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少年郑成功/管家琪少年王侯系列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管家琪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童书奖获得者管家琪倾力打造,以史为镜,细说少年王侯功与过,培养青少年大格局领袖气质!

郑成功是在明朝危机的重要关头,以一介儒生挺身而出,统兵抗清,以寡击众,表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一直强调的崇高气节,又收复了台湾,赶走了霸占台湾三十八年的荷兰人,在许多历史学者的眼中,也一直被视为“民族英雄”。

《少年郑成功》在兼顾史实和趣味的同时,通过郑成功的成长经历,探寻他的个人特质,以及少年时代的淬炼对他日后的影响,并在每一章后面设计了三个提问,引导读者从个人奋斗、人生经验等方面深入思考,获得启发。

内容推荐

郑成功是杰出的军事将才。在民族危机的重要关头,他虽一介儒生,也勇于统兵抗清,以寡击众,表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一直强调的崇高气节;他又收复了台湾,赶走了霸占台湾三十八年的荷兰人,在许多历史学者的眼光中,他一直被称为“民族英雄”。

作为敢以蝼蚁之力撼大清帝国的第一人,郑成功有许多卓尔不群之处。

他严厉,因为他的部属多是跟随父亲的盗贼,管理必须强调严刑峻法。他的部队号令严明,所以在战场上能以寡击众。

他英明,文人背景让他能以德服众,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尤其他颁布的教育和土地改革等诸多政策,都对台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灵活,凭着出色的商业手脕,在满清骑兵席卷全中国时,竟在东南沿海一带,建立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海上帝国。

想认识郑成功,想学习他的成功之处,就从管家琪编著的《少年郑成功》开始。

目录

前言 来自海上的少年王侯

第一章 乱世

第二章 不安

第三章 父子反目

第四章 一再拒降

第五章 联合抗清

第六章 整军出发,进取江南

第七章 寻找新据点

第八章 追随前人的足迹

第九章 收复台湾

第十章 壮志未酬

跋 他们影响了中国历史

参号文献

试读章节

原本郑芝龙还不死心,在归顺清军的最后一刻,仍派人到金门去找兄弟郑鸿逵,想要郑鸿逵把郑成功强行带来,然后父子俩一起去向清军投降。事实上,这也是清军统帅博洛在给郑芝龙的招降信上所提出的要求。

不过,郑鸿逵没有服从郑芝龙的要求,还是悄悄把郑成功给放跑了。

郑芝龙率领五百人及五子郑世渡自安平住所到福州,向清军将领博洛投降。博洛得知郑芝龙启程来降的消息,就命令沿途各府县接应,凡所过驿站,供奉威仪都很周到。

到了福州后,郑芝龙与博洛折箭为誓,并剃发宣示效忠清廷。博洛赐宴与郑芝龙痛饮三天,分散他带来的五百人,然后半夜忽然拔营,挟持郑芝龙,送到北京。

正如郑成功之前劝他的“虎不可离山,离山不武;鱼不可离渊,离渊则困”,郑芝龙就这样在清军软禁下失去了自由。

无奈之下,郑芝龙只得带着其他家人和族人,跟随博洛回到了京师。清廷表面上对郑芝龙以礼相待,让他隶属于汉军正黄旗,还授予他高官,实际上对于他没能策动儿子郑成功一起来投靠,感到非常不高兴。

这时,有人说,郑成功是出了名的孝子,只要郑芝龙归降了大清,以后让郑芝龙慢慢再去劝他,那么归顺大清应该也是迟早的事。

郑成功在孔庙烧了儒冠和儒服之后,回到安平镇,立刻大声疾呼,约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抗清。

不久,有施琅、甘辉、陈炜、张进等九十几人加入“反清复明”的行列,大家同仇敌忾地共同宣誓!

宣誓完毕,大家就分别乘了两艘大船,来到南澳地区,也就是今天广东、福建交界的地方,大肆招募人马,结果,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得到了九千多人的加入!

