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伦海姆盛产葡萄。披着晚霞的“茜纱”,两边是一直铺陈到山脚的葡萄园,经纬有致,排山倒海。
这里的民宿几乎都是经营葡萄园的。之前电话联系到的女主人不在家,她委托儿子接待我,还说小伙子非常迷人,我一定会喜欢他。不知是因为夕阳还是因为期待,人还未到,先有些醉意。从国道弯下去,长长的石子路,车子哔哔剥剥地作响。路尽头,院门敞开,院内鸦雀无声。见没人,便直接开进了车库。
或许听到了动静,房门开了,一个男孩子穿着白色浴袍,光腿赤脚,一步一步慢镜头一样地摇过来。院内的路也是碎石铺就的,真不知道他怎么不怕扎。这孩子或许还不到二十岁,像个发光体一样,闪耀在晚霞褪尽的青灰色里。他目光灼灼,伸手指着我身后门前的一块小黑板说:“欢迎来我家”。我转头一看,只见小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Elaone,Welcome toKorohi”,却连我的名字(Elaine)也拼错了。当我不解风情地指出错误时,他似嗔非嗔地说“至少我有这份心嘛”。我顿时有些呆住,青春的心意竟这样柔软,倒是我唐突了他。
他打开主人房对面的一套独立小房子,我便知道这就是今晚的住处了。有些出乎意外,比照片上还美。放下行李,顺便向他打听晚餐有什么推荐。他面朝我过来,靠得很近,我听到他思考的声音,像咯吱咯吱拧发条一般。他似乎想到了什么,手便越过我,打开窗边小桌上的一本画册。里面一页页的都是附近的葡萄园,有可以品酒的,有提供餐饮的,还有博物馆之类。动作极慢,仿佛在欣赏一件艺术品。“对了,这家很好”,他突然停在一页上,“他们的酒特别好。”艰巨的推荐工作完毕,他居然还不忘我的早餐,问我几点用餐。果然第二天早晨,他依然裹在那件白浴袍里,睡眼惺忪地准时把早餐送了过来。这孩子活脱脱一个贾宝玉,跟人天然地亲近,又体贴,又细致,当然还傻乎乎地冒一点呆气。
我依着宝玉的推荐,前往那家能品酒的餐厅,却发现门是关着的。门上写着:非收获季,闭门谢客。但我想若是这样,那周围的葡萄园岂不都应该关门了吗?这个宝玉,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啊。正郁闷,一辆车开了进来。下来两位着清凉裙装的中年女士,手里各自捧着点心。她们见我踯躅,便问我缘由。然后告诉我斜对面的酒店餐厅是开门的。我好奇她们怎么明知此处关门也照样来呢。原来她们晚上跟餐厅主人有私人聚会,所以带着自己亲手做的甜品来的。
四周都暗了下来,唯独酒店华灯初上,轻易就找到了。偌大的餐厅空无一人,我一如既往选择靠着壁炉坐下来,享受包下整间餐厅的专属感觉。服务员殷勤地为我点完菜后,把十几台桌上的蜡烛纷纷点亮,随后又去往窗边,将每一扇百叶窗拉下。此时,人就像置身于深海的船舱,不知方向,不分昼夜。我孤独地吃着晚餐,但浪漫却吞着我。所以,本想着一份主食就够了,但因为空气里这样的柔情蜜意,令人不舍匆匆离去,便加了一份餐后甜点。甜点是本地鲜柠檬做的熔岩蛋糕,酸爽鲜甜,软嫩滑糯。终于没有辜负这个夜晚,在这个葡萄园区。
回到民宿,对面的主人房闪烁着电视的光线。男孩子和她的女朋友也在享受着他们的温情时刻。我的房间有三扇窗子,需要一个挨一个地去拉百叶窗。谁知刚好是正对主人房的百叶窗不好拉。我上拽下扯,把刚才的晚餐消耗了一半,才大功告成。我得意地四处查看:家具都像是胡桃木的,躺椅和床上分别铺上两床毛绒绒的毯子。房间的另一头是厨房。厨房桌上的小篮里有好几个橘子。我剥开皮一试,竟鲜了满嘴,是超市里买不到的味道。又见还有一扇门,本以为是橱柜,打开一看,竞隐藏着一个楼梯。楼梯并没有通往纳尼亚王国,却把我带到了楼上的一个大卧室,里面有两张床,能睡三人。一个人置身在这样的大房子里,脑子里便开起了Party(聚会):在成熟季,相约一帮朋友来新西兰,帮宝玉摘葡萄,在大木桶里随歌起舞,把葡萄的血液解放出躯壳。当然还要拉这个男孩子入伙,跳得他满脸红过落霞,醉在自家酿的葡萄酒里,不知酒醒何处。
第二天吃完早餐,见对面房的门已关上,便不忍打扰,将早餐盘搁在门前,就轻轻离开了。临走前看见院内红坠坠地全是橘子树,便知是厨房里橘子的来处了。橘子低矮,唾手可得。我便摘了几个,带在路上。因为天色透亮,看清了门口昨晚没看清的牌子。怎么这里要出售了?心下好一阵怅惘。如果这是“宝玉”出生的地方,那他的故乡就要成为他乡了。如果我有这样一方故土,断然不会给人的。在《浮生六记》一文里,沈复的妻子芸对他说:“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P100-104
本书成书之际,笔者已经前往澳洲读书。30而立的年纪,一切归零,该如何给自己答案?我知道,我有太多的执着,对于纯、对于美、对于真性情、对于想做更好的自己;我相信,眼里容不了沙子,阳光就会照进灵魂;我懂得,旅行不是生命的全部,但在生命有了豁口的时候,旅行可以让生命在豁口中重新发芽;我发现,我很幸福,因为我可以在想读书的时候去到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读书,而我,永远不觉得读书有截止曰期。
书中的大部分照片是我自己拍摄的。遗憾的是,我根本不懂摄影,更不会后期制作。如果书中照片还稍能入目的话,全因着新西兰的天生丽质。相框之外的新西兰,是立体的、丰富的,有光影的变化、大地的味道、水浪的呼吸。对于我来说,未来还有下一站目的地,而我交给新西兰的那段时光,定格,成为永恒。
封面的照片是由Pakiri海滨牧场的Sharley提供。感谢Sharley!
