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还针对中小资产阶级反垄断资本的心理,针对他们对魏玛共和国的不满和失望,以及战后存在的民族屈辱情绪,提出“反资本主义”“反共和制”和“民族主义”的口号,宣扬所谓的“民族社会主义”。针对中小资产阶级对魏玛共和国的失望心理,大肆攻击共和制,声称要由一个新的帝国取而代之。希特勒在灌成唱片的《致民族呼吁书》中煽动说:“德国的农民贫困,中等阶层破产,几百万人的社会希望破灭。德国1/3的人没有工作。国家、地主和各地负债累累,整个国家财政混乱,金库枯竭!”他把这一切均归罪于共和制,叫嚣取消议会民主制,建立独裁制。
世界经济危机大大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争夺市场和原料的斗争极端尖锐起来。受到《凡尔赛和约》约束的德国因缺乏国外市场和原料,处境特别狼狈。德国垄断资本就重新提出归还殖民地和修改东部边界,以及德、奥合并的要求,但都遭到享有既得利益的战胜国的断然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垄断资本感到,除了用战争来打破和约的束缚,向英、法讨还殖民地,夺取欧洲和世界市场外,别无出路。这样,主张国内实行独裁、向国外挑起战争的希特勒就愈来愈为德国垄断资本家所赏识。
1930年之后,纳粹运动发展成一股滚滚的褐色洪水。1931年10月11至12日,纳粹党与德意志民族人民党、钢盔团、容克地主和垄断资本家代表结成“哈尔茨堡阵线”,主张建立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建立公开的恐怖专政,向魏玛共和国发起总进攻。1932年1月27日,希特勒在杜塞尔多夫工业家俱乐部向600多名莱茵一威斯特伐里亚经济界领导人发表演说。为了迎合大企业界领导人的需要,希特勒大肆攻击民主制,宣扬以效率和伟人建设经济的思想,强调天才人物和个人主动性的价值,鼓吹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和战争。希特勒的演说,引起雷鸣般的掌声。大会主席、鲁尔地区最有权威的大亨之一弗·蒂森代表听众向希特勒表示感谢。他说:“只有纳粹主义运动和元首精神,才能够改变德国的命运!”1932年11月19日,德国20位重要的工业、银行、商业和农业方面的代表签名,向兴登堡总统呈变一份《请愿书》,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组织内阁。
纳粹党的阶级基础就是垄断资产阶级。纳粹党依仗垄断资本在背后撑腰,步步得势。1931年1月27日,德国垄断资本的300多名代表特地集会,听取希特勒的法西斯政纲。希特勒在会上大放厥词,博得老板们狂热鼓掌,拼命叫好。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宠爱希特勒,给他大笔赏钱。单是从蒂森和鲁尔煤大王的企业里,希特勒一年就可获得800万马克的资助。
希特勒是德国垄断资本的宠儿,也是世界上一切垄断资本的宠儿。在扑灭共产主义运动这一点上,资本家从来都是没有国界的。希特勒反苏、反共、反人民的叫嚣,自然也受到西方垄断资本的青睐。为了把希特勒捧上台,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早在1922年就赏给希特勒30万美元。1930年,摩根、洛克菲勒、杜邦等为了巴结希特勒,还邀请希特勒的密友、德国银行总裁沙赫特访美,一同策划扶植希特勒上台。美国垄断资本的喉舌《纽约时报》公开鼓吹。让希特勒执政“显然更孚众望”。英荷石油大王戴特林、法国大军火商施奈特一克勒佐等都是希特勒的大施主。他们用高价收买这个流亡民去冲锋陷阵,使“祸水”东流,“使德国同俄国人发生冲突”,扼杀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
希特勒心里非常清楚,要想合法上台,必须得到总统的任命。而兴登堡总统周围的容克地主们的态度,对总统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29-1932年,希特勒多次向容克地主发表演说,阐述纳粹党对他们的态度。1931年1月14日,希特勒同欧根堡一海尔特菲尔德公爵进行了一次谈话,许诺他上台后保证满足容克地主们的要求,明确表示绝不没收和剥夺大地主财产,将继续执行对易北河东部容克地主“东方援助”的政策,重视同大地主合作,准备同代表大地主利益的政党德意志民族人民党组成联合政府,以保证执行有利于容克地主的政策,维护他们的利益。欧根堡一海尔特菲尔德公爵将这一谈话记录连同他的一封信,在容克地主中间广为散发。几天以后,希特勒又出席了一个有15名容克地主参加的小型私人集会,并在会上作了报告,再次阐述了他对容克地主的态度。希特勒巧妙的伪装和雄辩的天才,使那些有影响的容克大地主们确信,希特勒的政治目标与他们的现实经济利益相一致,他们应该支持纳粹党。1932年2月25日,阿尔尼姆伯爵写信给兴登堡总统,表示支持希特勒出任总理,并阐述了希特勒和纳粹运动的重要性。
P9-11
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
就其(诺曼底登陆)规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杰出的执行情况来看,战争史上从来也没有过足以和它类比的事业。
英国首相丘吉尔:
迫使德军撤离莫斯科的不是冬季,而是苏联军队,除了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外,希特勒过高估计德军的实力,以及希特勒在作战指挥上的一系列的失误,都是造成莫斯科会战结局的重要原因。
美国总统罗斯福:
1945年这新的一年可以称为人类历史上成就最大的一年。1945年可以看到纳粹——法西斯恐怖统治在欧洲的最后终结;1945年可以看到讨伐大军紧缩对日本帝国主义邪恶势力中心的包围。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20世纪算得上是一个典型的战争世纪。
人类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均发生在这个世纪,形形色色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充斥着这个世纪。
从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拉开20世纪的帷幕,到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发动侵略南斯拉夫的科索沃战争包括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落下20世纪的帷幕,整个20世纪以战争开始,又以战争结束。20世纪的战争规模最大,类型最多,频率最高,性质最为复杂,对社会进程的影响也最深刻。从一定意义上说,20世纪的战争是空前的,也很可能是绝后的。温故而知新。在善良的人们希望一扫20世纪的战争阴霾而开创和平的新时代,深入研究和了解20世纪战争,对于正确认识战争、应付战争、控制战争、制止战争乃至消灭战争,实现由“战争世纪”向“和平世纪”的根本转变,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20世纪的战争具有诸多鲜明的特点,这里仅择其要者列举如下:
第一,20世纪的战争是世界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进入20世纪后,西方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的加深,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和压迫的加剧,国际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竞争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使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当这些矛盾斗争发展到极端激烈,用和平方式再也不能达到各自的政治目的时,于是便诉诸武力,用战争达到政治目的。
