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成一派(赵燕侠)/菊坛名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和宝堂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梨园世家女,苦练艺超群。

义侠十三妹,冤狱玉堂春。

此身无媚骨,不屑伍奸嚣。

塑造阿庆嫂,京剧天地新。

这首诗,是当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也是赵燕侠的戏迷之一陆定一,应赵燕侠之邀所写的一篇文章的结尾。虽不能概括赵燕侠的方方面面,却也显示出她的艺品与艺德。让我们就以陆定一这首诗为引线来回顾赵燕侠那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吧。

因时间久远,我们不可能准确、详细地描述一位耄耋老人诞生时的情景。根据赵燕侠本人的记忆,以及有关的文字记录,她生于1928年2月10日,祖籍是河北省武清县曹子里乡大三庄,至今这曹子里乡依然是武清县的重镇。但是她的出生地点却在天津卫的沈家台。如今,天津市已经不属于河北省,而位于天津西北部的武清县也已经划入天津市管辖,所以赵燕侠应该算是天津人。至于“赵燕侠”这三个字,却是1944年她在北京(当时称为北平市)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十三妹》时,由她的七姑妈给起的名字。

从赵燕侠一出生,就决定了她以唱戏为生的命运,尽管在她一周岁的时候,按照我们民族的乡俗由她的父母给她做“抓周”的游戏。据说是为了从孩子的爱好中预测孩子今后的道路。办法就是周岁生日的那天,在她面前摆上各种各样的物件,她任意拿起那一物件,就预示着她将来必然热衷与此物件相关的职业。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周岁时做“抓周”一样,由于贾宝玉当时抓的都是胭脂钗环,便预示他一辈子将在女人堆里混日子的命运,气得贾政连连摇头叹气。当时赵燕侠也没有抓与唱戏有关的物件。她的父亲赵小楼特意找来旦角化装的头面、绢花、凤冠、戏服、刀枪把子等等,摆了一炕。而小小的赵燕侠偏偏爬到炕沿拿走了一个装脂粉的瓷瓶。这使得想着要女儿继承梨园衣钵的赵小楼一度非常失望。当赵燕侠三岁的时候,她父亲就迫不及待地询问赵燕侠是否喜欢唱戏。而赵燕侠却干脆回答:“我就不喜欢唱戏。”还连说了三个“不喜欢”。这使寄予厚望、做好规划,要女儿唱戏成名的赵小楼夫妇如同冷水浇头怀抱冰。可是后来的赵燕侠为什么还是走上了京剧的艺术道路呢?就因为她一出生就被京剧艺术包围了。

原来她的祖父赵广义是唱京剧小生的,她的大祖父赵广顺先唱京剧青衣,后改场面上的打鼓佬,也就是乐队的指挥。兄弟二人曾拉起个戏班,闯荡江湖,走码头,跑野台子,也曾进宫为老佛爷慈禧太后演过戏。1915年,天津滨江道上建起一座新中央戏院,因为缺少经费,无法开业,赵广顺和赵广义兄弟就借了一笔钱把这座戏园子承包下来。破台开戏那天,他们特意从上海请回了著名大武生李兰亭,李凭借扎实的功底主演各类勇猛武生大戏,如《盘肠战》、《杀四门》、《金钱豹》、《粉面金刚》和全本《武松》以及黄天霸的“八大拿”等戏,而在天津成为长期成班的一路诸侯。不久,赵氏兄弟又与唱花脸的黄元庆、唱文武老生的唐文贵四人磕头拜把子结为盟兄弟,在天津南市荣吉大街下天仙戏园子落脚,自组“鸣凤班”挑帘唱戏。这四兄弟是“下天仙”戏园有名的“四扇屏”,在当时的天津卫很有影响。别看这个“下天仙”戏园在南市,历史沿革时间却最长,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清末民初天津最红火的戏园子。他们邀请的第一位名角,就是当时被梁启超称为“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在一百多年的京剧历史上被尊为泰山北斗的小叫天,使“下天仙”戏园顿时声名显赫,闻名全国。1925年改为“新明大戏院”,最后改为“人民剧院”。在京剧历史上最红的京剧名角、曾在清官应差的谭鑫培、老乡亲孙菊仙、大头汪桂芬以及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可谓好角云集,生意兴隆,是唱京剧的福地。当时的海河两岸谁都知道“要看好戏到下天仙”。

