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学七十年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白刃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学七十年》由白刃著。白刃的文学艺术光芒,是他个人之苦难命运和国家之苦难命运磨砺出来的。白刃的文学艺术之光,绚丽闪耀,因它是生活的积累和感情丰沛后的思想与艺术的结晶体。白刃先生留给我们最多的是他那颗火热的革命信仰之心以及他紧贴斗争实践和生活实践的创作态度与创作自觉。

内容推荐

《文学七十年》是白刃的自传体回忆录,共分为五篇:归国篇,讲述了白刃的家乡福建永宁及小时候的家事。战争篇,讲述了白刃在山东八路军115师参加抗日工作和战斗的生活。在党的培养下从一个归国华侨青年,成长为革命的战士的过程及战斗经历。创作篇,主要简述了解放后白刃从记者转型为剧作者,作者的过程。重点介绍了他的几部作品:话剧《糖衣炮弹》、小说《战斗到明天》、话剧《白鹭》、话剧《兵临城下》等,以及在政治运动中沉浮的经历。浩劫篇,讲述了白刃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及所思所想。光明篇,讲述改革开放后创作的新篇章:完成《战斗到明天》续集,以告慰茅盾先生在天之灵。

目录

第一篇

归国篇

 第一章 闽南海域村野顽童

一、地理历史

二、家庭环境

三、侨乡风情

 第二章 飘流南洋

一、学徒生涯

二、落水遇救

三、我要读书

四、革命启蒙

 第三章 归去来兮

一、再见菲律宾

二、到香港,去海南

三、在南京,救国无门

四、《国难严重下的泉州军政》

五、奔赴延安

 第四章 抗大生涯

一、从延安到晋东南

二、太行山下

三、千里行军到鲁南

第二篇

战争篇

 第一章 浴血抗战

一、复杂的山东局势

二、拿起笔做刀枪

三、战斗在抗日最前线

四、日本投降向大城市进军

 第二章 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一、东北局势

二、初到安东

三、火车相撞死里逃生

四、“山头主义”让我背了三年黑锅

 第三章 解放全中国l

一、在辽沈战役前线

二、平津战役

三、南下!南下!

四、列席全国战斗英雄和劳模大会

第三篇

创作篇

 第一章 影响我一生的几部作品

一、话剧《糖衣炮弹》

二、长篇 小说《战斗到明天》

三、歌剧《莲花湾》

 第二章 为《战斗到明天》不断战斗

一、到文学讲 习所学习

二、战地重游

 第三章 话剧《白鹭》

一、《白鹭》的诞生

二、在炮击金门的厦门前线

三、漏网右派

 第四章 ((兵临城下》轰动北京

一、话剧《兵临城下》

二、周恩来总理三看话剧《兵临城下》

三、周恩来总理给我上了一堂课

四、话剧《战火纷飞》

 第五章 下放海南岛

一、西瑁洲岛代职

二、首长的“关怀”

第四篇

浩劫篇

 第一章 “文革”的开场锣鼓

一、江青说:《兵临城下》有问题

二、“文艺黑线专政论”

三、炮轰《兵临城下》

四、一道杀气腾腾的《通知》

五、我的“活命哲学”

六、交党费赎“罪”

七、前程茫茫

 第二章 发配大西北

一、押解出京

二、同窗“黑友”

三、神游天下

四、在劫难逃

五、“喷气式”和“接力赛”

六、“胜利大逃亡”!

 第三章 批判在继续

一、小剧场里的“闹剧”

二、什家户

三、“遭鱼戏”与“被犬欺”

四、毛泽东肯定“上海一月风暴”

五、红海洋

六、应付外调

 第四章 风山口与斗批改

一、从单人牛棚到高级牛棚

二、掺沙子流眼泪

三、清理阶级队伍的“喜剧”

四、生离死别的一幕

五、林彪的“一号命令”之后

 第五章 “五七干校”生活片段

一、回老家探亲

二、遣返湖南进“五七干校”

三、劳动锻炼,捕鱼捉蛇

四、当了一年猪倌

五、饮酒的喜剧

六、当心打小报告

 第六章 临时工

一、走访洞庭湖区

二、踏遍湘西大山

三、无效劳动与无可奈何

 第七章 “四人帮”的灭亡

一、周总理,你在哪里?

