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潇潇雨歇
分类
作者 卢惠龙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潇潇雨歇》洋洋洒洒十多万言,集结了作者卢惠龙退休以来的一系列散文,大抵是读书、行路、观影所见所感,大小凡四十余篇。

《潇潇雨歇》并非满足于搜罗警句,作者关注的,更在于“命运”,在于那些充满悲怆感的作家自身的坎坷命运。人老文未老,依然鲜活的感悟,依然心血的文字。

内容推荐

卢惠龙所著的《潇潇雨歇》秉持个人视角,以散文笔触作审美笔录,感悟中外作家苏曼殊、沈从文、萧红、张爱玲、木心、龙应台、卢梭、利季娅、塞林格、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阿嘉莎·克里斯蒂、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等人的个性及艺术。其书写无关宏旨,随性随心,均与行走、阅读相关。作者不作研究,只录感悟,一时一地,唠唠闲话。含蓄、睿智的话语中不乏机锋、凌越,不事张扬,平视周遭,蒸发悖谬,有所发现,有所独到,作者的审美判断、人性探索、哲学思考包含其中。

目录

忧伤之旅

寻找卢梭

萧红那孩提般的眼神

柔韧如水沈从文

华小姐,你为何忧郁

低音朗读

跪着听的音乐

低头

潇潇雨歇

恶之花

一个人的倒影

木心的最后一课

那艘白轮船哟

大雪迫使东方快车停下

用视线熨平心灵的皱褶

沉醉个人经验的叙说

雪之舞

创作地图

优雅的刺猬

孤云野鹤

美丽停泊地

面对巴黎圣母院

炫目越南

此岸彼岸

塞纳河左岸

面对富矿

文脉悠长

沉醉是人生的幸事

书写语言

捍卫记忆

谁在唱自己的歌

凝视支流

悲怆情怀

生命本相

孤独守望

十字小溪

花自漂零水自流

她的世界是蓝色的

一样的水域

美的毁灭

回溯性命题

后记

试读章节

你走过世界许多地方,你说,现在最想去的是圣彼得堡。

你还说,忧伤是生命的底色,谁都无可逃遁。

人们公认,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最欧洲”的城市,她身上兼有沙皇集权的威武和欧洲世界的浮华,最不可抹去的却是她不可替代的、深不见底的忧伤,还有,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赫尔岑、恰达耶夫……这些雕刻在历史上的不朽名字!

浩荡的涅瓦河,是圣彼得堡的母亲河,她有太多的经历和记忆。历史曾经在这里蓦然转身,误认为这是最后的斗争。涅瓦河以及河上的三百多座桥梁,不似威尼斯,胜似威尼斯。河面游弋着美丽的绿颈鸭。桥头石狮嘴里伸出的铁索,连缀了开开合合的桥身。到了夜里,大桥拦腰打开,高大的船只一一通过。那桥头的石狮可是中国政府所赠送。

站在涅瓦河桥头,面对沙俄专制制度曾经的盛世和淫威,你会思绪纷纷:赫尔岑说过,历史没有剧本,历史永远不确定。涅瓦河见证了曾经被人称为患精神分裂症的民族,怎样成为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尼古拉一世认为俄国是人类的希望……可是,俄国在经过了巨大的辉煌之后,又砰然跌人谷底。俄国的成就和他的悲剧一样的,强烈。

那被美誉为“北方凡尔赛宫”的冬宫,卓尔不群,奢侈高贵。宫里美妙的雕像,是无与伦比的。记得有一部电影,描写一个从阿芙乐尔巡洋舰上冲进冬宫的水兵,登上金碧辉煌的楼廊,看见那些美妙而逼真的人体雕像,目瞪口呆,挪不动脚步。他一手提着毛瑟枪,另一只手,伸出去,摩挲那雕像,竟然忘了使命。而今,这艘巡洋舰,如饱经风霜的老人,瓦灰色的舰身斑驳沧桑,依然停泊在涅瓦河上,似乎在思索它曾经的轰轰烈烈,曾经的多灾多难。

二月、十月的枪炮,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普列汉诺夫却看到这场革命的另一种阴郁前景。这时候,德国的共产党领袖罗莎·卢森堡写了《论俄国革命》,说:没有普选,没有不受限制的集会和自由、没有自由意见的交锋,那么一切社会生活都会沉默,都会死寂。苏维埃执政者没有接受她的这个判断,对决了新的集权恐怖。苦果,步步穿越历史的隧道……人们从索尔仁尼琴那里窥见了遍布全国的“古拉格群岛”。当时的救赎,走向了反面。没有外敌人侵、没有自然灾害,铁血士兵放下武器,民众戏剧化地胜利,超级大国的坍塌不期而至。坍塌不仅没有造成灾难,还有人分享了解体的历史红利。啊,我伟大而苦难的邻邦啊!

