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中城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诺曼·梅勒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林中城堡》是诺曼·梅勒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作者在书中追溯了阿道夫·希特勒家族自十九世纪以来的历史。本书止于希特勒的少年时代,并未述及日后他所导致的世界浩劫。小说诙谐、深刻,把事实和虚构情节糅合在一个无与伦比的家庭故事中,这将引发读者重新审视他们对希特勒和他邪恶本性先入为主的观点。

内容推荐

阿道夫·希特勒是谁?他的仇恨情结从何而来?还会再次发生吗?六十年来,众多研究者、小说家、电影人,试图通过各种作品解答这个问题,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答案。诺曼·梅勒以非常视角,对这一世纪难题进行了探究。

《林中城堡》一书上溯三代百年历史,把希特勒家族——他的祖父母、父母、姨妈、伯父、同胞——的婚姻、乱伦、分居、痛苦、死亡,以及小阿道夫的诞生一一重现在一部生动有趣的家庭史中,进而呈现出这个家族自十九世纪以来病态、乱伦的历史。

目录

[第一卷]搜寻希特勒的祖父

[第二卷]阿道夫的父亲

[第三卷]阿道夫的母亲

[第四卷]情报官

[第五卷]家庭

[第六卷]农场

[第七卷]老爷子与蜜蜂

[第八卷]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

[第九卷]小阿洛伊斯

[第十卷]又敬重又害怕

[第十一卷]修道院院长与铁匠

[第十二卷]埃德蒙、阿洛伊斯与阿道夫

[第十三卷]阿洛伊斯与阿道夫

[第十四卷]阿道夫与克拉拉

[尾声]林中城堡

致谢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希姆莱给我们精英小组训话的时候用的房间是一个小教室,里面装饰了深色胡桃木护墙板,只能容纳二十人就座,前低后高,共四排,每排坐五人。但是我要强调的不是这样的说明。我要关心的倒是希姆莱的非正统的观念。也许就是这些非正统的观念甚至已经促使我开始写一部肯定会让人感到不安的回忆录。我知道我将会驶入一片波涛汹涌的海域,因为我要根除许多传统的信念。一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就会一下子烦躁起来。作为情报人员,我们往往试图歪曲调查的结果。毕竟,撒谎成了习惯就有它自身的手段,但是,我所做的事要求我抛弃这样的手段。

行了!我还是介绍一下海因里希·希姆莱吧。您,作为读者,务必要有思想准备,这绝非可有可无。此人,背后有一个外号叫海因尼[1],到了一九三八年他已经是四个真正重要的德国领导人之一了。但是,他最珍视、最秘密的脑力劳动却是研究乱伦。这一工作成为了我们最高级别的研究,我们调查研究的成果都是关起门来讨论的。海因里希常说,乱伦在一切国家的穷人中非常猖獗。即使是我们德国的农民也都身受其害,不错,甚至直到十九世纪亦如此。“通常,在学术界没有人会有意提及这个问题,”他常说,“毕竟,对这个问题总是无可奈何。有谁会自寻烦恼把某个可怜的人叫作乱伦的合法后代?绝不会,每一个文明国家的每一个机构都会迫不及待地把这种事掩盖起来。”

也就是说,除了海因里希·希姆莱以外,世界上所有的政府高官都会把这种事捂起来。他那副不相称的眼镜后面确实酝酿着最不寻常的思想。我还必须重复一遍,对一个长了一张无精打采、没有下巴的脸的人来说,他无可否认地流露出令人沮丧的既聪明又愚蠢的表情。举例来说,他称自己是一个异教徒。他预言,一旦这个世界人人都主张信奉异教,人类就有一个健康的未来,每个人的灵魂就充满了迄今不为人们认可的欢乐。但是,我们谁也无法想象人们纵酒狂欢,肉欲高涨,以至于你会发现一个女人竟然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投身到与海因里希·希姆莱做爱时的骨肉消融之中。绝不可能,即使是一个最有革新精神的人!因为他那张脸就像你总是可以在学校举办的舞会上见过的那样,找不到舞伴只能作壁上观的人,眼镜后面是一副很不满的神情,瘦高个儿,一个生理上无能的年轻人。他的肚子已经有点凸出了。你瞧他那样子,任凭人们翩翩起舞,他已经准备好了是要作壁上观的。

