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让煮熟的鸭子飞走
苏陈庄战斗胜利结束以后,1月13日我们又掉头向南,去攻打一个叫张甸的小镇。这一仗,让我经历了一次以前没有遇到过后来也再没有遇到的巧事。
张甸镇本来是解放区,一直驻有人民政府。但是敌人无视“双十协定”,派—〇〇军一个营于月初强占了这个地方,我政府被迫撤离。这次我们的任务就是收回失地,把被敌人抢走的地方夺回来。
吃过晚饭以后,部队从姜堰出发,大约走了两个多小时,就到了目的地。21点左右,开始发起攻击。敌人虽然进行了抵抗,但是终究顶不住我们的猛烈进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其外围据点就被我们全部扫净,张甸镇陷于我军的四面包围之中。
正着手组织兵力和火力,准备对敌人发起总攻时,突然,旅首长派人送来了一份紧急命令。团长打开手电筒,只见信封上赫然写着“限时送到”四个大字。赶紧把信拆开来,一看上面写道:为了坚决执行停战协定,部队必须在1月13日24时以前停止一切战斗行动。看到这里,团长朝政委和大家扫了一眼,意思似乎在问: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忽然又出来一个停战协定?等到仔细看完来信的全文,这才知道:原来“双十协定”签订以后,各地的战斗并没有停止,而且愈演愈烈。为此,国共双方经过谈判,在“双十协定”之外,又签订了一个“停战协定”,并且规定该协定从1946年1月13日24时起生效。除了这些内容以外,后来我们更知道:为了统一协调停战事宜,还成立了一个三人小组,由中共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张群、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组成。另外,为了检查和监督对该协定的执行,在三人小组领导下面,又成立了一个也是由三方代表组成的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这个执行部的我方代表,就是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当时,看完命令以后,有手表的同志马上伸出手腕看看时间。一看,一个个懊恼极了,因为手表上的指针指在23点的十几分钟上,此刻,离协定生效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根据当时战斗进展的情况和以往的经验,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很有可能把张甸拿下来,但是也有可能要超过24点。这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是他破坏协定在前,我们的攻击即使超过24时,也无可非议。”有的说:“眼看着一块到嘴的肥肉就这么丢了,多么可惜!”还有的开玩笑说:“通讯员怎么不在路上摔个大跤子!只要他晚来那么一会儿,张甸和里面的敌人就全都是我们的了。”团首长听着大家的议论,没有吭声,只是在静静地思考。是打?还是撤?必须马上作出决定。当然,他们也希望把张甸打下来,给敌人一点教训。但是又怕打成“一锅夹生饭”,弄得难以收拾。经过仔细考虑,最后还是下决心立即停止攻击,撤出战斗。决心下了之后,团长既像是跟大家也像是跟自己说道:“不开心归不开心,命令还是得执行,我们绝不能承担破坏停战协定的责任。”于是通知部队立即撤出战斗,并按照原来的路线返回姜堰。有趣的是,有个营的干部接到撤退的命令时,还以为是传达命令的同志耳朵不灵,把命令听错了,对这个同志狠狠发了通脾气,闹了场小误会。
返回姜堰的途中,大家的心情和来的时候大不一样了,一路上一个个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因为眼看着一只煮熟了的鸭子就这么让它飞了,心里自然不是滋味。
不过,这股敌人这次虽然被他们逃过去了,但是半年之后,也就是苏中战役宣泰战斗的时候,又偏偏遇上了我们,并且还是被我们歼灭了。这真是如同俗话说的:“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其实,再细想想,何止是他们,不管是谁,只要与人民为敌,最终都是要败亡的,只不过时间迟早而已。这种现象已经被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P59-60
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回忆,思考,查找资料,敲打键盘,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一稿,二稿,三稿……经过这样一番忙碌,《一路硝烟》终于脱稿了,我也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我不自量力,自己动手写回忆录。为了写这本书,完成我这一生自认为是最后的比较有点意义的事情之一,在84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使用电脑。由于趴在电脑桌子前面整整敲打了两年时问,整天很少活动,还经常起早搭黑,以致得了点小毛病。现在,当我看到这一张张白纸上的黑字的时候,心里总算感到了一丝安慰,那点毛病也就不算什么了。
写是写完了,但是我一直担心,书出版以后有人看吗?能让人看得下去吗?看了以后能给读者留下点印象吗?心里总是惴惴不安,生怕浪费纸张,更怕浪费读者的时间。当然结果怎么样,只有等读者来评定了。不过就我个人来说,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吕德鸣、邵奇、陈奇弓、黄仰之等同志的鼎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前言
第一篇 动荡中的童年岁月
一个名不副实的地方
鬼子来了
逃亡
“求”学
反抗
第二篇 战火中的青春年华
白手起家 因陋就简办学校
具有战时特色的教学内容
一套特别的教学方法
决定一生的选择
第三篇 参加新四军
来到新的家
第一次上火线
在部队过的头一个春节
一次鸟枪换炮的伏击战
第四篇 日本投降了
消息传来
横扫如黄线
攻打靖江泰兴 日本友人赎罪
解放重镇盐城 东台休整看戏
华中受降的收官之战
第五篇 山雨欲来
风刮起来了
只能让煮熟的鸭子飞走
13日的前前后后
长江边上以牙还牙
公路上的唇枪舌剑
第六篇 七战七捷旗开得胜
决策的变化
一战宣泰
二战如南
三战海安
四战李堡
再战如南
攻黄救邵七战七胜
第七篇 转战两淮
对海安的包围与撤围
北撤路上
一保涟水
保卫盐城
二保涟水
第八篇 丰厚的见面礼
北上山东
第一份见面礼
又一份见面礼
也是一份见面礼
第九篇 一次成功的“声南击北”
巧妙“声于南”
一路好风光
顺利“击于北”
展览馆里“遇”战友
第十篇 血战孟良崮
集中兵力 重点进攻
耍龙灯制造战机
抡铁锤砸碎硬核桃
引起的联想
第十一篇 争夺主动权的生死较量
以险招破解毒招
风云突变
一场生死较量
血汗换来了胜利
第十二篇 难忘那晚树林里明亮的灯光
珍贵的机会