再说赵燕侠的父亲赵小楼手足四人,小楼排行老大,原名赵庆祥,唱武生。老二小山,原名赵庆瑞,给哥哥打下串。老三小德,原名赵庆德,学司鼓,很早就过世了。大爷爷赵广顺也有一个儿子叫赵克俭,学的也是场面(京剧乐队伴奏)。她的祖父赵广义有三男五女,八个孩子虽然都学艺,可是年纪小,一时也不能唱戏挣钱,一家十口人都靠赵广义一个人挣钱养活,生活一度非常紧张,经常是有上顿没下顿。孩子越大,饭量越大,眼看这一家子就要混不下去了。无奈中,只好把孩子送出去。把女孩子送出去,谁也不放心,当然,从挣钱养家的角度考虑,赵广义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为此把小楼、小山昆仲送到江苏镇江,在一位教武生戏的王先生那里学戏,而且亲自立下了生死文书。P11-13

后记

自从4年前,《自成一派·赵燕侠》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反响确实比较大,并且得到赵老师本人的认可,出乎了我的预料。我自知因为当时出版时间比较紧张,本人水平有限,文字很粗糙。受到欢迎,完全是由于赵老师本人出类拔萃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魔力。有位黑龙江的读者看到书后,竟然专程到北京,请赵老师给他题字。孙毓敏、刘长瑜两位大师姐曾经看过许多赵老师的戏,对赵老师所知很多,但是看完书后依然抑制不住对赵老师的钦佩之情,都说,赵老师所做出的努力和她对发展艺术个性的构想与追求,实在非同寻常,太让人感动了。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是赵老师舞台生活80周年,年初,北京京剧院在李恩杰院长的提议下,该院为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和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九位里程碑式的艺术大师,也是组合该院的九位团长树立了九座铜像,以确定了北京京剧院以九位大师创立的九大流派作为该院京朝派的艺术血统和奠基人。作为其中唯一的健在者和唯一的女性,赵老师格外引人注目,堪称奇迹。随后,德高望重的老市长张百发和北京京剧院为恭贺赵老舞台生活80年,发起并主办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就在这次活动中,由老市长张百发亲自策划编纂的《赵燕侠》图典、赵派唱腔选集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传记一起发行,使更多的人对赵燕侠老师有了更深刻、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

所以,通过这次再版前的修订,我越来越认识到,赵燕侠老师不仅是勤学苦练,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也不仅在学习苟派的基础上,敢于“出苟入赵”,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也不仅是在京剧的发音和吐字方面通过研究和实践,科学地创造出一种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新方法;也不仅是她演出了多少新剧目,塑造了多少新的艺术形象并且流行全国,脍炙人口。总之,无需我们在这里为她评功摆好,因为她那成千上万的,扛着铺盖卷,头顶雨雪,要等待一天一夜才能买到戏票,看到赵老师演出的赵迷们比我们明白的更多。

所以我感到,赵老师80年的舞台生涯要告诉我们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以她的经历,她的道路,她的艺术实践告诉了我们京剧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一名京剧演员应该如何经营自己、发展自己,怎样赢得观众,赢得票房价值。她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没有票房价值的演员,靠国家养着的剧团都是没有出路的,也是没有出息的。她这本传记以她80年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当前的京剧越来越依赖着国家的养活是错误的,是没有出路的。