然而,这些年来别人不敢大声说的问题却一直让他着迷(我倒要说,这通常就是朝新的思想迈出了第一步)。其实,他非常关注智力迟钝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因为希姆莱赞同这样的理论,即最有希望成为智力发达的人与最有可能成为智力迟钝的人两者之间仅一步之遥。所以,他总觉得社会地位低下、平常家庭里的聪明孩子就有可能是“乱伦生下的孩子”。他造的这个德文就是Inzestuarier。他不喜欢表示这种耻辱的较常用的词Blutschande(血缘上的丑事),或者上流社会有时候用的DramatikdesBlutes(血缘上的戏剧性事件)。

我们没有一个人会觉得自己有资格认为他的理论不值一提,无须考虑。即使是在党卫军组建的早期,希姆莱就已经认识到,我们的头等重要的需求之一就是要成立杰出的研究小组。我们有责任对基本事实进行研究。正如希姆莱所言,国家社会主义的繁荣只有依赖这些LetzteFragen(最终的问题)。我们要探索别的国家不敢接近的问题。乱伦就是首要的问题。德国头脑必须在学术界重新确立它的领导地位。反过来——他没有说出口的一句话就是——也要高度赞赏海因里希·希姆莱,表彰他对产生于农业环境中的问题所作的深入研究。他常常强调这个基本要点:不了解农民你就休想对农业进行调查。然而,要理解这个俗人那就要讨论乱伦。

P2-4

序言

二○○七年十一月十日,美国文学巨匠、两届普利策小说奖得主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1923-2007)在纽约西奈山医院病逝,享年八十四岁。此前不久刚获悉美国方面非常满意上海译文出版社关于他的长篇小说《林中城堡》(The Castle in the Forest)的翻译和出版安排,不幸诺曼·梅勒与世长辞,这部长篇也成了他的遗世之作,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诺曼·梅勒出生在新泽西一个颇有名望的犹太人家庭,在纽约布鲁克林区长大,在哈佛学习工科,毕业之前就开始写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了两年兵,退役后从事写作。一九四八年,二十五岁的诺曼·梅勒发表了《裸者与死者》(The Naked and the Dead),这是一部美国文学史上描5战争的优秀小说,一部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作品,写的是在一个由日本人占领的南太平洋小岛上登陆的一支美军小部队十三名侦察兵的命运,其间又写了官兵之间的矛盾、部队体制的不民主、军官的专横跋扈。最后,参与这样一场战争的人要么衣服被剥光了,成了“裸者”,失去了一切的希望;要么甚至连生命本身也失去了,成了“死者”。小说一发表就获得了读者和批评界的赞扬,于是在美国文坛赢得一个永久的席位,作者名利双收。美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发表的近百部战争小说大抵都非常出,色地运用了海明威的现实主义技巧,采用多斯·帕索斯外部报道和战争参与者直接叙述的交替写作手法,甚至间或取得了E.E.克明斯唯一一部战争小说激发噩梦的戏剧性效果。在首部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诺曼·梅勒从自然主义转向存在主义和象征主义,一九五一年发表《巴巴里海岸》(Barbary Shore)。一九五五年发表的《鹿苑》(The Deer Park),用的是同样的手法,写的是好莱坞的郁闷氛围。小说写了三个人,一个是想老老实实创作一些作品却受到右翼势力威胁的电影导演,一个是在战后社会上找不到有意义的位置的空军退伍军人,还有一个是拉皮条的男人,既野心勃勃又处事泰然,像个现代的浮士德。其实小说反映的是当时整个美国社会。一九五九年以后梅勒暂停了小说创作,这一年发表了《为我自己做广告》(Advertisements for Myself),书中收集了发表的全部短篇小说、散文、评论,摘录了三部长篇小说,论述自己的早期作品以及报刊上的评论。一九六五年,遵循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传统,发表了描写骇人听闻的婚姻解体和社会腐败的长篇小说《美国梦》(An American Dream)。标志着他向长篇小说创作的回归。一九六七年的《我们为什么在越南》(Why Are We in Viemam),通过描写一个得克萨斯人青年时代和他父亲同友人在阿拉斯加的猎熊经历,影射并抨击了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所作所为。对书中人物的调查促使他在一九六八年写下《夜幕下的大军》(The Armies of the Night),小说记述了向五角大楼和平进军的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并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梅勒另一部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作品是一九七九年发表的《刽子手之歌》(The Executioner's Song),是一部长篇真实生活小说,探讨十年里第一个被处死(一九七七年)的杀人犯加里·吉尔摩的犯罪原因。诺曼·梅勒近六十年的写作生涯里写了四十多部书,其中有十一部小说,最后一部即我们现在读到的发表于二oo七年的长篇《林中城堡》。

