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备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作耀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作耀编著的《刘备传(精)》介绍了,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蜀国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战争环境下度过的,可谓鞍马劳顿,倥偬数十载,终于成就大业。

内容推荐

张作耀编著的《刘备传(精)》通过认真地梳理和研究历史资料,本着还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意愿,真实再现了刘备“折而不挠”终得一方天下及其两面性的一生,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三国演义》和一般社会观念中的刘备形象,并对诸葛亮治蜀的功过是非作了一些非传统的评议。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

一、汉室支庶

二、少有大志

三、乱世发迹

从镇压黄巾军起步

靠公孙瓒发达

平原任上“雄姿杰出”

第二章 始为封疆大吏

一、援陶谦,代领徐州牧

二、保徐州,频战袁术和吕布

首战袁术

投降吕布

归依曹操,助擒吕布

击斩杨奉

第三章 周旋于曹操袁绍之间

一、受密诏,阴谋诛操

参与诛杀曹操的密谋

彻底与曹操决裂

二、投袁绍,助战官渡

联兵战操于延津南阪下

受袁绍派遣,攻略汝、颍之间

第四章 试图在荆州发展

 一、三顾茅庐请诸葛

徐庶、司马徽共荐卧龙

诸葛亮隆中对策

二、刘表“托国”

博望诱战夏侯悖

羁縻于襄阳、樊城

劝刘表袭击曹操后路

刘表临终玩“托国”花招

刘备胆怯不敢遽有荆州

三、兵败当阳

刘琮降操

闻变南走

兵败当阳

四、会战赤壁

孙刘联手

会战赤壁

五、自为荆州牧

“借荆州”

收服江南四郡

自为荆州牧

第五章 实现跨有荆益的既定目标

 一、结好孙权

联姻固好

表面相安,内怀疑忌

 二、西图巴蜀

婉拒孙权伐蜀

入蜀前的益州大势

率兵入蜀

 三、打败刘璋,取得成都

庞统三计。战争的第一阶段

战争的第二阶段

战争的结束阶段

第六章 自领益州牧

 一、入城前后的几项重大错误决策

 二、用旧部,拔归顺,建设军政机构

重用旧部

善遇归降

 三、安定社会秩序

用刘巴之策,“平诸物贾(价)”

听诸葛亮之议,“刑法峻急”

较盐铁之利

 四、东拒孙权,割让荆州三郡

返兵拒吴,保三郡

关羽“单刀赴会”

分荆州三郡地予吴

 五、北抗曹操,夺得益州北门

曹操失计,未能遽取成都

张飞有胆,大破张邰入巴军

谋定汉中,初战多失利

战争转机,定军山破斩夏侯渊

得汉中,东西再拓地

第七章 汉中王

 一、沔阳设坛场,自为汉中王

 二、授命关羽,出击曹军

水淹于禁七军

“群盗”响应,对曹操形成了严重威胁

 三、关羽失荆州,败死麦城

战略失当,促进了曹操与孙权的联合

战术错误,不敌曹操巧部兵

弱点毕露,关羽兵败死麦城

关羽失荆州,刘备应当承担责任”

四、用人欠思虑,再失三郡地

第八章 蜀汉皇帝

 一、武担祭天地,自为蜀汉皇帝

 二、浮躁情绪下的政权建设

建立丞相政制

加强军事系统和地方政权的建设

备后宫,立太子

 三、夷陵一犹亭之战

战前各方的战略调整

战前吴蜀的军事备战

战争过程

蜀吴复通

大败的原因

第九章 病死白帝城

 一、“托孤”

 二、遗诏后主

 三、还葬成都

第十章 折而不挠的一代人物

 一、折而不挠终有一方天下

 二、重义,爱民,甚知得人之要

义以待人

爱民得民

明示诚敬,但不以信义束缚自己

 三、用人尚贤而不明于察

 四、尚儒而喜法术

儒为学先

重视法术

 五、历经沙场而不善用兵

第十一章 后继乏人

 一、诸葛治蜀是与非

续结吴好

平定内乱,安抚夷越

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刑法峻急”

北伐曹魏

局限和失误

 二、刘禅暗弱难为国

自甘无能,不务进取

既总国政,治国乏术

信用宦者,贻误大事

苟且偷生,没有志气

 三、蜀无能臣谋将

第十二章 《三国演义》是怎样塑造刘备形象的

 一、续家谱,说天命,“刘皇叔”当有天下

提高身世

天贵、天助、天成

 二、多其义德之行

义贯始终

德及黎庶

渴得人才

 三、夸其勇谋,战功杰出

大其战功

虚构战役

虽败犹荣

隐其失败

 四、掩盖其诡诈和失误

移花接木,掩盖事实真相

不写有损刘备形象的内容

 五、渲染危难,突出其坎坷人生

渲染危难

哭藏异蕴

后记

重印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卒于三国蜀汉章武三年(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终年63岁。