在圣彼得堡,还有那十二月党人广场,那彼得大帝的“青铜骑士”,那俯视天下的圣埃撒教堂,那巴洛克式的宫殿,那飘逸的喷泉,哪一项不是一部苦难的诗篇和人民对自由的向往?

1825年12月14日,白雪覆盖了圣彼得堡。数千名俄国陆海军官兵,一路高呼“要求宪法”、“要求民主”!在元老院广场,彼得一世铜像旁布成方阵,荷枪实弹,准备战斗。尼古拉一世调动军队,用大炮轰击广场,杀害了聚集在广场周围的群众。元老院广场上弹痕累累,血迹斑斑,尸横遍地。著名领袖被判处绞刑,百余人被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

P1-P2

序言

惠龙兄,我们相识算来已近四十年。那时,他是小城的文化官员,我是小城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卢兄长我十余岁,共同经历着相同的时代,就有了兄弟前后相随的姿态。卢兄是个很有才华的翩翩君子,十多岁就发表文字,跻身仕途却始终笔耕不辍,但不多产,必有感而后发。

时光荏苒,不期然间老之将至。已入古稀的卢兄,又集结了一本散文《潇潇雨歇》。人老文未老,依然鲜活的感悟,依然心血的文字。卢兄命我作序,获此抬爱,不敢怠慢。

一、窄的门

《潇潇雨歇》洋洋洒洒十多万言,集结了卢兄退休以来的一系列散文,大抵是读书、行路、观影所见所感,大小凡四十余篇。其中,作家作品述评类23篇;影评、剧评、乐评类7篇;综述、杂说、游记类若干篇。不得不用“约”字分类概括,实在是因为卢兄文章行文太自由,说作品说着说着说到了作者,说这人说着说着说到了那人,说电影说着说着说到了小说,说游记说着说着说到了文学电影,说人说作品说着说着说到了纷纷纭纭的世态……被说到的人物有沈从文、萧红、张爱玲、木心、龙应台、柴静、卢梭、利季娅、塞林格、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阿嘉莎·克里斯蒂、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还有贵州籍作家廖国松、王尧礼、戴冰,通俗化写手杨早,还说到了魏特琳、林徽因等等,不一而足。所涉作品就更多了,书籍、戏剧、电影,甚至还有乐曲。列这么个清单,可见《潇潇雨歇》虽然文字量不大,信息量却够大。卢兄所阅所思,极其广博。不过,推敲起来,这么些人、作品、事儿,不分层次搁在一起,是不是有点驳杂,其实,卢兄其实根本就不在意什么体例。

翻开书,只见卢兄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看他夹叙夹议,自由挥洒,我这里听着听着,渐渐人了静,不觉浮想联翩,手不能释卷。蓦然回首,涟漪泛起,早已是心有戚戚焉!

显然,这不是一部体例严谨的散文集,或者说,卢兄要的只是随心、随性、有感而发。卢兄在解读这些人、解读这些事、解读这些作品时,更是在与他们(它们)心对心倾谈。心性本自由,得意可忘形。

《圣经》有云:从那窄门进来,引你到宽广的地方去!那窄门指的,乃得道之门。人生之道,无非在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相处中用心领悟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拈花一笑,会心即道。由是,这窄的门,也可以说乃心门。人心隔肚皮,心门何其窄。然而,大地大,海洋比大地大,天空比海洋大,人心比天空更大。我们满怀愿景、野心、欲望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经历命运的拨弄,我们走向生命的终结,所有的人性困扰,所有的人生感动,都要从窄窄的心门进进出出。找不到心门,灵魂会憋死。文学艺术最大的可爱,就是她才是进出心门的真正通道。面对复杂的人性和无常的人生,宗教太多神圣说教,哲学太多理性分析,知识体系太多冰冷的固态。只有文学艺术,不是说教,不是分析,不是灌输,而是复杂人性和无常人生本相栩栩如生的呈现和观照。

卢兄借《潇潇雨歇》往来于文学艺术的作家、作品和事由之间,就是在通往窄门的通道上,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行文中,不可避免地要转述某作家某作品的内容,卢兄求的不是解说的周全,而是要表达他的感怀。他似乎特别善于找到直指人心的东西——被叙述的当事人锥子一样一下子扎到心窝的话语。

