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雅的疯狂(藏书家书痴以及对书的永恒之爱)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美)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雅的疯狂:藏书家书痴以及对书的永恒之爱》是西方书话权威、殿堂级大师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书话的不朽经典,不仅内容宏博,横跨古今,而且篇幅浩大,格局恢弘。它讲述了2500年来,100多位藏书雅痞,对书籍这一个世间最文雅精贵前赴后继的执意追逐,惊心动魄的珍本拍卖,叹为观止的奇闻怪谈,缠绵隽永的书情人事……书中到处都是形形色色、奇奇怪怪,却又万般吸引人的书痴狂人,且一个赛过一个。激情与沧桑同行,文雅与疯狂共舞,只因人类对书籍永恒的爱恋。

内容推荐

雅好积书者是书之主,爱书成癖者乃书之奴。

2500年来,100多位藏书雅痞,前赴后继的执意追逐,谋杀案,偷书大盗,藏书癖,嗜书瘾,精神强迫症,惊心动魄的珍本拍卖,叹为观止的奇闻怪谈,缠绵隽永的书情人事,激情与沧桑同行,文雅与疯狂共舞,只因人类对书籍永恒的爱恋。

《华尔街日报》盛赞“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话经典”,《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唯一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最终名单的西方书话巅峰之作,出版20年畅销不衰

《文雅的疯狂:藏书家书痴以及对书的永恒之爱》是是西方书话权威、殿堂级大师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代表作,全景描摹古今藏书家群像,向世间爱书人致敬!

目录

二○一二年新版序言

原版序言

引言

第一部

 第一章 上帝之手

 第二章 灵魂香膏

 第三章 英伦旧事

 第四章 北美先哲

 第五章 群雄竞逐

第二部

 第六章 书林怪客

 第七章 藏书世家

 第八章 观书知人

 第九章 学府奇才

 第十章 优游自得

 第十一章 有志竟成

 第十二章 加州俊杰

 第十三章 窃书大盗

 第十四章 暂得于己

后记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十三章 窃书大盗

联邦调查局特工W.丹尼斯·艾肯(W.Dennis Aiken)有点恼火地说: “我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要来这里。你能看到的,就是七个房间,堆满旧书,从地面一直堆到天花板。”也许他说得没错。不远千里坐飞机来到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在一个秘密的政府仓库里待不到二十分钟,看上去是够傻的。不过布隆伯格的藏书很快就要散失了。如果想在一个地方见到这重达十九吨的藏书,我就不能不赶紧了。幸得艾肯终于大发慈悲,答应让我下个星期去看看。

九个月前,艾奥瓦州南区联邦地方法院正在审判斯蒂芬·卡里·布隆伯格(Stephen Carrie Blumberg),其时审判过程刚好过半。布隆伯格邀我与他去奥塔姆瓦市共度周六,不久前他正是在该市被一队联邦特工抓获的。我们一起待了九个钟头,多数时候都是他在侃侃而谈,说起他为什么在过去二十年里,出于无法控制的收藏欲,从多家北美图书馆和机构盗窃了各类古书。我们一起步行前往北杰弗逊街的一间红砖大屋。他说:“你将会看到我生命的骨架。”接着,他又悲叹道:“二十年的劳心劳力,二十年的收藏,消亡殆尽,只剩下一个空壳。”

到达内布拉斯加州之后两个小时,我坐上的士到八十号州际公路旁边的一家麦当劳店,按照艾肯的指示在旗杆旁边等他。他接我上车之后,开到了一栋无甚特点的红砖建筑物,前面标有8631F 的字样。这栋建筑的窗户都是不透光的。迄今并无其他记者获准进入这栋仓库。除了来帮忙鉴定失而复得的古书的图书馆专家知道它的所在地之外,再无他人知晓。进到里面,经过一堆闪闪发光的安检设备,见到联邦调查局特工杰里·塔克(Jerry Tucker )正往一个电脑终端里输入数据。他全职投入此案已有十九个月。布隆伯格取下了大部分书籍的识别标记,因此要确认哪本书来自哪里成了极为棘手的问题。塔克的工作简直就是为法庭编订书目。他已经很擅长做这个了,他对每本书都是轻拿轻放,表明他已变成了一个爱书人。他拿起一本开本“约为十美分”的小书,轻声说道:“真是好东西啊。”此书原属洛杉矶郊区的克莱蒙特学院。他指着一本放在绿色蛤壳箱里面的大地图册,满脸的崇敬之情,此书为南加州大学所失。他对几本真皮装饰书脊的十八世纪的古书也是赞叹不已,这些书不久也要归还康涅狄格州了。

