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少年朱元璋/管家琪少年王侯系列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管家琪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童书奖获得者管家琪倾力打造,以史为镜,细说少年王侯功与过,培养青少年大格局领袖气质!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他身上得到非常充分的彰显。

朱元璋从小家破人亡,又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甚至为了生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出家当过和尚,但日后竟然当上了皇帝,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朱元璋之前,虽然也曾有过所谓的“平民皇帝”——也就是汉高祖刘邦,但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刘邦的条件比起朱元璋来,都好得太多太多了。

《少年朱元璋》在兼顾史实和趣味的同时,通过朱元璋的成长经历,探寻他的个人特质,以及少年时代的淬炼对他日后的影响,并在每一章后面设计了三个提问,引导读者从个人奋斗、人生经验等方面深入思考,获得启发。

内容推荐

“臭头皇帝”、“和尚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众多帝王中的奇葩,从少年时期就可看出是个不凡的人物。

他生长在贫穷农家,几乎失学,又历经丧亲、战乱等磨难,却能将磨难当磨练,淬炼出坚强心志;后来投奔红巾军,由小兵一步步升上主帅,最后一统全国,结束元末的战乱局面,成为“时势造英雄”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在军事上,他的战略战术高明,往往出奇制胜;在经济上,他推行有效措施,迅速恢复民生经济,是个非常杰出的皇帝。

然而,他晚年屠杀功臣、大兴文字狱,使社会陷入恐怖之中,也被评为史上少有的残暴君主。

想认识朱元璋,怎样效法他的功,避免犯他的过,学习正确的成功之法,就从管家琪编著的《少年朱元璋》开始。

目录

前言 “磨难当磨炼”的君王

第一章 小牧童

第二章 小和尚

第三章 投奔红巾军

第四章 小头目

第五章 重用儒士

第六章 独霸—方

第七章 鄱阳湖大战

第八章 独霸天下

第九章 屠杀功臣

第十章 大兴文字狱

跋 他们影响了中国历史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元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清晨,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钟离县太平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

不过,那个时候,他还不叫“朱元璋”,父亲朱五四只给他简单取了一个名字,叫作“重八”。

当地的老百姓都知道,朱五四一家原本是异乡人,只不过在当地生活的时间久了,朱五四和妻子陈氏为人也挺厚道,和乡人相处融洽,所以大家倒也不怎么把他们当成外人看待。

他们的祖籍是江苏沛县,祖上数代务农,由于受不了地主的剥削,为了追求比较理想的生活环境,只得不断地迁徙,到了朱五四这一辈才在濠州这一带落脚。濠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

朱五四本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朱五一,但是在家族迁徒的过程中失散了。

后来,朱五四辗转打听到哥哥的消息,听说哥哥已经结了婚,还有四个儿子,分别叫作重一、重二、重三和重五。

为什么没有重四?可能是不喜欢“四”这个数字吧!

当朱五四知道这个消息时,非常高兴,当时他和陈氏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立刻将三个儿子也分别取名为重四、重六和重七(他倒不忌讳“四”)。

如此一来,兄弟两家虽然天各一方,来往不易,但是他们下一代中的七个男孩,从“重一”到“重七”,就统统排全了。

不过,朱五四万万没有想到,更没有期望家,‘里还会再冒出一个重八。  ,

当时,生活那么艰难,他和妻子一年到头,每天都起早摸黑地干活,才勉勉强强把全家人的肚子填饱。如今,家中竟然又多了一张嘴,怎么不叫夫妻俩在添丁的喜悦中也不免感到压力沉重呢?

重八并不是一个讨喜的孩子,不仅模样儿一点也不好看,一点也不可爱,还日夜啼哭,把全家都搞得鸡犬不宁,日夜不得安生,就连四方邻里的生活也大受影响。

一天,一位邻居大妈好心地对陈氏说:“我听说像你们家孩子这样的情形,要到庙里去舍生。只要舍了生,就不会有事了,否则,整天这样哭个不停,连小命都会哭没的呀!”