二、巨星纷纷陨落

三、郑律成风风火火报喜讯

四、《乌金城》与《西安事变》

五、悼念罗瑞卿总长

六、写罗元帅的故事

第五篇

光明篇

 第一章 艰难的探亲旅途

一、办理出国手续

二、“卖文”为生

三、我也写起武侠小说

 第二章 重返菲律宾

一、去菲律宾探亲,了却四十年心愿

二、文化交流

三、英雄拉普拉普的家乡

四、再回马尼拉

 第三章 创作的新篇 章

一、古韵南音与罗荣桓元帅纪事

二、《香港之梦》与《蓝色的海湾》

三、在深圳爬格子

四、当代作家五粮液笔会

五、《白刃文集》

 第四章 见证历史

一、亲历香港回归

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三、出席各类代表会议

四、故乡的恋情

五、见证辉煌

白刃大事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闽南海域村野顽童

一、地理历史

1918年10月12日(阴历九月初八),我生于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石狮镇(现改为市)永宁王姓家族。

历史上永宁是个名城,古时候称作“水澳”,唐代号为“高亭”,宋朝叫作“凉恩亭”。永宁临海,历来是海防要冲。南宋乾道年问,为防海盗,修建水寨后,才叫永宁,意为“永远安宁”。明洪武二十年,海盗猖獗,主要是日本海盗(倭寇),经常闯入中国的领地,抢粮杀人放火。为抵抗倭寇,永宁筑起卫城,称永宁卫。它与天津卫、威海卫、福州卫、泉州卫等,都是军事上的海防重镇。

永宁卫城规模宏大。据载,周长895丈,东西长295丈,南北宽207丈,基宽2.1丈,高二丈余。卫城设五大城门。城外有防城壕,城中有水关沟。水关沟是城中流水沟,由西北流经东城门,长一里许,通涵人海。因地形走势,如鳌鱼卧滩,故又称“鳌城”。永宁卫鼎盛之时,有文字记载“封家不下三万,官印七十二颗。其城固若金汤,坚如磐石”;“烟火相辏、舟车络绎”(《永宁卫志》)。卫下设所,我知道现在山东还有个石臼所(现属山东日照市)。永宁卫统管五个所:泉州、厦门、崇武、金门、高蒲,都在海边。永宁卫驻兵’7000多,比福州多五倍,永宁对面就是台湾,可见当时很重要。然而,这座巍峨宏伟的卫城,自明至清的数百年间,却屡遭倭寇的疯狂进犯。明嘉靖四十一年二三月间,倭寇两度攻陷永宁城。大肆掠夺、杀人无数,史称“洗街”。自此,永宁日趋衰落。

清顺治四年四月,明将郑成功部将林顺在永宁一带招兵反清。清将韩代率兵突袭永宁,杀人劫财,血流成河,乡民死难者达二千四百余人。少数逃入水关躲藏者,又逢暴雨,水涨人沟,被大水溺毙。四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永宁风雨大作。百姓说:这是老天爷在冲洗街道上的血迹,史称“陷城洗街”。顺治十八年,清统治者为切断沿海边民与郑成功的联系,强迫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拆除永宁大部分城石,只遗留很小的一部分。

小时候,我看到城外还有十几门巨大的铁炮。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拿去熔化了。现今城墙已破残不堪,为了恢复历史原貌,2001年5月,福建石狮市永宁镇主办了“永宁古城学术讨论会”。北京、福州、厦门的专家学者和华侨来了不少,我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永宁大多数居民不是本地人,外来杂姓多,原住民很少。永宁建卫以后,原住民大多迁移到惠安,并且逐渐被北方的移民同化了。永宁有六十多个姓,大姓都有家庙。家庙就是祠堂,供老祖宗的。姓王的叫“太原堂”,太原在山西;姓陈的叫“永川仰泰”,永川在河南;姓蔡的叫“济阳堂”,济阳在山东;姓李的叫“陇东堂”,陇东在甘肃……近些年,各地兴起寻根活动,修订族谱,成立编委会,出书立说,追根求源。我们王姓拟出一本名为《八闽之根》的著作。据考证,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福建王姓是从山西和河南去的,现在王氏还经常组织人去到山西、河南拜祖。四十九世始祖王审潮、王审邦、王审知弟兄三人被誉为开闽王,如今福州还有王审知骑着骏马的塑像。明洪武年间,王审邦之后,二十世孙通和公之子三兄弟,由青阳迁入永宁定居,如今已繁衍了近二十代人。我们那边比较封建,现今还保留了家庙,光永宁镇就有七八个家庙。据《永宁王氏家声》中记载:永宁镇上的王家祠堂建于隆庆二年(1568年),因“永宁卫镇抚王世实随都督俞大猷往广东剿倭,在龙眼沙海战役中,身先士卒,壮烈牺牲。被谥‘忠勇’,立‘昭忠祠’于永宁祀之”。现在广东还有家庙,但北方已经没有见过多少家庙了。