不错,赵老师后来也归入了国家剧团,但是她是全国最后一个归入的,是在高出国家剧团的票房收入时进入国家剧团的,是在北京京剧团的演员夹道欢迎中进入全国最高水平剧团中的,并名列五大头牌之一。我们应该看到,在她进入北京京剧团以后的1961年,她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如她自己一场戏的收入,因此当时的北京京剧团竟然能够上缴国家20多万元。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家意识到国家剧团体制已然制约着艺术的发展,大锅饭已经束缚了艺术的生产。京剧的“话剧化”,导演制,机关作风,已然把京剧引入歧途。甚至在全国剧团都出现了“多演出多赔钱,少演出少赔钱,不演出不赔钱”的怪现象,为此,她在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当时的文化部长、北京市委书记的支持下亲自率领改革实验团走遍祖国几十个大小城市,取得了艺术和经济的双丰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事实说明这是一条京剧真正的复兴之路。然而她却在那些口喊着振兴京剧,实际上吃惯了大锅饭的旧体制受益者的面前遭到无情的打击和迫害,以至被强迫终止演出合同,提前退休。但是在今天看来,赵老师的改革试验团尽管遭到解散,但是她以80年的艺术实践,还是给我们做出了最光辉的榜样,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京剧的路在那里。

总之,赵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从业者应该如何练功,如何学戏,尤其是如何偷戏,如何学习流派艺术,如何创立流派艺术,如何赢得观众,如何赢得票房收入,如何进行成本核算,如何在主演中心制的情况下排演新戏,并久演不衰……

当然,你也许认为这些说法很不合时宜,并不为所动,但是前辈的话不听,成功的道理不走,靠国家包养还自以为得意者终归不会长久,我相信赵老师和许多前辈的担忧决不是杞人忧天。

我们看到,赵燕侠大师的艺术道路是成功的。  我更相信,走赵燕侠大师的道路也一定会成功。

以赵燕侠大师为榜样,让京剧走出困境,走向光明,是我编写这本书的心愿。当然,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唐燕能先生和责编孙瑜先生使我遂心所愿。

目录

序一 为燕侠大姐喝彩

序二 在庆贺艺术大师赵燕侠舞台

 生活八十年大会上的发言

从第九座铜像说起

一 梨园世家

二 苦难童年

三 南下求生

四 小试锋芒

五 打出真功

六 七龄红童

七 历经抗战

八 厦门试飞

九 上海练剑

十 进京深造

十一 正式登台

十二 被迫改名

十三 燕鸣春晓

十四 徐州受挫

十五 后来居上

十六 玉堂春红

十七 扬州奇遇

十八 二次遭劫

十九 喜得知音

二十 出苟入赵

二十一 五大头牌

二十二 过年反串

二十三 新戏迭出

二十四 港澳之行

二十五 “白蛇”出新

二十六 初识江青

二十七 “芦荡”博弈

二十八 遭遇江青

二十九 毛衣事件

三十 江青点名

三十一 赵燕侠骨

三十二 二次解放

三十三 求索艺珠

三十四 征服美国

三十五 改革先锋

三十六 雏燕展翅

代跋:我也有今天!——记“庆贺赵燕侠舞台生活80周年活动”

再版后记

序言

得知宝堂为我心目中最崇敬的老团长赵燕侠写书立传,非同寻常,意义深远,我由衷地为这本传记喝彩。

我与燕侠大姐是同年,都是1928年生人,但是她比我年长几个月,所以我尊称她燕侠大姐。我们都是少年立志,艰苦学艺,当时讲究“打戏”,为了学艺我们都挨过无数的打。我是在富连成科班坐科挨打,因为科班的主办者多是我家的亲戚,受到格外的“照顾”,我挨打比一般的同学多一倍。燕侠大姐是家学,由他父亲赵小楼亲授,挨打更多、更狠。恐怕在京剧界无人不知“赵燕侠是她父亲赵小楼打出来的”。挨打,谁都不愿意,但是当自己在舞台上受到观众欢迎的时候,谁都知道这都是当年老师“打戏”的结果,谁都知道学习京剧不挨打,不下狠心是学不出来的。所以当燕侠大姐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在艺术道路上才刚刚起步。