一、汉室支庶

史云,刘备为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贾夫人生刘胜。刘胜其人,乐酒好内,妻妾成群,有子一百二十余人。其中二十人封侯,刘贞是最早封侯的五人之一。《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胜子贞,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酎,音zhbu,指醇酒),因家焉(家,动词)。此记与《汉书》所载不同。《汉书·王子侯表》说:“陆城侯贞,中山靖王子,(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六月甲午封,十五年,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免。”《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有两个明显的错误:一是时间不对,晚了十年;二是爵级不符,把县级侯国降为乡亭级的侯爵封号(实际上,西汉无乡侯、亭侯之封)。刘贞为侯十五年,因“坐酎金失侯”,国除(封国被撤消),子孙也没有继嗣为侯者,降为庶民百姓。所谓“坐酎金免”,实是元鼎年间,汉武帝大规模的削藩行动以便加强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汉制,每年八月新酒酿成后皇帝要在宗庙举行大祭,称谓“天子饮酎”。“饮酎”时,诸侯王和列侯都要献金助祭,称为“酎金”。据《汉书.武帝纪》和《史记。平准书》注引如淳的话说:“《汉仪注》诸侯王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金少不如斤两,色恶(成色不好),王削县,侯免国。”汉武帝利用这一机会,狠狠打击、削弱了诸侯的势力。《汉书·武帝纪》载:“(元鼎五年)九月,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百六人。”刘贞便是其中之一。

从公元前112年刘贞失侯,到公元196年“曹公(操)表先主(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中经三百余年,刘备的直系先人别无封侯者。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指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元人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也指出,“《蜀书》云备中山靖王胜子陆城亭侯贞之后,然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

具体的世系传承是很难搞清楚了,但我们从历史的考察中知道,东汉光武帝刘秀是汉高祖的九世孙,景帝的六世孙;汉献帝是汉光武帝的八世孙。这样算来,至少十三世以前,刘备才同东汉献帝同一祖先——汉景帝。所以,称他为东汉皇室的远系支庶是颇为恰当的。

《三国志·先主传》说,“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据此,可以得到三个结论:一、刘备的先祖官居高位者很少,否则必会述及;二、祖父刘雄、父亲刘弘都在州郡内做过职级不高的小官。刘雄孝廉出身,官至范县(今河南范县)令,说明家虽不显,但也颇有一定社会地位;三、父亲刘弘早逝,家势顿落,刘备少孤,为了生存之计,不得不自食其力,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过着既非穷困也不富裕的一般的平民生活。这样的家庭出身,对他的成长以及为人处事自然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一方面,家庭的根基和社会地位使他不会甘于如此平淡的生活;另一方面,经济的状况又必然影响他的思想轨迹、制约他的发迹历程以及交际和爱好。

二、少有大志

历史上,凡已成其大业的人物,出生时的乡土异象、少年时代表现出的若干异人和过人之处,常常被后人根据传说编织出一些美丽的花环戴在他们的头上。

《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刘备居住的村庄就是以他家的这株大桑树命名的。这株大树,由于同刘备有如此的关系,所以也便名留青史了。地理学家、刘备的同乡、北魏时的涿县人郦道元作《水经注》时特意提到这一点:“督亢沟水东经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之旧里也。”直到宋代,楼桑村依然比较有名,所以《方舆纪要》也特意提到了它的确切位置,说“楼桑村在涿州西南十五里”。

更有趣的是,刘备家的这株桑树,不仅高大,而且形状与众不同,树冠犹如大伞,“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所以“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刘备争正统地位的历史学家、晋人习凿齿在写《汉晋春秋》时,非常重视搜集这样的异兆和传说,因而在书中明确地记载着,当时涿县有一位名叫李定的善知风水的人,看到了这株怪状大树,便向世人宣称:“此家必出贵人。”这贵人,当然就是刘备了。

大树之下往往是村民集谈和少儿玩耍的地方。据载,“先主(刘备)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日:‘汝勿妄语,灭吾门也!’”羽葆盖车,指用鸟的羽毛装饰的只有天子才能乘坐的华盖车。如此企图做皇帝的狂言,自然属于大逆不道,会招来灭门之祸,所以引起了叔父的恐慌。著史者记载了这一故事,目的全在于要说明刘备其人自幼怀有大志,表现与众不同;同时也要说明少年刘备已经引起了家族和世人的注意。