诺曼。梅勒一生结婚六次,有九个子女。他精力充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言谈问锋芒毕露。他是一个小说家,也是记者、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和电影导演。一九六七年因参加反对越南战争的示威游行而被捕。两年之后参加民主党,在纽约市长的竞选中失利。后又与专栏作家吉米·布莱斯林结盟,提议将纽约市分离出来建立美国第五十一个州。半个世纪前他在《为我自己做广告》中写道:“我希望尝试对谋杀、自杀、乱伦、纵欲、极度的快感以及时光等方面的奥秘作深入的探讨。”对梅勒来说,自我暴露使他具备了写别人的嫉妒、尖刻、自私以及贪婪的有利条件。诺曼·梅勒的成名作《裸者与死者》是他所关注的公开的“裸”的第一个例子。但是随着他作家生涯的不断展开,他给他的“裸”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他作为一个人和一个作家的“裸”意即袒露他的冲动、欲望、本能、思想。公开地“裸”,说出不能说的话,那就是一种力量的表现形式。

诺曼·梅勒在写完耶稣传《圣子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e Son)后沉寂了十年之久,于二○○七年一月以八十四岁的高龄出版了他一生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林中城堡》,详尽叙述了希特勒的童年时光。书一出版就被《纽约时报》列入畅销书排行榜,位居第五,而同时,由于题材的特别,以及表现手法的别出心裁,小说也引发了自梅勒的《刽子手之歌》发表以来读书界对他的书的语言最激烈的评论。

梅勒的《林中城堡》这部小说的叙述者是附在一名党卫军情报官身上的魔鬼,分两条叙述主线:一条是希特勒家族的历史,从希特勒的祖父一直写到他父亲的死,以希特勒十六岁中学毕业作结;一条是小说中的魔鬼“我”(并且是书中的一个“人物”)讲述的渗透全书的魔鬼活动以及穿插其中的多则故事。孤立地看,这部小说与其说是写希特勒的童年,倒不如说是写他的父亲阿洛伊斯的一生(从他十三岁外出谋生到他六十五岁病逝),以及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这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希特勒的童年心理的影响。他的父亲是一个粗鲁的人,每到一地便觊觎当地的女人,他又是一个妄自尊大、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人,从维也纳一家靴子作坊的学徒爬到了奥地利边境海关官员的位子,最后因性格暴戾、酒色无度在六十五岁时吐血而死。在对这样的人物性格刻画方面,梅勒是得心应手的,小说读起来语言生动,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栩栩如生。关于这个恶魔及其家庭,研究者已经写了许多的书,梅勒在小说的后面也附上了多达一百二十八本参考书目(小说附上参考书目也是不寻常的,作者手法的别出心裁和态度的严谨可见一斑)。但是《林中城堡》是一部虚构小说,历史上并没有所谓的林中城堡集中营,尽管在希特勒一九四五年死后关于希特勒的单睾丸和他是父亲与女儿乱伦的产物的说法只在民间流传,梅勒却在小说里把这两件事都写得非常肯定;历史学家下结论须有史实依据,小说家则可以用肯定的语言虚构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的细节。有的人认为,现代的读者会觉得梅勒的小说写了一个可以触及的恶魔希特勒。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还能凭借大量的史料,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三十多万字的小说,实属罕见,令人惊叹。

