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军是阎锡山创始的。阎锡山是一个极善于在阢陧动荡的时局里见风使舵、见缝插针,左右逢源、巧度难关的人物。其一生只有两次离开晋绥军,一次是中原大战失利后逃往大连,一次是太原被解放军攻克的前夜。第一次离开晋绥军,但是晋绥军仍然被阎锡山牢牢掌握着;第二次离开晋绥军,虽然阎锡山企图继续控制晋绥军,但是历史的车轮碾碎了他的美梦。
<汾水东去——解放战争时期的晋绥军》运用大量的史料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同时,作者毛洪亮认为晋绥军除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各色大小军阀集团一般特征外,还有与其他军阀不同的自身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些特征与晋绥军历史的关系。
毛洪亮编著的《汾水东去——解放战争时期的晋绥军》记述的是阎系晋绥军(本书简称“晋绥军”)从1945年全面抗战胜利后回到太原,至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最后一支部队放下武器,即从兴旺到衰竭直至灭亡的这一短暂历史。盘踞在山西省、绥远省长达38余年的晋绥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华北两大战略区最后覆没的一支国民党军。阎锡山则把阎系晋绥军推向内战,扮演了反共反人民反和平顽军角色,直至坠入万丈深渊。
一、武力寄存
1945年5月,阎锡山由吉县移驻隰县。横行一时的日寇已是秋后的蚂蚱、朔风中的败叶。为了顺利“收复失地”,阎锡山在隰县成立“解救团”,着手所谓“解救训练”。《解救工作纲领》提出的目标是:“村村解救,家家安生,建立兵农基础的人心政权。”途径:“军事扫荡,军事掩护,建立区据点,进行村活动,河塌式的一村一村的,施行兵农合一政治。”同时为了拉拢大小汉奸,阎锡山特提前发给第二战区委任状,承认其为地下工作者,许诺不予惩处。7月16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颁布了《战区军解救作战计划纲要》。
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8日,苏联对日宣战。次日凌晨,百万苏联红军杀人东北。10日,日本政府发出乞降照会。次日,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15日,日本天皇发出《停战诏书》。
中国战区的受降范围为中国大陆(东北归苏军受降)、台湾、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分16个受降区,即河内、广州、汕头、长沙、南昌、杭州、京沪、汉口、徐州、平津、太原、郑州、郾城、济南、归绥、台湾等。太原区受降长官为阎锡山,日军投降代表为华北方面军第1军司令官澄田睐四郎。归绥区受降长官为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日军投降代表为蒙疆派遣军司令官根本博。
8月2日,阎锡山从隰县移驻孝义樊家庄。10日晚,在收听到重庆中央广播“日军已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阎锡山连夜召集各部指挥官开会,布置进军太原和其他敌占区计划。次日凌晨,阎锡山向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副总司令彭毓斌,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孙楚、副总司令楚溪春,第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王靖国,炮兵司令胡三余,工兵司令程继宗等下达收复太原的前进命令:“着沈军长瑞率骑兵军四十七师,并配属炮兵一团、工兵两连,受楚副总司令溪春之指导,本(11日)早由现地出发,经平遥、祁县、徐沟向太原前进。”
在布置收复太原进军计划的同时,还对守护晋西和抢占晋东南一带重要据点等问题作出安排:“电令王(靖国)总司令速调一个师开汾东,归梁(培璜)军长指挥。”“赵总司令承绶另有任务,十九军史军长泽波率军开往上党,第61军梁军长培璜留一部守浮山兵力尚嫌单薄,仰王(靖国)总司令派一个师速去汾东,由梁军长指挥,负责收复临汾。”
晋绥军纷纷下山,骑兵军(沈瑞)骑1师(韩春生)、骑2师(卢鸿恩)、骑4师(燕登榜)及挺进第七纵队(田尚志)驻孝义;第23军(许鸿林)抵近隰县,其暂40师(武世权)在汾西、暂46师(郭溶)在灵石,暂47师(程云峰)及暂49师(张宏)调防吉县;第83军(孙福麟)及暂50师(樊德鸿)、第66师(李佩膺)集结乡宁。原在黄河西岸的零星部队和机关也陆续东渡。
