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那些年那些事(一个农民的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昱量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昱量编著的《那些年那些事(一个农民的记忆)》共分三章。第一章:农事拾遗。这一章对解放前后京郊农村一些农活作了真实、细致地描述。第二章:生活记趣。这里所写的生活片段,是当年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其中有的片段随时代的前进淘汰了。有些一直保留到今天。然而,无论是失去的还是继续的,农民生活勤劳、节俭与淳朴的精神则是永存的。第三章:童年记忆。人说童年无忌。这些童年记忆更值得珍惜。

内容推荐

《那些年那些事(一个农民的记忆)》是一本有关农村生活的书,作者李毓亮(笔名昱量)生长在北京西南郊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从小在永定河边,伴着河水盛衰、时代变迁成长。本书记录了新旧社会会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天,京郊农民生活的苦辣酸甜。本书共分为:农事拾遗;生活记趣;童年记忆三章,主要内容包括:车把式与马车、钉马掌、盖房、抹房、碴子坑、放茬、派饭、跑大棚、推碾子拉磨、打墙、脱坯等。

目录

在此写点什么

珍贵的记忆

第一章 农事拾遗

 车把式与马车

 钉马掌

 盖房

 抹房

 碴子坑

 放茬

 派饭

 跑大棚

 推碾子拉磨

 打墙

 脱坯

 麦收

 耪地

 掏粪

 拣粪

 沤圈粪

 剁条货卸羊粪

 一头猪养一年多才出栏

 抠鸡屁股换油盐

 养只柴狗看家用

 卖干草的毛驴车

 乡村夏日

 战天斗地的故事

第二章 生活记趣

 旱烟的故事

 话说红薯

 家有咸菜缸

 饮水的故事

 喝酒的今昔

 吃面趣事

 喝粥的日子

 洗澡

 票证故事四则

 二十五做豆腐

 圈茶与高沫

 北京人的当家菜

 农家饭

 农家菜

 宰肥猪

 全猪宴

 有柴有米是夫妻

 拣煤核碰上了扬场机

 走街串巷的手艺人

 走街串巷的买卖人

 南方的买卖人是我们的老师

 北方的生意人

 排队购物

 一双毛窝

 穷穿旧

 睡土炕

 大了

 裱糊匠

 怯木匠

 穿往

 有线广播

 露天电影

第三章 童年记忆

 童年的游戏

 淘气的孩子

 趣事一二三

 难忘有河那些年

 忘不了母亲做的酱

 西红柿原来就是这味

 忆苦思甜

 挖蛹趣事

 小人书

 学骑自行车

 学演样板戏

 学雷锋的日子

 劳动课

 兽医班

 难忘七六年唐山地震那点事

后记

试读章节

车把式与马车

“钱广赶大车给我捎点货,捎得榛子和蘑菇……”这是20世纪70年代电影《青松岭》放映后民间流传的歌曲。《青松岭》这部电影是反映农村赶大车的把式张万山与坏分子车把式钱广进行斗争的故事,故事曲折感人,钱广驯牲畜的三鞭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电影作品。现实生活中车把式是什么样子呢?

牲畜作为生产工具,用来拉车当作运力这在北京西南九十年代中期还都能见到的传统的运输方式。这种运输方式分为马车、驴车、骡子车、牛车等,也有骡马驴混在一起套,在一辆车上使用的。这种运输工具统称为马车或畜力车。

马车有二轮、四轮之分,使用时是将牲畜脖子上戴好套缨子,将牲畜牵着缰绳,领入车辕中搭上马鞍,将夹板扣在套缨前,将搭悠垂于马的肚下,再将坐鞘兜住牲畜的屁股,然后将大肚扣紧,最后将僵绳在马脖子上拴牢,将马嘴中戴上嚼子系上笼头即可,这就是拴辕马的整个过程。辕马一般都是选择强壮的有脚力的骡马,除此之外如拉重物还需配偏套。常见的马车有两匹马拉一部车的,也有三套牲口拉一部车的,三套牲畜的通常为一个辕马配两个偏套。