小说的魔鬼主线是由作品中魔鬼“我”(一部写希特勒的小说由魔鬼来叙述是合乎逻辑的)绘声绘色的讲述所构成的。难怪有人觉得这部书“既荒诞不经又引人入胜”,小说第一页就吸引了读者,魔鬼“我”写道:

今天,这个人被看作是一个恶魔,因此我并不想为他辩护——事实证明他是一个万恶的恶魔。话虽如此,他依然是一个有独到见解的人,而且他有一个论点确实引导我有了从事文学的打算,……

在这部小说的“尾声”,我们读到:

三年以后,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徒掌握政权,而我此后分派到的任务就是进入那个名叫迪特尔的优秀党卫军成员的身体。坦白说,我绝不会原谅大师把我降级的,我为什么会决心写这本书,这也许是唯一最合适的解释。

小说既然写了希特勒这个恶魔,那么读者就有理由期待作者挖掘其邪恶产生的根源。这部书的叙述者(魔鬼)在小说第四卷第3章中援引了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指出宇宙由两个王国构成,一个是上帝的天国,一个是撒旦的地狱国。接着他引申开来,写道:

现实具有三个方面——上帝、撒旦和人类——实际上这是三支单独的部队,三个王国,而不是两个。上帝及其众天使要争取男人、女人、儿童,置他们于他的影响之下。我们的大师,还有我们,即他的代表,同样要控制这些人的灵魂。

从这样既严肃又荒诞的理论出发,魔鬼叙述者告诉读者,希特勒的母亲怀上他的时候就有魔鬼在场,他的成长受到魔鬼的控制,他的一举一动都由魔鬼来支配,包括十四岁时阅读鼓吹种族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德国历史学家特赖奇克的书,“出现一个领导整个世界的领袖的时代将会来到”。总而言之,用小说家的眼光来观察,希特勒就是魔鬼所造就的。

梅勒这样的手法也具有小说结构上的意义,两条线的叙述手法避免了小说的单薄。按照米兰·昆德拉的说法,“对于小说的艺术来说,自它存在之日起,结构就获得了一种首要的重要性”。“一部小说的美与它的结构是不可分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讲解《堂吉诃德》这部小说的结构时指出,塞万提斯在小说第一部结尾处插入的故事与全书是不相干的,原先只是想把小说写成一个比较长的短篇,后来这部书变了,扩充了,到了第二部才重又把握了他的中心主线,是作家的“天才的直觉拯救了他”。塞万提斯的叙述的“混乱”成了日后作家们调用诙谐笔法时的效仿对象。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是这样做的,梅勒也不例外。《林中城堡》第八卷写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及其踩踏事件,在第十一卷的第六、七章,作者又插入一个故事,写伊丽莎白皇后在日内瓦遇刺事件,而且让马克·吐温来描述这个事件的影响,但是,在梅勒的小说里,这两个血淋淋的事件都是魔鬼导演的,是第二条主线要叙述的内容,因此并非与小说毫不相干。此外,书中还有大量篇幅的关于养蜂的文字:小说家什么都能写,诚如昆德拉所言,“小说有包容其他种类、吸收哲学和科学知识的倾向”。《林中城堡》写到阿洛伊斯的死似乎应该结束,但这只是梅勒关于这个题材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因此,在阿洛伊斯死后,作者以希特勒为主线又写了六章,外加一个“尾声”,结构上是完美的。

写这样一个题材,采用这样的一个手法,引起人们各种不同的反应也是必然的。仿佛梅勒早就预料到了,他在小说的结尾处耐人寻味地一再强调:“答案是不会有的——有的只是问题而已。”要进一步了解诺曼·梅勒,这部小说值得一读。

金绍禹

后记

林中城堡

本书一开始我就做过说明,我的名字叫D.T.,这样说也并非完全不正确。这是在我占用一个党卫军情报人员的身体和外貌的时候,迪特尔(Dieter)用的一个别号,至于我对他的身体和外貌的依托,那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才终止的(二次大战结束时迪特尔不得不仓皇逃离柏林)。简而言之,这就是我怎么会跑到一大批熙熙攘攘的人群边上来的缘故,当时在一个场地上欢庆活动正彻夜进行。那是一九四五年四月的最后一天,一个集中营刚被美国兵解放。