木心,一个与文学团体和世俗地位绝缘,没有读者,没有知音,没有掌声,五四以来的文学景观中没他一席之地的散文大家,卢兄满怀热忱一股脑地搜罗出他一连串力透纸背的睿智警句:到了无可奈何时才产生象征,人们却以为象征是裕然卓然的事/“我思故我在”的时代过完之后,来的竟是“我不思故我不在”的风气潮流/文学会帮助你爱,帮助你恨,我是怀着悲伤的眼光,看着不知悲伤的事物/凡是纯真的悲哀者,我都尊敬。人从悲哀中落落大方走出来,就是艺术家……

而关于林徽因,卢兄则引用了她对中国古建筑充满热爱的独特诗句: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摇上,云天?在建国初期,面对破坏性拆除的瓦砾,面对权力强势,林徽因发出过的穿透历史的警告:你们今日毁坏真古董,有一天你们会造假古董……

关于新闻才女柴静,她那些一针见血式的表达,被卢兄集合在一起:无意识等于死亡,我们不能活在无意识当中/就像叶子从痛苦的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这样一些一锥子扎到心窝的话语,往行文的关键节点上一放,掷地有声。不用多余的话,当事人的闪光品质,甚至他们彼时彼地的特有心境,已是昭昭然毕现于纸墨之上。

不同寻常的表述,发自不同寻常的命运体验。

《潇潇雨歇》并非满足于搜罗警句,卢兄的关注,更在于“命运”,在于那些充满悲怆感的作家自身的坎坷命运。这些命运,大都浸润在充满苦难的身世中。或因世事艰辛时运不济,或因强权戕害人间荒诞,或因特立独行不为世容,生生死死,无不令人扼腕。卢兄饱含深情地讲述着这些作家的命运,讲述着他们怎样在自己的悲怆命运中创作着自己的作品,讲述着作品中主人翁的命运怎么和作家自己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两重命运的交错讲述形成了一种相互印证相互推进的复调结构,让人联想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解读了作家自己的悲怆命运后,他们本来就感人至深的作品,越发呈现出了更深沉的力量。

“由南而北的横断山脉长岭脚下,有一些为人类所疏忽所遗忘的残余种族聚集的山寨。他们用另一种言语,用另一种习惯,用另一种梦,生活到这个世界一隅,已经有了许多年。”沈从文毕生致力于为这样一个人群立传,娓娓道出他们的种种故事,把一种远离我们庸常状态的至纯至诚的生活和梦幻,在一段段清新的文字中带到我们面前。然而,曾几何时,文学沦为政治的婢女,迫害的风气在文人中间也越演越盛。沈从文这样的写作,竟成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帮凶和帮闲”,是在“写文字的春宫”!卢兄叙述着沈从文作品的清新,更锐利地对照出了沈从文经历的沉重屈辱和坎坷。越过差点儿自杀的生死关口后,沈从文面对苦难沉静下来。这时,卢兄用沈从文的这句话来戛然截住:“人实在值得活下去,因为一切那么有意思”。很平实的一句话,忽然就荡气回肠。卢兄没有放过沈从文晚年那些令人心酸又令人感佩的点点滴滴,最后,缓缓托出他的墓志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这就是萧红体。卢兄满心喜欢地感受着萧红作品那捂热了呼兰河的温度,“像烈日之下,东北广袤的野地里,大豆不停地乱蹦乱跳,接二连三地蹦出豆荚,颗颗都是绿色的、纯净的。”她“把握生命最细弱微妙的呼吸”,“柔嫩而坚强,敏感而大气,细腻而豪迈,忧郁着更热情着,用最宽阔的心灵包纳人世,把最深痛的体验诉诸文字”,“不管经历怎样的凄风苦雨,萧红一双孩提般的眼睛,乌黑闪亮”。就这样一个萧红,不停地漂泊,漂泊,仅仅三十一岁,就呼出了生命的最后气息。“北国的呼兰小城是她的起点,中国南端的香江竟然成了她的终点,她想回去也回不去了——”深深一个叹息之后,卢兄意犹未尽,引出戴望舒悼萧红的句子:“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紧接着,再用萧红曾经的沉吟遥相对应:从异乡又奔向异乡/这愿望多么渺茫/而况且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迎接我的是乡村的风霜……

萧红是感性的,木心则是睿智的。接连两篇文字书写木心,正是在得知木心长逝,又得知木心的十二集散文《哥伦比亚的倒影》出版之后。卢兄历数着木心丰厚的文字和超迈的思想,一泻而下,关键时笔锋一转,寥寥数字,提示木心的命运:1971年,木心被囚禁十八个月,所有作品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狱中,木心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六十五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狱中杂记)。他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读到此,之前被卢兄讲述过的木心那些文字、思想,和他在纽约为友人开设文学史课的举动,立即让我们彻底心扉洞穿。木心说,“我一字一字地救出自己”,“生活是好玩的”。个个字都沉淀着悲怆的血色啊!