闽南民风强悍,不知从哪年起,各姓之间经常械斗,动不动就“出家私”(械斗)。北方械斗少,多是为争水源。而我们那儿啊,一两句话不对就打起来,野蛮得很。说到闽南那儿的人好斗,走遍全国都是独有。传说我们那儿有条龙,龙脉打了才活跃。冬天农闲,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开始在永宁南城隍庙外的广场上开打。先是孩子们拿着石头子、瓦片块和南面几个渔村的小孩打石子战。打到五六点后,渔船进港。渔民们穿着红衣服,拿着木棒,参加进来。几十个人开打,除了枪,什么都有,打死不赔——还真有打死的,只是打死的不多而已。我现在脑袋上还有个疤,就是小时候“打龙脉”受的伤。这种野蛮的风俗,以后的几十年里,我在全国各地都没有听说过。

福建的语言很复杂,福州话是一种,闽南话是另一种。闽南话是在晋唐朝时从北方带去的,现在很多河南话还与我们闽南话一样。比如说:水饺,河南叫“扁食”,我们闽南也叫“扁食”,很多闽南话都是古时的河南话。现在的河南话已经不是古时的河南话了。为什么呢?我以为大概因为北方老打仗,辽、金兵打进来,宋朝被占领;满族人人侵,灭了明朝,建立大清帝国,久而久之河南话就慢慢变了。福建地处偏僻,海角天涯,民风淳朴、保守,所以老祖宗的方言被保留了下来。唐朝时,河南就讲我们那种话。有一次我写了文章,说:“如果杜甫还活着,我们就可以用闽南话与他对歌。”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没见有人反对,我也是大胆地假设了。除了语言,还有一种完好地流传下来的音乐叫南音,是隋唐音乐。演的是高甲戏、梨园戏,被称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P3-5

序言

白刃之光

何建明

对今天的多数文学人来说,文学是“玩”出来的。但在老一代文学人那里,文学是因命运而逼出来的。两种状态下的人生与心境抒写出的作品,自然不大一样。前者的笔下或许也能取悦于公众及社会一时,但我以为难成经典。文学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是那个文学人有对人生与命运的经典感悟及内心深处具有经典情感和爆发力所致。

军旅著名作家白刃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具有经典人生与经典命运下勃发出一系列经典作品的人。今年春节前,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去看望这位98岁的老先生,在其家他拿出一本《归国七十年》的自传赠于我。我立即花了一整天时间阅读后,才真正对这位从文七十年的我军著名作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白刃,原名王寄生,福建晋江人。1 4岁随亲人赴菲律宾谋生。抗战爆发,身处海外的他便参加了抗日救国和民族武装自卫会,年纪轻轻就在异国他乡一手拿笔、一手持枪投身抗日。日军全面入侵中国的1937年,白刃回国。1938年赴延安抗大学习,并参加了八路军。之后的八年抗战中,锋刃的利刀,频频闪烁着白色光芒。他的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和话剧(后改成电影)《兵临城下》以及《白鹭》《糖衣炮弹》等便奠定了他在军事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白刃的文学艺术光芒,是他个人之苦难命运和国家之苦难命运磨砺出来的。穷苦的福建人,有许多漂洋过海当了华侨,他也是。1 4岁时,他借了二百四十块“大洋”,通过旅行社买得一张“大字”(护照),到了菲律宾。接下去是苦难的学徒工和艰辛的“小华侨”生涯。后来他遇上了中共一大时的中共老党员董冰如,是这位华侨中学的老师带他走上了职业革命者的道路。因为一篇题为《可怜的婢女》的作文,他开始成了华侨革命者中的“小笔杆子”,由此一写就是一辈子。

暴日挥屠刀,刀光剑影,无数生灵涂炭。血染太平洋,千岛人民共灾难。

华支举义枪,枪林弹雨,万众一心杀敌。威震东南亚,中菲兄弟同立功。

日本军国主义的屠刀举向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时,菲律宾土地上的中国“华侨支队”(华侨抗日游击队简称),以特有的方式,支援中国本土的抗日战争。

上海沦陷,南京沦陷……中华大地每一寸土地都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下沦陷。民族存亡关头,他身着童子军服,手提小藤箱,告别马尼拉。在回国的轮船甲板上,他高唱田汉词、聂耳曲的《回春之曲》:

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民族的血汗/洒遍了几百个荒凉的岛上……

再会吧,南洋/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  回到故乡福建,他的笔触痛了腐败的当局,于是也让他下决心奔赴那个中国革命的希望之地——延安。从此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文化人,参加过《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之后,他奉命到抗战前线鲁南战场上,正式以“白刃”之笔刀,在枪林弹雨中与日军拼刺搏杀!他是我军《战士报》的创始人之一。那个时候的“文人”,同时又是战士,不可能让你脱离战场、躲开子弹去写作。写作是战友们睡下的时候你所开始的新工作,写作是战友们打扫战场、掩埋尸体时的眼泪的继续……