非常感谢Showtym马场的Heather一家,她们贡献了许多影像资料,书中也多处用到。
书名是我在大理认识的朋友——艺术家东子的灵感。东子为汪曾祺老先生做插画,画作有民国的风骨。感谢东子!我收藏了东子的两本书《在大理的星空下接吻》《大理小事》,满纸大理的风花雪月,都是回忆。
本书得以出版,多亏早在瑞士就认识的老友何锦峰老师。多年不见,仍是亲切,仍是尽心。
本书的策划编辑何春梅老师与我是因为这本书而结缘。我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心中已彼此认定了这个朋友!
本书的美工设计尹刚老师是专业的舞台设计。设计书,是他的第一次尝试。大舞台做好之后,深夜回到桌前,情怀细细地绘制,汇成了书的空灵。
本书的插画是我无话不说的朋友陈铮所做。她怀揣着一个远方的梦想,并早已始于足下。她担心画作稚嫩,我告诉她:“我的书,要的是温度和情感。”
斯为记。
据说,有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可以选择,你是否愿意知道自己的生命在何时终止?
结果是96%的人选择“不愿意”。
我属于那4%。
我想在离开之前,好好计划如何把万水千山走遍。
让我萌生此念的是2013年9月独自一人驾车考察新西兰全岛的经历。
这原本的确只是一次考察,写出来却成了一小本旅行散文。
2012年,我辞职创业。项目概念是海外马术夏令营,组织国内学习马术的孩子到马术发达国家参加课程,体验国外生活。从走访欧洲多家马场,到翻译马术教材,从市场推广、招募学员,到夏令营的协调管理,几乎全是我一人亲历亲为。第一届德国夏令营结束后,辛苦换来了所有人的好评,也建立了同舟共济的友谊。家长们鼓励,孩子们怂恿,希望我开发更多的旅行目的地和夏令营主题。
于是,便有了新西兰之行。7月,从德国返回;8月,准备新西兰签证,练车,联系想见的要见的人;9月,独自一人,踏上新西兰的土地。
对我而言,新西兰是一剂能开七窍的药。我本以为,留学欧洲六年期间,把世间最美的风景看遍,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蛙。
《天堂电影院》里,老放映师对多多说:“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会以为这地方是世界的中心”。我在新西兰想起这句话,决定用文字把这次旅行记录下来,然后放下笔,重新上路,忘记时间,抛弃自我,等待灵魂在另一个天地转世。
第一位环绕新西兰全岛航行的英国人库克船长有一句豪言壮语:
我打算不止于比前人走得更远,而是要尽人所能走到最远 (I intend not only to go farther than any man has been before me. but as far as I think it is possible for a mall to go)。
而他的确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三次远寻“未知的南方大陆”(南极),生命也最终完成在航行之中。如果,我不能在这世界上留下别的什么,至少,还有我一路前行的足迹,还有一朵开到你心里的小花。
她,辞去日薪千元的口译工作,创业,在全世界寻找合作伙伴,只为在广阔天地中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一次创业路上的旅程,她却放慢脚步,在山川中读出诗来,在海天之间奔放文字和灵魂。
一场全新的出境旅行方式正在悄然兴起:自驾+民宿-至死不渝的日程。
杨乐编著的这本《骑马在新西兰的春天里》由去哪儿网攻略推荐!
《骑马在新西兰的春天里》主要讲述了作者杨乐2012年去新西兰旅行的经历。本书对新西兰的基本信息、北岛、南岛、动感体验、旅行的准备与技巧等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全方位地展现了新西兰不同面貌;描绘了新西兰原始宁静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介绍了民宿旅行这种新兴的旅行方式;为读者提供了第一手旅行信息:何时出发,如何抵达,携带装备,当地交通,特色线路和特别为家庭出游设计的贴心经验提示以及各种预算节约方案。