80年前,我和燕侠大姐第一次登台演出都是扮演娃娃生,她是在毛韵柯、毛剑秋父女主演的《三娘教子》中扮演薛倚哥,我是在父亲和王少卿与程砚秋合演的《汾河湾》中扮演薛丁山。后来在汉口她也给我父亲配演过许多娃娃生的戏。当然,由于她自己的勤学苦练和她父亲的苦心孤诣,她成名甚早,在她很年轻的时候,艺术造诣已经很高了。在20世纪50年代,她已经进入了艺术的黄金时代,排演了许多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戏,同时为扩大京剧的演出市场,她经过千辛万苦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吐字发声法,使许多不喜欢京剧,听不懂京剧的观众开始成了戏迷。“赵派”之誉,有口皆碑。

1960年,她刚到而立之年,就开始与花甲之年的马连良先生和张君秋二哥、裘盛戎表兄以及我的父亲谭富英一起作为五大团长,领导着我们的北京京剧团,开创了京剧历史的辉煌年代。

从《碧波仙子》到《盘夫索夫》,从《白毛女》到《白蛇传》,从《沙家浜》到《杜鹃山》,从《闯王旗》到《红梅阁》,从她率团到美国的10大城市演出83场戏到她率领改革实验团到祖国南北50多个大小城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用说她赢得多少掌声,看看美国纽约大都市那满满的五千个座位,看看她每次来到上海、重庆或赵县、葫芦岛等各种大小城市时,那些连夜排队等候购买她戏票的队伍,就足以让人心悦诚服。所以我说,像燕侠大姐这样卓越的艺术家,今天已经非常罕见了。

我有幸与燕侠大姐合作多年,我从她的表演中学习到很多技艺和舞台经验,特别是她一站到舞台上就有一种吸引与征服观众的强烈气势和无往不胜的精神,使我受益良多,她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们虽然已经到了耄耋之年,早已脱离了舞台,但是我们都一样关心着京剧事业的前途。前不久,我们两家在一起吃饭,我不由得问她:“赵头(当年她是我们的团长),你说咱们这京剧还有救吗?”燕侠大姐很久没有说话,眼睛看着天花板,眼睛里含着眼泪,“哎……”长舒了一口气,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没救了……”

这是我们谁也不愿意触及的话题,为什么呢?我想在她的这本传记中大家是会找到答案的。

2014年3月23日

内容推荐

性格刚烈,经历坎坷,戏路宽广,唱腔独特,做戏细腻洒脱,表演形神兼备,敢于改革,勇于创新,这就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的写照。她出身梨园世家,经历苦难童年,自幼勤学苦练,年少即成大名。具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她在从艺道路上曾几起几落,其中不乏令人悲叹、引人深思的精彩故事。《自成一派(赵燕侠)》作者和宝堂在广泛搜集材料和多次对传主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图文并茂记述了赵燕侠不平凡的人生,探讨了赵派艺术的奥秘,并结合传主进行了许多极富使命感和启发性的深度思考。

编辑推荐

赵燕侠,1928年生于天津,自幼在父亲赵小楼严厉督导下奠定从艺基础,后师从荀慧生、诸茹香等名家。6岁登台,16岁开始挑班演出,后在荀派艺术的基础上创作了《红梅阁》、《白蛇传》和《沙家浜》等剧目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唱腔广为流传,表演细腻生动,尤其是在吐字行腔中进行大胆变革,被周恩来总理和广大观众称为“赵派”。1960年,她率团并入北京京剧团,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并列五大头牌主演。为目前硕果仅存的京剧流派艺术创始人之一。《自成一派(赵燕侠)》作者和宝堂在广泛搜集材料和多次对传主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图文并茂记述了赵燕侠不平凡的人生,探讨了赵派艺术的奥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