所谓“舍生”,就是父母把孩子带到庙里,诚心诚意地向住持方丈许愿,等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就入寺为僧。

据说,有了这样的一番仪式之后,佛祖就会保佑前来“舍生”的这个孩子健康平安地长大。

当时,一般的观念都不大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去当和尚,朱五四和陈氏虽然子女众多,也同样不情愿。

可是,他们夫妻俩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为了挽救小重八的性命,只得咬咬牙,抱着小重八赶到距离小村庄有十多里路的皇觉寺,请寺里的住持方丈为小重八舍了生。

说也奇怪,舍了生之后,小重八真的就不哭不闹,饮食、睡眠也都正常了。他果真就这样健健康康、一天一天地成长。

为了感谢佛祖保佑,在重八周岁的时候,朱五四夫妻俩还特地抱他来到皇觉寺,设祭酬神,并且为他另外取了一个禅名叫作“元龙”。不过,所有认识他的人,还是都叫他重八。

或许因为重八是幺儿,也或许因为重八确实从小聪明伶俐,个子又挺结实,一直比同龄的孩子长得高大,所以尽管重八的五官模样并不好看,但有道是“子不嫌母丑”,娘当然也不会嫌子丑,陈氏对重八这个小儿子一直是打心底地钟爱着。

到了启蒙的年龄,朱五四将重八送进了私塾,希望他能好好读书。

当时元朝的统治把全国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

“蒙古人”最高贵,指的是成吉思汗的那个民族;“色目人”地位次之,指的是包括畏兀儿、吐蕃等少数民族;“汉人”‘指的是原本在金朝统治下的汉族,包括被汉化了的女真、契丹等少数民族;“南人”则是指原来在南宋统治下的汉族。

在这样的种族歧视之下,汉人和南人都被朝廷视为下等民族,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压,就算读了书,有很好的学问和能力,也是做不了官的。

所以,对于汉人和南人的家长来说,送孩子进私塾读书,只是期望孩子能通晓些笔墨,懂得古圣先贤的道理罢了,几乎不可能再期待别的。

然而,由于年头太坏,生活实在太苦,就算是一些单纯的愿望也无法持续下去。

这个时候已是元朝末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老百姓的日子贫困不堪,苦不堪言,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不易解决,哪里还有能力再兼顾别的?

小重八只念了几个月的私塾,就不得不中途辍学,成了一个牧童。

P3-8

序言

“磨难当磨炼”的君王

在中国历史上,平民出身的皇帝只有两位,除了汉高祖刘邦以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

朱元璋确实是一位相当杰出的人物,在少年时期就已历经人世间的种种磨难。

他小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字国瑞,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朱家原籍江苏沛县,由于生计所迫,不得不到别的地方谋生,先迁居泗州,再迁濠州(也就是凤阳),颠沛流离。

小时候,因为家里太穷,朱元璋没有机会上学,只得去为有钱人家放牛。

十七岁那一年,他遭到空前的灾难——由于一连串的天灾,朱家好几口人都死了。朱元璋为了生存,无奈之下,跑到皇觉寺当了和尚。

这就是为什么后人讲起朱元璋时,常会用“和尚称帝”来形容,因为他确实当过和尚。

后来,情况更糟,他和寺里其他和尚统统被赶出去做了化缘和尚,实际上,这和到处要饭的叫花子差不多了。

可是,就是这三年多云游四方的苦难岁月,使他接触了当时秘密结社的白莲教,知道了天下大势,明白了元朝气数已尽、人心思变……“时势造英雄”的时代来临了。

朱元璋从小就非常好强,且志气不凡。他曾经作过一首诗:

天为帐幕地为毡,

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腿,

恐把山河一脚穿。

这首诗的气魄不小,隐含了他想当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平民皇帝的雄心壮志。

后来,他终于成功了。

从投奔红巾军做一个小小的步卒开始,朱元璋迅速发展,不但升到了主帅,还一步步壮大势力,最后竟一一战胜那些原本实力比他强大的对手,并推翻元朝统治,逐步实现全国统一,结束了元朝末年长达二十年的战乱局面,开创了新王朝。

朱元璋的成就,除了元朝气数已尽之外,与他个人卓越的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因为,时势固然会造就英雄,英雄也会主导时势、创造时势。

首先,在战略部署上,朱元璋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做出最明智的判断,高瞻远瞩,制定长远、正确的发展战略。

其次,在实际的战役战术上,他也非常讲求先做周密的敌情分析,再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

就因为朱元璋有非常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原本实力比他强大得多的陈友谅,才会在鄱阳湖大战中败得那么惨。而陈友谅一死,朱元璋也就扫除了称帝过程中的最大障碍。  再次,朱元璋很懂得如何严明军纪,同时处处设法争取民心,这使得他声威大震,不断累积他逐鹿中原的资本。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能力实在是多方面的。尤其在大明王朝建立以后,他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济措施,迅速恢复了社会经济,也为明朝前期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明朝最初二十多年之中,无论人口还是土地都有亍成倍的增长,相当不易。