诚如艾肯所言,房间里顶天立地全是书。但最惊人的还不是那一大堆书,而是那些系在总长三千五百英尺的普通金属架上的整齐钢印铭牌。为了这个史无前例的任务,政府出资购买了这些金属架。我在笔记本上草草抄下了一些失书结构的名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杜克大学、哈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科罗拉多学院、辛辛那提大学、新墨西哥大学、康涅狄格州图书馆、俄勒冈大学、威斯康星州历史协会、华盛顿州立大学、南加州大学、达特茅斯学院、萨莫拉诺俱乐部、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韦恩州立大学。

杰里·塔克说:“从东岸到西岸。”布隆伯格窃书的总数达两万三千六百本,涉及美国的四十五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还有两个加拿大的省份,二百六十八家图书馆。据艾肯说,他们向北美卡车联盟公司租赁了一辆四十英尺长的牵引式挂车,将这批书从奥塔姆瓦运往奥马哈,还需要再租一辆来运送一大批的被盗古董。艾肯说:“我们谁都不知道会有多少,直到我们走进这间屋子。装满了八百七十九个纸箱。十七个人花了两天时间才把它们全部搬出来。我们目前清点了两万三千本书。这些书原来归属于哪里,我们一点头绪也没有。”

此外,知道有书被窃的机构寥寥无几,因此要找回失主更是难上加难。艾肯说:“我们打过电话给很多个机构,要不就是不知道丢了什么书,要不就是不清楚失书的严重程度,没一家例外。我都没法告诉你,究竟有多少人来这里时,都说过同样这么一句话:‘我知道这本书应该在哪个书架上。’”

哈佛大学霍夫顿图书馆珍本室主任罗杰·E.斯托达德(Roger E.Stoddard )在解释这些机构面临的问题时,说出了他的很多同行的想法:“哈佛的藏书达一千二百五十万本,因此,只有在有人要借某本书,查找借书记录后,确认没有借出此书,却又找不到,这时才能发觉这本书丢了,否则没有理由怀疑是被偷了。单是哈佛大学本校就有一百个独立的图书馆。在一个庞大的机构里,既要为学生提供方便,又要监督每本书,这是办不到的。为什么图书馆是易受攻击的地方,原因就在此。”

布隆伯格去除大部分窃得的书籍上的标记,不过他在几本剪贴簿上保存了精选的藏书票,算是他走南闯北收藏的一点纪念品。艾肯说:“差不多算是他去过的图书馆的清单。这个清单让我们得以着手找回失主,告诉我们要开始给谁打电话。”在我的采访中,布隆伯格说他的确保留了一些藏书票,聊作纪念,但他也说并没有把剪贴簿上粘有藏书票的所有机构都偷了个遍。“只是收藏罢了。你会看到一张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藏书票,而我却从来没去过那个图书馆。”

很多时候,没有人留意到布隆伯格的窃书行径。他并非因为触动某地的报警器而被捕。其实在一九八八年,他曾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因持有盗窃工具而被拘留。还有一次,华盛顿州立大学一名警惕的保安将布隆伯格的指纹与他当时使用的化名匹配后,将相关信息呈交给有关当局,但他亦未因此而被捕。直到与他相交十五年的朋友肯尼斯·J.罗兹(Kenneth J.Rhodes )为了得到美国司法部的悬赏而揭发了他。一九九○年三月二十日凌晨两点,布隆伯格在奥塔姆瓦落网。而罗兹经讨价还价后获得了五万六千美元赏金。  P481-484

序言

一九八〇年代晚期,我萌发了研究古今书痴的想法。在藏书史上,八〇年代的十年,不妨称为过渡时期,而绝非传统意义上的黄金时代,但是无疑肯定是一个颇为重要的时期,其结果延至二十一世纪而影响不绝。

 当其时,举世瞩目的拍卖会一场接一场,震惊了整个藏书界。身家丰厚的收藏家不失时机,疯狂扑来,挟款争购珍本秘籍。他们多数人本以为,这些矜贵善本是永无易手流通之日了。这些藏书由佳士得与苏富比拍卖,均为几位大藏家积聚多年的稀世奇珍,比如加州的埃丝特尔·多希尼(Estelle Doheny),纽约的H.布拉德利·马丁(H.Bradley Martin),还有马萨诸塞州那位自称为卜斋友(Haven o'More,即Have No More[不再有]的变形词)的神秘人物。