毫无疑问,张爱玲是卢兄最挥之不去的惦记。这个带着李鸿章基因、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大上海的女子,在艰难时世中孤独支撑。卢兄讲述着《小团圆》故事中的九莉,那个旧时代中为爱和性而挣扎不惜灯蛾扑火的女子,同时讲述着作者张爱玲:“书里所有细节都惨痛着,文字近乎凌厉。她识破了别人的爱,也目睹了自己的爱的破败。”“《小团圆》的凉薄,像下雨的冬天,阴冷潮湿,骨头缝里向外发散出丝丝寒气”。张爱玲发出悲凉的感叹:“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而在卢兄搬来的萧红的温暖、韩素音的幸运的比照下,张爱玲脱下了那爬满了虱子的华袍,自己的命运裸露出来,也成为了触目惊心的悲情标本。卢兄隔空凝视:“一个中秋之夜,她在洛杉矶一角,一个人悄无声息地去了。她一贫如洗。寓所里,没有一张桌子,没有一本书,包括她自己写的书,那盏白炽灯,还没有灯罩。”

有艰难时世,也有烽火岁月。烽火岁月最悲情的标本,莫不是充满历史误会的江南书生瞿秋白!卢兄用捧读《多余的话》的方式祭奠这个灵魂,他举出了瞿秋白的狱中题照:“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还有一段聊家常一样的话语:“俄国高尔基的《四十年》、《克里摩·萨摩京的生活》,屠格涅夫的《罗亭》,托尔斯泰的《安娜·卡里宁娜》,中国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动摇》,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很可以再读一读。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要知道,这段话最后一句是:“永别了!”这是怎样的诀别啊!

生生死死命途多舛,生命究竟有多少无奈?林徽因微弱的抗争,挡不住历史的荒诞。一代民国才女随风而去,卢兄用她自己的话发出感叹:“信仰只是一细炷香,那点子再亮,经不起西风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

还有极权体制的谎言下“捍卫记忆”的利季娅,南京大屠杀中拯救中国老百姓的魏特琳,都以让人揪心的方式去了;性格洒脱的海明威,和精神古怪的三岛由纪夫,竟都选择了自杀的结局。电影《朗读者》中那个文盲看守汉娜,在麻木中参与杀戮犯罪,而在另一种麻木中抓不住游丝飘荡的救赎,只抓得住吊死自己的绳索……还好,也还有经历了命运的诡谲终于大红大紫的英国推理小说大师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八十五岁高龄寿终正寝。

二、细的线

讲述着了这么多生生死死的悲怆命运,《潇潇雨歇》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文集?看似信马由缰中卢兄究竟在讲什么“假语村言”?

书中固然还有其他的杂说文字,但是,忧伤,几乎成了《潇潇雨歇》的基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你为何忧伤?你为何不忧伤?顺着这么多生生死死悲怆命运的咏叹,顺着忧伤的基调,我们可以摸到一根细细的线,那就是,悲悯。  悲悯首先是悲怆的,忧伤的。因为人间的苦难,世道的悲凉,命运的无情,有时你会觉得无从改变。你只有无奈。但是,你并不因此绝望,冷漠,你依然热爱生活,热爱人们。为了热爱,你宁愿将苦涩一并接纳。于是,宽宥和怜悯到来了。你用宽宥与怜悯来包容难以变更的悖谬纠结的人性弱点,承担起世间滔滔不绝的全部不公与残酷,拥抱一切悲情。悲悯,接近十字架上的耶稣,靠拢菩提树下的佛陀,升华你心中的至善。在这里,没有了评判的空间,不在困守于意识形态的立场,甚至超越文化道德的范畴,唯有直接面对巨大的生生死死的悲怆命运而感动、感慨、感悟。

只有进入悲悯,文学艺术才获得大自在的理由。从事文学艺术,也许根本上就是一场忧伤之旅!