朱元璋有不少功绩,当然,也有不少过错。

为了让朱明王朝世代永续,他空前加强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又翻脸无情,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并大兴文字狱,炮制了腥风血雨的恐怖统治。

朱元璋成为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君主,也是历史上少有的残暴君主,而残暴的背后,又时时可见他童年和少年时代所遭受的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等种种苦难所形成的阴影。

朱元璋喜欢微服出访。传说他有一天出去私访,来到一间破庙,里面一个人也没有,墙上倒有一幅画,画着一个布袋和尚,旁边还题了一首诗:

大千世界浩茫茫,

收拾都将一袋藏;

毕竟有收还有放,

放宽些子又何妨。

看看墨迹还很新鲜,显然是刚刚画的,朱元璋生气地派人赶快去搜,想找到作画和作诗的人,但搜了半天却什么也找不到。

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却多少反映出,当时老百姓对于朱元璋的恐怖统治还是相当有意见的。

尽管有功有过,但整体来说,朱元璋仍然功大于过,在历代帝王中,也仍然是一位非常卓越的人物。

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王朝,前后持续了将近三百年。

后记

他们影响了中国历史

美国学者麦可·H.啥特有一本颇具分量的书《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100人》(出版于1978年),是站在整个人类历史的角度,列举出一百位影响了历史发展的人。如果我们要列举一百位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秦始皇、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皇帝以及郑成功,一定都会在这份名单上。

当然,所谓“影响历史”,有好与坏不同角度,甚至是一些在历史上属于“负面评价”的人物——如殷商时的纣王、在秦始皇死后策划“沙丘政变”的主谋赵高、两度垂帘听政把持朝政的慈禧太后等等,也都严重影响了历史。

秦始皇、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皇帝以及郑成功,这五个人“影响历史”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秦始皇是一位了不起的开创者。如果要列举整个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人,秦始皇很可能会被排名在前几位,肯定在“最有贡献的”那一波名单中。

·朱元璋和康熙皇帝是统一中国的帝王。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而康熙皇帝虽然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却是真正奠定中国疆域的帝王(清朝实际上的开国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极,但皇太极在清军入山海关的前一年病逝,清军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则是康熙皇帝的父亲——清世祖福临)。

·成吉思汗和郑成功都是杰出的军事将才。成吉思汗不仅将草原上原来处于分裂状态的蒙古部族统一起来,并成功地建立了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庞大帝国,重开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以及阿拉伯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郑成功则是在明朝危机的重要关头,以一介儒生挺身而出,统兵抗清,以寡击众,表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一直强调的崇高气节,又收复了台湾,赶走了霸占台湾三十八年的荷兰人,在许多历史学者的眼中,也一直被视为“民族英雄”。

秦始皇

说到秦始皇,似乎大家脑海中都会立即冒出“暴君”这个形象。的确,他的个性相当残暴(一般都认为和他的童年成长经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焚书坑儒、破坏文化、钳制思想,他大兴土木、连年用兵,常态性的使用民力经常都在二百万人左右,这可是当时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再加上严刑苛法、租役繁重,老百姓苦不堪言。

但是,若放在历史的角度,秦始皇其实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始皇帝,所以称为“秦始皇”。

·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日后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后来,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推行时间长达两千一百年之久!(讽刺的是,由于过分暴虐,再加上继位者秦二世胡亥与父亲秦始皇相比,其残暴有过之而无不及,却丝毫没有乃父的才干,所以秦始皇一手创建的秦王朝,原本希望传于万世,没想到寿命竟十分短暂,只有十五年就灭亡了。)

·他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将近五百年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给社会营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

·他确立土地私有,统一法律、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他北筑长城,防御匈奴;南征五岳,平定百越。

·他修筑通向全国的交通大道,称为“驰道”。

·他从京师西北修建一条通往边地的直道,在西南又筑五尺道连接今天的四川、云南和贵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与以上这些大手笔“相互辉映”的,是早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人工奇迹”的兵马俑。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挖掘出巨大的兵马俑坑,而据考古学家估计,始皇陵及其陪葬区总面积应有二百五十五平方公里,已发掘的兵马俑坑仅仅是当年始皇陵殉葬设施的一部分。秦始皇的气魄之大,当然也可从他残暴不仁、漠视老百姓性命的程度,得到充分的证明。