我曾在其他地方提到,撰写《文雅的疯狂》,原是想对历史上的痴书故事作一个适度的概述,后来渐次加入了当代的书人书事。不过现在也无须多说题外话了,但亦想着重指出,初时这项写作计划是要具体而微地谈谈书林旧事,可是很快就不断要考虑加入当代藏书界的人与事。我的初始动机是写一部学术著作,而拙著所用之传统研究方法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容我在此再申明,我最初的直觉还是想用新闻报道的方式,而我对好题材的新闻向来是一看就知。

就这样,我从眼花缭乱的曼哈顿拍卖场出发,踏遍大半个美国,寻访当今在世的大收藏家。我的终极目标是要显示,如果没有这些卓越人士的奉献和毅力,我们珍视的文学、文化和历史,就会出现无可挽回的损失。新闻从业者都知道一个假设事实,那就是一次感悟必然引起另一次感悟,这个不言而喻的道理,解释了我在寻找目标时所走的奇特路线,亦解释了我沿途遇到的各种各样充满魅力之人。

《文雅的疯狂》初版于一九九五年,书中第二部分描述的人士,其时大多仍然在世,去世的名人仅有数位,例如在“学府奇才”一章,专谈得州大学的学院爱书人,文中的兰塞姆(Harry Huntt Ransom)与费尔德曼(Lew David Feldman)已归道山,还有佛罗里达州专藏儿童文学的露丝·鲍德温(Ruth Baldwin)女士亦已去世。但这里还要明确一点,当时在世的藏书家大多依然在世。到了一九九九年,拙著平装本初版发行,我更新了书中一些重要的内容,但仅限于在新序言内,并未改动全书的脉络。

我当时的想法是,拙著第二部分重点叙述的三位大藏书家,均在一九九六年意外辞世,他们分别是纽约市的卡特·伯登(Carter Burden),芝加哥的路易斯·I.绍特马里二世(Louis I.Szathmary Ⅱ),旧金山的哈斯克尔·F.诺曼医生(Dr.Haskell F.Norman)。他们的事迹切合本书第一章提到的一个核心前提。更确切地说,三位藏书家处置身后之物的不同方式,正好契合第一章所写的三位十九世纪晚期的爱书人,对此我大感诧异。他们让藏书重新流通或移交后人保管的做法各异,但同样令人叹服。

卡特·伯登享年仅五十四岁。他与一百多年前著名的东方学家西尔韦斯特·萨西(Silvestre de Sacy)一样,没有为自己的六万五千册藏书制订任何计划,而这批藏书在他辞世时已获公认为最精善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私人藏书。就在他故去之后几个星期,伯登的遗孀想出了处理办法,她将藏书的精华部分赠予皮尔庞特·摩根藏书楼(Pierpont Morgan Library),余者则委托几位书商公开售卖,此举兼顾各方,学者与收藏家都拍手称快。

至于路易斯·绍特马里二世,他是餐馆老板,也是收藏家,只要是食品及烹饪方面的藏品,几乎是无所不收。他在生前预先作了缜密安排,在他殁后,随即有好几吨的藏书及烹饪器具运往全美的五六家研究机构。“如今我已散尽藏书,但它们仍然长存于心中”,他在一九九〇年与我初次会面时说道。他与格扎维埃·马米耶(Xavier Marmier)秉持同样的信念。马米耶是一位性情温厚的学者,卒于一八九二年,生前他在遗嘱里指明,在他死后要为巴黎的书商举办一场盛宴,以感谢他们帮他聚藏了珍秘善本,而他的藏书后来亦完整无缺地捐给国内一家公立图书馆。

家住旧金山的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哈斯克尔·诺曼医生则坚信,每一位收藏家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像他那样享受漂亮的珍善本。因此就像百年前的埃德蒙·龚古尔(Edmond de Goncourt)那样,诺曼医生在生前就作出指示,自己辞世之后,要把所藏的科学及医学珍稀善本进行公开拍卖。一九九八年,他收藏的两千五百本精绝善本交由佳士得分三次拍卖,价格屡创新高,成交总额达一千八百六十万美元。