于是,大家在郑成功的率领下,又浩浩荡荡地开回安平镇,随即占领了鼓浪屿,与金门的叔父郑鸿逵,厦门的堂兄弟郑彩、郑联,互为犄角。

郑成功虽然年纪轻轻,但能文能武,许多人盛赞郑成功比他的父兄都还要能干,大家都很倚重他。

不过,同样是“反清复明”,大家的步调却不大一致。

郑成功仍然打着唐王隆武的旗号,自称“招讨大将军”。但驻兵厦门的郑彩,却辅佐鲁王朱以海,而郑彩的弟弟郑联,也被鲁王封为侯,驻兵浯屿(也就是今天的金门岛),与郑彩遥相呼应。

接下来,在郑成功的策划下,他们发动了一连串密集的战争,比方说——

郑成功联合郑彩进攻海澄,清军赶往救援,郑成功的将领洪政英勇战死……  郑成功联合郑鸿逵包围泉州,清军也是火速赶往救援……

郑成功攻下了同安,进逼泉州,一度前景看好,直到清军总督陈锦率军赶到,攻克同安,郑成功只好抱憾撤退……

郑成功派将领施琅等人攻下漳浦、云霄镇,进军诏安……

这时,南明桂王已经称帝三年,称为肇庆政权。郑成功派光禄卿陈士京去朝见桂王,桂王才改号为永历政权,并封郑成功为“延平公”。

这一年,是1649年(顺治六年),郑成功年方二十五岁。

翌年,郑成功进攻潮州。清朝总兵王邦俊率兵顽强抵抗,郑成功没能如愿把潮州攻下来。

失败后,郑成功转攻碣石寨,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同样功败垂成。更糟的是,施琅在此时竟投降了清军。

郑成功得到消息之后,极为愤怒!盛怒之下,他做了一个非常冲动的决定:为报复施琅,他竟然把施琅的家人都给杀了。

至1650年(顺治七年)的中秋节,郑成功的势力范围其实始终只限于鼓浪屿和安平镇附近一带,并没有多大的进展;就算曾经一度取得了海澄、诏安、漳浦、云霄等地,但是不久也都被清军收复回去了。

不过,郑成功并不灰心,始终不改“反清复明”的伟大志业,一直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最后一定会成功!

为了整合“反清复明”的力量,顺治七年(1650年)中秋节那一天晚上,郑成功突然出其不意地袭击且占领了郑彩与郑联的厦门。

当天晚上,郑联在晚宴过后醉倒了,当郑成功的人马登陆了厦门,他还浑然不觉,照样呼呼大睡;郑彩则刚巧不在厦门。郑成功在此之前,早已得到情报,得知此时郑彩带兵去了浙江,帮鲁王打仗去了。

郑成功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拿下了厦门。

在此之前,由于郑鸿逵已经把金门交给了郑联,所以,在拿下厦门之后,郑成功等于同时据有了金门和厦门。

接下来,郑成功把自己原有的军队与新并入的军队重新编组,成立前、后、左、右、中五军,由他自己统率中军,命甘辉等人分领其余四军,加紧操练,计划大举。

郑成功就这样以厦门和金门作为根据地,树起抗清大旗,并在往后近十年的时间里,不断统率军队向占据广东、福建和浙江的清军发动攻势,使清廷对这些地方很难实施稳固的统治。

另一方面,对于1644年入关、宣布统一全国的清王朝来说,麻烦事还真不只一桩,实在也是焦头烂额得很。

在剿灭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南明政权以后,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摄政王多尔衮,竟下达“剃发令”,宣布“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多尔衮没有想到,此令一出,立刻激起江南人民一波又一波的抗清浪潮!一时之间,各地为了“反剃发”所发动的抗清之举,风起云涌,且还有不断升高的趋势!

P59-65

序言

来自海上的少年王侯

郑成功的生命虽然短促,只有短短的三十九个年头,但是他活得非常精彩,他的名字永载史册,后人永远不会忘记他。

他出生于明末,家境富裕。崇祯末年,他的父亲郑芝龙受抚为游击将军,以平海盗之功升为参将。南明弘光政权建立以后,郑芝龙被擢升为都督,封南安伯。到了隆武政权时,郑家军势力高涨,郑芝龙的部将封爵者高达数十人,郑成功也因此爵封忠孝伯,官拜招讨大将军,是隆武朝的重要人物。

郑成功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虽然沾了父亲的光,年纪轻轻就平步青云,但他并不是一个追求权势的人。郑成功和父亲郑芝龙恰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郑芝龙是一个投机分子,尽管在隆武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受倚重,但是在权衡利弊之后,认为大清统治已是势不可当,于是投降了清朝,希望以此来换取个人的荣华富贵。

而郑成功在国家存亡之际,却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誓死抗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能够一直坚持,即使吃尽了苦头,也依然不屈不挠。就是这种气节和精神,使郑成功虽然没有完成反清复明的志业,但也一直深受后人的景仰。