时驻山西的日军为华北方面军第1军。8月初,华北方面军参谋长高桥坦由北平直飞太原,偕同第1军参谋长山岗道武、翻译大岛以及阎锡山的近亲梁上椿等乘汽车秘密潜入孝义瑶圃村,会见阎锡山。高桥坦希望通过阎与蒋介石沟通,日本直接向中国投降。阎锡山则提出“寄存武力”的想法,即日军只改番号,仍保留武器。阎锡山声称“我是最前线的战区长官,虽无权代表国家接受日本投降,但华北的日军我有权处理,最好向我投降,我以战区长官名义分别改编,给予暂时的番号,以后报重庆备案”。双方密谋了2个多小时。
8月30日晚,阎锡山回到阔别8年之久的太原。
曾任伪山西公署顾问补佐官的城野宏在《保卫山西——日籍部队戡乱作战始末》一书中回忆,第七集团军司令赵承绶进城后,召见他和日本驻太原军司令岩田,问及:“对日本战败,感想如何?”城野宏告诉他:“我们的祖国已被别国军队所占领,我们现已成为亡国之民。但日本不是一个永久被人支配的国家,我们总有一天会再站起身来。中国现在是战胜国了,势将代替日本,成为亚洲的主要势力,为了脱离欧美人对亚洲的控制,我是热烈期待中国将来要支持日本的复兴。”赵承绶听了不住点头,说:“阎长官也有同样的想法,他认为日本之败,败在政治而非军事,作为失败者的地位是暂时性的,今后的问题是中日如何可以再次寻求合作,对付来自北方的威胁。”
城野宏回忆道说:“阎锡山是在8月底回到太原的,我是到火车站欢迎他的日军将领之一,对他的第一印象,可说是十分意外,因为他的打扮像个普通步兵,身穿灰色木棉军服,脚踏布鞋,身上没有佩戴军阶章。他身材矮小,由两个勤务兵扶着下车。”“第三天,他在官邸的书斋接见我,在场的还有汪政权时代的太原保安司令部参谋长李渤和雁门道副指挥秦良骧,他们原是阎锡山的旧部,在日军投降后,马上被阎锡山收用,正式任为少将师长,到山西北部忻县地区布防,这天因阎锡山已抵太原,故来谒见,报告克日赴任履新。”“阎锡山的官邸名叫东花园,那是山西省政府建筑物的一廓,外表全部中国式,有一条朱红色的回廊,庭池假山一应齐全,是一座典型的宫殿,屋里却是西式装饰,暖气设备。这地方远在战前就是阎的住所,日军进占后,我就住在这里,现在旧主人回来了,我当然要退让;而在同一地方和旧主人见面,真有点感慨,因为屋里的装饰和家具,和我占住时一样,原封未动哩!”
阎锡山回到太原的第一个晚上,就在位于府东街的原太原绥靖公署内,召集和他一起下山的晋绥军政要员、日伪山西省长及大小汉奸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由伪省长王骧颁布布告,言奉阎长官令,一切照常办理,不得消极怠工。 翌日早晨,在太原的大小汉奸借省政府自省堂召开欢迎“阎长官返省大会”。会上,阎锡山发表讲话,他口口声声强调,“行者”(从晋西回到太原的第二战区军政官员们)和“居者”(大小汉奸)一样有功。千万不要自划鸿沟,自行隔离。
9月10日,阎锡山又找到才上任的太原市市长白志沂谈话。他说,我们的政治是爱人公道的,不许社会上有一个不工作的人及无生活经济来源的人。无工作的人应速予工作,无生活经济来源的人应予以救济。阎锡山的话里透露对汉奸也应平等对待的意思。
这边声称“行者”与“居者”一视同仁,那边“行者”比“居者”地位高出一等,比老百姓更是高出几头。第二战区军政官员们个个以“将校呢”代替了土布灰军衣,显得当仁不让、踌躇满志(“将校呢”原是日军将校军官专用军衣呢料)。太原城内外大大小小的酒楼饭庄,昼夜车水马龙、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阎锡山本人走到哪里都是全副戎装,胸前挂满了勋章。省政府自省堂主席台中央,高悬阎氏身着戎装的巨幅油画像。各公共场所也到处悬挂着阎氏大幅彩印照片。
阎锡山不仅重用了汉奸,而且还积极想方设法把“寄存日军武力”变成现实。他认为日军虽然失败了,但还是一支优秀的军队,希望日军担任一部分保安任务。
P4-6
宁静致远
——为毛洪亮《汾水东去》序
几年前听说洪亮在研究民国晋绥军史,以为说着玩的,他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呢,所以没往心里去,洪亮我是熟悉的,我担任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时,他任合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我任省教育厅总督学后不久,他任合肥市教育局总督学。洪亮的言论和散文我看过,写得不错。
“确实在尝试”是洪亮自己告诉我的。他说他研究民国晋绥军若干年了,这部《汾水东去》是他民国晋绥军专题第五部,记述阎系晋绥军从1945年全面抗战胜利后回到太原,至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最后一支部队放下武器,即从兴旺到衰竭直至灭亡的这一短暂历史。从历史的角度看固然短暂,但写起来谈何容易。他说他白天没有时间,都是夜晚写。这给我震动很大,这就是说洪亮不仅在动笔,而且在研究很复杂的民国晋绥军历史。洪亮确是力图写出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民国晋绥军来,为此,他收集、阅读、研究了大量的关于阎锡山、商镇、赵戴文、徐永昌、杨爱源、傅作义、王靖国、孙楚、赵承绶等民国山西人物的资料,前后去过山西七八次,实地考察,还就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请教权威人士和部门。2011年八九月份托我为他新书作序时,他已写到第五卷了。加上他已出版的散文、言论、短篇小说集,合计八卷,逾170万字。