恳切的教诲
第十三篇 两个“龙宫”里钓鱼虾
又一次调整战略决策
龙亭钓到第一批鱼虾
龙王店里钓大鱼
顺手又牵了一头羊
第十四篇 淮海大战
从“小淮海”到“大淮海”
碾庄圩首歼黄百韬
双堆集又歼黄维
陈官庄一网打尽
第十五篇 横渡长江
从两手到一手准备
“接待”两个“不速之客”
突破天险
激战潘墅
乘胜追击
第十六篇 战上海
异乎寻常的决策
行军路上突然后卫改前卫
从西南角一直打到东北角
战火中的军民鱼水情
造谣岂能中伤
第十七篇 在朝鲜战场上(上)
一个迫不得已的抉择
一次震撼心灵的学习
一场奇巧罕见的演出
一趟举步维艰的行军
第十八篇 在朝鲜战场上(下)
第二次入朝
炸不垮的上甘岭
地下长城的日日夜夜
战果辉煌的夏季战役
停战以后
第十九篇 搏击在又一个战场
参加国防建设
转到又一个战场
经历“九一三事件”
“批林批孔”运动中的斗争
一举粉碎“四人帮”
第二十篇 尾声——离休以后
附录
神圣的抗战伟大的胜利——在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抗战史上一场独特的鏖战——纪念反清乡斗争胜利70周年
一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军队——兼论“铁军”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
后记
我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如今的耄耋之年,可以说是在祖国改天换地的巨变中度过的。80多年来,我既经历了解放前祖国内忧外患、天昏地暗的灾难岁月,备受了由此带来的屈辱和苦难。也饱览了新中国建立以后独立、富强、民主、自由的繁荣景象,并且尽情享受了给自己带来的自豪和幸福。常言道,没有吃过胆和蜜,就不知道什么是苦和甜。我既尝过胆,又吃过蜜,所以对旧社会的苦和新社会的甜感受更切,也因此对推翻旧社会、建立新制度的巨大意义体会更深。在亲身经历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同时,我还有幸参与了祖国改天换地的伟大变革,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跟着一路走了过来,留下了自己的汗水和脚印。
参加革命以后的70多年里,我和战友们一样,曾经经受过艰苦的磨炼,经历过死亡的威胁,也曾经面对过灯红酒绿的诱惑。还好,所有这一道道关都一一闯过来了,没有在路上停下来,也没有摔跤。这首先因为接受了现实的教育。现实对于所有人都是一个样子,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待。角度不一样,留给你的印象就不一样。同样一个苦字,有人把它看成是一种磨炼,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也有人把它看成是一捧毒药,避之唯恐不及。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立场,对同一个事物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同时,还因为一些先贤的教诲,帮助自己开启和净化了心灵。例如爱国诗人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钢铁战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以及毛泽东同志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些教诲志存高远,襟怀宽广,它们一直深深铭刻在我的脑子里,成为指引和推动我前进的方向和力量的源泉,让我受益终生。
这些,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是我仍然希望能够把它永远留在记忆里。首先,留在我自己的记忆里;同时,也留在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后人的记忆里。我们应该永远记住:祖国的今天,是千千万万英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仅仅在我这本不长的回忆文集里,提到的就有30多位有名有姓的战友,英勇牺牲在战场上或者敌人的监狱里。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翻身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不但没有享受到革命胜利的果实,甚至遗骸至今仍然散落在各地,无法找到。我们怎么能够忘记他们!又怎么能够让往事如烟!所以,我想趁我的精力还允许,尽自己的努力,把一些经历过的片段和给予我的教育写下来,编撰成册,留给自己和后人。尽管我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仍然希望能够像从“一粟”中化验出海水的某些成分一样,也能够从我80多年来一路上留下的一个个的脚印当中,看到祖国近百年来历史进程中的某些点滴,并且从中得到一些感悟,受到一些启迪。我还奢望,通过我记述的这一路上的硝烟,作为史料,从一个侧面,帮助读者具体了解抗日战争大反攻时期华中战场局势的演变,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华中和华东战场局势的演变。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自然,由于受到水平和记忆力的局限,很可能没有更为准确地把这段历史记载下来,这就只有请读者指正和原谅了。
《一路硝烟》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原副政委阮武昌同志撰写的回忆录。作者一生戎马倥偬,自14岁入党走上革命道路开始,一路上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不同的革命时期,在书中,作者以其朴实无华的文字,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下他这几乎是裹挟着硝烟的一生。本书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辅助读物,是研究华中和华东地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参考资料。
战争亲历者的生动回忆,烽火硝烟处的真实写照——这是一段用青春和生命谱写的爱国旋律!
阮武昌编著的《一路硝烟》以一个亲历者的口吻,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一幕幕硝烟弥漫的战争画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战争年代艰苦卓绝的环境和浴火重生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