郑成功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收复台湾,不仅赶走了霸占台湾三十八年的荷兰人,而且在收复台湾之后,全心全力地建设台湾。

整个郑氏在台湾一共二十二年,形成与清廷对峙的局面。在这段时期,他所实施的有关于教育和土地改革等诸多政策,都对台湾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实行了与明朝类似的制度,使台湾的汉移民与原住民可以生活在统一的制度下,加速了当时台湾不同种族的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融合,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但他在治台初期,也面临了许多困难与危机。为了赶紧建立反清复明的基地,他广纳户都事杨英及咨议参军陈永华等人的建议,采取一连串的革新政策,使台湾快速进入大规模的开发时期,台湾的经济、文化都飞速发展,社会面貌因此改观。

郑成功是一个儒生,从历史里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非常了解农业生产与粮食收成对巩固军民士气的重要性。所以他说过:“凡治国治家,都要以食为先。如果一家无食,虽然亲如父子夫妇,也难以和乐;假如一国无食,虽然有忠君爱国之士,也难以治其国。”

所以他一开始治理台湾,就力行“劝农”政策。在遇到军粮紧缺时,郑成功果断地采纳部下的建议,参照历史上“军屯”的做法,在军队中实施“屯田”制,让一部分军人放下武器,积极进行开荒垦植作业。  接着他再详细制订出“寓兵于农”的屯垦政策。具体做法比如,只留下军队中的勇卫、侍卫二旅,镇守安平镇与承天府,其余的文武官兵必须“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lei)以耕”。

另外郑成功不辞劳顿,亲历南北各社,颁布开垦条例,鼓励那些亦兵亦农的军人去圈占、开垦所有尚未开垦的土地。在推行垦荒屯田政策的同时,郑成功还把荷兰占领时期的“王田”改成“官田”,由官府租给农民耕种。官田、私田、营盘田等不同的土地所有制的建立,使台湾农业得到很快的发展。

此外,他还颁布许多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法令,教育屯垦的官兵不能滥垦滥伐,要注意水土保持,使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台湾的环境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郑成功治台之前,台湾尚未开垦的地区荒无人烟,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有些地方林木蔽日,荆棘丛生;有些地方蚊虫肆虐,瘟疫流行;还有些地方野兽出没,巨蟒为患。

面对艰苦险恶的环境,屯垦官兵们披荆斩棘,在新开垦的土地上播撒种子;作物成长后,又筑堤引水,灌溉庄稼,使台湾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广大屯田官兵的努力下,台湾被开垦的土地面积日益增多。1624年荷兰占领台湾时,全岛耕地面积仅一万公顷,但到了郑氏治台的1680年,耕地面积已增加十八倍以上。

随着耕种面积的迅速扩大,农作物的种类也不断增多,谷物产量也逐年递增。郑成功的军队很快做到了军粮自给、兵食两足,造就了进可战、退可守的稳定发展局面。

郑成功治台的同时,清廷为了隔断闽南地区人民与台湾的联系,制定了“迁界”政策,强令沿海居民三日之内全部迁往内地,并设界防守。这样一来,郑成功得以运载数万名闽南沿海不愿迁往内地的居民移居台湾开垦。

这些移民抵台后,被分到台湾各地从事农业生产。这些大陆居民大规模移居台湾,不仅充实了台湾的劳动力,也带去先进的农耕工具与生产技术,同时还带去其他行业的工具与技能,给台湾的农业及其他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至于台湾的商贸经济,也拉开了新局面。因为郑成功的家乡在泉州府南安镇,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已经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关津口岸,所以泉州人都有经商的传统。而且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来就是明代的大海商,善于经贸,尤其是海上贸易。

郑芝龙拥有数千艘船只,控制了整个东南海面,垄断了当时的沿海贸易。当时的商船出海都要向他交税,每年收取往来船只的税金非常可观,连明朝政府都无法与之抗衡。郑成功虽不赞同父亲在政治上的“投机”,但在商业经营上,却承袭了父亲的海上帝国霸业,且发扬光大,让台湾能以一个小岛的生产力与清廷对抗多年,也可见他的商业手腕。

在文化传承上,郑成功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熏陶,二十一岁时在南京求学,还拜文坛领袖钱谦益为师,这使郑成功更具文人气质。