第二,20世纪的战争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出现了三次军事技术革命。第一次是20世纪上叶以坦克、飞机、航母为代表的军事技术革命,促进了机械化战争的发展。第二次是60、70年代以核武器、导弹为代表的军事技术革命,促进了核威慑和有限战争的发展。第三次是80年代以来以指挥、控制、通信、侦察等数字信息化装备为代表的军事技术革命,促进了高技术战争的发展。这三次军事技术革命,均引起了战争形态和军事实践的跃进性变革。
第三,20世纪的战争是随着各国利益观的变化在全维时空展开的较量。战争的对抗空间是随着参战国利益观的发展而变化的。20世纪的战争正是在各国的利益观的变化下,经历了由传统的陆、海、空三维向陆、海、空、天、电、磁全维不断拓展的过程。随着战争空间由陆、海、空发展到陆海空天电,制陆权、制海权、制空权、制天权和制信息权相互为用,战争的较量日益激烈、复杂和惊心动魄。
第四,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转换迅速。20世纪发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战争就有约200次,战争与和平的转换相当频繁。20世纪上半叶,战争阴云十分浓重,多数国家都有意识地把一场战争之后的和平看做下一场战争的准备与过渡,战争和战略理论则把战争准备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如何打赢战争和准备战争,是20世纪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始终关注的主题。
第五,20世纪的战争在力量角逐中反映了整体性和综合性。20世纪的战争,不论规模大小,都体现了力量对抗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战争作为力量的竞赛,既包括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的较量,也包括意志、谋略、组织、指挥和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的抗争。物质力量只有通过战争指导者有效的动员和组织工作,才能使之成为现实的战争力量,才能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发生直接作用。
第六,20世纪的战争空前惨烈,造成对人类的空前浩劫。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令人触目惊心。历时4年零3个多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共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洲、非洲、亚洲,协约国和同盟国双方军队共阵亡853万余人,平民死亡126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更为惨烈,先后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参战国61个)、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扔下了两颗原子弹,从而揭开了核时代的序幕。继原子弹之后,氢弹、中子弹等相继问世,而导弹武器的出现,又使这些令人望而生畏、谈核色变的核武器插上了翅膀,把整个地球推到了随时都可以被毁灭的危险境地。
第七,20世纪的战争形态和样式更新频繁。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剧烈变革的时期,开启了从战争与革命时代到和平与发展时代,从列强争霸、两极格局到一极称雄天下的多极格局,从工业文明社会向信息文明社会的历史大过渡。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武器装备的更新,促使战争形态和样式的急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被大量运用于军事领域,战争从一般热兵器战争发展到机械化战争;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和核威慑理论的应用,战争又表现为核威胁条件下的常规战争;随着工业时代大规模和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发展,大规模毁伤的机械化火力型战争日渐形成,并且其强度不断提高;随着信息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战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主要战争样式。
第八,战争与战略理论的发展对20世纪战争的变革产生极大的反作用。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也是战争理论蓬勃发展的世纪。这两种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结果,对于推动和牵引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军队体制编制以及战术战法的改革乃至整个军事领域的变革,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前,世界军事领域正在发生一场将导致战争形态和军事行动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军事变革中,创新军事理论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作用。理论的创新离不开实践,战争理论的创新必须植根于丰富的战争实践,而战争史作为战争实践的基本载体无疑对于战争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百年战争全景”系列丛书从世纪和世界历史的高度,选择了20世纪100年中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影响、在军事及其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战法和谋略的运用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战争的残酷性和激烈程度以及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方面可歌可泣的近百场重要的战争和重要战役,由著名军事专家执笔编纂成此套书,具有观点的权威性和史料的可靠性的特点,提供了一部系统而生动的百年来重要的战争和重大战役的“档案”。
在编写中,我们力求使本套书具有情节的趣味性和文字的生动性,从而有别于一般的军事史书。我们的初衷是将本丛书写成一套通俗生动的20世纪战争的“百科全书”,一套引人入胜的普及国防及战争知识和倡导人类和平的“教科书”,但愿我们的努力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
侯鲁梁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参考(上下)》收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如德波战争、马奇诺之战、不列颠之战、大西洋之战、突袭苏联、莫斯科会战、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瓜岛争夺战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景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景象,呼吁人们反思历史,珍视和平。
侯鲁梁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参考(上下)》是20世纪战争大百科全书,讲述了人类历史上近百场重大战役;普及了军事国防知识,总结了战争规律,回顾了历史,呼吁人们反思历史,珍视和平。书中更有海量的珍贵历史照片将首次呈现,用图片讲述了最真实的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