《忧伤之旅》,可以看做是《潇潇雨歇》的开篇提纲,它牵起了那根悲悯的细线,让它贯穿整本文集。《忧伤之旅》,感怀的已不是个人命运,而是一个宏大愿景裹挟着的帝国的生生死死。卢兄用普希金《青铜骑士》开篇的诗句“在幽暗的圣彼得堡的天空,吹着十一月的寒冷的风……”把我们带到圣彼得堡涅瓦河畔。他提炼道:“圣彼得堡的精神就是厚重深沉的俄罗斯精神。”而圣彼得堡精神的底色,“最不可抹去的却是它不可替代的、深不见底的忧伤”,“忧伤是生命的底色”。从尼古拉一世说到十二月党人,说到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说到普希金、恰达耶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说到苏维埃错步登台的姿态,说到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各种各样美好的理想,最终却是一个极权帝国的崛起和崩塌!“浩荡的涅瓦河,是圣彼得堡的母亲河,她有太多的经历和记忆。历史曾经在这里蓦然转身,误认为这是最后的斗争。”而“在经过了巨大的辉煌之后,又砰然跌人谷底”。这样的悲剧下,是多少灵魂生生死死的悲怆!卢兄再次引用普希金的诗句,有如挽歌,为这场人类命运的大悲剧谢幕:“风是白色的,雪是散漫的,风成了雪的力量,雪成了风的形体……”卢兄没有简单地评判什么,有的只是面对这大悲剧的悲悯感悟和慨叹。

带着这样的悲悯去倾听萧红、沈从文、张爱玲、木心、林徽因、克里斯蒂、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的呼吸,去解读电影《美国美人》、《朗读者》、《鱼王》、《蓝》、《现代启示录》。卢兄发现,话剧《立秋》里女主人皇皇六十万两黄金救赎诚信的壮举,并不能挽救晋商的没落,“却原来,道德运动和历史运动分属两个范畴”。无奈吧,然而,毕竟有一种道德精神因为这六十万两黄金的壮举而在历史长河里闪烁了!卢兄发现,电影《美国美人》里每个被压抑扭曲人都在寻找出口,荒诞的冲突中“年少的蔑视成人世界的虚伪,年长的摧毁少年的无知懵懂”。最终,却一切都必须有人去承受。还是无奈,但无奈后面是创作者的悲悯。  卢兄钟情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美国电影《十字小溪》,还有沈从文、萧红那样极致本色的写作。那里没有宏大意志,没有改头换面,没有刻意深邃,没有人为痕迹。但是,真诚,素朴,远比夸夸其谈的矫饰,更是在固守“诗意生存和终极关怀”。“一如被周作人所激赏的永井荷风所言: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生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与我都是可亲,与我都是可怀。”却原来,“低头”也是一种能力。有人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作为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你知道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回答:“3尺!”那人叫:“普通人都5尺高,天地之间却只有3尺,那岂不是要头戳苍穹?”苏格拉底笑道:“所以,这世上凡高度超过3尺的人,就要懂得低头。”卢兄是欣赏“低头”的、谦虚的艺术,不教训人,只有悲悯。“悲悯与怜爱,对艺人来说,恰恰是人性的光辉,征服人的力量。”

对比在豪华音乐厅听《二泉映月》,回想起初次听到友人在寝室里拉同一首曲子绝对不同的感受,卢兄“立即意识到:粗粝的才是真实的”。“阿炳的生命是一条游龙,没有明白的指向,也不入庙堂,他的艺术无从落地,才能写出如泣如诉的旋律”。

而令人心疼的美好姿态,几乎都像阿炳这样逝去。却有“悲怆之光,可以把人的生命照亮”。

在南京大屠杀中深处援手救助苦难的魏特琳,因无能保护几个妓女,后来在故乡美国忧郁自杀。有感于此,卢兄联想到八国联军入侵京城时的一件事:王族逃离后的当局,命已徐娘半老的一代名妓赛金花委身于八国联军指挥瓦西里,以求京城免遭更大的屠戮。事后,赛金花却被返回的慈禧逐出京城——毕竟,她高级妓女的身份有辱国格,委身于侵略者更有汉奸之嫌。殊不知,高贵,常常在世俗不屑的人身上闪光。对国家败亡的大灾变中几个妓女命运的关切可以到生命不能承受的程度,魏特琳女士的悲悯情怀,足令多少咄咄大言者黯然失色!

