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建筑堪称中国建筑史上最独特的篇章,特别是1927—1936年间,由于国民政府的规划与组织,一系列大型建筑相继问世。这些众多受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和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理念的共同影响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民族形式的建筑,如今依然熠熠生辉。刘丹、赵锋编著的这本《民国建筑》选取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作为介绍重点,从政策指导、规划布局、设计施工等方面入手,详尽叙述了民国时期各种类型建筑的特点。透过这各式各样的建筑,在它们的背后,是民国时代的世间百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建筑/图说民国系列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刘丹//赵锋 |
出版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国建筑堪称中国建筑史上最独特的篇章,特别是1927—1936年间,由于国民政府的规划与组织,一系列大型建筑相继问世。这些众多受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和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理念的共同影响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民族形式的建筑,如今依然熠熠生辉。刘丹、赵锋编著的这本《民国建筑》选取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作为介绍重点,从政策指导、规划布局、设计施工等方面入手,详尽叙述了民国时期各种类型建筑的特点。透过这各式各样的建筑,在它们的背后,是民国时代的世间百态。 内容推荐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不仅记载着城市的历史,更反映着城市在某个时期的文化和品味,反映那个时代特殊的审美取向。 梁思成先生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贝聿铭先生说:“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我们有限的物力之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 这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探寻与追求,从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 笔者刘丹、赵锋所以提笔挑战《民国建筑》这个大题目,一是想探索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二是痛心于屡屡发生的“拆真古董,建假古董”的事件。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关注到我们周围这些先人留下的遗产和财富。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都市新貌 北京:旧貌换新颜 上海:欲与租界试比高 南京:建设国际一流大都市 杭州:那年夏秋 第二篇 公共建筑 政府:精巧的民国 教堂:虔诚的民国 学校:奋发的民国 纪念性建筑:总理的民国 第三篇 休闲场所 饭店:奢侈无极限 公园:看不完的风景 体育场:民国也有全运会 名胜古迹:百姓也“进宫” 第四篇 私家宅第 蒋宋公馆:总统夫妇的“私密空间” 公馆:名人的豪宅 石库门:里弄的人间百态 高层公寓:大上海的美丽与哀愁 试读章节 1935年4月3日下午三点,在军乐队进行曲的伴奏下,一次新潮的婚礼在市府礼堂举行,57对身着婚纱或旗袍、手持鲜花的新娘和身着蓝袍黑褂礼服的新郎在中式殿宇广场前排好阵型留影,这是上海第一次集团婚礼。2月7日,上海社会局就在上海各大报纸上公布了“简单、经济、庄严”的结婚办法,新人只要交20元钱,就能申请参加每月第一个星期三举办的集团婚礼。婚礼虽然是集团的,派头可不小,证婚人是市长和社会局长,结婚证书是由市政府颁发的。这第一届集团结婚,市长吴铁城亲临现场,由司仪宣告双方姓名,每两对一次,依序登台。进行“改良三鞠躬”,先向孙中山先生遗像三鞠躬,再对拜鞠躬,最后向证婚人三鞠躬。鞠躬完毕后,证婚人颁发结婚证书和纪念品。这样的集团婚礼不是昙花一现,只1936年,上海就办了五届,参加的新人399对。后来由于抗战爆发,集团婚礼取消;抗战胜利后,社会局又组织恢复了集团结婚,并将其命名为“胜利纪念集团结婚”。之后上海的集团婚礼有了固定日期,每年春天3月3日,夏天5月5日,秋天10月10日,冬天12月12日,都是“成双成对”的好日子。这种新式集团婚礼之风刮遍全国,北京、广州、武汉等地都纷纷效仿。 市政区域除了有各种庄严的办公用房以外,还有小桥流水点缀其间,充满了江南风情。市政区域本来还预备在市政府北面建中山纪念堂,堂前立中山先生铜像,在中心地带建一座中心塔,成为上海的“制高点”,登上塔就能俯瞰上海全景。然而最终因为经费紧张,未能实施,那“八大部委”办公用房,也只草草盖了四间临时房。而已经建好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则在抗日战争其间,被日本人拉走了。 根据《大上海计划》中道路系统的计划,整体采取棋盘式与蛛网式并用的街道布局,中心的行政区域的正西、正东、正北、正南四个方向开辟四条主干道,分别为三民路(今三门路)、五权路(今民星路)、世界路(与今同)和大同路(未建成)。在翔殷路与淞沪路、黄兴路的十字交口处再多开辟一条其美路(今四平路),构成五角场格局,该格局至今仍保存完好。闸殷路和军工路等既有道路不作更改,作为主干道继续使用。五角场一带还兴建了许多道路,比如那一带有很多命名为“国”字、“政”字的街道。街道的命名都比较有意思,前面的主干道主要是纪念孙中山先生“世界大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思想,其美路、黄兴路等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烈,而次要道路则以世界路、大同路、三民路、五权路为不同区域分界线,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为首字组词,比如中原路、民庆路、国康路、上达路、海通路、市京路、政通路、府前路等。这个规划下的城市更为美丽和气派,中心向四周辐射出去的大道“宛如星光之四射,市中心则居其中央,有控制全局之势”。1927年开始建造的中山路,无疑是“大上海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条路,它被赋予的使命是阻止租界的发展。租界本来已经划分好,但是西方列强们一直试图扩张,例如在沪西占地面积最大的法租界,就是不断扩张的产物。市政府认为:“租界范围日谋推放,沪西一带,几尽为越界所筑之路,苟若无道路直贯南北以为限制,则主权之丧失,将不知伊于胡底。”中山路连接着闸北和南市,形成了华界南北向最主要的交通干道,路面材料、道路线型和道路剖面设计也都是采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 铁路、航空、海运等交通建设,也是《大上海计划》关注的重点,上海在当时毕竟是军事经济重镇,在龙华寺的东边,靠近黄浦江边建的龙华机场,是当时远东最大的机场。而江湾的机场,则是当年远东最大的军用机场。上海老北站,位置在今天的天目东路至宝山路。现在的上海火车站(俗称上海新客站),可能是以前的东站。现在的上海南站,以前就叫新龙华站,以货运为主。在《大上海计划》中,还在黄浦江虬江口设立了码头。P34-37 序言 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它不仅记载着城市的历史,更反映着城市在某个时期的文化和品味,反映那个时代特殊的审美取向。我们如今能一眼从高楼大厦中判断出哪个是清代建筑,哪个是民国建筑,哪个又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道理就在于此。对国家而言更是这样,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过:“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贝聿铭先生说:“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我们有限的物力之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这种努力,从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我们看到在国门打开后的一百年间,中国和外国建筑师们在中国的种种尝试:“以中国固有形式”建造起来的传统民族建筑,如南京栖霞寺、燕京大学等;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如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折中主义建筑如北京饭店、扬子饭店等;新民族形式建筑如按“首都计划”所拟定建造的建筑群、中央体育场等;西方现代派建筑如宋子文公馆等。这些尝试有的在今天看来成为经典,有的又有点不伦不类。其实,这条艰难的探索之路就如同整个清末民国社会:在西方文化涌入后,深感不能继续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但摒弃旧的秩序文化全盘学习西方,又觉得本国历史文化值得骄傲弃之可惜。他们努力结合西方先进之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试图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道路,为之努力奋斗不息,这种探索精神与所走过的路不管体现于社会的哪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尊重。 笔者所以提笔挑战《民国建筑》这个大题目,一是想探索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二是痛心于屡屡发生的“拆真古董,建假古董”的事件。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关注到我们周围这些先人留下的遗产和财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