刘备的母亲和同宗人等都察觉到刘备有过人之处,因而也都重视对他的教育和培养。15岁那年,母亲让他出外求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99卢植亦涿郡涿县人,是后汉大儒,“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好章句”,著作甚多,曹操称其为“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拜到这样大儒的门下,自然很不容易,既需一定的学识根基,也需交纳不菲的束惰费用。同宗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资给先主”,担负了他的大部或全部费用,资助数量之多竟“与德然等”。据说,元起的妻子很不高兴,因说:“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当即说出了心里话:“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可见,宗族中人们资助刘备求学,实是作为一种政治投资。P7-10

序言

绪言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互专权,社会陷入严重混乱。先是和帝年幼,窦太后临朝,窦宪专权,父子兄弟并为卿校,充满朝廷。和帝长大了,想夺回权力,便同中常侍郑众定计除掉了窦宪。郑众因功封侯,做了大长秋,乘势豫政。这个头一开,竟至不可收拾,时而太后临朝,外戚掌权;时而宦官得势,专断朝廷。皇帝成了他们的傀儡。

顺帝、桓帝期间,外戚梁商、梁冀父子先后为大将军。梁冀秉政二十余年,“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意指皇帝大权旁落)”。梁冀搜刮的财富多达三十余万万。史载,梁冀被杀后,以其财货充归朝廷,竟能“减天下税租之半”。宦官握权,为恶更烈,他们“典据(掌控)州郡,辜榷(垄断)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又加天灾频仍,水灾、旱灾、蝗灾、风灾、雹灾、震灾等接连发生。天灾人祸,民不堪命,流离失所,饿殍遍地。劳动人民为了活命,不得不铤而走险。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终于爆发了规模宏大的以张角兄弟为首的黄巾农民起义。

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的历史影响很大。它点燃了反抗汉朝统治者的烈火,“自张角之乱,所在盗贼并起,……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人”。其中,张飞燕的“黑山军”,部众竟达一百万人。他们使汉王朝的统治势力削弱了,根基动摇了。另一方面,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用兵者和州郡史守、地方豪强,甚至一些野心家趁机招兵买马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很快形成了一些各霸一方的军事集团。

外戚与宦官的斗争愈演愈烈,外戚何进谋诛宦官,反为宦官所杀;袁绍尽杀宦官二千余人;董卓应何进之召,引兵入洛阳,废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是为汉献帝。董卓专权及其部将李催、郭汜之乱,酿成全国更大的混乱。一场历时数十年、规模空前的军阀混战开始了。

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为一批人提供了发挥才干、表演自己的机会。数十年间,群雄割据,“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占据)城邑,小者聚阡陌”,你争我夺,无有休止之时。老百姓渴望安定和统一。有本事的割据称霸者,相对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在战争中发展了自己,成为一方之主;平庸之辈和逆潮流者、对广大民众施暴不恤者,受到历史的惩罚,由强变弱,由大变小,最终或被吞并,或被消灭。这其中,取得较大成功者是曹操,其次便是孙权和刘备。他们都堪称为一代风流人物。

刘备虽为汉景帝后代,但世系久远,实由布衣起步而终得一方天下。他少年孤苦,与母贩履织席为业;24岁从军,参加了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战争;继而投入军阀战争,站在公孙瓒一边,对抗袁绍。因为数有战功,公孙瓒让他做了平原相,成为郡守级的地方官。他在平原相任上表现出了一定的行政能力,取得了不少成绩,颇得人心,颂声日播。

刘备治民用兵都有作为,因而引起了时人,特别是方镇大员的注意。不几年,他便成了拥兵一方的军事集团的首领和封疆大吏。兴平元年(公元194年),陶谦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继让徐州,使他成为徐州牧。这是刘备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从此,他便周旋于封疆大吏之间了。

但是,他的发展道路非常艰苦。袁术、吕布欺负他,打得他丢妻弃子,东奔西跑,没有立身之地;曹操将他看做最为危险的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安。他名为州牧,却没有自己的地盘,只能寄人篱下,先是投靠袁绍,为袁绍所驱使;然后投靠刘表,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借地谋兵。曹操取荆州,当阳一战,打得他形同丧家之犬。孙、刘联合,取得赤壁战争的胜利,他虽然分得一杯羹,但从此受制于吴,难得伸其志向。可幸的是,最后他在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的辅佐下,智诈并用,终得巴蜀,自立为蜀汉皇帝。

《三国志》作者陈寿用“折而不挠”,概括他的性格和奋斗历程。《华阳国志》作者常璩说:“于时先主(刘备)名微人鲜,而能龙兴凤举,伯豫君徐,假翼荆楚,翻飞梁、益之地,克胤汉祚,而吴、魏与之鼎峙。非英才名世,孰克如之!”这都是很有道理的。