一般使用牲口的规律都是辕马强壮,偏套稍差.民间使用牲畜也有说法:“驴拉车,马拉套,老娘们当家瞎胡闹。”

有经验的车把式,经常是将草驴(母驴)或克马(母马)作为偏套,将辕内牲畜使用雄性(儿马),并将偏套的套具设置的长短适度,利用异性牲畜的生理特性进行搭配,使其达到最佳效果,民间有“草驴拉套,既省麸子又省料”之说。

我们常见的牲畜有马、驴、牛和马与驴杂交生下的骡子。骡子又分为驴骡、马骡。马骡父亲为驴,母亲为马两者交配产下的骡子,个稍大。驴骡父亲为马,母亲为驴杂交生出的骡子,个稍小。由于骡子是杂交,所以因基因发生了变化均无生殖能力。但骡子不易生病,日常吃料少,脚力好,耐力强。民间通常将母马称为克马,将公马称为儿马,将母驴称为草驴,将公驴称为叫驴。

马车随着时代也在变迁,起初较早的马车车轴与轮子均为木质结构,车体也为木质,此类马车易磨损,行走时车轴与车轮摩擦噪声大,承载能力小,常见切轴、裂轮、坏车体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木轴配铁反轮的车辆,此车比木结构车辆较耐用承重稍大。后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铁轴汽轱辘铁车架的马车,由于此种车辆车轮处安装了轴承,减轻了行走中的摩擦力,使牲畜行走时感到了轻松省力,也使车辆的承载能力加大。

马车在公路运输中一度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原始的肩挑人扛等,不管是从数量还是速度都是与马车运输无法相比的。但是驾驶马车也需较强的技术性,驾驶车辆的人被称为“驭手”,民间称为“车把式”或叫赶大车的,常见的多为男性。

车把式在驾驶车辆时,如果是两轮车,均坐在车辕子上,四轮车坐在辕马后车体前的座箱上,手持鞭杆对牲畜下口令,向前行为“嘚驾”,后退为“倒”或“稍”,停止前进为“吁一一”,拐弯为“wo”,拐弯时同时还需车把式用手中的鞭子配合口令进行左右拐弯。

一般车把式在使用牲口时都会恰到好处,在车马爬坡时会使着劲的对牲畜下口令,用鞭子紧抽牲畜,在平道行驶时,老车把式总能躲开路上暗藏着的“跩窝”,顺利地赶着牲口过泥塘,而且在平整的路面时想快就快,想慢就慢,驾驭自如。在狭窄的地方这些有经验的车把式眼睛好比是尺子,只要能将就着过去的地方就能轰着牲口车走过去,在人员密集的闹市也能不慌不忙赶着牲口行走。

车把式不光能上路赶车,同时还要会赶着牲口犁地、耙地、豁地、打梗、拉上遛轴打场,做这些农活要比外出拉脚更需要技术。

马车作为运输工具主要是为了拉货,拉货装车也是很讲究技巧的。有经验的车把式装车时多采取装前卸后的方法,并在装车时用支车棍将车辕支起,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将辕牲口压趴,卸车时还要先卸后边避免扬辕车打天秤将辕牲口吊起。

马车装货时有时需要装上箱板,有时还需码高成垛,需要上箱板的一般多为散料重物,例如:砂石料、煤炭、白灰等,需码高的多以大件或带包装的物品,也是货物较轻的。最能检验车把式水平的其中一项是装干草类的东西,装车时下窄上宽而且装得很高,然后用绳刹紧。赶车行走起来时两边不挂,上头不碰,行驶中不塌车,这是很不容易的。另外往城内送菜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有些蔬菜事先装成筐再码在车上往高垛,垛高时需要上下不歪,横竖压茬,而后用绳刹紧。刹车绳时一般都是用一根绳前后左右,即兜角又要斜着拉叉,而且绳头不系死扣,卸车时打开绳子的一头一抖即开,这是车把式装上高货时必备的技巧,也是赶车人独有的手艺。