……

享有不朽盛名无疑是亨廷顿蓄志聚书的动机,至于各位将在拙著中读到的其余爱书人,亦各有各的因由。这种动力可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很多藏书家会聚书不辍,尽管他们似乎屡屡声明不再收藏了,尽管他们没有更多办法向任何人证明自己嗜书成癖的前因后果。不妨举两个相关的例子。一个是迈克尔·津曼(Michael Zinman),他用“宁滥毋缺”的方式大量搜讨十七、十八世纪的美同文献,详见“观书知人”一章;另一个是查尔斯·L.布洛克森(Charles L.Blockson),他收集了有关非裔美国人的丰富资料,并冠上他的姓氏,分藏于两所大学。

布洛克森在二〇〇〇年与费城图书馆公司达成了八百万美元的合约,出售其收藏。他将在五年内获得五百万美元现金,余下的三百万美元则作为藏品的估价,赠予该机构。费城图书馆公司由本杰明·富兰克林创立于一七三二年,是一所研究型图书馆。该馆得到这批资料之后,随即成为收藏一八。一年前美国文献最丰富的第二大机构,种类包括书籍、小册子、大幅传单及其他短期印刷品,正是这些文献造就了今日的美国。

或“积聚”,或搜购,两者对津曼的推动可谓不相上下。他没有浪费时间去寻找新机会,而是自此之后专注于多种兴趣,包括杂藏社会及民间组织作为地方章程的过时法规。二。一二年,我曾与他会谈,当时他的这类藏品的数量已达一千六百件,真是收藏一次,收藏一世。

说到这种现象,还有一个更有戏剧性的例子,亦即费城坦普尔大学查尔斯·L.布洛克森非裔美国人文献专藏的创办经过。该专藏于一九八四年对外开放,共有图片资料及印刷资料约两万件,均是布洛克森自幼收集的各种藏品。本书“有志竟成”一章叙述了他个性鲜明的“痴迷”背后的动机。此后二十三年间,布洛克森持续不懈地搜藏,截至二〇〇七年,他从坦普尔大学非裔美国人专藏主管的任上退休之时,这批藏品的数量已达十五万件。我在撰写这篇序言时联系他,他说道,“藏品中的照片、明信片,或者大幅传单,如果每一张都单独计算的话”,那么藏品总数应有五百万件。

上述这些当然称得上是其收藏生涯的纪念碑,是沾溉后人的大功劳。然而,就在他从坦普尔大学荣休一年之后,紧接着“查尔斯·L.布洛克森藏非裔美国人及非裔侨民文献”又在宾州州立大学成立。布洛克森谦称,这个全新细分的相关藏品“一直堆放在我的地下室”,他已委托母校照管这批数量达一万五千件的历史文献资料。

这批藏品与坦普尔大学的收藏略有重复,规模也小得多,不过宾州州立大学珍本及手稿室主任桑德拉·凯·斯特尔茨(Sandra Kay Stelts)认为,“确实是精品,独具特色,文献的历史时期从非洲横跨到新世界,亦即非洲原住民散落各地的时期。本校的大学生非常喜欢这些资料。能拥有它们,是我们的一大荣幸。”

布洛克森向我坦言,他仍然会继续搜求,而且乐此不疲。我问他,是否曾经觉得已经足够了,他答道:“我们绝不会停手的,对吗,尼克?”我答道:“您说得对。我想,我们永远也不会觉得足够的。”

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

撰于马萨诸塞州格拉夫顿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四日

后记

若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继八十年代之后较为淳朴的版本,那么它确是斯万艺廊举办的这场大型古书拍卖会再合适不过的背景了。斯万艺廊是一家作风朴实的拍卖行,位于纽约下曼哈顿东二十五街一○四号,一栋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风格的高层建筑。斯万艺廊所在地原是一家生意兴隆的印刷所,后由艺廊老板乔治·S.劳里(George S.Lowry )盘下此处,并在一九八○年将第六层改建成朴实无华的拍卖厅。一九九二年四月,连续两天,收藏界的头面人物齐聚斯万艺廊。

艺廊的竞买号牌没有用花哨的塑料,都是写在纸卡上。斯万艺廊和位于纽约城外住宅区的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厅不同,四壁没有精美的绘画,也没有着意去遮掩天花板上曲折蛇行的通风管道。不过椅子很舒服,音响系统也好。拍卖的古书也不是古登堡《圣经》或者奥杜邦《美洲鸟类图谱》对开本之类的铭心绝品,但也是美国绝大多数收藏家都想收为己有的好书。此次拍卖会是斯万艺廊的五十周年纪念会,共有五百一十九件拍品,品种多样,如美国文学、英国文学、欧陆文学;犹太文学、儿童文学、侦探小说、奇幻小说、科幻小说等,都是来自芝加哥退休工程师、建筑师雷蒙德·爱泼斯坦(Raymond Epstein )的一万册藏书。