我被关在一个小房间里,正在接受一个上尉军衔的精神科医生的审问。他被派到占领集中营的美国军队师部。鉴于前些天局面的混乱,上面发给他一支45口径的手枪,手枪就放在桌子上,在他手边。我看得出来,这支手枪让他很不自在,但是话说回来,他是一个医生,是不随身携带武器的。

他的衣服翻领上别的名字牌是犹太人的名字,毋庸赘述,他对他所见的情景很不满。

由于这位军官生性是个反战主义者,因此他尽量逃避这些最恶劣的环境——意思是说他竭力要逃避最难闻的人的气味。难闻的臭气毫无疑问伴随着这些先前的犯人的欢呼声到处弥漫。的确,美国人非常恶劣,命令我这个唯一能找到的军衔与他对等的人陪他坐在这个办公室里。在这里,在子夜过后,我回答了他的审问。

两个人面对面坐着,就像在大海上小得坐不下第三个人的礁石上坐着的两个人,坦白说我并不把他的看法当一回事。这是我的毁灭时刻,我差不多已经出局了。大师刚将我解除职务。“现在你就自谋出路吧,”他说,“我要把我们的活动转移到美国去,至于到了那边要准备做些什么,我一旦有了几个决定之后,还会再来找你。”

我甚至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相信他的话。我们这些魔鬼中间谣言四起,有一个魔鬼甚至敢说大师已经被降级了。

这个可能性——假如这件事是真的——说明大师的领地里也有高地和深渊,那是我无法理解的。于是我就像人类会做的那样去行动——我想都不去想这件事。我完全闯入了另一场游戏。我决定假装解说我一起工作过的人中间的世界观,借此与犹太人精神科医生周旋。我滔滔不绝地介绍我们纳粹分子运用到未知领域上去的心理冒险活动。

我并非没有取得效果。迪特尔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党卫军分子,高高的个子,思维敏捷,金黄的头发,蓝眼睛,说话诙谐。我步步紧逼,甚至说他是一个苦恼的纳粹分子。说到元首所取得的成功中可以找到的可憎恶的暴行,我假装带着真感情。在办公室的外面,先前的犯人在阅兵场上横冲直撞,一片喧嚣。那些嗓子还发得出声音的人在那里像疯子一样尖声叫喊。夜越来越深,这个犹太人上尉已经忍受不了这样的状况。在一个普通的反战主义者的内心深处——正如你始终能发现的那样——深藏着一个杀人凶手。那就是这个人会成为一个反战主义者的根本理由。现在,他认为他做人的价值遭受狡猾的攻击之后,这个美国人拿起桌子上那支手枪,很聪明地打开保险,朝我开了枪。

我可以说,我不止一次最后不得不从一个人的躯体里撤离。于是我真的又一次走了。我远涉重洋来到美国,找到了大师。他确实说了:“没错,是那个犹太人上尉指引了出路。我们要在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身上投入精力!”

说完之后他祝愿我交上好运,于是我便在美国自寻出路。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但是,恐怕没有多大趣味。故事中的人物,包括我自己,也渺小得多了。我不再是历史的一部分了。

现在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我为什么选用了《林中城堡》这个书名。假如读者与我一起了解了阿道夫·希特勒的出生、童年以及很长一段青少年时期之后,现在要问:“迪特尔,这书名跟你的正文有何联系?不错,你的故事里有许多林子,但是城堡在哪里?”

对于这些问题我要回答说,《林中城堡》可以翻译成Das Waldschloss。

这正好是在押的犯人给几年前刚解放的集中营起的名字。林中城堡坐落在过去曾经是一片土豆地的空旷平原上。那里看不见很多树木,也没有城堡的影子。放眼望去,没有一点让人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林中城堡是集中营里最聪明的犯人给他们所在的地方起的名字。一直坚持到最后的自尊心就是,他们切不可放弃他们的嘲弄意识。这已经变成了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了。毫不令人感到意外,想出这个名称的人是柏林来的人。