车把式在农村是被人羡慕的,他们可以长期不下地,不动三大件,可以挣一级工分,粮食定量也比别人高。出一次车还能挣到几毛钱补助费,还可以在出车外出时从外边顺道捎来一些新鲜东西,同时还能看到外面新奇的世界。在那交通不便利的时期,人们如果想出门还会央求车把式顺路搭车捎一程。如果家中租用马车拉东西,车把式还能混口酒喝,弄口饭吃,弄包烟抽。有了这些优势,车把式就招来了人们的羡慕。但是在羡慕车把式的同时,谁又想到“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了”,其实车把式也很苦。

首先说出门在外难免赶上阴天下雨,刮风下雪,遇上雨会被淋成落汤鸡,赶上冬天刺骨的寒风也会将车把式穿在身上的御寒衣吹透。如再遇上赶路错过饭口还会整天挨饿,赶上倒霉荒郊野地中坏车.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语,错过宿头黑灯瞎火赶夜路等。

车把式如跑长途,还需出车前带足牲畜吃的草料和人吃的干粮与御寒用的衣服。民间有云:出门前首先应考虑人吃马喂,并要“饱拿干粮热拿衣”。P3-6

序言

珍贵的记忆

祖世海

说来是缘分。退休了,来到榆树庄,来到西南物流,做些具体工作,感到生活很充实,心情很愉悦。

说来还是缘分。与毓亮的友谊是从企业简报开始,先见其文,再见其人。2003年来物流时。毓亮正好赴澳大利亚进行商务考察,我是先看了简报,才了解了榆树庄,了解了西南物流,也了解了李毓亮,这个简报就是毓亮一手操办的。《西南物流》简报印证了企业发展的足迹.现已存入档案室,备后人查阅。他收集整理的《西南物流文化集锦》现在还在使用。

本书作者好写、想写、会写。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分别刊登在《北京日报》、《卢沟月》、《丰台报》等报刊上,其代表作有《撑起是把伞卧下是头牛》、《西南人的除夕夜》、《蓝色交响曲》等等,让人看了如临其境,很有感染和震撼。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感动着自己,幸福着自己。2011年出版了《农夫杂记》。收到了好评,现在姊妹篇《那些年那些事》又出版了。我有幸先睹为快。作者还是保持了原有的创作风格和题材。热爱生活,源于实践,还原历史,用讲故事的手法记载了珍贵的往事。里面的故事、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犹如一个老北京的年鉴,知识与趣味相融合,非常值得一读。作者著书的特点是:其一,内容不拘一格,让人看了不累。其二、偏重生活细节.都是老百姓老北京的那些事。其三、雅俗共赏,民间故事刻画的入木三分。其四、泥土味芳香,农家人说农家事,论农家礼。其五、深入浅出,唱响主旋律,讴歌先进文化。

企业发展人增岁。毓亮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或许少了激情,多了些智谋。冷眼看世界,需要褒贬的东西太多了。我猜毓亮不会就此休笔.还是继续写吧,对后人来说。也许是一笔财富,何乐而不为呢。

后记

本书出版了,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历经寒暑笔耕不缀,终于我的家乡那些年发生的那些事落在了纸上,成书与大家见面了,也了了我的一份心愿。

本书出版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军事写作学会会长,中央党校教授王景堂先生、中联部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局长张万生先生、原国防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马达明先生的大力帮助,他们对本书的书稿仔细阅读,指出了许多错误,并提出了修改意见。特别是王景堂先生亲自为本书作序,马达明先生也为本书撰写文章,令我感到荣幸。本书的照片除电影剧照外,均由中国摄影家协会钟永祥先生提供。在此本人对以上给予帮助的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本书出版的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的还有白婧丽、祖世海、王蓉梅、陈云枭等同志及北京百灵鸟传媒有限公司,在此,本人谨对以上同志和单位表示衷心的谢意。

本书有些文章在我写的《农夫杂记》中已发表过。这次发表应大家的要求及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在此聊表谢意。

因时间仓促,本人笔拙,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若有错诈,本人向读者表示歉意。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昱量

2013年4月2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