本书试图比较全面地论述刘备坎坷崎岖、充满危机的人生历程,深刻地反映其折而不挠、败不气馁的战斗精神。同时,对其功业、某些思想主张,以及为人、平庸的一面做出适当的分析和研究。

刘备重义、爱民甚得历史好评。被演义化了的刘、关、张结义的佳话,长期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社会道德培养中发挥重大作用。其中,虽然不无负面影响,但积极的一面始终是主要的。他以诚待人,收到了“以性情相契”的效果,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喜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遂使诸葛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驱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善待部属,所以士兵甘为驱使;他甚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为“济大事必以人为本”,所以大难当头,宁知不利而不弃民;为政务宽,史无苛敛记载。

自然,他的民本思想是同他谋图大事紧紧相连的。正如晋人习凿齿所说:“先主(刘玄德)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刘表)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书中指出,封建时代谋立大业的历史人物,很少将信义作为目的而信守不易者。对他们来说,倡信崇义自始至终都是争取人心。进而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刘备自然也不例外。他崇尚信义,但决不为此自囿。所以,从另一角度看,刘备也有诡诈而不讲信义的一面。刘备对待刘璋的态度是最为明显的以怨报德。但从政治大局考虑,均可不以为非。

刘备少年时期不太喜欢读书,但曾受过正规的儒学熏陶,在自处、办事、建制、用人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儒家色彩。另一方面,残酷的历史现实和坎坷的人生阅历,又使他甚知诸子百家之可观以及术法之可用。因此,他的思想具有明显的霸王道杂之的特征。既强调儒为学先,又童视峻刑苛法。

刘备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战争环境下度过的。所以,他同曹操一样,可谓是鞍马劳顿,倥偬军旅数十年。他重视兵书的学习,并在战争实践中得知兵书之用,因而临终能够要求刘禅“闲暇”时读《六韬》;他更知战争实践的重要,因而当其脱离战争时间长了的时候,便觉不安。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如果说年轻时候在别人的统率下尚能“数有战功”,那么自从代领徐州牧、身为封疆大吏以后,由他自己指挥的战争便是败多胜少了。可喜的是,他一举夺得益州,成就大业。所以综合考察,不能不承认,刘备虽然是通过军事手段谋取天下,但其军事才略远不及曹操,也不如孙权。夷陵惨败,走死白帝,是“备不晓兵”(曹丕语)的最后盖棺论定的证明。

刘备做了两年的皇帝便死了。由于忙于复仇战争,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没有值得称道的建树。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本书不以庸君视之,而称他是一位未及有所作为的皇帝。

本书对诸葛亮、刘禅作为刘备事业的后继者进行了讨论,表明了作者对于诸葛亮的基本态度。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政治家,军事家:定益治蜀,治民有道,使蜀汉地区得到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治军严明,刑政峻急而不酷,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东联孙吴,南抚夷越,在外事交往和民族关系史上给人以诸多启示;尽心事业,鞠躬尽瘁,一种高尚的做人精神垂范后世;为官清廉,倡俭节丧,聪明睿智,长于巧思,皆令后人佩服。但是,诸葛亮是人,不是神,所以也有人的局限和弱点。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非常微妙。历史的客观条件和人才匮乏的情况,以及诸葛亮所表现出的出众的才能,决定了刘备不能不重用诸葛亮。初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当是肺腑之言。但是,他对诸葛亮存有戒心,及至弥留之际,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安。诸葛亮惶恐受托,心存芥蒂,虽然尽力国事,止于不篡,但并没有按照刘备所希望的那样去辅佐、培养后主。

本书认为,三国鼎立,蜀汉先亡,有许多方面的原因。诸如,国小力弱,难抗大国;后主暗弱,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宦官误国,等等。但最为重要的是人才问题,结论是:蜀无能臣谋将。造成这种局面,刘备、诸葛亮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亡国之责,不能全由后主承担。

以上就是本书内容和作者基本观点的简单概括,是为绪言,权作导读。

后记

后记

有两个因素促使我完成了《刘备传》这本书。一是《曹操评传》和《曹操传》出版后,不少朋友鼓励我做拓展性研究。二是自己在撰写《曹操评传》等书时形成了对三国人物的一些看法,想再进一步说一说。

本书试图勾勒出历史人物的本来历史面目,所以书中刘备和诸葛亮等许多人物的形象不同于《三国演义》和以《三国演义》为基础衍生出来的诸多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取材是否有失偏颇,置评是否得当,都将接受读者和时间的检验。

在本书写作和出版过程中,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副社长陈有和、历史编辑室主任乔还田等许多朋友给了很多鼓励和实际帮助,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2004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9: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