总之,秦始皇实在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帝王。

朱元璋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他身上得到非常充分的彰显。

朱元璋从小家破人亡,又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甚至为了生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出家当过和尚,但日后竟然当上了皇帝,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朱元璋之前,虽然也曾有过所谓的“平民皇帝”——也就是汉高祖刘邦,但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刘邦的条件比起朱元璋来,都好得太多太多了。

能够拥有这么传奇的经历,除了一般人常说的机遇之外,朱元璋的个人特质也绝对不能忽视。比如说,他从小个性非常强悍,又很有企图心,志气不凡。长久以来,有关朱元璋的民间传说一直很多、很丰富,其实也是老百姓普遍对他心怀崇敬的一种心理投射。

然而,或许也是因为夺得天下不易,为了朱明王朝能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朱元璋不仅痛下杀手,大肆诛杀功臣,搞得一片腥风血雨,更空前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整个社会的发展因过于封闭和保守而停滞不前,对中国近代发展产生了严重不利的影响。因为,中国就是从明代开始落后于西方的。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八岁登基,至六十九岁过世,在位时间长达六十一年。他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拥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所谓“康乾盛世”,就是康熙皇帝所打下的基础。

康熙皇帝一生勤奋,既努力读书,也勤于理政,再加上他本身也颇多才多艺,对国家有多方面的贡献。然而,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在“文治”方面相当杰出外,显赫的“武功”也最为后人所尊崇。

从1674年至1697年,也就是康熙十三年至三十六年,在这二十三年之中,康熙皇帝在西南平定了三藩之乱,在东南统一了台湾,在东北打击了沙俄,在西北还平定了噶尔丹之乱,这么惊人的“武功”,不仅直接使清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固,而且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和疆域,各个民族之间也随之展开自然的融合。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杰出的军事家。

他的一生不但大大影响着中国历史,也影响了世界历史。

首先,12世纪的漠北大草原,由于部落林立,部落之间的争战不断,蒙古族的人民总是生活在恐惧之中。而成吉思汗竟然能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这已经是一项非常惊人的成就。

接下来,为了蒙古汗国的强大以及政权的稳固,成吉思汗展开向北、向南和向西的征战。在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蒙古帝国的版图愈来愈辽阔,人口也愈来愈多。从此,中国势必将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1218年,由于花刺子模杀了蒙古商人和使者,成吉思汗十分震怒,遂率领数十万大军西征,准备消灭花剌子模。在血洗花刺子模中心城市之后,成吉思汗本着“敌种之后不可留”的原则,命令部将继续追击,甚至后来花剌子模国王都已经死了,负责追击花剌子模国王的哲别与速不台都没有停下来,仍然不断西进,征服了阿塞拜疆和伊拉克,并于1223年跨过高加索山,在阿里吉河打败了俄罗斯和钦察联军。接下来,蒙古大军长驱直入,进入俄罗斯境内,并一直打到克里米亚半岛、伏尔加河流域与多瑙河流域!令西方人个个闻之丧胆,并因此有了“黄祸”的说法。

说成吉思汗威震亚欧,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就是因为成吉思汗实在太了不起了,所以当他的后裔在中原建立元朝以后,就理所当然地尊称他为“元太祖”了。成吉思汗也就这样成了皇帝。

郑成功

郑成功和他的父亲郑芝龙截然不同。郑芝龙是一个投机分子,郑成功则有着强烈的传统读书人的气节,在明朝危急存亡的关头,能够勇敢地站出来。

为了坚持“驱逐鞑虏、恢复中原”这样的信念,他不惜与父亲决裂,并放弃了荣华富贵,不断号召同伴,共同抗清。

其实,抗清之举注定是要失败的,但郑成功毫不动摇的抗清信念,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仍是一种爱国的表现,特别是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仍然深深感动着无数人,令大家都感到非常尊敬和佩服。

更何况,虽然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后仅仅四个多月就病逝了,但是就因为他收复了台湾,所以台湾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多方面的变化。

一直到现在,郑成功为台湾带来的影响仍然处处有迹可循。

这五位深深影响着中国历史的人物,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命运的安排下,被放上“王侯”这个极其尊崇、极其显贵也极其沉重的位子。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他们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加上他们本身的性格,以及所受到的教养,对于他们日后成为一个怎么样的王侯,自然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影响。

真实的故事,有时往往比虚构的更加撼动人心。这五位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值得我们细细地咀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