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编著的《贫困不是穷人的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读物,一本面向大众读者普及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好书。没有艰深晦涩的经济学术语,也没有从域外照搬照抄理论的水土不服,一切都来自当下的现实关怀和鲜活的本土经验。它让生动的数据与人尽皆知的常识说话。
贫困问题和贫富差距在中国十分严重,但这本书中呈现出的现实问题,比一般人常识中所能知道的更严峻、更危险。
但这本书除了暴露社会阴暗面之外,也从制度完善方面提出了各种解决贫困问题的可能性。能使人瞬间看透现实,并给人以希望和方向。所以并不是一本令人悲观厌世的书。
刘奇编著的《贫困不是穷人的错》是一本能使人掩卷深思、并给人以力量的书,一切都来自当下的现实关怀和鲜活的本土经验,直击中国贫富差距、城乡矛盾、两极分化的现场,从真实和沉重的现实问题出发,展示了中国社会贫困状况的严峻,分析了贫困的成因和根源,做出了警醒、透彻的分析,并基于现实条件,从制度完善角度,提出了解决贫困这一严峻社会问题的可能性所在。犀利、敏锐,吐露了一位三农专家振聋发聩的肺腑之言,有助于各个层次的读者深度、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的贫困问题。
收入分配不公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也是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难题。“贫”字拆开即“分贝”(分钱),可见,分配不公、资源配置不合理必然导致贫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物质财富极度贫乏,坚持“效率优先”、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当时最迫切的现实需要;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实现了经济腾飞,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但在二元结构影响、法制不健全、公民权利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追求效率的向时却没有很好地兼顾到社会公平,分配不公和不均的现象较为严重:资本强力挤压劳动,资本收益成为财富的重要来源,劳动收入在整个要素财富分配中的比重越来越低,而劳动收入是中低收入者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收入来源;非常态收入突出,权力、垄断、身份决定收入的潜规则暗流涌动;保障性收入不到位,绝大多数人的收入增加和生活改善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和资源进一步集中。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使我国基本消除了赤贫现象,但分配不公和不均使相对贫困程度加深,城乡之问、不同行业与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国与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贫富分化现象日益突出。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行业收入差距达到4.2:1,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到2.38: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3.23:1,加上各种社会福利,城乡差距更大。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03年至2013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均在0.47~0.49之间,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收入分配不公已成为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必须通过改革的办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引发了普通民众的相对剥夺感和仇富心理,构成和谐稳定的长期隐患,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固有的分配机制和模式、推动收入分配格局的深层次调整已迫在眉睫。改革首先应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讲效率才能促发展,讲公平才能保护好不同阶层的利益,如果只侧重一方,就可能带来负面效应。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护好各个阶层以及不同群体特别是贫困群体的平等权利和机会。二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资本主导劳动,还是劳动主导资本,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原则问题。穷人致富靠劳动,富人发财靠资本。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劳动收入在整个要素财富分配中的比例越来越低。重构劳动价值决定工资收入的基本理念,着力提高劳动收入在财富分配中的份额,真正实现建立在劳动和创新基础上的经济增长,逐步实现建立“消费社会”和内需经济的长期发展目标,是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三是政府主导与部门协作的关系。收入分配不单是市场行为,还涉及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政府进行权威性的制度安排,因而改革必须由政府主导。我国改革多是依靠部门协作来推进,但现行的部门分割体制,使部门之间的利益平衡和协调困难,参与改革的责任和权限很难划分,加上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改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令人顶疑。因此,改革不能倚重于部门协作,必须借鉴国外经验,超越部门层次,实行顶层设计、科学决策。这是实现改革实质性突破和进展的关键。
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体制,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是减缓和消除贫困的重要举措。改革应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平衡政府、企业、居民之间以及高收入群体与中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分配关系;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破除行业行政性垄断格局,平衡垄断行业与一般性竞争行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二是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提高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加大政府调控力度,运用税收、金融、行政等调节干预手段,保证低收人群体的保障性收入;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建立健全社会捐助等“三次分配”机制,缩小贫富差距。三是统筹相关制度和措施,如建立公开透明的收入调查制度,打破权力、垄断、身份决定收入的现实“潜规则”,平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城镇居民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等,消除分配体系中的不合理因素。
P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