爱泼斯坦坐在拍卖席的前排,旁边是芝加哥书商拉尔夫·纽曼。其他参与拍卖会的还有加州的卢·温斯坦,纽约的吉姆·卡明斯、格伦·霍洛维茨、斯蒂夫·韦斯曼、贾斯汀·希勒、巴特·奥尔巴赫;纽黑文的比尔·里斯,巴尔的摩的斯蒂芬·勒文海尔,费城的克拉伦斯·沃尔夫,还有专程从伦敦坐飞机过来的阿瑟·弗里曼,甚至连佳士得珍本书部门主任斯蒂芬·马西也顺路过来看看。总体看来,都是赫赫的头面人物,而且大多数书商都为各自的客户怀揣佣金而来。

雷蒙德·爱泼斯坦在拍卖预展时说:“我收藏已有四十年,是时候让藏书脱手而去了。我今年七十四岁,太太和孩子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处置这些书。说句实话,我在退休后也可以用上这笔钱。不瞒各位,今天早上到这里看到自己的藏书这样摆放着,我跟乔治·劳里说过,‘把它们装好,我带回家。’不过我对这次拍卖很高兴,因为很多人能够借机得到自己想要的书。这些书又流通了。”

很快凯尔姆斯科特版的乔叟以三万五千二百美元拍出,较拍卖前的最高估价高出一万五千美元。弗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拍得两万零九百美元,威尔基·柯林斯的三卷本《红心王后》(The Queen of Hearts )以一万四千零五十美元高价拍出。第二天,一○八号竞买人举牌拍得杰克·伦敦的签名本《白牙》,花了五千五百美元,还有彼得·纽厄尔的一九○八年版插图本童书《弹孔之书》 ,花了一千三百二十美元。直到此时一○八号竞买人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反复多次,难免引人瞩目。这位竞买人再次举牌,出价五千五百美元,压倒全场,拍得毕翠克丝·波特的《彼得兔》精美限印本,此时开始引来注意。紧接着下一件拍品是《彼得兔》的初版普及版,她又花了两万零九百美元买入。这个拍卖价是拍卖前估价的十倍。她继续购买,一时招来更多人转头看着她。第四一七号拍品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拍出了三万零八百美元,第四一八号拍品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拍出了两万六千四百美元,也被她收入囊中。接下来的第四二一号拍品,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格特鲁德·史密斯(Gertrude Smith )的《阿拉贝拉和阿拉明塔故事集》(The Arabella and Araminta Stories),是十五本大开本之一,用王家日本纸印制,也被她拍得,成交价两万六千四百美元。

第四四○号拍品成交后,一位斯万艺廊工作人员举起一张纸,上面草草写着:“敝行成交额刚逾一百万美元”,该拍卖行五年历史中还是头一次超过此大数字。接着是第五百号拍品,一八五五年版的惠特曼《草叶集》,这是初版一印的老书,当时仅出两百部,藏青布面,烫金装帧。叫价到了一万五千美元时,还是那位坐在拍卖场中间的黑发女士举牌,直到拍得这部珍本。加上拍卖行的一成佣金之后,此书成交总价为三万零八百美元。又过了十五分钟,拍卖会结束。十来位书商纷纷走向那位女士作自我介绍,而她的身份对多少人来说还不过是一○八号竞买人。

她笑容可掬,一边与众人握手一边说道:“我是琼·希尔。”她和先生达里尔住在加州圣巴巴拉市。夫妇两人“涉足”买卖儿童文学书籍没多久,不过今天都是为自己而买的。她说:“我们刚刚开始收藏珍版老书。”希尔夫人把刚才接到的名片放入钱包后,朝雷蒙德·爱泼斯坦走去,并作了自我介绍。

随后准备离开拍卖行大厅前,爱泼斯坦不无伤感地说道:“您在这里见到的书以前都散放在我的房子里,不过从来就不觉得足够多。我以前晚上爱在床上读图录,我常跟太太说,‘看看这本,我当年花五十美元买的,现在有书商愿意出价三千五百美元。’我太太会答道,‘那就卖好了。’今天她终于如愿以偿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