白刃的文学艺术之光,绚丽闪耀,因它是生活的积累和感情丰沛后的思想与艺术的结晶体。

抗战的硝烟还在冒着火星,他到了白山黑水的东北,参加了辽沈战役,与白朗、舒群、周立波、刘白羽等一批军旅作家一起攀向文学创作的高峰。名篇《战斗到明天》,并非是他的一鸣惊人之作,而是在长长的无数大作、中作、小作之后垒出的一部革命军事战争题材的经典而已。而如《钢铁战士》《桥》等电影,就是从他诸多大作、中作、小作中改编成的另一些经典影片罢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的近二十年的战争生活积累和文学创作实践,敦促与激发了他佳作频出、一发而不止的创作狂潮。然而,建国初十年,时代的革命狂热也带来许多无情,一次次“反右”让当时红得发紫的他,屡受不白之冤的牵连,他被迫无奈地一次次将军装脱了又穿上、刚穿上又被勒令脱下,一直到毛泽东、周恩来及诸多大元帅们对他创作的《兵临城下》喜欢得不行后,他才第四次穿上军装(之后一直没有脱下,直到现在)。

很少作家有这样的幸运:国家总理周恩来为了他的一部作品的创作问题,在办公室整整谈了两个小时……他白刃是中国作家的光荣,是军旅文学之大儒。

在后来的五十余年生涯中,文学始终是白刃先生的职业与最爱,然而中国的国情让这位才华横溢的军旅作家没有躲过一场场政治运动所带来的灾。这主要是因为文革中的“文艺旗手”江青把着当时的文艺大权,使得他失去了宝贵人生岁月时的创作大好时光。这是国之不幸、军之不幸。尽管如此,白刃先生留给我们的足够多的经典作品,让我们几代作家、编剧冢、戏剧家从他身上吸取了诸多营养。

我以为,白刃先生留给我们最多的是他那颗火热的革命信仰之心。

我以为,白刃先生留给我们最多的是他紧贴斗争实践和生活实践的创作态度与创作自觉。

我以为,白刃先生留给我们的名利的淡泊与淡定。他的许多重要的作品后来被人“拿”走后却比他本人获得更多荣誉与光环时,他毫无怨言,淡淡一笑完事。

我以为,白刃先生最可贵的是从不以功臣自居而即使为了出一套书自己掏钱印刷、卖书,令我感动的是他的厚厚的《自传》,竟没有获得国内一家出版社的重视。老先生因此苦觅求人数载后方得于弄了个香港出版社出版的非正式书号。为此,今年春节期间走访老先生时,我答应一定为他隆重地重出这部闪耀光芒的中国著名大作家的传记。我们常言文学繁荣,要关心作家,如果这样的事都没做,岂不是天大笑话!

今天的文艺界浮躁得很,天天在造“星”,一夜成巨富、巨星者不少,但我们千万别忘了真正为共和国文艺创造经典作品的像白刃先生这样的老作家,他们的存在和他们的作品,远比那些瞬间造出的“星”要经典和永恒得多。因为他们的生命里有坚不可摧的信仰力量,他们的作品来自与人生并行的生活经验,他们的作品中传递的思想光芒属于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进步追求与理想。

白刃之光,永远与青春和理想相伴。

2015年春节于北京

后记

《文学七十年》是《白刃文集》第八卷(上)的单行本。

作为个人回忆录,它的第一二三篇脱胎于2006年。当时中国华侨博物馆为“抢救”华侨史料对白刃同志进行录音、录像采访,后经该馆找专人从录音带上扒下来。由于是白刃口头讲述,须经大力整理:合并重复部分,查找史料,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它的第四篇来源于白刃自己撰写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大约于2005年脱稿;最后一部分主要是近两年由白刃及其子女边回忆、边编辑撰写而成。

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白刃的回忆录应该说很不好写。在编辑本书时,有两个感觉:第一是内容不够详实,线条粗,细节少;第二是人物和事件多,来龙去脉交代不够详实,这也许与作者的工作分不开。也许他想,这些事我都在以前的文章中交代过了,如要了解,请看《白刃文集》前七卷。的确,你可以在白刃的许多作品中读到他,如《战斗到明天》《南洋飘流记》《永不凋谢的花》等等。也许他就是希望读者细细品味他的所有作品,以补充“回忆录”的缺憾。

《文学七十年》与前七卷在印刷上也有些不同,采用在文中插图,并将图片做得大一些。大多数图片由作者提供,由于本书的非盈利性质和出版费用为作者自理,且出版后主要是送给亲朋好友或图书馆、大学、部队,所以我想版权所有者能理解我们的用意只是为了丰富内容,在此先行谢过。

本书获得了许多友好人士的无私帮助得以出版。在此也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王文 白安丹 王涛 白加加

2012年4月 2015年3月修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