄岐龙母庙,举行朝拜祭祀活动,并向龙母祈福许愿。民间的龙母崇拜总是通过仪式行为传承表达出来,这种仪式除主要祭祀外,还衍生出一些习俗惯例,如划龙舟、看大戏、洗圣水、摸龙床、引香火、食金猪、放生等活动。

由龙母崇拜产生的传说故事、祠庙建筑、楹联歌赋、民风习俗经时间和空间的积淀和传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土生土长的地域性文化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滋养着人们的心性。龙母文化的“行善积德”、“利泽天下”、“母慈子孝”等思想,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一代叉一代人,这股强大的道德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与爱国、友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影响必深且远。

后记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

龙母文化,源远流长。

大沥,千年古镇,底蕴深厚;

黄岐,一方水土,龙母圣地。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两百年龙舟风雨,两百年沧海桑田,龙母文化以其非凡的渗透力、亲和力和感召力不断传承发展,业已成为黄岐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黄岐龙母古庙经历了始建、重修、拆毁、重建和扩建,与之一脉相承的共济善堂也从创建到如今的修缮。在此期间,无数善男信女带着美好愿望,虔诚拜祭、祈福乐善;许多善心善行善绩被人们铭记于心。出版《龙母印记》,就是将人们口口相传的一个个神话传说、奇闻轶事缀字成文,把散落民间的一颗颗闪光的“珍珠”串成项链,留传后世。我们旨在弘扬崇德向善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我们试图站在哲学的高度,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严肃审视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民情风俗,尽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龙母文化的良善之美和慈爱之光,点亮人们的心灯,通过以德润心、以文化人,去除浮躁焦虑、驱走邪恶暴戾,传递关爱能量、温暖世道人心。

在编撰过程中,我们反复商讨,达成共识。以龙母文化的时间空间为主线,以“感恩、共济、行善、积福为主题,在内容上,深入挖掘龙母文化的起源、传播、流布、发展、传承和弘扬,进一步t-富和提炼龙母文化“积德行善、利泽天下”的主要内涵,反映和礼赞善长仁翁、热心人士扶贫济困、捐资助学、赠医施药等仁风善举。在形式上,采用大量的图画、图片、墨宝与文字相互映衬,力求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诚然,得道多助。《龙母印记》一书即将付梓面世,全赖大沥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有关部门、单位和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主要领导关心指导、排忧解难;孔灿均、周国标、邹汉辉三位编撰,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担起道义之责,走家串户、访谈问询,用工尤勤、笔耕不辍;旅港乡亲何浞基先生奔波两地,以深厚的故乡情怀、传神的生花妙笔,精心绘就了大量精美的画卷;原南海日报社副社长何克承先生欣然作序,南海书协主席罗国平先生挥毫为封面题字,李泽民先生精雕细琢“龙母印记”印章;李保中先生不辞劳苦、积极联系,使南海书协和岐城诗书画协会联袂为本书增添了翰墨之香;张莹、齐苓两位女士出谋划策、悉心指点;何丽云、周玲、蔡亚兰三位女士谋篇布局、打磨润色;陈庆文、姚军、罗容卿、邹淑卿、郑映卿等众多文化义工主动配合、无私奉献。与此同时,我们在有关书籍、网络上引用了一些文字和图片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资料缺乏和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和瑕疵纰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赐教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日后再版重修时加以完善提升。  顺祝各位读者吉祥如意,福至心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