卢兄坚信:“人类的关怀永不落幕。”“悲悯情怀就是一种人文关怀。有悲悯,才有救赎,才有和谐。”就因为心怀悲悯,他甚至能够体察到性格悖谬的三岛由纪夫,是“在绝对的美与丑的对立中构筑着他的唯美世界,这种由于虚幻而浪漫,由于破灭而悲情的唯美世界矛盾而独特”。他认为:“死的永恒性不在生命之外,而寓于生命的瞬间性和特殊性之中。对肉体的迷恋、对死亡的色情幻觉,以及同性恋的倾向,在三岛的世界里以切腹的形式得到了统一。”“写出超越生命的理念或者情欲,艺术就达到一种极致。”

的确,悲悯情怀,让我们可能获得洞悉复杂心灵的智慧,获得担当苦难命运的力量。悲悯,一条细细的线,却是唯一能引导我们穿过窄门的红线!这条红线,贯穿了《潇潇雨歇》。

当下这个物欲横流,心态浮躁,许多人鼓噪着利益关系大于一切的人世间,文学艺术还需要悲悯情怀吗?人类还有空间让悲悯情怀存在吗?悲悯情怀,是不是仅仅是一种古典主义精神特质,将随着古典主义书写方式的终结而终结?

人们忙着微信刷屏,卢兄忙着为坚守人文关怀而出书!

偏偏贵州的底色,似乎就是在绵绵细雨中总有人坚持着忧郁的思考。卢兄就在那儿,崛起的大中国偏僻的西南一隅。

人生啊,一晃就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与卢兄的联系断断续续。1992年,身为贵州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卢兄约我,在北京与文学艺术界的朋友们策划了一套中国现当代艺术思潮的丛书。在卢兄的鼎力推动下,架子搭起来了。然而,经济大潮的冲击排山倒海,不坚定的我去了深圳,丛书由此搁浅,我严重辜负了卢兄。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贵阳举办,作为开闭幕式总策划,我回到阔别多年的贵阳。回到贵阳,一件最挂心的事,就是必须借此机会去看望已经退休的卢兄,是的,带着请罪的心愿。结果,相见甚欢,两人就着脆哨和折耳根,喝掉了大半瓶轩尼斯!人生契阔,时见时散,每次卢兄都给予了我兄长特有的温暖包容……

此刻,身处埋着十三个明朝皇帝的帝陵附近,极目远眺西南,恍然见一人,立于贵州绵绵山雨之中,透过层层青雾,与世界彼时彼地另一隅的各色慧心哲人、多情骚客喃喃对语。这边厢和风细雨,地球的另一端则可能是大雪纷飞,或者是雷电轰鸣。天地南北,时序春秋,熙熙攘攘你方唱罢我登场,心之门前,却始终只有那么一根细线,弱而不绝,跨古今,越重洋。黑眼蓝眼、卷毛长发、西服长袍、左衽右衽、破车上的孔子、怕老婆的苏格拉底、背着十字架的耶稣、马背上的穆罕默德、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概莫如是……是的,悲悯,那根细细的线,牵着它,我们就能走进窄的门。窄门之后,自是宽广的地方。卢兄约我作序,这就是我隐约看到的。

是为序。

张华

2014年初冬于北京昌平十三陵水库下随园公寓

后记

本书所挑选的四十多篇短文,都是我退休后的信笔之作。时间跨度不到十年。

小孩来到世上,监护人可以喂养人奶,可以喂养狼奶,孩子是无从挑选的。

文学作品对人的喂养,人奶乎,狼奶乎,一字之差,失之千里。

大约到了1979年初,我才领悟了一些“常识”。

时代的清水、浊流都把人淹没。作家,一些走得蹒跚,一些走得迅猛,一些走得羞辱,一些走得得意。他们,或被荣誉、利益诱惑,或被逐渐走向开明的幻象魇住,或以为在担当正义,或是小骂大帮忙……文学的领地十分窄狭,作家忘了何为文学,作家有时是鲁滨逊,有时是星期五。遗世独立者凤毛麟角。

海枯石烂也很快,这种状态终于有了变化,可这变化,歪歪扭扭,曲曲折折,这对写作人是一个检验。孔子说他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话说得好。

我退休以后,凭了这样的感知,写了这些文字。

我想不至于堕为狼奶。

马尔克斯晚年患老年痴呆症,压根儿忘了曾经写过什么《百年孤独》。文字只是文字而已。

然而,在这个社会,除了文明,我们还能倚傍什么?

我们,自尊、恭谦地走吧。我们,悲悯、沉潜地活吧。

作者

2014年11月于贵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