洪亮做了件大事,不容易。不仅写小说、写文章,推而广之,但凡做成任何一件有意义的大事都不容易。你想想,就大多数人而言,二十几岁工作,按孔子的话还得“三十而立”,此前呢,主要是生长、学习的过程,是为以后的生存发展打基础的过程。往后说,六十岁退休,退休是进入老年的起点吧,这时候,大多数人的心力、精力都不如以前了。去掉这两头,一个人工作、奉献主要在三十岁到六十岁这一段,而这三十年,要工作、要结婚、生儿育女、侍奉父母,完成好这些基本任务就很不容易了,你要再做出一番事业,就得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艰辛了。静下心来想,但凡做成一件大事,得具备“五气”:志气、静气、勇气、才气、力气。首先得有志气。清代朱恂叔有一副自题联,说的是:戴天履地并称才,七尺伟然,须作几分事业;古往今来中有我,百年易耳,当思千载姓名。他是勉励自己也是鼓励他人为社会做出点特殊贡献,说的是“七尺男儿”得有志向。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洪亮的作品,是洪亮志向的物化品,那在作品问世之前是什么,我想就是志向,洪亮研究民国晋绥军绝非一时兴起,肯定是早有志于心的,“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其次人得有静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来,为了利益各奔东西,这话说得未免悲观了,但是,环顾四周,工作之余沉溺于打麻将、上歌厅、泡澡的实在不在少数。而“小雨半畦春种药,寒灯一盏夜修书”,潜心于包括著书在内的有意义事业的能有多少人,“身在繁华世界中,心在空山净域里”,每当想象洪亮超然喧嚣之外,于夜深入静伏案沉思、奋笔疾书时,不禁为之感动。三要有勇气。一件事决定做不做固然靠勇气,但坚持做下去更要勇气。想象得到洪亮的长篇是愈写愈难的,为什么?早期储备几乎用尽,这时便容易灰心,容易草草收兵、容易放弃,讲不出洪亮写到哪一本时有此念头,但我想肯定有过。“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这时要的就是坚持了。歙县雄村竹山书院一副楹联写得好,“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讲的就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第四要有才气。过去讲“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言”是要才气的。研究历史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需要提炼、归纳、升华,没有一定的才气干不了这活。最后一点,要有力气。这点很清楚,没有好的身体难以打此持久战,没有好的身体,精力、想象力也没有基础了。
对不起,话题扯远了。
2011年暮秋明阳于合肥春晖堂
(本文作者 李明阳,安徽省教育厅总督学)
《汾水东去——解放战争时期的晋绥军》是继《晋绥军简史》《一枕黄粱——蒋冯阎中原大战》《青山黄河——抗战时期的晋绥军》《民国晋绥集团军政人物春秋》4部专题之后,第5部关于民国时期晋绥军的专题。
研究历史是辛苦的,研究民国晋绥军更是艰难。尤其是像我这样“半路出家”,先天本不足,加之资料匮乏,笔拙思钝,虽然努力,仍捉襟见肘,令己嘘唏。
艰难中也收获愉悦。我那间10平米的书房内,镶嵌在一面墙壁上的六层书柜,整齐排列着约1000册关于民国的史书、资料,它们是我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每念及此,我欣然了。
努力中见到真情。这么多年来,一直得到许多领导、学长、老师和朋友的指导和帮助。他们是山西省公安厅卢安生,山西出版集团宋知远,安徽省政协文史委员会陈劲松,安徽省新闻出版局王春阳、查结联、胡文生,安徽人民出版社胡正义、周子瑞、王世超、刘从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汪鹏生,安徽省新华发行集团吴兆亮、丁兴如等。还有许许多多人一直对我的民国晋绥军探究给予关注和支持。令我感激永存。
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陆勤毅先生、安徽省教育厅总督学李明阳先生、合肥市教育局局长方东玲女士分别为《晋绥军简史》《汾水东去——解放战争时期的晋绥军》《青山黄河——抗战时期的晋绥军》作序,更加激励我写下去。
搁下《汾水东去——解放战争时期的晋绥军》文稿,我想转场自己的本行——教育工作的探究。上个世纪,我曾出版了2本以教育管理和研究为主的言论和短文集子——《微言絮语》《补拙集》。现在读起来,很幼稚,很单纯,很短视,真的是“井底之蛙”、“瓢中之水”。所以,我想再走走再写写。
2013年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