清军入闽之后,郑成功之母受辱自杀,遭此突变,悲愤难抑的郑成功毅然焚毁了儒服,走上了弃文从武之路。

但从武后的郑成功,并未忘怀文化传承的重任,他在治理台湾时,也常和随从来台的文士墨客作诗吟咏。郑成功在这期间曾以刚健清新的笔调,写下了著名的《复台》诗: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士,

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在台湾大力推行汉文化,使之与台湾原住民文化互相结合,构成独具特色的台湾文化。直至今日,台湾民间通用的仍是闽南方言,并保留着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等习俗,这些都是郑成功对台湾的巨大影响。

郑成功对台湾的贡献是无法言喻的,不但被尊称为“开山圣王”、“开台始祖”、“开山祖”等,而且在他过世之后,连他的对手清圣祖康熙皇帝都亲书挽联一副,赞誉他的节操: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上联的意思是:清军入关南下,明朝各镇总兵都临难变节,唯有郑成功固守厦门、金门,又挥师北伐,震动东南;下联的意思是:随着清军推进,南明诸王相继覆亡,郑成功仍坚持反清复明,并东征台湾作为反攻据点。

一个海盗的儿子,怎样用不屈的忠勇情操与灵活的商业手腕,建立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海上帝国?看完下文,各位就能明白了。

后记

他们影响了中国历史

美国学者麦可·H.啥特有一本颇具分量的书《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100人》(出版于1978年),是站在整个人类历史的角度,列举出一百位影响了历史发展的人。如果我们要列举一百位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秦始皇、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皇帝以及郑成功,一定都会在这份名单上。

当然,所谓“影响历史”,有好与坏不同角度,甚至是一些在历史上属于“负面评价”的人物——如殷商时的纣王、在秦始皇死后策划“沙丘政变”的主谋赵高、两度垂帘听政把持朝政的慈禧太后等等,也都严重影响了历史。

秦始皇、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皇帝以及郑成功,这五个人“影响历史”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秦始皇是一位了不起的开创者。如果要列举整个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人,秦始皇很可能会被排名在前几位,肯定在“最有贡献的”那一波名单中。

·朱元璋和康熙皇帝是统一中国的帝王。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而康熙皇帝虽然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却是真正奠定中国疆域的帝王(清朝实际上的开国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极,但皇太极在清军入山海关的前一年病逝,清军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则是康熙皇帝的父亲——清世祖福临)。

·成吉思汗和郑成功都是杰出的军事将才。成吉思汗不仅将草原上原来处于分裂状态的蒙古部族统一起来,并成功地建立了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庞大帝国,重开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以及阿拉伯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郑成功则是在明朝危机的重要关头,以一介儒生挺身而出,统兵抗清,以寡击众,表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一直强调的崇高气节,又收复了台湾,赶走了霸占台湾三十八年的荷兰人,在许多历史学者的眼中,也一直被视为“民族英雄”。

秦始皇

说到秦始皇,似乎大家脑海中都会立即冒出“暴君”这个形象。的确,他的个性相当残暴(一般都认为和他的童年成长经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焚书坑儒、破坏文化、钳制思想,他大兴土木、连年用兵,常态性的使用民力经常都在二百万人左右,这可是当时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再加上严刑苛法、租役繁重,老百姓苦不堪言。

但是,若放在历史的角度,秦始皇其实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始皇帝,所以称为“秦始皇”。

·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日后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后来,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推行时间长达两千一百年之久!(讽刺的是,由于过分暴虐,再加上继位者秦二世胡亥与父亲秦始皇相比,其残暴有过之而无不及,却丝毫没有乃父的才干,所以秦始皇一手创建的秦王朝,原本希望传于万世,没想到寿命竟十分短暂,只有十五年就灭亡了。)

·他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将近五百年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给社会营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

·他确立土地私有,统一法律、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他北筑长城,防御匈奴;南征五岳,平定百越。

·他修筑通向全国的交通大道,称为“驰道”。

·他从京师西北修建一条通往边地的直道,在西南又筑五尺道连接今天的四川、云南和贵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与以上这些大手笔“相互辉映”的,是早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人工奇迹”的兵马俑。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挖掘出巨大的兵马俑坑,而据考古学家估计,始皇陵及其陪葬区总面积应有二百五十五平方公里,已发掘的兵马俑坑仅仅是当年始皇陵殉葬设施的一部分。秦始皇的气魄之大,当然也可从他残暴不仁、漠视老百姓性命的程度,得到充分的证明。