假如你是德国人,并且才思敏捷,那么当然,嘲弄对你的自尊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掌握的德语,原先是纯朴的人的语言,那些善良的异教徒粗人和庄稼汉、部落成员的语言,适用于外出打猎和下地干活。因此,这种语言包含了肚子的呜叫声和饱餐一顿之后肠子的气胀声,又有肺部的吐气声,气管发出的咝咝声,吆喝牲口时的大声叫喊声,甚至还有见了流血喉咙里发出的咆哮声。然而,鉴于几个世纪以来强加给他们的不合理要求——他们要随时准备着进入西方文明的礼仪,否则机会就要全部从他们身边溜走——我认为,从农村泥泞的谷仓场地移居到城市生活的许多德国中产阶级,尽最大努力用丝一般柔和的声音说话,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尤其是女人。我这里说的并不包括那些字母很多的德语词汇,这些很长的词语是今天技术精神的先驱,不,我说的是那些智力低下的人发出的嗲声嗲气的腭音,富有柔情的声音。然而,对于每一个机智的德国人来说,尤其是柏林人,嘲弄不得不成为最重要的良药。  哦。我知道探讨这个问题使我们的注意力从刚刚讲述的故事转移开了,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我想要探讨的。因为这一探讨又使我回到了最初迪特尔还是党卫军Ⅳ-2a特别小组成员的时候。毋庸赘述,自从那个时候以来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这是我的希望。倘若背叛大师的行为还是没有将我消灭,那么,也许我还可以在某一天回过头来再深入讲述我所了解的阿道夫早年情况,甚至一直讲到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初期,因为在那个时期,阿道夫经历了他人生的恋爱事件,而且那是与安格拉的女儿葛丽·劳巴尔的恋爱。葛丽体态丰盈,漂亮,皮肤白皙,头发金黄。希特勒非常爱慕她。他们两人之间有着有悖于常情的非常关系。正如一名高级部下、才艺超绝的钢琴演奏者和社会活动分子普特茨·汉夫施泰格尔后来所说:“阿道夫只喜欢在黑色琴键上弹奏。”

一九三○年在慕尼黑摄政王大街希特勒的公寓里,人们发现葛丽·劳巴尔死在公寓厢房一侧她拥有的套间卧室地板上。她是遭枪击死亡的。不是他杀,就是她自己开枪自杀的。究竟是怎么死的,答案一直没有查明。紧接着的事情当然就全部掩盖起来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没有弄清楚过。在这件事发生前不久,我一直担当的阿道夫·希特勒的指导工作被免去了。大师已经决定,鉴于未来元首的角色现在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对于他的指导工作需由比我级别更高的魔鬼来担当。实际上,我怀疑是大师自己把我取而代之了。不管怎么说,我一直都没有关于葛丽之死的更多情况。这件事情的唯一结果是绝对的缄默。三年以后,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徒掌握政权,而我此后分派到的任务就是进人那个名叫迪特尔的优秀党卫军成员的身体。坦白说,我绝不会原谅大师把我降级的,我为什么会决心写这本书,这也许是唯一最合适的解释。

然而,另外一个方面的考虑也是可能的。我确实又想起了另外一个话题。我一面感到非常自豪,认为自己做了地位显赫的撒旦的一名校官,一面又担当了一百个角色为大师效力。会不会大师真的将我哄骗了?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大师并不是撒旦,只不过是又一个奴才而已——即便他的级别非常高?

当然,答案是不会有的,但是这个问题倒是会激发我反抗的种子生根。

假如这样说又让读者感到不适——甚至到了现在还不能知道书中叙述的是撒旦的话,还是又一个调停人含有嘲讽意味的深刻见解——那么,我要坦白我还依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魔鬼,真不会有很深的同情心。能够让魔鬼幸存下来的关键就是,我们非常聪明,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即答案是不会有的——有的只是问题而已。

然而,不会出尔反尔、不会两头都巴结讨好的魔鬼你是找不到的,难道这样说不也是正确的吗?因此,我必须承认,对于那些一路与我走到现在的我的读者,我是怀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的。我自己已经做得非常过头,居然讲述了这一切,以至于我竟然已经把握不定,到底我是在物色一个有希望的对象,还是在寻找一个忠诚的朋友。也许这个问题也不会有答案。但是理由充足的问题仍旧在我内心理直气壮地回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8: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