总之,秦始皇实在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帝王。

朱元璋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他身上得到非常充分的彰显。

朱元璋从小家破人亡,又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甚至为了生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出家当过和尚,但日后竟然当上了皇帝,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朱元璋之前,虽然也曾有过所谓的“平民皇帝”——也就是汉高祖刘邦,但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刘邦的条件比起朱元璋来,都好得太多太多了。

能够拥有这么传奇的经历,除了一般人常说的机遇之外,朱元璋的个人特质也绝对不能忽视。比如说,他从小个性非常强悍,又很有企图心,志气不凡。长久以来,有关朱元璋的民间传说一直很多、很丰富,其实也是老百姓普遍对他心怀崇敬的一种心理投射。

然而,或许也是因为夺得天下不易,为了朱明王朝能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朱元璋不仅痛下杀手,大肆诛杀功臣,搞得一片腥风血雨,更空前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整个社会的发展因过于封闭和保守而停滞不前,对中国近代发展产生了严重不利的影响。因为,中国就是从明代开始落后于西方的。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八岁登基,至六十九岁过世,在位时间长达六十一年。他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拥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所谓“康乾盛世”,就是康熙皇帝所打下的基础。

康熙皇帝一生勤奋,既努力读书,也勤于理政,再加上他本身也颇多才多艺,对国家有多方面的贡献。然而,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在“文治”方面相当杰出外,显赫的“武功”也最为后人所尊崇。

从1674年至1697年,也就是康熙十三年至三十六年,在这二十三年之中,康熙皇帝在西南平定了三藩之乱,在东南统一了台湾,在东北打击了沙俄,在西北还平定了噶尔丹之乱,这么惊人的“武功”,不仅直接使清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固,而且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和疆域,各个民族之间也随之展开自然的融合。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杰出的军事家。

他的一生不但大大影响着中国历史,也影响了世界历史。

首先,12世纪的漠北大草原,由于部落林立,部落之间的争战不断,蒙古族的人民总是生活在恐惧之中。而成吉思汗竟然能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这已经是一项非常惊人的成就。

接下来,为了蒙古汗国的强大以及政权的稳固,成吉思汗展开向北、向南和向西的征战。在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蒙古帝国的版图愈来愈辽阔,人口也愈来愈多。从此,中国势必将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1218年,由于花刺子模杀了蒙古商人和使者,成吉思汗十分震怒,遂率领数十万大军西征,准备消灭花剌子模。在血洗花刺子模中心城市之后,成吉思汗本着“敌种之后不可留”的原则,命令部将继续追击,甚至后来花剌子模国王都已经死了,负责追击花剌子模国王的哲别与速不台都没有停下来,仍然不断西进,征服了阿塞拜疆和伊拉克,并于1223年跨过高加索山,在阿里吉河打败了俄罗斯和钦察联军。接下来,蒙古大军长驱直入,进入俄罗斯境内,并一直打到克里米亚半岛、伏尔加河流域与多瑙河流域!令西方人个个闻之丧胆,并因此有了“黄祸”的说法。

说成吉思汗威震亚欧,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就是因为成吉思汗实在太了不起了,所以当他的后裔在中原建立元朝以后,就理所当然地尊称他为“元太祖”了。成吉思汗也就这样成了皇帝。

郑成功

郑成功和他的父亲郑芝龙截然不同。郑芝龙是一个投机分子,郑成功则有着强烈的传统读书人的气节,在明朝危急存亡的关头,能够勇敢地站出来。

为了坚持“驱逐鞑虏、恢复中原”这样的信念,他不惜与父亲决裂,并放弃了荣华富贵,不断号召同伴,共同抗清。

其实,抗清之举注定是要失败的,但郑成功毫不动摇的抗清信念,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仍是一种爱国的表现,特别是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仍然深深感动着无数人,令大家都感到非常尊敬和佩服。

更何况,虽然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后仅仅四个多月就病逝了,但是就因为他收复了台湾,所以台湾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多方面的变化。

一直到现在,郑成功为台湾带来的影响仍然处处有迹可循。

这五位深深影响着中国历史的人物,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命运的安排下,被放上“王侯”这个极其尊崇、极其显贵也极其沉重的位子。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他们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加上他们本身的性格,以及所受到的教养,对于他们日后成为一个怎么样的王侯,自然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影响。

真实的故事,有时往往比虚构的更加撼动人心。这五位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值得我们细细地咀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6: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